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浙江省地理學會地址

浙江省地理學會地址

發布時間: 2021-02-23 20:24:58

① 求助,人文地理考研學校比較,天津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寧波大學。

求助,人文地理考研學校比較,天津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寧波大學
答:哈哈,先看看全國高校人文地理學科排名吧:
http://rccse.whu.e.cn/html/2007y/zyph/rwdlx.htm

該學科實力: 學科浙江師范大學 > 寧波大學 > 天津師范大學

浙江師大的人文地理還不錯的,全國排名第十

我推薦您報考我母校安徽師范大學,全國第六,人文地理學有博士點

其旅遊方向研究生,挺不錯的,08年有本科生直接進了迪拜七星帆船酒店工作了,他們就業出路挺不錯的;安徽省地理學會掛靠在安師大的國土資源與旅遊學院下,她的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為首批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比上述三所學校在該方向上要強,而且地處蕪湖,報考難度也不是很大

學院網址:http://www.ahnu.e.cn/site/tourism/xueyjj.htm

博士點招生信息:
http://www.ahnu.e.cn/site/tourism/baos.htm

② 陳洪偉的介紹

陳洪偉,1990年8月起任菱湖中學地理教師。1997年7月完成了浙江教育學院地理本科函授。回2001年5月華東師范答大學地理學科教學研究生課程班結業。2000年6月被評為湖州市第六屆教壇新秀,同年9月,被評為浙江省教壇新秀。現為浙江地理學會會員,中學一級教師,菱湖中學分管教學副校長。

③ 竺可楨的生平簡介

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上虞人。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竺可楨是畢生為國「求是」的氣象事業和物候學的開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上虞。竺可楨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以題為《遠東台風的新分類》(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33年4月,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發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的倡議,學會於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中國共產黨。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始終從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覺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評選中,與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獲評中國十大科技傳播優秀人物。

中文名: 竺可楨
別名: 竺紹榮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浙江上虞
出生日期: 1890.3.7
逝世日期: 1974.2.7
職業: 科學家,地理學家,氣象學家
畢業院校: 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哈佛大學
代表作品: 《竺可楨文集》

竺可楨
一絲不苟——座右銘 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則,實事求是精神精神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處世原則

④ 在浙江省,湖州的地理位置算是好的,為什麼經濟發展這么緩慢

偶是外地人,現在湖州上班,幾年的經歷可以看出
1.湖州這地方大部分人吃不了苦版.太容易權滿足,而且好玩,所以湖州大部分企業負責人都是外地人.
2.太容易滿足,生活態度散漫(也不排除少量有積極向上的人).
3.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北偏西面和西面環山,到二環(算是二環吧,一環也就是個雛形)就發展不下去了.北靠太湖,不過由於太湖是浙北地區的飲水命脈,不可能全面開發.湖州所謂的南太湖開發中心也就那麼大一小塊,很少能吸引眾多大型跨國集團入駐.現在湖州只能往東南放發展了。。。
4.內外環境影響:湖州附近地區,如杭州蕭山、寧波、嘉興等地區崛起迅速,完全壓制湖州的影響力的釋放。長興、四安、廣德地價遠比湖州開發區便宜,企業也不是傻子!

