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需要解決的5W問題

地理學需要解決的5W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2-23 19:55:46

A. 地理學的五個主題是什麼,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地型,氣候,人文,資源,特色

B. 對地理教學中幾個常見問題的思考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綜合性是其顯著特回點之一。對答學科特點認知不足、經驗欠缺的教師不容易准確把握教學目標與任務,從而使地理課平庸乏味、效率低下。地理課堂精彩與否,教學過程高效與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准在於教學是否抓住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和中心任務。

C. 有關地理學習的問題

我高中的時候很喜歡學地理 學習地理最基本的就是地圖和一些基礎的知識要點專 這些既然你已經具備了
我覺得屬你缺乏的是統一聯系的去思考問題 地理是靠理解的 要把你學的知識運用到試題中 舉一反三 有好多知識點之間是有掛鉤的
例如 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氣候 氣候關繫到當地的生活習俗和農作物的耕種 氣候有時候也會影響到地形 如果一個地方每年雨水比較多 那麼那個地方就會多河流和谷地 農業的發展又跟地形有關 因為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 農業發展要想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又關系交通發展問題 交通發展又關繫到城市化 城市化直接聯繫到人口 住房 交通等等
這些之間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要把他們好好的聯系起來 考試不就是考誰答的知識點靠題些么 你說再多還不如別人答的一個知識點

D. 高中地理學習的大困惑 5

首先給你舉個例子:鍋蓋揭開,熱氣會向上冒;而打開冰箱冷氣會往下沉。對吧。
然後我們再說說這個熱力環流。
由於兩地受熱狀況不同,比如大陸和海洋由於比熱容的差異造成兩地區升溫和降溫的速度有差異,這就會形成在同一時間陸地和海洋的熱量有差異。當然還有很多。比如:山地和平原;林地和裸地;還有高低緯度間等等。這樣我們就明白了熱量差異是無處不在,即使是室內和室外,樓前和樓後。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它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近地面空氣的受熱不均 引起氣流的上升或下沉運動 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 大氣的水平運動 熱力環流形成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由於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其形成過程為:受熱地區大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而高空形成高氣壓;受冷地區相反,從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氣壓差,促使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高低空的熱力環流。
熱的地方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冷處收縮下沉。於是上空相同高度處,熱地方單位面積空氣柱重量(即氣壓)大,冷地方高空氣壓小,高空形成熱-冷的氣流。熱處氣流流失後,整個空氣柱減輕,地面形成低壓,冷處則形成高壓,近地面形成冷-熱的氣流。加上上升、下沉氣流,構成了熱力環流。
熱力環流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較為廣泛,例如山谷風、海陸風、城市風等都是熱力環流的具體體現。

E. 關於地理學的問題

其實什麼「發現式」「探究式」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學都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觀察、調查、分析、討論、實踐、思考和歸納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有傳授學生「知識」的方法,還包括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即教「知識」的同時滲透「學知識的方法」;在讓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教法和學法的有機整合,符合地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例如:一個探究性發現式教學案例《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受熱過程
(一) 教學設想
大氣受熱過程的學習內容多與學生身邊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高中新課標是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根據新課標要求,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好一系列的綜合性和挑戰性的問題並充分利用課本內容,啟發學生再動手動腦和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教學中的具體做法:1、板書好本節課的基礎知識結構。2、對重難點知識引用生動的事例來分析講解。3、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問,教師或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總結。
(二) 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運用圖文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2.教學內容的取捨與整合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參考中圖版、湘教版等教材對內容進行部分調整與取捨。將「大氣受熱過程」內容調整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大氣受熱過程」的鋪墊知識——大氣的垂直分層;
第二部分:「大氣受熱過程」的主幹知識——大氣的太陽輻射的削弱和保溫作用;
第三部分: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3.重點分析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內容包括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輻射波長不同而有選擇性。而反射作用對輻射波長沒有選擇性。通過大氣的三種削弱作用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
4.難點分析
學生對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三者之間的關系較難理解。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反射和散射,只有約一半左右的能量到達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向外以地面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外釋放能量。近地面大氣吸收絕大部分的地面輻射能量,同時也向外釋放大氣輻射。極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都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返還給地面。歸納: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返大地。
(三) 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探討,達到以下目標。
(1)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
大氣的垂直分層;大氣對太陽的削弱和保溫作用。
(2)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2 通過讀圖、畫圖來分析掌握大氣的受熱過程。
3 用所學知識原理解釋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3) 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分析、歸納、繪制大氣保溫作用圖。
2探究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的主要特徵與人類關系。
3探究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
4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討論相結合。
(4)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認識大氣對整個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地觀、科學的環境觀,培養學生探索大氣環境的興趣。
2. 學生課前准備
熟悉教材內容,掌握以下基本地理術語: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吸收、反射、散射。
3. 教學思路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准備、教與學的探究、最後總結幾個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學習、參與探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注重引導和點撥。
4. 教學過程(1課時)
【教師引導】
新課引入語: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大氣垂直分層。
(2) 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3)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學生活動】
課前准備:查出以下術語的意思。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吸收、反射、散射。(由學生展示成果)
第一部分:大氣的垂直分層。
【教師提示語】讓我們看看「大氣垂直分層圖」,思考這些問題:
(1) 隨著高度的上升,對流層和平流層的氣溫分別怎樣變化的?
(2) 為什麼說對流層與人類的最為密切?
(3) 為什麼平流層適合飛機飛行?
【學生活動】
學生歸納出大氣垂直分層各層次主要特徵和人類的主要關系:
(1) 對流層溫度隨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2) 平流層溫度隨高度上升而升高。
(3) 對流層是人類的家園。我們直接生活在對流層的底部,一切天氣現象均發生在此層。
(4) 平流層大氣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天氣晴朗,利於飛機飛行。
第二部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教師提示語】請你們帶著以下問題去探究,找出什麼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1) 對流層和平流層會吸收太陽輻射嗎?
(2) 夏天多雲的時候氣溫不會太高,為什麼?
(3) 晴朗的天空為什麼呈蔚藍色?
學生歸納總結得出此表:
形 式 參與物質 波長范圍

