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計量地理學實驗報告二

計量地理學實驗報告二

發布時間: 2021-02-23 20:34:54

地理學習報告格式

題目: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後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或按系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准格式列印(外語系網頁),禁止列印在其它紙上後剪貼,完成後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學生查閱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 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2.本課題的基本內容

3.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4.論文提綱

5.參考文獻

6.研究進度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系部審查意見:

系部負責人:

年 月 日

關於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探究實驗報告

小組成員:XX XXXX XX XXXX XXX XXXX
指導老師:XXX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工作和生活環境質量惡化,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健康。保護環境,實質就是保護物質生產活動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物質基礎。一粒小小的鈕扣電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干電池可污染12立方米水、一立方米土壤,並造成永久性公害……
自從第一隻化學電源伏打電池問世以來,已經歷了兩個世紀了,在這期間,電池為我們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本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行動電話,BP機,手提電腦等電子產品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使電池這一家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大量電池廢棄後給人類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據測試一粒鈕扣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一個人一生也喝不完,一節1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呀,於是我們課題組選擇了這個課題,希望能對此作進一步的了解,從而為廢電池回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為我們的環保事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廢舊干電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費,也污染了環境。其實,被廢棄的干電池,其鋅殼只損耗了一小部分,二氧化錳也只起了一點氧化的作用,碳粉、石墨棒和銅帽還遠遠沒有被消耗。如果能加以回收和利用,就具有很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廢電池都是危險品,碰也碰不得,電池種類不同,對於環境的污染差別也很大,應區別對待,有些電池如鹼性干電池和鎳氫電池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但有些電池如鎘鎳電池含有有害物質,進入環境長期作用,可能直接危及人們的健康。廢電池中含有汞、鎘、鉛、鋅等重金屬有毒物質。人若汞中毒,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死亡率高達40%;鎘的主要危害是腎毒性,還會續發「痛痛病」( 引起骨質疏鬆,軟骨病和骨折)同時還是致癌物質;人體食用含鉛的食物,會影響酶及正常血紅素合成,影響神經系統;
廢電池的危害:廢棄在自然界電池中的汞會慢慢從電池中溢出來,進入土壤或水源,再通過農作物進入人體,損傷人的腎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無機汞可以轉化成甲基汞,聚集在魚類的身體里,人食用了這種魚後,甲基汞會進入人的大腦細胞,使人的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破壞,重者會發瘋致死。著名的日本水俁病就是甲基汞所致。鎘滲出污染土地和水體,最終進入人體使人的肝和腎受損,也會引起骨質松軟,重者造成骨骼變形。汽車廢電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屬鉛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最終對人造成危害
重金屬污染,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人類如果忽視對重金屬污染的控制,最終將吞下自釀的苦果,因此,加強廢舊電池的回收就日顯重要了讓我們從點滴做起控制廢電池的污染吧。 hh

❷ 測量實習報告

測量實習報告 共三頁

目錄

一 、測區概況---3

二、 作業依據及作業內容---3

三、 圖根平面控制測量方法(含限差)---4

四、 四等水準測量的方法(含限差)---6

五 、地形測圖的方法---8

六 、質量分析---10

七 、組織安排---10

八 、經驗教訓---11

九 、附表---13

前言

本次測量實習的目的是鞏固、擴大和加深我們從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獲得測量工作的初步經驗和基本技能,著重培養我們的獨立工作能力,進一步熟練掌握測量儀器的操作技能,提高計算和繪圖能力,並對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和系統的認識。

一、使用測量儀器規則:

測量儀器是精密光學儀器,對儀器的正確使用,精心愛護和科學保養,是測量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保證測量成果的質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條件。在使用測量儀器時應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嚴格遵守下列規則。

(一)、儀器的攜帶

攜帶儀器前,檢查儀器箱是否扣緊,拉手和背帶是否牢固。

(二)、儀器的安裝安放儀器的三腳架必須穩固可靠,特別注意伸縮腿穩固。

1、安放儀器的三腳架必須穩固可靠,特別注意伸縮腿穩固。

2、從儀器箱提取儀器時,應先松開制動螺旋,用雙手握住儀器架或基座,放到三腳架上。 一手握住儀器,一手擰連接螺旋,直至擰緊。

3、儀器取出後,應關好箱蓋,不準在箱上坐人。

(三)、儀器的使用

1、儀器安裝在三腳架上之後,無論是否觀測,觀測者必須守護儀器。

2、應撐傘,給儀器遮陽。雨天禁止使用儀器。

3、儀器鏡頭上的灰塵、污痕,只能用軟毛刷和鏡頭紙輕輕擦去不能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擦,以免磨壞鏡面。

4、旋轉儀器各部分螺旋要有手感。制動螺旋不要擰得太緊,微動螺旋不要旋轉至盡頭。

(四)、儀器的搬遷

1、貴重儀器或搬站距離較遠時,必須把儀器裝箱後再搬。

2、水準儀近距離搬站,先檢查連接螺旋是否旋緊,松開各制動螺旋,收攏三腳架,一手握住儀器基座或照準部﹐一手抱住腳架,穩步前進。

(五)、儀器的裝箱

1、從三腳架取下儀器時,先松開各制動螺旋,一手握住儀器基座或支架,一手擰松連接螺旋,雙手從架頭上取下裝箱。

2、在箱內將儀器正確就位後,關箱扣緊。

二、外業記錄規則

(一)、觀測數據按規定的表格現場記錄。記錄應採用2H 或3H 硬度的鉛筆。記錄者聽到觀測數據後應復誦一遍記錄的數字,避免記錯。

(二)、記錄者記錄完一個測站的數據後,當場應進行必要的計算和檢核,確認無誤後,觀測者才能搬站。

(三)、對錯誤的原始記錄數據,不得塗改,也不得用橡皮擦掉,應用橫線劃去錯誤數字,把正確的數字寫在原數字的上方,並在備注欄說明原因。

三、實習結束要求達到:

