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課外活動有哪些
㈠ 八年級上冊配合地理教學安排的課外活動有哪些
包括: 身邊的河流、山脈、工農業發展、交通運輸、民族風俗、動植物資源、天氣與氣回候狀況等與人類相答關的一切自然、人文條件都可以為構建室外地理教學提供寶貴的資源,並且不需要成本。
地理課外活動教學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次興趣激發式教學,更直觀,印象深刻,更直接的體現了初中地理課程標准提出的基本理念,通過身邊的自然資源、社會發展對所要研究的地理內容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以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
㈡ 地理實踐活動有哪些種類
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分為六類。
(1)觀察。有氣象觀測、天象觀察、地震測報、環境監測、野外觀察等。
(2)閱讀。有時事地圖、地理牆報、地理課外閱讀等。
(3)集會。有地理專題報告會、討論會、地理晚會、地理知識競賽、地理游戲等。
(4)製作。有地圖、圖表、模型及教具的製作。
(5)參觀。有天文台、氣象台、博物館、展覽會及工廠、農場、市場的參觀和調查。
(6)研究。有鄉土研究等。可根據學校條件、學生愛好和初高中學生的不同特點,組織全體或部分學生參加一種或幾種。
地理課外活動是指學生從事的與地理學科內容有關的課外活動。這種活動可以在校內或校外進行;也可在教室內或其他場所進行。它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有利於學生擴大和加深地理知識領域,鍛煉實際技能,激發對地理的愛好以及培養優良的品德等。
(2)地理教學課外活動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理實習,地理教學活動形式之一。旨在鞏固地理知識,擴大知識領域,培養應用地理知識的實際技能和能力。包括氣象觀測、天象觀測、地震測報、環境監測、野外觀察及地理調查等。氣象觀測包括將當地每天的氣溫、氣壓、降水、風向風力、雲量、濕度及其他天氣特殊現象記錄下來,結合氣象台(站)的天氣廣播進行分析,作出當地每天的補充天氣預報。
天象觀測包括記錄北極星等主要星座的位置及其變化,月相的變化及其他特殊天象等。地震測報包括對地下水變化、動植物異象及其他自然界異象(如氣溫及降水的異常、地聲、地光等)的觀察;記錄、分析和試作地震預報。環境監測包括對水、空氣雜訊、固體廢棄物、農葯等污染環境程度的監視、測算、分析和採取的對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實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課外活動
㈢ 地理老師能組織什麼課外活動
一、地理課外讀閱活動
地理教師(或實習學生)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向愛好地理的學生推薦並指導他們閱讀地理書籍、雜志、報紙等。如《十萬個為什麼》中的天文、氣象、地學分冊,《地球十講》,《科學知識宮·地球科學》〔美〕等國內外出版的大量地學科普書籍;與地理有關的科普雜志和報紙,如《地理知識》、《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文摘》、《天文愛好者》、《環境保護》、《中學地理報》等。
為克服目前中學圖書資料短缺的困難,可以組織「地理書刊借閱交流小組」,將學生中持有的這類書籍、雜志製成簡明目錄卡片(標明書刊名稱、持有者班級姓名),集中到借閱交流小組,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信息,由學生查閱卡片自行聯系借閱。如果可能,最好把這些書刊集中交學校圖書室代管,或者集中於年級(或班)組成的「小小圖書箱」,直接向學生借閱。
二、地理音像活動
是指組織學生觀看地理幻燈、電影、錄像、電視節目和聽地理廣播節目。現已公開發行的地理音像資料很多,如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都有系列幻燈片,並配有解說詞磁帶;天文知識、火山、地震、動物世界、各地風光之類的影片和錄像;鼓勵學生看「新聞聯播」、「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等電視節目;還可組織學生觀看地理味濃厚的電影故事片。通過這些活動,開闊學生眼界,擴大地理知識領域,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
三、地理參觀活動
根據當地條件,可組織學生參觀天文館、氣象台(站)、自然博物館、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民族風情展覽;參觀工廠、礦山,參觀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組織地理郊遊,觀賞山川湖海自然風光和各類人文地理景觀。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多接觸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豐富學生對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直觀感受。
四、地理專題報告會
請從事地學工作的專門人員作通俗地理專題報告,也可由地理教師自己收集整理資料作專題報告。如天文知識、氣象知識、地震知識,神秘的南極、沙漠奇觀、珠峰考察,都江堰、葛洲壩水利樞紐、黃河的梯級開發、淮河流域的整治……等等。組織這類專題報告,要特別強調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徵,突出趣味性。為此,報告內容要通俗易懂,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還應配以地圖、圖片、幻燈、錄像或電影,盡量使報告會生動活潑,切忌長篇大論、枯燥無味的講述。
五、地理「三動」活動
所謂「三動」是指每個參加活動的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動口開展的地理課外活動。這些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收集整理資料、口頭表達、空間想像、板面設計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極為有利,從中著重培養學生從事獨立工作的才幹。這類活動包括:
(一)製作活動