⑤ 小小橫峰縣 三家豆腐店 城裡打板子 城外聽的見 這種說法如何得來

細說贛地「三家豆腐店」 文/喻春龍 「逸軒子」瀏覽《「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一文後,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三家豆腐店是什麼意思,是形容地方小么?」因為這個問題,我又想對「三家豆腐店」的話題作些補充,說說「豆腐店」在江西的「泛濫」。 「逸軒子」的猜測沒錯,「三家豆腐店」確有形容地方小之意。今人程建平《橫峰賦》為說明上饒橫峰縣乃古信州一小縣,文曰:「『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打板子,城外聽得見』,極言縣境之小。」(2007年8月15日《上饒晚報》)「三家豆腐店」往往地處窮鄉僻壤,屬於經濟落後的山區,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論及中國人歷來有吃豆腐的習慣、豆腐店遍及城鄉時,有「夫中國人之食豆腐尚矣,中國人之造豆腐多矣,甚至窮鄉僻壤三家村中亦必有一豆腐店」之語。(孫中山《建國方略》第四章《以七事為證》)今人雅好「三家豆腐店」,每每援引入文,則重在說明昔日「豆腐店」開辦之地,如今已是舊貌新顏,變化覆地翻天。 因為新聞宣傳工作者、網路傳播者的有意或無意的炒作,現在看來,「小小××縣,三家豆腐店」格式的諺謠(或曰順口溜),在江西一些地方已經叫響了。在他們的習慣思維中,似乎沒有這一說,新聞報道不足以反映一地的巨變。而這些出此類新聞的地方,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山區或邊遠地邊區,過去確實貧窮落後,現在確實發生了滄海巨變。當然,人雲亦雲地簡單套用「三家豆腐店」系列的諺謠並非不可,如果僅僅是用於今昔對比,那麼,今天的變化不是來得太遲了一些嗎? 我通過谷歌和網路兩個搜索引擎,以「三家豆腐店」在網上搜索了一番,結果發現,「三家豆腐店」正從贛州市定南縣迅速走向了江西吉安、上饒、九江等地的山區縣,贛州市尋烏縣、崇義縣也有這么一說。而且,即便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的說法也流傳著不同的版本。 一、贛州:定南、尋烏、崇義 定南—— 除了我《「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一文提供的原贛州市副市長張佩昌的表述外,又發現以下說法。2001年文瑞發表在《贛州晚報》上的文章《行吟定南》( http://www.baofp.com 百報扶貧網) : 「『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縣官罵老婆,全城聽得見。』這句順口溜是定南縣之前數百年來贏(喻按:當為「嬴」)弱小我的真實寫照。」此為本人所見定南「三家豆腐店」的最早版本。看來,《治貧致富的利器——定南縱深推進全民創業紀實》(2007年8月6日《贛南日報》郭華平 記者張秀峰 塗家福)、《小舞台上唱大戲 ——定南實現財政高速增長探秘》(2007年10月10日中國贛州網):「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縣長打蚊子,全城聽得見。」在這里,「縣長罵老婆」、「縣長打老婆」又被衍變成了「縣長打蚊子」,或許記者以為縣官打罵老婆之說都不雅吧,才有如此改動!又,《小城大跨越——定南縣城市建設走筆》(2007年8月17日《贛南日報》,肖余林郭華平記者許軍陳濟才):「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夫妻吵吵架,全城聽得見。」此外,還有一種外鄉人(譬如安遠縣孔田鎮在外求學的學子)也熟知的說法,即「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縣官罵百姓,全城聽得見。」( http://post..com/f?kz=235675178 ,2007年7月26日) 也就是說,關於「豆腐店」的風波,在定南至少有縣長「罵老婆」、「打老婆」、「打蚊子」、「罵百姓」和夫妻「吵架」等5種不同的說法。然而,不管記者如何表述,反反復復都是為了說明:「昔日偏僻、貧窮、落後的定南,如今令人刮目相看了。」「定南變了。這變化源於科學的發展觀,源於該縣決策者善抓機遇、揚優成勢的機敏眼光。」「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定南人告別了『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的局促與尷尬,明顯感受到吃穿住行、就業就學、居住環境的改善,享受著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發掘優勢創造優勢揚優成勢 小縣定南實現大跨越》 http://www.dingnan.gov.cn 定南縣人民政府網2005年12月7日發布) 尋烏—— 《我眼中的「公平大橋」》(張曉蘭2007年9月14日):「這些年,我們看過國內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在電視上、網上瀏覽過世界宏偉壯觀的明石海峽大橋、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大橋,我們這代人也算是見過世面了,那『小小尋烏縣,三家豆腐店』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崇義—— 《陽台拍的崇義全景圖》:「小小崇義縣,三家豆腐店,縣長罵老婆,全縣聽得見!」( http://www.chongyi.net 崇義在線論壇)這一表述,與2001年文瑞《行吟定南》中所引相似,只是把「定南」改成了「崇義」。定南和崇義同為贛南兩個邊遠山區縣。 二、上饒:橫峰、廣豐、弋陽 從反映江西上饒市的新聞報道看,相互爭奪「三家豆腐店」產權的有所轄橫峰與廣豐兩縣,又以橫峰為代表。另外,弋陽縣也有「三家豆腐店」的說法。 橫峰—— 江西電視台新聞部記者關於橫峰「豆腐店」的表述為:「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內打板子,城外聽得見。」