較熟練地掌握經緯儀、水準儀的使用及檢驗方法;掌握角度距離及高程的測定和測設方法。初步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的順序和方法。掌握施工放樣的基本方法。在實習中,要注意組內每個人都能參加各項工作的練習。注意培養我們獨立工作的能力,加強勞動觀點、集體主義精神和愛護儀器的教育,使我們得到比較全面的鍛煉和提高。(註:借用經緯儀、水準儀各一台,鋼尺一把,水準標尺一套,圖板、比例尺及分規一套。)

2005年5月

一、測區概況

本次實習在院本部,從整體上看測區比較復雜。在測區范圍內,包括圖書館、道路、廣場及雕塑、花園、樹、路燈、草坪、各種井蓋;第一、三、七教學樓、實驗樓、階梯教室、辦公樓、校醫院的一部分。

二、作業依據及作業內容

起算數據表

點名坐標

x(m) y(m)坐標方位角

°′″點之高程

N1210 12 12

N24832.434 13580.672296.778

(一)、平面控制:敷設圖根導線。 1、准備工作:儀器的檢驗校正、工具與用品准備、復習教材有關容。 2、 外業工作:踏勘測區、擬定布網方案、選點、埋樁、標志點號、角度觀測和距離丈量,定向。 3、內業工作:外業手簿的檢查和整理、繪制控制網略圖、導線平差計算、坐標計算、平 面控製成果表、繪制坐標格網與控制點展繪。 (二)、高程式控制制:敷設四等水準路線 1、准備工作:水準儀檢校、工具與用品准備、復習教材有關內容。 2、外業工作:踏勘、選點、埋標、進行四等水準觀測。 3、 內業工作:手簿檢查、水準測量成果整理、編制水準測量成果表。 (三)、碎部測量 1、 准備工作:圖板准備、檢校經緯儀、工具與用品准備、復習教材有關部分內容。 2、 外業工作:加密測站點、地形測繪。 3、 內業工作:碎部點上點檢查、地形圖清繪、整飾與檢查。 (四)、地形圖的與整飾 在院本部實習場地內,測繪1:500地形圖一幅。 (五)、施工放樣 1、准備工作 在本組所測地形圖上假想先設計一個邊長為15×5的建築物,再根據所設計的建築物位置和其輪廓尺寸、計算放樣點的坐標值,然後根據坐標值計算放樣數據(邊長及角度值),並加以校核。儀器檢校,工具用品准備。 2、實地放樣 根據所計算好的放樣數據、用儀器將假想設計的建築物的定位點(主軸線或輪廓軸線交點) 測設在地面上,並進行校核測量。 3、內業工作檢查手簿、認真填好控制點成果表。

(註:儀器(DS3,DJ6)的檢校見後文,內業的具體數據和施工放樣的具體內容見附表)。

三、圖根平面控制測量的方法(含限差)

平面控制測量的任務是測定控制點的平面位置(x,y),本次實習根據實際地理情況採用了導線測量方法。

DJ6經緯儀的檢驗

照準部管水準軸垂直儀器豎軸的檢驗:檢驗過程: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整平照準部管水準器氣泡後,將照準部水平旋轉 ,氣泡仍然居中.結果說明管水準軸垂直儀器豎軸.(一)、外業:

1、 踏勘測區

2、 選點布網原則: (1)、導線的總長級平均邊長必須符合規范、規定。 (2)、點位應便於保存標志和安置儀器。 (3)、 相鄰點間通視良好,地勢較平坦,便於測角和量距。 (4)、視野開闊,便於施測碎部。 (5)、導線的邊與邊之間宜沿著平緩的路徑延伸,盡量避免突然大傾角延伸。 (6)、導線各邊的長度應大致相等。

3、 測角、量邊。

水平角觀測誤差

儀器測回數不同測回上下測回誤差

J6224"〝〞40"〝〞〞〞

水平角方向法觀測限差

測回數儀器相同方向不同測回的歸零後方向值之差

2J624"