吸 收

反 射
散 射

第三部分:大氣的保溫作用
【教師提供材料】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投影完成)
【學生探究】
全班四人一小組,合作完成探究任務,並歸納、繪制大氣保溫作用圖。
第四部分: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教師提示】請你們分析一下這是為什麼?
1. 夏天多雲的白天和冬天多雲的白天,哪個氣溫高?
2. 夏天時為什麼我們喜歡穿淺色衣服?
【學生活動】
學生得出結論: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因素和下墊面因素。
【教師課堂小結】
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多與我們身邊的生活有關,主要是圍繞著「大氣受熱過程」所展開,不知大家記住了哪些知識?
【學生歸納總結】
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知識綱要:
(1)大氣的垂直分層
(2)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1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2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3)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
1 緯度因素 2 下墊面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拓展研究】
請同學們課後探究:我國不少地區的農民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溫室種植農作物的原理是什麼?
【學生活動】
學生可根據書本提供的材料和本節所講的內容進行探究分析。
【反饋設計】
1. 想一想,為什麼地球表面的晝夜溫差遠不如月球表面大?
2. 請根據課本知識點,聯想我們身邊有哪些現象可解釋?
教學設計後記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現代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和提高,地理教育還應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與現實的聯系。

F. 學習的地理知識,談談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有哪些

觀看天氣預報好衛星雲圖。
旅遊交通線路和列車車次。
防範自然災害的措施

G. 地理學的問題

英仙座流星雨方位

流星雨名稱:英仙座流星群(Perseids )
慧星母體:109P/Swift-Tuttle
輻射內點: 英仙座 (Perseus)
預計出容現日期:12日-13日
概況描述:流量較高,峰值每小時流量約60顆左右。亮度較低,觀測時需要耐心。
在我國,可持續觀測兩個早晨:一個是8月12日早晨1時至天亮前;另一個是8月13日凌晨0時至天亮前。兩個清晨:頭一個凌晨我國東部地域基本不受月光影響,但觀測到的流星數量相對較少;後一個清晨前半段稍受月光干擾,但觀測到的流星數量相對較多。

一、極大點估量:13日的0時40分和5時30分左右
二、觀測方向:天空東北方【由於英仙座流星雨的輻射點要到22時才會從地平升起,後半夜升得較高】

今年觀測最好的時機就是在8月12日黎明前那幾小時黑暗的夜空。如果那天多雲,11日和13日的觀測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嘗試上半夜在月球還未升起的幾小時來觀測。遺憾的是在那時輻射點的高度還很低,只有一小部分的群內流星可以被觀測到。這時候觀測到的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通常有很長的軌跡並產生流星余跡,但是卻很稀少。

H. 地理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我國地理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地理教育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缺乏版有機權的聯系,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改革觀念處於表面狀態,課程內容識記的知識點較多,對能力和情感態度培養顯得不足,課程評價還是強調甄別、選拔功能,而沒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等。上述原因造成我國中小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扎實,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這一切都是有悖於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未來社會對個人發展的要求。為了基礎地理能更好的與地理科學發展接軌,與當代的教育思想一致,必須要對基礎地理教育走過的改革之路有清楚的認識。因為她可以使我們聯系歷史更好的理解、更加理性的看待目前的教育改革。明白該繼承些什麼,應該改造些什麼,怎麼改造,從而最終走向一條科學合理、充滿潛力的創新之路.

I. 自然地理學解決的主要科學問題是什麼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專地理成分的特徵、屬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J. 地理信息系統解決的五大核心問題是什麼

科學調查、資源管理、財產管理、發展規劃、繪圖和路線規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