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中學地理教學大綱
Ⅰ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有幾個版本
有三個版本,一是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二是2002年4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三是目前多數省市區使用的2013年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
Ⅱ 全日制中學教學大綱
Ⅰ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由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內校容根據考生的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等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適當的難度。
Ⅱ考試內容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參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中學教學大綱》。並考慮中學教學實際。制定以下考試內容。
一、能力要求
(一)理解能力
理解所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的函義及其適用條件,能用適當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圖或表)進行表達。並能夠正確解釋和說明有關自然科學現象和問題。即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1
Ⅲ 總說《教學大綱》,這《大綱》是什麼啊
現在課程標准代替了多年實行的教學大綱,名稱變了內容變化也很大,以語文學科為例請參考以下內容: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50年的變遷
語文教學大綱,也叫「課程標准」或「課程綱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有關語文
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語文教師施教的重要憑借,也是編寫和使用語文教材的總綱。它
和語文學科是同時產生的,不過起初比較簡單,只能算是雛形。20世紀20年代,我國語文教
育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語文」(當時叫國語、國文)「教學大綱」(當時稱作
「課程綱要」)。新中國成立5O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了7次比較大的變遷,了解
這一點,對於理解半個世紀來語文教學所走過的曲折道路,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語文教改的
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次,開始於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還沒有來得及制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但在1950年
發行使用的初、高級中學兩套語文課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名義寫的兩個
《編輯大意》,實際上就起到了大綱的作用。「大意」採用了「語文」這個新的學科名稱,
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並重」的教學原則。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意」存有明顯「思想
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教育部頒布了初高中《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和
《初級中學漢語教學大觀(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套嚴格意義上的中學語文教
學大綱。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針
對1958年「大躍進」時期語文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現實,語文界開展了關於語文教學目的任
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的大討論,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這個大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制訂
的,它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並且規定:「中學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
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大綱還針對語文教學的實際,
明確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政治課,也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大綱富有遠
見地提出了「文質兼美」的選材標准,要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課文,要「具有積極的思想
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足為學生學習的典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應「簡明扼要,切合實
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回歸傳統,提倡多讀多寫多練。這些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均有深遠
的影響。不足之處是受「階級斗爭為綱」、「反修防修」的影響比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這個
大綱的重大貢獻,就是結束了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無綱可循的混亂局面。大綱提出的
「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教學」的選材標准,要求語文知識教學力求「精要、好
懂、好用」,教學要「提倡啟發式」等,在撥亂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受時代
的限制,這個大綱比較粗糙,而且帶有明顯的「左」的餘味,如一再強調「政治標准第一」
等。1980年,就這個大綱進行了修訂,在許多方面基本上恢復了1963年大綱的面貌,並且第
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進行,必須在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的要
求。
第五次是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其宗旨是「降低難度,減輕負
擔,明確要求」。大綱進一步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從素質教育及培養「四
有」公民的高度來強調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滲透在教學過程
中」,在教學目的中還增加了「開拓視野、發展智力、培養健康的審美觀」的要求。為了減
輕學生負擔,大綱明確規定「不用(語文基礎知識的)名詞術語考學生,只考運用能力」;
刪去了邏輯知識部分;規定了190篇基本篇目作為考試的范圍,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機處
理,這就為實行「一綱多本」創造了條件;為適合教材編寫「一綱多本」的需要,大綱還刪
去了關於教材編排規定。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這個大綱雖然是建國後頒布的第一個
「正式」的大綱,但是鑒於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到1990年
國家教委就頒布了修訂本。主要修訂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根據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精
神,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進一步降低了難度,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大綱把原來
「教學目的」中關於「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話移到前言之中,並第一次提出了「為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要求。然而,這個大綱仍然是個過渡性的,語文
教學迫切期待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與之相適應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第六次是1995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它反映了當
時人們對義務教育性質和任務的理;解以及對語文教學規律的新的認識。與建國以來所頒布
的幾個大綱相比,它在內容上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的特點:(l)終端性鮮明。與以往大綱
初高中合編、內容以高中畢業為「終端」不同,這個大綱以初中畢業為九年義務教育的「終
端」,因此有了初中語文獨立的、明確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
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而且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比較具
體,容易操作。(2)注重基本素質的培養。例如: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列
入了教學要求,把能力訓練列入了教學內容並作為核心部分,對漢語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和
要求作了一些調整,還第一次把課外活動列入了教學內容等等。(3)注意了導向性和靈活
性結合。在導向性方面,一是強調了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行為習。慣的培養;二是重視了
語感和語境意識的培養;三是強調了思路分析和表達方式的探究。此外在加強思想教育、重
視語文課外活動、注意思維能力訓練、強調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等方面,也都有鮮明的導向
性。同時,大綱還注意了靈拓性,即給予教材編寫者和語文教師必要的、靈活處理的余
地。
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
根據這個大綱編寫的教材,1997年開始在兩省一市(江西、山西、天津)普通高中試驗,
2000年秋季在全國普通高中實施。這個大綱吸收了語文教學改革和語文教育科學研究的成
果,體現了許多新的精神,如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
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它第一次提出了「發展個性和特長」的要求,還對語文能力的訓練
進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個大綱規定,語文課程由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組成,學科