用測回法施測導線左角(內角),本次實習採用圖根級。 4 、外業觀測的

❸ 急求一份完整的測量學實習報告

工程測量實習報告 :
為兩個星期的工程測量學習已經結束了,通過這次實習,讓我深刻明白了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測區是我們學校,雖然測區不較大,測繪圖是我們整個學校的平面圖。
測量學首先是一項精確的工作,通過在學校期間在課堂上對測量學的學習,使我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理論的測量學輪廓,而實習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理論與實際工程聯系起來,測量學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以及地面點位的科學,測量學主要完成的任務就是確定地面目標在三維空間的位置以及隨時間的變化。在信息社會里,構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及各種專題的和專業的地理信息系統,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統一標准,可共享的測量資料庫和測量成果信息系統。因此測量成為獲取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確的手段。測量學的分類有很多種,如;普通測量學、大地測量學、攝影測量學、工程測量學。作為水利建築工程系的學生,我們要學習測量的各個方面。測繪學基礎就是這些專業知識的基礎。
通過這次實習,學到了測量的實際能力,更有面對困難的忍耐力;更鍛煉了自己很多測繪的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四等水準儀和經緯儀的用途,熟練了水準儀和經緯儀的各種使用方法,掌握了儀器的檢驗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對數據的檢查和校正的過程中,明白了各種測量誤差的來源,其主要有三個方面:儀器誤差,觀測誤差、外界影響誤差,了解了如何避免測量結果錯誤,最大限度的減少測量誤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a.在儀器選擇上要選擇精度較高的合適儀器。
b.提高自身的測量水平,降低誤差水平。
c.通過各種處理數據的數學方法如:距離測量中的尺長改,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來減少誤差。
除了熟悉了儀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誤差的來源和減少措施,還應掌握一套科學的測量方法,在測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測量原則,如:「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後碎部」、「由高級到低級」的工作原則,並做到「步步有檢核」。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現錯誤,更可以提高測量的效率。通過工程實踐,真正學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對測量儀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練,學會了數字化地形圖的繪制和碎部的測量等課堂上無法做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動手和動腦的能力。
我們在這次的實習中,也了解到了要想很好地進行測量,首先必須要掌握好基本理論知識,每個組員都必須親自實踐,在實習測量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沒有錯誤,我們要堅持,繼續一次又一次的重測,重計算,我們不斷在經驗中獲得教訓。和老師的指導,我們實習之中,遇到了一些的困難,也老師的耐心講解,才使我們解決了測量中的問題。
我們在實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難,在我們實現之前,我還有點擔心自己不會測,測不好,擔心只有三個星期的測量時間,自己不能按時的完成任務,因為我擔任的是我小組的組長,但是,經過我們小組的反復測量,我們克服了測量中的一些問題,按時完成了任務。在測量實習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
1.立標尺時,標尺除立直外,還要選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選點就非常重要,點一定要選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時要注意並非點越多越好,相反選取的無用點過多不但會增加測量,計算和繪圖的勞動量和多費時間,而且會因點多而雜亂產生較大的誤差。
2.在用水準儀和經緯儀測量的過程當中,有的過程出現了大的誤差,經過我們的重新測量計算,誤差范圍也減小到了可以允許的范圍里。
3.於我們以前沒有接觸過全站儀,所以當我們拿到它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怎麼使用,這給我們的測量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難,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從學會怎麼使用全站儀到能夠熟練地運用它。
4.有就是計算問題,計算必須由兩個人完成,一個初步的計算,一個檢驗,不過,在此過程當中,也還是出現了計算錯誤的問題,我們在不斷的重復檢驗之中算出了正確的數值,盡量讓誤差減少到了最少。比較難的還是檢驗校核,不過,我之所以認為它難,也是因為在此之前不是很會計算它,在這次實習中,我又重新了解它的計算方法,現在也能自己把它計算檢驗出來了,頓時覺得校核也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麼難。

通過這次學習,無論是少了中間的哪一環都無法完成任務,任何一個步驟、環節,都少不了,也出不得錯,一步錯步步錯,因此,測量學才是「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後碎部」、「由高級到低級」的工作原則,並做到「步步有檢核」。因此,測量離不開我們每個人的努力,團隊的合作。
就整個實習測量來說,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不過這其中也體現了我們還有許多的不足,我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記得這次的經驗教訓,精益求精,做地比這次更好!

❹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怎麼寫

預習報告:

1.試驗目的.

2.實驗儀器.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書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況下是抄結論性的公式.再對這個公式上的物理量進行分析,說明這些物理量都是什麼東東.這是沒有充分預習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試驗,你就把整個試驗里涉及的物理量寫上,再分析.

4.試驗內容和步驟.

5.試驗數據.做完試驗後的記錄.這些數據最好用三線圖畫.注意標上表號和表名.EG:表1.紫銅環內外徑和高的試驗數據.

6.試驗現象.隨便寫點.

試驗報告:

1.試驗目的.方法同上.

2.試驗原理.把書上的歸納一下,差不多半面紙.在原理的後面把試驗儀器寫上.

3.試驗數據及其處理.書上有模板.照著做.一般情況是求平均值,標准偏差那些.書上有.注意:小數點的位數一定要正確.

4.試驗結果:把上面處理好的數據處理的結果寫出來.

5.討論.如果那個試驗的後面有思考題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沒有就自己想,寫點總結性的話.或者書上抄一兩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不知道.建議還是借學長學姐的比較好,網路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個老師對報告的要求不一樣,要照老師的習慣寫報告.