如製作小地球儀、區時計算盤、等高線模型、學校模型、當地地形模型、簡易經緯儀(或分別製作水平測角器和傾斜測角器)、日晷和縮放地圖等。
(二)競賽活動
即地理知識競賽。有關地理知識的競賽內容很廣泛,每次活動要圍繞一定的主題,涉及的面不宜太廣,尤其是初期開展更要注意緊扣主題,並盡可能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配合。如拼圖、填圖競賽,天文、氣象、地震知識競賽,各地理要素單項知識競賽,中國或各洲地理知識競賽等。主題一經確定,在教師指導下,發動學生收集資料進行准備,成立命題小組負責編寫競賽題和答案,最後由學生主持開展活動。
(三)展覽活動
圍繞一定主題,由學生收集圖片、照片、實物等資料,舉辦小型展覽。如「世界風光展覽」、「祖國江山如此多嬌展覽」、「家鄉美展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成就展覽」等。
(四)編輯活動
由學生自己收集信息,自己消化處理,編寫成各種專題的地理宣傳專刊。如地理牆報、黑板報、油印小報,時事政治地圖,地理剪報等。
(五)地理講座和會演活動
由平時愛好地理的學生,根據各自在某些方面的鑽研心得,採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宣講和會演。如「祖國頌」、「我愛長江」、「黃河自述」、「家鄉贊」等。其具體形式可採用詩歌朗誦、歌曲演唱、相聲、快板、對口詞、迷語、游戲等。這類活動花費時間和精力較多,不宜多搞,通常可插入班級的節日慶祝活動。准備充分,條件成熟時也可專門舉辦。
(六)地理野外考察活動
是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進行的實地考察活動。比地理郊遊的參觀活動要求高,是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深入觀察、分析、測量、研究活動。這是理論聯系實際,將書本知識到野外進行驗證並靈活運用的極為重要的一種形式。例如,對天象、地形與地質、氣象與氣候、水文、植被與土壤等的觀察、觀測、分析、研究。通過這些活動,可使學生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更加真實准確,特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對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形成敏銳的地理眼光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類活動的特點是知識的運用、智力的訓練綜合多樣,技能的培養全面,理論與實踐融合的統一充分,對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形成十分有效。所以是應該大力提倡的地理課外活動形式。
六、地理調查活動
這是學生直接接觸了解社會、認識人文地理環境的一種方式,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訪問活動。通過調查訪問能使學生認識各種人文地理要素,掌握收集人文地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調查前要擬定好詳細調查提綱和調查表格。這類活動主要是配合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學來開展。調查的范圍主要包括:
(一)居民點調查
就是調查居民點的分布狀況(繪制出居民分布圖),人口的增長狀況,居民的構成狀況:民族、性別、年齡、文化水平、職業等,人口發展計劃。
(二)工廠調查
調查工廠的類型、位置、規模、產值、利稅,原料來源,產品銷售途徑,勞動力素質,技術水平,發展規劃等。
(三)農村調查
調查農村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居民構成,主要農作物及其分布,耕作制度,農田水利設施狀況,土地利用狀況,機械化水平,鄉鎮企業構成,交通運輸狀況,農村發展規劃等。
(四)環境調查
了解被調查地區的環境條件,環境污染狀況及污染源,當前治理狀況,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後環境治理保護的建議等。
寫出的調查報告應充分體現地理特色,多用圖表反映。
㈣ 地理課外活動內容
地理調查活動
這是學生直接接觸了解社會、認識人文地理環境的一種方式,版是有目權的、有計劃的調查訪問活動。通過調查訪問能使學生認識各種人文地理要素,掌握收集人文地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調查前要擬定好詳細調查提綱和調查表格。這類活動主要是配合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學來開展。調查的范圍主要包括:
(一)居民點調查
就是調查居民點的分布狀況(繪制出居民分布圖),人口的增長狀況,居民的構成狀況:民族、性別、年齡、文化水平、職業等,人口發展計劃。
(二)工廠調查
調查工廠的類型、位置、規模、產值、利稅,原料來源,產品銷售途徑,勞動力素質,技術水平,發展規劃等。
(三)農村調查
調查農村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居民構成,主要農作物及其分布,耕作制度,農田水利設施狀況,土地利用狀況,機械化水平,鄉鎮企業構成,交通運輸狀況,農村發展規劃等。
(四)環境調查
了解被調查地區的環境條件,環境污染狀況及污染源,當前治理狀況,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後環境治理保護的建議等。
寫出的調查報告應充分體現地理特色,多用圖表反映。
㈤ 誰知道課外活動包括哪些
課外活動包括:
1、踢足球
2、打籃球
3、大合唱
4、跳繩
5、跑步
6、打羽毛球
7、打乒乓球
8、踢毽子
9、下圍棋
10、剪紙
12、打網球
13、跳舞
14、游泳
15、練書法
㈥ 地理實踐活動有哪些種類
地理實踐活動教學開展的常用形式 新課程標准下的地理教學內容, 不僅科學體系強,
而且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知識的介紹有許多是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問題出發的。 所以「新課程標准」 下的地理的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的種類比較多, 既有課堂內的實踐活動, 也有課堂外的實踐活動。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 地理講演、 地理競賽、 地理辯論、 地理游戲、