我在上文《「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中對記者這一說法頗有微辭,現在看來,記者稿中寫的也不是憑空捏造的。今有資料顯示,中共上饒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程建平較早在他的《橫峰賦》中引用這一說法,盡管在前面冠以「古人曰」,但不詳出處。此賦亦系為上饒市境內三清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作,先後於2007年5月25日和8月15日發表在《江西日報》、《上饒晚報》。2007年12月10日《江西新聞聯播》播發新聞《上饒市:主攻工業,縣縣財政收入過2億》的說法,可能是採用了宣傳部提供的材料。 雖然如此,「三家豆腐店」在橫峰縣也有多種說法。曾耀輝散文《藏途漫漫信有緣》( http://www.jx-n-tax.gov.cn/ news/wh/zp/200603/2831.html更新時間:2006年3月24日)寫道:「橫峰這個山區小縣,曾經有句順口溜描繪縣城的小巧:『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內放屁城外聽得見』。可隨著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早已今非昔比,街上熙熙攘攘,人車川流不息。」2006年11月26日的一篇博客文章《又見死亡》也談到:「這在橫峰縣應該是人人盡知的慘劇了,橫峰縣真的不大,有一個橫峰人盡知的俗語足以說明: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敲板凳,城外聽的見。因此即使是再小的一個鬧劇都能把小城裡煮的沸沸揚揚,何況是這樣一個死亡人數有四人的失火慘劇。」(soulofling.spaces.live.com/blog/ 125K 2006-11-23 - 網路快照)2007年另一篇文章則是這樣的說法:「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拍屁股,城外聽的見。坐著汽車,一會兒就出了橫峰縣,大約半小時候,來到了我的第一站,上饒。」( www.clcwclub.com/bbs/showthread.asp?bbsID ... 39K 2007-10-29 - 網路快照)2007年9月3日,一位自稱是「仁者愛山」的網友在上饒市人民政府網上的《上饒論壇》發帖子說:「過去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放個屁,城外聽的見。俗是俗了點,說明過去的橫峰很小,經商的也不多.而如今就大不一樣了.有什麼橫峰八大景觀,還有的提出評選新八景,都說明橫峰在變化,而且變化很大,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了。」另一位自稱「水中萍」的網友隨後跟帖稱:「原文是『小小興安縣,三家豆腐店,衙內打扳子,城外聽的見』,作者好象著名詩人袁枚。」據清同治年間編纂《興安縣志》,橫峰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建縣,原名「興安」。 根據我國學術界的研究,還有另一種說法,與上述表述偏差較大。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年輕時曾來過江西,並親臨橫峰實地調研。半個多世紀以後,他有回憶說:「40年代初期,我曾到江西省東部的一些地方居位過,在那裡,浙贛鐵路線上有一個很小的縣份橫峰縣。當地民諺說:『小小橫峰縣,兩家豆腐店,堂上打屁股,四門都聽見』。這個民諺顯然是從明、清流傳下來的(作者自註:橫峰原名興安,明代始建縣)。像橫峰這樣一個彈丸小邑可以稱為歷史城市,而附近存在著全國四大鎮的景德鎮和江西四大鎮的河口鎮,卻因沒有一個縣政府而只能稱為歷史集鎮,這當然是很不合理的。」(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陳橋驛序》,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陳先生192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現任浙江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徐霞客研究會顧問,浙江省徐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等多種學術職務。 這樣一來,「豆腐店」在小小的橫峰縣也衍生了7種版本。這說明諺謠、順口溜這類口耳相傳的文字,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又最容易在傳播過程中走樣,因為傳播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隨意變動文字——既可以隨意更改「豆腐店」所在地點,還可以將店子的數量等作些微調。或許,這也啟發了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孰不知,我們早已跨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如此的發達,新聞宣傳工作者還玩這種「小聰明」,那可是貽笑大方的事情。 在上饒市的 弋陽 縣和 廣豐 縣,也一度有「三家豆腐店」之說。其中,我在上篇博文《「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中提及的「小小廣豐縣,三家豆腐店,城內磨豆腐,城外聽得見」,只聽見江西電視台新聞部綜合組一位記者在他的新聞稿中使用,此外未發現其它新聞報道及文章提及。至於弋陽縣「三家豆腐店」,僅見弋陽縣文聯編《弋陽詩詞》(2007年5月)收入的一首詞中。這首題為《浪淘沙·端午詩會感賦》的新詞(作者陳瑰芳)寫道:「五月醉雲天,雅聚群賢。剪裁詩作化雲箋,揮筆橫峰書巨變。妙趣無邊。 創稅億元艱,萬眾歡顏。『三家豆腐店』飛煙,閩浙皖贛通會處,換了人間。」這首詞反映了人們對弋陽從昔日貧困老區向今日經濟強縣轉變的喜悅之情,是一種情感的真實流露。