❺ 實習二 粒度分析資料整理與分析

沉積物的顆粒大小稱為粒度。研究碎屑沉積物和碎屑岩的粒度分布特徵的方法稱為粒度分析。粒度分布特徵可反映沉積介質的流體力學性質,故是判別水動力條件及沉積環境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對於油氣沉積儲層的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碎屑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受水動力條件(如介質、流量、流速)的控制。因此,粒度大小及分布特徵,可用來直接反映沉積時的水動力條件。

研究粒度分布特徵,可提供以下信息:①明確搬運介質性質,如風、水、冰川、泥石流、濁流等;②判斷搬運介質的能量條件,如流速、強度、起動能力等;③明確搬運方式,如滾動、跳躍、懸浮等;④明確沉積作用流體的性質,如牽引流、濁流等。

一、顆粒的測量與分組

粒度分析的方法很多,從原始的手工測量到由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儀器測量均有。最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測量法、篩析法、薄片法、激光衍射粒度分析等。選用的方法取決於測定對象的粒度大小及岩石的緻密程度。對於緻密的砂岩和粉砂岩一般採用薄片粒度分析法,即在顯微鏡下,用測微尺直接測量岩石薄片中顆粒的最大視直徑,或將攝像裝置與顯微鏡連接,使用由計算機控制的圖像分析儀測量岩石薄片中顆粒的最大視直徑。統計測量時的抽樣方法可採用線測法或視域帶法:線測法可用劃線或機械台控制測線,凡測線上的顆粒均測,適合於人工測量;視域帶法就是在一個視域內的顆粒全部測完後再移至相鄰的下一個視域,兩個視域應在某一十字絲方向上相切,適合於圖像分析測量。每個岩石樣品的薄片要求統計300~500個顆粒,並將測量直徑d(mm)換算成ϕ值(d值和ϕ值的對應關系見表2-1),按

ϕ或

ϕ間隔分組,計算各組內顆粒百分數。

表2-1 粒徑d值和ϕ值的對應表

二、粒徑校正與雜基校正

(一)粒徑校正

運用薄片粒度分析的方法所得到的分析結果與篩析法得到的結果有一定的偏差,薄片粒度與篩析粒徑之間的偏差可達0.25ϕ或更大,這是切片效應造成的結果(切片效應是指在顆粒集合體的切片中,顆粒的視直徑均小於其真直徑),因此必須進行校正。常用弗里德曼(1962)提出的粒度校正公式:

D=0.3815+0.9027d

式中:D為校正後篩析直徑,ϕ;d為薄片中視直徑,mm。

(二)雜基校正

在運用薄片粒度法進行粒度分析時還必須考慮砂岩中基質的影響,即進行雜基校正,方法是用顯微鏡測定或估出雜基含量,由於切片效應和成岩後生作用,估計的雜基含量值一般較高,常取其2/3或1/2為校正值,假定為x,將各累計頻率乘以(100-x)作為該粒級的真正百分含量。

三、資料整理和編圖的步驟和方法

(一)直方圖

直方圖是最常用的粒度分析圖件(圖2-1a),其橫坐標為顆粒粒徑(d值或ϕ值)區間,縱坐標表示各粒級區間的百分含量,作出一系列相互連接、高低不平的矩形圖。直方圖優點是能直觀、簡明地反映出粒度分布特徵(繪制直方圖時為使圖件美觀,要注意縱、橫坐標的比例關系)。

圖2-1 直方圖(a)及由直方圖所作頻率曲線(b)

(二)頻率曲線

頻率曲線是用平滑曲線將直方圖每個柱子頂端橫邊的中點依次連接而成的曲線(圖2-1b),其圍限的面積基本等於直方圖的面積和。頻率曲線可清楚地表明粒度分布特點、分選好壞、粒度分布的對稱度(偏度)及尖度(峰度)等。

(三)累積曲線

累積曲線是以累積百分含量為縱坐標(算術標度),以粒徑(d值或ϕ值)為橫坐標,從粗粒一端開始,在圖上標出每一粒級的累計百分含量。將各點以圓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即成累積曲線(圖2-2之2)。累積曲線一般呈S形,從圖上可看出其粒級分選的好壞,在計算粒度參數時也可由圖上讀出某些累計百分比對應的粒徑值。

(四)概率累積曲線

概率累積曲線也是一種粒度累積曲線(圖2-3),它是在正態概率紙上繪制的,橫坐標代表粒徑(d值或ϕ值);縱坐標為以概率標度的累積百分數,概率坐標不是等間距的,而是以50%處為對稱中心,上下兩端相應地逐漸加大,這樣可以將粗、細尾部放大,並清楚地表現出來。概率曲線一般包含有3個次總體(也有部分圖件只有1個或2個次總體),在概率圖上表現為3個直線段,代表了3種不同的搬運方式,即懸浮搬運、跳躍搬運和滾動搬運。3個次總體在累積概率曲線上分別稱為懸浮總體、跳躍總體和滾動總體(牽引總體),概率圖上除3個次總體之外的其他參數有:截點、混合度、次總體百分含量、分選性。

圖2-2 三種常見的粒度曲線

(據賴內克等,1973;轉引自陳建強等,2015)

1—頻率曲線;2—累積曲線;3—概率累積曲線

圖2-3 概率累積曲線及粒度分布中的總體

(據維謝爾,1969;轉引自陳建強等,2015)

(五)粒度參數計算

常用的粒度參數有平均粒度(Mz)、標准偏差(σi)、偏度(Sk)、峰態(KG),常用圖解法計算粒度參數,即從累積曲線上讀出某些累積百分比處的顆粒直徑(ϕ值),再以簡單算術公式計算各種粒度參數。

(1)平均粒度(Mz):表示一個樣品的平均粒度大小,反映搬運介質平均動能,計算公式為: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實習指導書

(2)標准偏差(σi):表示分選程度,即反映顆粒的分散和集中狀態,計算公式為: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實習指導書

(3)偏度(Sk):用來表示頻率曲線對稱性的參數,偏度計算公式為: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實習指導書

(4)峰態或尖度(KG):用來在與正態頻率曲線相對比時,說明曲線的尖銳或鈍圓程度。峰態計算公式為: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實習指導書