地圖繪制、 地理攝影、 教具製作、 地理實驗、 地理調查、 地理觀測、 地理參觀、 地理旅遊、 野外實習、 方案設計、 論文撰寫、牆報編輯等等。 (一) 動手製作教具 學生動手製作的過程既是一個手腦並用、 相互促進、 相得益彰的過程,也是學生有所發現、 有所發明、
有所創造的過程。 案例: 在進行《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時,我事先布置學生根據課本要求准備好製作地球儀的工具、 材料, 在上課時,讓學生獨立的自由地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 按按課本步驟操作製作地球儀。 藉助這一活動, 學生對經緯線、經緯度、
地球的形狀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識不僅理解的深刻、 透徹, 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 同學們還親手製作了等高線、 時區轉動盤等教學用具,
在教學中既發揮了積極作用, 又彌補了教具不足的現狀。 (二) 小型辯論會 地理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
還要教會學生利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能力必須經過學生自主動手參與才能真正的獲取。 辯論會的開展就是鍛煉學生創造思維,
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有力武器。 案例: 在講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內容時, 組織學生討論未來世界的人口能否超過地球環境人口容量。
㈦ 地理課上能開展哪些活動
在高中或者初來中書上有自一些課外活動,可以組織學生搞,什麼分組呀,這些你應該會把
比如組織學生測量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組織學生參觀環保項目,如污水處理廠
組織學生作自己生活區的商業區位等,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析優缺點
㈧ 初中地理可以搞哪些年級活動
包括: 身邊的河流、山脈、工農業發展、交通運輸、民族風俗、動植物資專源、天氣與氣候狀況等屬與人類相關的一切自然、人文條件都可以為構建室外地理教學提供寶貴的資源,並且不需要成本。
地理課外活動教學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次興趣激發式教學,更直觀,印象深刻,更直接的體現了初中地理課程標准提出的基本理念,通過身邊的自然資源、社會發展對所要研究的地理內容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以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
㈨ 急求一份地理課外活動計劃
一、開展鄉土地理課外活動有利於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創造型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才能產生創造性構想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是人的智力活動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必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頑強的創造毅力,能以敏銳的感覺,從平凡事物中發現矛盾,提出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索動機,經過創造想像、推理判斷,獲得新的、獨特的認識。
鄉土地理課外活動是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提高創造力最為有效的途徑。因為地理學科內容既涉及自然科學,也涉及社會科學,綜合性很強,而鄉土地理的教學,在綜合性的基礎上,更強調了實踐性,因而課外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從而為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鄉土地理教學要求通過具有實踐特色的教學過程,讓學生l認識家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點,了解家鄉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協調好家鄉的人地關系以及家鄉經濟建設的戰略方向和美好前景,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 雄心壯志。圍繞以上教學目的而開展的課外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既可開展野外考察、環境監測、資源考察、規劃開發,又可開展社會調查、參觀旅遊等活動。錯綜復雜的自然、社會環境,促使學生在考察活動中動心、動手、動腦,不斷地去接觸、分析、思考、解決一連串的問題,這無疑會提高他們地理觀察和調查。運用地圖、分析和運用地理圖表等能力,對訓練他們的理解、判 斷、推理、歸納、綜合、評價等思維能力和發展智力有極大的好處。由於鄉土地理考察所接觸的一些問題,與鄉土地理環境、鄉土經濟發展是緊密結合的,遠較地理課本知識復雜,這就為學 生提供了進行多端性、伸縮性思維的現實地理問題,從而有利於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豐富的地理知識儲備是創造的基礎
地理創造能力是指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運用地理知識,新穎、獨特地分析、解決各種地理問題的本領,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它的形成和發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識為基礎的。人們常說,「無知必無能」,這是很有道理的,不愛學習,知識和經驗貧乏的人,他的認識思維活動不可能發展得很好,當然也就談不上發展創造性思維了。因而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各種方法加強地理知識的傳授,精講多練,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於分析解決問題中掌握好地理知識,並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尋求更多的知識。