⑥ 馬里松的擔任職務

工作以來先後獲得過杭州市「教壇新秀」(兩屆)、浙江省「教壇新秀」、浙回江省「優秀青答年教師」、杭州市「青年英才」、杭州市「新長征突擊手」、杭州市「優秀校長」、杭州市教委系統「優秀共產黨」等榮譽稱號。1999年被杭州市教委確定為「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和浙江省教委2211工程跨世紀名校長培養人選。杭州市「131」優秀中青年人才培養計劃人選。2000年9月被授予浙江省「特級教師」稱號。現任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浙江省地理學會副會長、浙江省地理教學研究會會長。杭州市特級教師協會常務理事。杭州市人大代表,浙江省青聯委員和杭州市青聯常委,2003年被評審為杭州市首批教授級高級教師。

⑦ 浙江偉達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浙江偉達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為國家城市園林綠化壹級、園林古建壹級、城市及道路照明壹級資質的專業化工程施工和配套養護的綜合型公司。公司注冊資金5080萬元,固定職工755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多達200餘人,其中一、二級建造師30餘人,技術力量雄厚,2009、2010連續兩年躋身於全國園林綠化企業50強。公司機械設備先進,擁有各類大中型設備如綠化專用噴葯治蟲車、灑水車、高空修剪車、割草機、疏理機等100多台(套)。公司擁有七個苗木基地,合計總面積達1280畝,在圃苗木200餘種,能滿足各類綠化工程所需。公司自創始以來,本著「以人為本」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苦幹精神,心系業主,以精湛的工藝及過硬的技術,打造優良工程,贏得了業主的認同,在社會上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信譽度,歷年來被評為「重合同守信用單位」、「信用等級AAA級企業」。公司在貫徹ISO9001:2008標準的同時,積極推行「三標合一」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從而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管理體系和制度,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績效和信譽。公司所承建的多個工程獲得了省「標化工地」、「樣板工程」、「市、省級園林風景學會金獎」的榮譽稱號,其中杭州市西湖長橋溪截淤整治工程園林綠化、土建施工工程獲2008年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優秀園林工程金獎、2010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2012年「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由我單位承建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杭州園工程榮獲2013浙江省優秀園林工程金獎,並且在本屆園博會的評比中,我單位承建的「杭州園」共獲得20餘個獎項:杭州市人民政府獲得「特別貢獻獎」「特別成就獎」「特別組織獎」,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獲得「先進集體」,「杭州園」獲得「室外展園綜合大獎」、「展園設計獎大獎」、「展園施工獎大獎」、「植物配置獎大獎」、「建築小品獎大獎」、「室內展陳綜合獎金獎」。我公司負責「杭州園」建設的王恩偉、陶安偉同志被住建部評為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先進個人。公司在努力做精、做強、做大的基礎上,一直致力於環境生態工程的實踐與創新,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杭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完成的國家「十一五」水專項湖泊主題共性技術項目的西湖課題所屬的「西湖湖西植物群落優化示範工程」和「北里湖生態修復示範工程」。公司於2012年7月與浙江省風景園林學會合作成立了作為水體景觀生態園林研發中心的「浙江省風景園林學會水生植物偉達研究所」,並建立了相應的綜合性科研基地,將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實現研發、生產及工程應用的全面發展。「德在人先,利居人後」,公司願以自己的誠信和實力,與社會各界合作,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共創園林精品工程。
法定代表人:陳劍鷹
成立時間:2004-02-26
注冊資本:168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18100018629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蕭山區濱康路59號