(六)C-M圖

C-M圖是帕塞加(Passega)提出的綜合性成因圖解(圖2-4),是一種粒度參數散布圖。一般認為C值和M值這兩個粒度參數最能反映介質搬運和沉積作用的能力,故運用這兩個參數分別作為雙對數坐標紙上的縱、橫坐標(以微米為單位),構成C-M圖。C值為累積曲線上含量為1%的粒徑值(以微米為單位);M值為累積曲線上含量為50%的粒徑值(以微米為單位)。

圖2-4 濁流和牽引流沉積的C-M圖型

(據Passega,1964)

典型的C-M圖形可劃分為NO、OP、PQ、QR、RS各段和T區。不同區段代表不同沉積作用的產物:①NO段代表滾動搬運的粗粒物質,C值大於1mm;②OP段以滾動搬運為主,滾動組分和懸浮組分相混合,C值一般大於800μm,而M值有明顯變化;③PQ段以懸浮搬運為主,含有少量滾動組分,C值變化而M值不變;④QR段代表遞變懸浮段,遞變懸浮搬運是指在流體中懸浮物質由下到上粒度逐漸變細,密度逐漸變低,C值與M值成比例變化,從而使這段圖形與C=M基線平行;⑤RS段為均勻懸浮段,C值變化不大,而M值變化大,主要是細粉砂沉積物;⑥T區為遠洋懸浮物,M<10μm。

編制C-M圖的樣品通常從一套同成因的地層單元中系統採集,從最粗到最細粒的各種代表性岩性中均應分別取樣,每一個C-M圖取樣數一般為20~30個,在C-M圖上構成一個點群,描繪出點群的外形即為C-M圖。因此,每一個C-M圖可反映幾米至幾十米厚的同成因地層剖面岩石的粒度特徵。

四、實習內容

根據所給數據資料繪制粒度分析的直方圖、頻率曲線、累積曲線、概率累積曲線和C-M圖。用圖解法計算粒度參數,並解釋其環境意義。

五、實習目的與要求

掌握粒度分析資料的整理、圖件的編制、粒度參數的計算及解釋。

六、實習資料和作業

(一)實習資料

(1)樣品A薄片粒度測量數據統計表(表2-2)。

表2-2 樣品A薄片粒度測量數據統計表

(2)地層B薄片粒度分析的C-M值(表2-3)。

表2-3 地層B薄片粒度分析的C-M值

(二)作業

(1)根據表2-2所給數據分別繪制樣品A的直方圖、頻率曲線、累積曲線、概率累積曲線。

(2)用圖解法計算粒度參數:平均粒度(Mz)、標准偏差(σi)、偏度(Sk)、峰態(KG),並解釋其環境意義。

(3)根據所給的地層B薄片粒度分析的C-M數據(表2-3)編制C-M圖,並進行流體性質和沉積環境解釋。

實習報告二 粒度分析資料整理與分析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實習指導書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實習指導書

❻ 3個科學實驗報告!

土壤結構的類型、特徵及改良:
[編輯本段]
①塊狀結構體:近似立方體型,長、寬、高大體相等,走私一般大於3cm,1-3cm之內的稱作核狀結構體,外形不規則,多在粘重而乏有機質的土中生成,熟化程度低的死黃土常見此結構,由於相互支撐,會增大孔隙,造成水分快速蒸發跑墒,多有壓苗作用,不利植物生長繁育。

改良方法:可在墒情合適時耙耱,冬季凍土後,輾壓,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也可摻河沙或爐渣灰來改良。

②片狀結構體:水平面排列,水平軸比垂直軸長,界面呈水平薄片狀;農田犁耕層、森林的灰化層、園林壓實的土壤均屬此類。不利於通氣透水,造成土壤乾旱,水土流失。

改良方法:鬆土施用有機肥,公園街道綠地行人常經過的地方,可進行透氣鋪裝、種植地被植物或進行必要的圍欄保護,結皮和板結的可採取適墒深翻,增施有機肥解決。

③柱狀結構體和棱狀結構體:沿垂直軸排列,垂直軸大於水平軸,土體直立,結構體大小不一,堅實硬,內部無效孔隙占優勢,植物的根系難以介入、通氣不良、結構體之間有形成的大裂隙,既漏水又漏肥。

改良方法:通過深翻施肥和深翻種植綠肥。

④團粒結構體:這是最適宜植物生長的結構體土壤類型,它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土壤肥力的水平和利用價值。其能協調土壤水分和空氣的矛盾;能協調土壤養分的消耗和累積的矛盾;能調節土壤溫度,並改善土壤的溫度狀況;能改良土壤的可耕性,改善植物根系的生長伸長條件。