鄉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頭緒紛繁的復雜工作,而且難度很大,對地理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實的地理知識基礎,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識運用於觀察鄉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師要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對參加地理興趣小組的學生,也要求具備豐富的地理知識,具備良好的地理素質,才可能在實踐考察中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三、強烈的創造意識和堅韌毅力是創造的保證
心理學告訴我們,大腦的思考必須要有動機,進行創造性思維,要有強烈的創造意識和堅韌的創造毅力,才能敏銳地發現和思考地理事物的細節問題,才能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去克服困難,最終解決地理問題。否則,創造往往一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鄉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沒有加強思想教育,重視動機和毅力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實踐活動要出成績是很難的。創造意識和毅力是創造的保證。
思維動機有內因和外因,如何藉助外因促進內因起作用,提高地理思維的興趣和動機,這正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之所在。教師首先要明確,並非只有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才是創造,只要是運用自己的才智所產生的獨特而有價值的產品,就是創造,地理教師改革教學方法是創造,學生用自己的頭腦發現獲得知識的學習方法,也同樣是創造。在鄉土地理課外活動中,只要是通過自己積極思考後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決地理問題的較新穎而有價值的思路、方法、見解,都是創造,它是一個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的過程;其次,在地理課外活動中,教師要把激發學生創造意識和培養堅韌毅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納入長期教學計劃,精心設計,創設情境,培養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創造意識的自我激發和創造毅力的自我培養。例如,我校在組織地理夏令營時,選擇了地處烏山山區的革命老區水晶坪作為營地,並把學生分散到村民家裡,和村民同吃同住,在考察活動中安排了參觀革命斗爭遺址,拜訪革命老人等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烏山革命前輩在極端困難情況下,為了勝利前赴後繼、奮戰不息的斗爭精神,並親身體驗到老區人民還不富裕的生活狀況,從而產生改變老區落後經濟的強烈願望,自我激發創造意識,並使之貫穿於整個夏令營地理考察活動中.自覺克服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堅韌不拔的創造毅力去探索改變老區經濟面貌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敏銳的地理觀察能力是創造的基本技能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是思維最重要的能源」。思維無論是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系,還是推斷和解決問題,都需要有一個觀察事物、發現事物的過程,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周密的、正確的、系統的觀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價值的事實材料,並從中發現新的規律。觀察對一般的思維過程尚且如此重要,進行創造性思維就更需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了。因為只有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才能覺察到別人所忽略然而意義卻不尋常的事物或事物細節,才能獲得更多更具體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豐富的表象儲備,否則創造性思維就成為「無米之炊」。尤其是鄉土地理野外考察,由於研究對象都活生生地存在於家鄉周圍環境之中,只有堅持實地觀察,才能獲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才能進一步經過創造性思維產生出創造性的產品來。因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應成為教師開展鄉土地理課外活動的首要教學目標。而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對復雜對象的觀察效果,沒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筆者的實踐體會是:
1、做好觀察前的組織准備工作。觀察工作開始前,教師要讓學生對所觀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夠的了解,並教會學生一些野外考察技能(野外作圖、攝影等);要向學生提出觀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務越明確、具體,觀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觀察的順序,指導觀察的方法。觀察程序應由整體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體。做好觀察記錄,在觀察實踐中,要培養學生運用種種方法,使觀察對象從背景中突出,以獲得鮮明而完整的印象。並可以根據不同情況,採用教師講,學生看;教師講解與學生獨立觀察相結合;學生獨立觀察等形式。