類課程又分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改革的力度明顯加大。
第七次是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
普通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頒布。1999年,教育部下發了《九年義務
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徵求意見稿)》,2000年3月,「試用修訂版」出
版。這個大綱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教學評估、教學設備5
個部分,外加2個附錄組成。對於語文學科的性質,這個大綱是這樣表述的:「語文是最重
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的則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
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提高閱讀、寫作和口頭交際能力,發展學
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和過去的大綱相比,新大綱有很大的進步,
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並重的精神。教學要求也具體化了,有的還量化了,如要
求學生識字量為3500字,默讀速度為每分鍾5OO字左右,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於8O萬字(其
中文學 名著2~3部)。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次,字數不少於0.7萬字等。「教學評估」
和「教學設備」兩部分是新增加的,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對教師的評估要「重視教師的
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不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惟一的評估依據」等。兩個「附錄」分別
是《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和《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老師可補充推薦)》。這些都是富
有創意之舉,和歷次大綱的修訂相比,這是變動比較大的一次。
同時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是與初中大綱配套的,
所以在基本結構上是一致的,只是要求更多也更高一些了。如「教學目的」的要求是「要在
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
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
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
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再如,閱讀一般的現代文的速度要求每分鍾不少
於600字,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不少於300萬字,作文每
學期一般不少於5次,三年中其他各類練筆不少於3萬字,45分鍾能寫6OO字左右的文章等。3
個「附錄」分別是《重點掌握的常見文言詞》(實詞150個,虛詞18個)、《古詩文背誦篇
目》(古文22O篇、詩詞曲50首)、《課外閱讀推薦書目(任課教師可補充推薦)》。
縱觀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步成熟、
逐步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總結語文教學的經驗教訓的過程。2OOO年3月出版的大綱,
初、高中分別標明的是「試用修訂版」和「試驗修訂版」,這就預示著,語文教學大綱在今
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還要不斷地進行修訂。世紀之交的語文教育大討論,現在還在進行著、
它已經影響了而且將繼續影響著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
Ⅳ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和《課程標准》各共有多少版本
大綱是根據標准制定的。看2011版就行了。
Ⅳ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 是哪一年
義務教育,是根據憲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回、家庭必須予以答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部分省市為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適當的。
Ⅵ 求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78
我們偉大的祖國復正處制在一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發展時期。為適應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的迫切需要,必須認真搞好無產階級教育革命,大力改進中學語文教學。
毛主席教導說:「一個革命幹部,必須能看能寫,又有豐富的社會常識與自然常識,以為從事工作的基礎與學習理論的基礎,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論也才有學好的希望。」毛主席還指出,學生學會了看書作文,那他們出校後的發展就有了常常用得著的基礎工具了。毛主席的教導深刻地闡明了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語文學得好,對於他們學好其他各門學科,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迅速成長為又紅又專的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教導說:「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屬於一定的政治路線的。」語文課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強,歷來都是為一定階級的政治服務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大路線,深入批判「四人幫」,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Ⅶ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最初發布於1988年,後來多次修訂,到2000年左右廢止,由目前的新課程標准代替。
Ⅷ 教學大綱規定著
現在課程標准代替了多年實行的教學大綱,名稱變了內容變化也很大,以語文學科為例請參考以下內容:中學語文教學大綱50年的變遷語文教學大綱,也叫「課程標准」或「課程綱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有關語文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語文教師施教的重要憑借,也是編寫和使用語文教材的總綱。它和語文學科是同時產生的,不過起初比較簡單,只能算是雛形。20世紀20年代,我國語文教育史上出現了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語文」(當時叫國語、國文)「教學大綱」(當時稱作「課程綱要」)。新中國成立5O多年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經過了7次比較大的變遷,了解這一點,對於理解半個世紀來語文教學所走過的曲折道路,總結歷史經驗,探索語文教改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次,開始於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還沒有來得及制訂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但在1950年發行使用的初、高級中學兩套語文課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名義寫的兩個《編輯大意》,實際上就起到了大綱的作用。「大意」採用了「語文」這個新的學科名稱,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並重」的教學原則。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意」存有明顯「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第二次是1956年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教育部頒布了初高中《文學教學大綱(草案)》和《初級中學漢語教學大觀(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套嚴格意義上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第三次是1963年5月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50年代末6O年代初,針對1958年「大躍進」時期語文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現實,語文界開展了關於語文教學目的任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的大討論,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這個大綱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制訂的,它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並且規定:「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大綱還針對語文教學的實際,明確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政治課,也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大綱富有遠見地提出了「文質兼美」的選材標准,要求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課文,要「具有積極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足為學生學習的典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應「簡明扼要,切合實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回歸傳統,提倡多讀多寫多練。這些對以後的語文教學均有深遠的影響。不足之處是受「階級斗爭為綱」、「反修防修」的影響比較大。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這個大綱的重大貢獻,就是結束了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無綱可循的混亂局面。大綱提出的「思想內容好,語言文字好,適合教學」的選材標准,要求語文知識教學力求「精要、好懂、好用」,教學要「提倡啟發式」等,在撥亂反正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受時代的限制,這個大綱比較粗糙,而且帶有明顯的「左」的餘味,如一再強調「政治標准第一」等。1980年,就這個大綱進行了修訂,在許多方面基本上恢復了1963年大綱的面貌,並且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語文課的特點進行,必須在讀寫訓練過程中進行」的要求。
Ⅸ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什麼時候出台的
各個省份,各個版本的都已經下來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