中國的土壤污染
據報道,目前我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 2000 萬公頃,約占總耕地面積的 1/5,其中工業「三廢」污染耕地 1000 萬公頃,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達 330 多萬公頃。例如:某省曾對 47 個縣和郊區的 259 萬公頃耕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二)進行過調查。其結果表明,75% 的縣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的潛在威脅,而且污染趨勢仍在加重。
污水灌溉等廢棄物對農田已造成大面積的土壤污染。如沈陽張士灌區用污水灌溉 20 多年後,污染耕地 2500 多公頃,造成了嚴重的鎘污染,稻田含鎘 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導致 2.3 萬公頃農田受到污染。廣州近郊因為污水灌溉而污染農田 2700 公頃,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 1333 公頃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積占郊區耕地面積的 46%。80 年代中期對北京某污灌區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大約 60% 的土壤和 36% 的糙米存在污染問題。
另一方面,全國有 1300~1600 萬公頃耕地受到農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國的工礦區、城市也還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問題。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前後用了3年多的時間對北京市全市的土壤和蔬菜進行了大規模的取樣分析和研究,發現土壤污染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並且已經影響到蔬菜等農產品的質量。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潘根興在2002年初做過一個南京市各城區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結果同樣很嚴重。超過70%的采樣區域存在重金屬污染,測出的最高鉛含量超過900ppm,超過國家標准3倍以上。
陳同斌在2001年對北京市的公園土壤重金屬污染做了一項調查,結果讓人吃驚。被公認為城市中環境質量優良的公園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而且公園建成的年代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程度成一個指數關系。

土壤污染的危害
1. 土壤污染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農作物的污染、減產。對於各種土壤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目前尚缺乏系統的調查資料。僅以土壤重金屬污染為例,全國每年就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 1000 多萬噸,另外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 1200 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 200 億元。
2. 土壤污染導致生物品質不斷下降
我國大多數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許多地方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鎘、鉻、砷、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和接近臨界值。
土壤污染除影響食物的衛生品質外,也明顯地影響到農作物的其他品質。
有些地區污灌已經使得蔬菜的味道變差,易爛,甚至出現難聞的異味;農產品的儲藏品質和加工品質也不能滿足深加工的要求。
3. 土壤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污染會使污染物在植(作)物體中積累,並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和動物體中,危害人畜健康,引發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4. 土壤污染導致其他環境問題
土地受到污染後,含重金屬濃度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風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別進入到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態環境問題。

土壤污染途徑
當土壤被病原體,有毒化學物質和放射性物質污染後,便能傳播疾病,引起中毒和誘發癌症。
被病原體污染的土壤能傳播傷寒、副傷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因土壤污染而傳播的寄生蟲病有蛔蟲病和鉤蟲病等。人與土壤直接接觸,或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就容易感染這些寄生蟲病。土壤對傳播這些寄生蟲病起著特殊的作用,因為在這些蠕蟲的生活史中,有一個階段必須在土壤中度過。例如,蛔蟲卵一定要在土壤中發育成熟,鉤蟲卵一定要在土壤中孵出鉤蚴才有感染性等。
結核病人的痰液含有大量結核桿菌,如果隨地吐痰,就會污染土壤,水分蒸發後,結核桿菌在乾燥而細小的土壤顆粒上還能生存很長時間,這些帶菌的土壤顆粒隨風進入空氣,人通過呼吸,就會感染結核病。
有些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或與動物有關的疾病,也可通過土壤傳染給人。例如,患鉤端螺旋體病的牛、羊、豬、馬等,可通過糞尿中的病原體污染土壤,這些鉤端螺旋體在中性或弱鹼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幾個星期,並可通過粘膜、傷口或被浸軟的皮膚侵入人體,使人致病。炭疽桿菌芽孢在土壤中能存活幾年甚至幾十年;被傷風桿菌、氣性壞疽桿菌、肉毒桿菌等病原體,也能形成芽孢,長期在土壤中生存。破傷風桿菌、氣性壞疽桿菌來自感染的動物糞便,特別是馬糞。人們受外傷後,傷口被泥土污染,特別是深的穿刺傷口,很容易感染破傷風或氣性壞疽病。此外,被有機廢棄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蠅孳生和鼠類繁殖的場所,而蚊、蠅和鼠類又是許多傳染病的媒介,因此,被有機廢物污染的土壤,在流行病學上被視為是特別危險的物質。
土壤被有毒化學物污染後,對人體的影響大都是間接的,主要是通過農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對人體產生影響。在生產過磷酸鈣工廠的周圍,土壤中砷和氟的含量顯著增高。鉛、鋅冶煉廠周圍的土壤,不僅受到鉛、鋅、鎘的嚴重污染,而且還受到含硫物質所形成的硫酸的嚴重污染。任意堆放的含毒廢渣以及被農葯等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的土壤,通過雨水的沖刷、攜帶和下滲,會污染水源。人、畜通過飲水和食物可引起中毒。
土壤被放射性物質污染後,通過放射性衰變,能產生α、β、γ射線,這些射線能穿透人體組織,使機體的一些組織細胞死亡。這些射線對機體既可造成外照射損傷,又可通過飲食或呼吸進入人體,造成內照射損傷,使受害者頭昏、疲乏無力、脫發、白細胞減少或增多,發生癌變等。
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對癌物質的研究,還發現許多工業城市及其近郊的土壤中含有苯並(a)芘等致癌物質。
被有機廢棄物污染的土壤還容易腐敗分解,散發出惡臭,污染空氣,有機廢棄物或有毒化學物質又能阻塞土壤孔隙,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壤的自凈能力;有時還能使土壤處於潮濕污穢狀態,影響居民健康。