3、做好觀察後的總結。這是鞏固觀察收獲的有效方法,要鑒定、登記標本,整理觀察記錄材料、地圖、照片;寫野外觀察心得報告或專題小論文;教師要分析學生觀察過程出現的問題,肯定好的經驗,提出新的要求。
五、掌握創造性思維方法是提高創造力的關鍵
1、以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綜合運用,增強創造力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在各種地理要素共同影響下的產物,各種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錯綜復雜關系,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同時,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間,表現為一定的「點、線、面」的結合,具有區域性的特點。這使得我們在研究它們的關系或解決地理問題時,既要運用形象思維,形成直覺的表象,經過類比、聯想、想像等活動而使其思維產品具有創造性;也要運用抽象的邏輯思維,去分析資料、形成概念、尋找問題的症結、檢驗假設。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但就創造思維產生的過程來說,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形象思 維,因而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地理形象積累。由於地理教學的對象是生活經驗還不豐富的青少年,因而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造型人才.要求教師除應盡可能利用直觀教具外,還應利用野外考察、社會調查、郊遊、參觀等機會讓學生接觸家鄉的地理環境,感知大量的感性形象,讓學生儲存盡量多的地理表象,以啟迪他們的智慧,在地理思維中發揮出創造才能。比如,我校地理興趣小組在對我縣峰頭水庫的野外考察中,一位學生提出了在庫區水域發展沿海常見的網箱養殖的大膽構想,在得到教師肯定後,他又進行了可行性探索,並拜訪了水產技術人員,最後經過積極思考,寫出了富有創新精神的小論文,這與他平常善觀察,注意積累,善於進行類比聯想是分不開的,同時也是綜合運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果。
2、重視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發散性思維是對同一問題多角度、多方向尋求答案的思維過程,地理要素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決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變化與發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這就為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思維材料。教師應善於捕捉與構想克服思維定勢的問題,提高學生變通求異能力,在活動中可採用逆向、橫向、多向等思維方法,加強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比如.我縣地形結構呈三面環山,開口向東南的「馬蹄形」特點,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這使得我縣在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的影響下,降水豐沛,而且冬季由於西北山地的屏障作用,阻擋了冷空氣南侵,有利於農業生產。在野外考察活動中,教師提出,如果我縣地形「馬蹄形」開口向西北,而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那麼我縣水系分布、氣候特點會發生什麼變化,對農業生產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這種結合鄉土實際的逆向思維問題,最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心理,進而提高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3、集思廣益,綜合提高
集中性思維是運用已有的信息,朝著一個方向,去獲得問題的正確答案的思維過程,也是創造性思維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通過發散性思維,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知識圈,然而,如果只滿足於發散性思維,那麼人們思路就可能是「天馬行空」,沒有實際價值。對於創造來說,一團亂麻式的答案是無濟於事的,因而.要有所創造,必須有集中性思維的參與。在地理課外活動中,集中討論式是經常採用的好方法。學生經過積極的思考、醞釀,就同一問題展開討論,集思廣益,往往在熱烈的討論中迸發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例如,我校烏山地理夏令營,教師以如何發展老區經濟為題,要求學生在地理考察中認真思考,提出切實可行方案。而後,召開小組討論會,學生經過充分准備,各抒己見,激烈爭論,互相啟發,新方案不斷被否定或被補充,最終達成共識.選擇出較滿意的答案:要想富,先修路,要先解決交通問題;利用烏山地區獨特的花崗岩地貌,發展旅遊業;利用廣大荒坡草地,植樹造林,種植水果,既提高經濟效益,又保持水土;利用當地豐富的草地資源和村民傳統的編織手藝,發展草編手工業;重視茶葉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發展老區科技教育事業等。學生在方案的討論選擇中,會提出有創造性的獨特見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徑,同時,在討論中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對提高創造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好處。
總之.開展鄉土地理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真實地了解到家鄉的地理狀況,激發和培養創造意識和毅力,在實地考察中,學生們提高了地理觀察力,豐富了地理知識,懂得了如何注意協調家鄉的人地關系,並在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地理問題過程中,提高了創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