⑧ 地理位置中國哪些地方屬於南方

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南方,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東臨東海,南臨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 包括江蘇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雲南大部、貴州、四川東部、重慶、陝西南部、廣西、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台灣、甘肅最南端、河南最南端,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多居住在西南和中南地區。
中國地理分區示意圖
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南方」的北界是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1908年,原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等角度出發,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當時,與南嶺相對應的北嶺,即是秦嶺。當代學者多認為,「秦嶺—淮河」不單純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而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簡稱「中國南北分界帶」)。
(2)在中國,人文意義上的南方地區常指中國的南部沿海地區,如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中南部、海南、雲南最南部、香港、澳門、台灣和劃歸上述省區管轄的臨近海島。南方南麵包括遼闊的南海和南海諸島,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相望;西南界線是中國與越南、寮國、緬甸等國家的界線。
具體大致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福建省、海南省四省三區,及國家劃歸上述省區管轄的臨近海島,如中沙群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瓊)、東沙群島(粵)、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台)、白龍尾島(桂)等。這使福建省和台灣省成為華東地區、華南地區兩個概念的交迭區。雖然在某些時候,福建省、台灣省名義上被列入華東地區,但閩台兩省在文化上,風俗上,血緣和人員移動等方面,傾向於華南板塊。尤其是福建省閩中南地區的華僑文化,跟廣東省西江流域(廣肇)、東江流域(惠嘉)、東翼沿海(潮州)的華僑文化,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和表現特徵;國家一般將福建、廣東兩省共同視為重點僑鄉。
(3)行政區劃概念中的南方,大致包括西南、東南、中南與港澳台地區,即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廣東、海南、香港、澳門與台灣。
(4)按南北方位二分法的中國南方:按南北二分法中國可以從大體上分為中國南方地區(含青藏地區)和中國北方地區(含西北地區)兩部分,一般以昆侖山-秦嶺-淮河為界。
--------------------------------------摘自 網路 南方

⑨ 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在哪,有什麼特色

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以下簡稱天目學院)是200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2004年教育部重新確認的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

天目學院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吳越文化名城錢王故里——臨安市,校園佔地面積330餘畝。校園內古木參天,綠草如茵,環境優美,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浙江省「文明校園」、「平安校園」,是個學習的理想場所。

天目學院根據浙江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設置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本科專業,現有28個專業,涉及經、法、文、理、工、農、管等七大學科門類,學制為4年。現有在校生6000餘人。

天目學院以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本科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貫徹「依託母體,相對獨立、規范管理」的辦學原則,充分利用浙江林學院學科門類齊全、專業完備和雄厚的師資力量等優勢,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習期限,加強素質教育,強化實踐教學,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努力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天目學院實行獨立招生,獨立頒發文憑。2008年學院面向浙江省計劃招收本科生1500名,其中藝術類100名。學生在校修滿規定學分,符合畢業條件者,頒發天目學院本科畢業文憑;自2008級新生開始,凡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按教育部的有關規定,經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學位委員會審定,授予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學士學位證書。

⑩ 竺可楨是什麼專家

以下是我在網路的「竺可楨」詞條引用的內容,供您參考。在此,謹向該詞條的所有編寫者深深致謝。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浙江大學前校長 [1] 。
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 [2] 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公費留美學習;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9年起屢次被選任為中國氣象學會會長;1934年參與創建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1949年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以後,竺可楨被任命為副院長、生物學地學部主任;1950年當選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副主席;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兼任生物學地學部主任;1956年「綜合考察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竺可楨擔任委員會主任;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歲 [1] 。
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