土壤污染的特點
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後性。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廢棄物污染等問題一般都比較直觀,通過感官就能發現。而土壤污染則不同,它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農作物的殘留檢測,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因此,土壤污染從產生污染到出現問題通常會滯後較長的時間。如日本的「痛痛病」經過了10~20年之後才被人們所認識。
土壤污染的累積性。污染物質在大氣和水體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遷移。這使得污染物質在土壤中並不象在大氣和水體中那樣容易擴散和稀釋,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超標,同時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轉性。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許多有機化學物質的污染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降解。譬如:被某些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時間才能夠恢復。
土壤污染很難治理。如果大氣和水體受到污染,切斷污染源之後通過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問題不斷逆轉,但是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則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來消除。
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僅僅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則往往很難恢復,有時要靠換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決問題,其他治理技術可能見效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鑒於土壤污染難於治理,而土壤污染問題的產生又具有明顯的隱蔽性和滯後性等特點,因此土壤污染問題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視。

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病原體,包括腸道致病菌、腸道寄生蟲(蠕蟲卵)、破傷風桿菌、黴菌和病毒等。它們主要來自做肥料的人畜糞便和垃圾。或直接用生活污水灌溉農田,都會使土壤受到病原體的污染。這些病原體能在土壤中生存較長時間,如痢疾桿菌能在土壤中生存22~142天,結核桿菌能生存一年左右,蛔蟲卵能生存315~420天,沙門氏菌能生存35~70天。第二類是有毒化學物質,如鎘、鉛等重金屬以及有機氯農葯等。它們主要來自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以及農業上大量施用的農葯和化肥。第三類是放射性物質,它們主要來自核爆炸的大氣散落物,工業、科研和醫療機構產生的液體或固體放射性廢棄物,它們釋放出來的放射性物質進入土壤,能在土壤中積累,形成潛在的威脅。由核裂變產生的兩個重要的長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是90鍶(半衰期為28年)和137銫(半衰期為30年)。空氣中的放射性90鍶可被雨水帶入土壤中。因此,土壤中含90鍶的濃度常與當地降雨量成正比。

土壤污染的定義

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 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土壤與施肥
[編輯本段]

施肥必須考慮土壤,這是因為:第一,只有在土壤對某一養分供應不足時,才需要施肥,並不需要把所有的必需元素施入土壤,因為大多數營養元素,土壤(或大氣)已能充分供應,否則會造成浪費,甚至造成作物中毒。這一點有時被忽視。第二,肥料施入土壤後會發生一些列變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影響肥料效果,不考慮土壤,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合理施肥。如在水田中施用硝態氮肥,必然會降低肥效等。
一、作物的土壤營養環境
作物的土壤營養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化學環境和養分環境。
土壤物理環境首先影響作物的水分和空氣供應,也直接影響養分的供應和保蓄。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顆粒組成,這些顆粒構成了土體的三相,即固相、液相和氣相。一般肥沃土壤,它的固相占整個土壤體積的一半以上,另外不到一半的體積,充滿水分和空氣。土壤孔隙不僅承擔著作物水分、空氣的供應,本身也對作物生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直接影響養分在土壤中的擴散。土壤粘粒、土壤有機質和土壤酸度是影響土壤化學環境的重要因素。土壤養分即使在施肥的情況下也對植物生長起著重要的作用。據估計,在一般施肥情況下,中等產量水平時,植物吸收的氮中有30%~60%、磷中50%~70%、鉀中40%~60%是來自土壤,可見土壤養分環境對作物營養的重要作用。
二、我國土壤養分概況
氮:我國土壤耕層中的全氮含量大概變動在0.05%~0.25%。其中東北地區的黑土是我國土壤平均含氮量最高的土壤,一般為0.15%~0.035%。而西北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土壤含氮量較低,一般為0.05%~0.1%。華中華南地區,土壤全氮含量有較大的變幅,一般為0.04%~0.18%。在條件基本相近的情況下,水田的含氮量往往高於旱地土壤。我國絕大部分土壤施用氮肥都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磷:磷是農業上僅次於氮的一個重要土壤養分。土壤中大部分磷都是無機狀態(50%~70%),只有30%~50%是以有機磷形態存在的。
我國北方土壤中的無機磷主要是磷酸鈣鹽,而南方主要是磷酸鐵、鋁鹽類。其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被氧化鐵膠膜包裹起來的磷酸鐵鋁,稱為閉蓄態磷。
我國土壤全磷含量變動在0.02%~0.11%,其中北方土壤的全磷含量,一般比南方土壤高,我國土壤的全磷含量大體上從南向北有增加的趨勢。如東北地區的黑土、白漿土全磷含量一般為0.06%~0.15%,而我國南方的紅壤和磚紅壤全磷含量一般為0.01%~0.03%。
土壤全磷含量的高低,通常不能直接表明土壤供應磷素能力的高低,它是一個潛在的肥力指標,但是當土壤全磷含量低於0.03%時,土壤往往缺磷。』在土壤全磷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對當季作物有效的,稱為土壤有效性磷。
近年來,隨著產量的提高,我國土壤缺磷面積不斷擴大,原來那些對磷肥效果不明顯的地區表現了嚴重的缺磷現象,如廣大的黃淮海平原,西北黃土高原以至新疆等地都大面積缺磷。而原來缺磷的地區,由於長期施磷,磷肥效果下降,這主要是指華中、華南某些缺磷水稻土。在華中華南中高產水稻土上,隨著有機肥的施入,磷已可滿足作物需要,而大面積的酸性旱地土壤以及部分低產水田,缺磷仍然是相當嚴重的。
鉀:土壤中鉀全部以無機形態存在,而且其數量遠遠高於氮磷。我國土壤的全鉀含量也大體上是南方較低,北方較高。南方的磚紅壤,土壤全鉀含量平均只有0.4%左右,華中、華東的紅壤則平均為0.9%,而我國北方包括華北平原、西北黃土高原以至東北黑土地區,土壤全鉀量一般都在1.7%左右。因此,缺鉀主要在南方,北方已開始出現缺鉀現象。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部分是以硅酸鹽、氧化物、硫化物、碳酸鹽等無機鹽形態存在。在土壤溶液中可有一部分微量元素以有機絡合態存在。通常把水溶液或交換態的微量元素看作是對作物有效的。土壤中微量元素供應不足的一個原因是土壤本身含量過低,另一種原因是含量並不低,甚至很高但是由於土壤條件(主要是土壤酸鹼度和氧化還原條件)造成有效性降低而供應不足。在前一種條件下,需要靠補施微量元素肥料,後一種情況下,有時只需改變土壤條件,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就可增加供應水平。
三、施肥對土壤的影響
增加土壤養分無論施用有機肥料或無機肥料都能增加土壤養分。無機肥料大多易於溶解,施用後除部分為土壤吸收保蓄外,作物可以立即吸收。而有機肥料,除少量養分可供作物直接吸收外,大多數須經微生物分解,作物方能利用。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以及各種有機酸和無機酸。二氧化碳除被植物吸收外,溶解在土壤水分中形成的碳酸和其它各種有機酸、無機酸都有促進土壤中某些難溶性礦質養分溶解的作用,從而增加土壤中有效養分的含量。有些肥料(如石灰、石膏)除直接增加土壤養分,還能通過調節土壤反應,提高土壤中有效養分的含量。
改善土壤結構施用有機肥料和含鈣質多的肥料,除了能增加土壤養分外,還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因為有機肥料在土中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礦化作用增加土中有效養分,同時,增加土壤腐殖質含量。腐殖質在土中遇到鈣離子就會和土粒凝聚在一起形成水穩定性團粒結構。改善粘土的堅實板結以及沙土的跑水漏肥等不良性狀,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的水熱狀況一般有機質都有吸水和保水的能力,特別象腐殖質這一類親水膠體,保水能力更強。土壤中的腐殖質和粘土粒結合形成團粒,在團粒內部有許多毛管孔隙,也能保存很多的水分,能被植物利用。由於腐殖質是綜黑色的物質,土壤中腐殖質含量多,土壤顏色較深,可增加吸收日光熱能,有利於提高土溫。同時,腐殖質保水能力強,比熱較大,導熱性小,土壤溫度變化慢,有利於作物生長。
增加生理活性物質增施有機肥能促進微生物的活動。由於微生物活動的結果,除了增加土壤中的礦物質營養和腐殖質以外,還能產生多種維生素、抗生素、生長素等,具有促進根系發育,刺激作物生長,增強抗病能力。

土壤的生態意義
[編輯本段]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是陸生植物生活的基質和陸生動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場所。土壤的形成從開始就與生物的活動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總是含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線蟲、蚯蚓、軟體動物和各種節肢動物等,少數高等動物(如鼴鼠等)終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據統計,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億萬個細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黴菌如果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其長度可達11千米。可見,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復合體,土壤的概念總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動促進了土壤的形成,而眾多類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無論對植物來說還是對土壤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態因子。植物的根系與土壤有著極大的接觸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有著強烈影響,因此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對動物來說,土壤是比大氣環境更為穩定的生活環境,其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為動物的極好隱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溫、乾燥、大風和陽光直射。由於在土壤中運動要比大氣中和水中困難得多,所以除了少數動物(如蚯蚓、鼴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數土壤動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葉層中的孔隙和土壤顆粒間的空隙作為自己的生存空間。
土壤是所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基底或基礎,土壤中的生物活動不僅影響著土壤本身,而且也影響著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中的很多重要過程都是在土壤中進行的,其中特別是分解和固氮過程。生物遺體只有通過分解過程才能轉化為腐殖質和礦化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營養物質,而固氮過程則是土壤氮肥的主要來源。這兩個過程都是整個生物圈物質循環所不可缺少的過程

❼ 求測量實習報告

測量實習報告範文,這里有很多,自己找版找看: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eccde0100ck6s.html

❽ 網路課程設計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抄 網路構建方案襲設計與實現,充分利用實驗室設備進行組網實驗,使構建出來的網路能實現多種功能。

二.實驗設備 RSR20-04型路由器4台 S2628G-I型二層交換機2台 S5750-28GT-L型三層交換機2台 主機(WindowsXP系統)7台 三.實驗設計: 現有四個地理位置分離的網路區域,由四個路由器聯通(採用RIPV2路由協議)。

區域一由三台主機(PC0 PC1 PC4)、一台二層交換機、一台三層交換機組成,三台主機屬於不同VLAN,且PC0能與PC4通信,PC1不能與PC4通信(採用ACL訪問控制列表)。 區域二隻有一台主機PC6,它不能與區域四中的PC5進行通信(採用ACL訪問控制列表)。 區域三由一台主機PC3與一台三層交換機組成。 區域四由兩台主機(PC2 PC5)與一台二層交換機組成,兩台主機屬於不同VLAN,由最近的路由器實現VLAN間互聯(採用單臂路由)。 除限制條件外,實現所有設備之間的互聯。

❾ 地理實驗報告怎麼寫

課堂實驗還是野外試驗?課程名和實驗名稱比不一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