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一地理下冊期末考試考點

初一地理下冊期末考試考點

發布時間: 2021-02-23 06:54:46

㈠ 初一期末考試題——地理,(重點)

復習提綱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2、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5、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6、緯度范圍:0° 30°NS為低緯度;30° 60°NS為中緯度;60° 90°NS為高緯度。
7、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
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上。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3、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15、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處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21、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難以解決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造成了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22、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23、城市問題主要表現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雜訊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種的具體分布到P46圖3-8識記)
25、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經典為《聖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28、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29、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
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31、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空氣溫度下降到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
34、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緯度位置、洋流因素。

題在這里
加油!!!!!!

㈡ 初一下冊期末考試生物、歷史、政治、地理考點

第8章 人體的營養1. 蛋白質的檢測
實驗現象:甲試管中顏色由無色變為紫色,乙試管中顏色前後幾乎沒有變化。
設置乙試管的作用:與甲試管中的現象進行對比,可進一步說明甲試管中的顏色變化不是由水引起的。
為什麼兩試管溶液的顏色變化不同:甲試管中的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呈紫色反應,而乙試管中的清水則不能2. 維生素C的檢測
實驗現象:藍紫色的吲哚酚試劑滴入甲試管後,藍紫色立即褪去;滴入乙試管後,藍紫色不褪去,溶液顏色變成藍色。
為什麼兩試管溶液的顏色變化不同:甲試管中的維生素C可以使吲哚酚褪色,而乙試管中的清水則不能使吲哚酚褪色。3. 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六大類。其中水和無機鹽屬於無機物,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屬於有機物。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可產生能量,通常被稱為「三大產熱營養素」。4. 水約占人體總重的60%~70%,是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體內的養分等都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被運輸到身體的各部位。5. 無機鹽在人體內僅佔4%,但作用十分重要。6. 糖類主要包括沒甜味的澱粉和有甜味的麥芽糖、葡萄糖等,是人體最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從谷類和薯類中獲得。7.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是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和修復的重要原料。如果人體缺乏蛋白質,兒童會發育不良,生長遲滯。成人會出現貧血、肌肉萎縮等現象。主要從瘦肉、魚、奶、蛋和豆類中獲得。8. 脂肪也是供給能量的重要物質,但通常作為儲備的能源物質在體內儲存。脂肪還與體溫調節有關,特別是寒冷時,皮下脂肪既可保溫又能分解產熱,對於體溫恆定具有重要意義。肉類、花生、芝麻和植物油等食物中含有較為豐富的脂肪。9. 維生素有多種,可分為水溶性維生素(主要有B、C等)和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有A、D、E、K等),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一類小分子有機物,既不是構成組織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供應能量的物質,但如果缺乏,就會引起物質代謝失常,影響正常生理功能。10. 為什麼兒童食物中缺鈣或缺乏維生素D會患佝僂病:因為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的吸收,缺乏維生素D會直接導致缺鈣的現象,所以缺乏維生素D和鈣都會使患佝僂病。11. 我們吃的食物,需要在消化系統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消化和吸收都是由消化系統完成的。分為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是食物經過的通道,可以分為口、咽、食管、胃、小腸、大腸和肛門,具有容納、磨碎、攪拌和運輸的功能。12.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腸腺、肝臟和胰腺。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這些酶促進消化管中的食物分解。
在口腔周圍有三對大的唾液腺: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
胃腺是分布於胃壁上的微小的腺體,能分泌強酸性的胃液。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腺體,位於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臟約重1.5kg,它分泌的膽汁匯集於膽囊中儲存。
胰腺位於胃的下方,是一條狹長而扁平的腺體,分泌的胰液經胰管注入小腸。
腸腺是散布於小腸壁上的微小腺體,能分泌腸液。在小腸內,腸液、胰液和膽汁共同完成消化作用。13. 澱粉分子較大,不能透過透析袋,而葡萄糖分子較小,能透過透析袋,所以,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等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必須分解為小分子物質後,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細胞吸收。14. 消化:食物的營養成分在消化管內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
吸收: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消化後形成的小分子營養物質,通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的過程。15. 探究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對照組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條件與實驗組有什麼不同?
對照組用清水代替唾液,其他實驗材料和條件是完全相同的。
將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結果加以比較,可得出什麼結論?
唾液可以消化澱粉
牙齒和舌對食物消化的作用是什麼?
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都可以促進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從而促進消化
由以上探究實驗可得出的結論:唾液對澱粉具有消化作用16. 為什麼說小腸是消化食物與吸收養分的主要部位?
經過初步消化的食糜進入小腸,被腸液、胰液、膽汁乳化,再加上消化液中的各種酶的作用,食物得到了最終的消化。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小腸內表面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可以擴大吸收面積;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從而促進小腸的吸收;小腸絨毛的壁很薄,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營養物質容易通過。所以說,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17. 澱粉被最終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被最終分解為氨基酸,脂肪被最終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18. 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膳食要清淡少鹽;飲酒要限量;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的體重;食物要清潔衛生、不變質。第九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19. 營養物質的和代謝廢物的運輸依賴於循環系統,主要是指血液循環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和血管組成,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之間流動。20. 觀察血液的組成:
量筒中的血液分為兩部分,上層淡黃色的半透明的液體叫做血漿,約占血液的55%。下層呈深紅色,這是血細胞。兩層之間有一層白色物質,是白細胞和血小板。所以,血液的組成是血漿和血細胞,血細胞是由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組成的。21. 血漿中含有大量的水,還含有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和代謝廢物。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送營養物質和廢物。22. 觀察血細胞:
血液是紅色的,是因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紅細胞,紅細胞中含有血紅蛋白。
比較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諸多不同: 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形態圓餅狀圓球狀不規則結構無細胞核有細胞核無細胞核數量男:5.0×1012個/L女:4.2×1012個/L(4~10)×1012個/L(1~3)×1011個/L壽命一般120d壽命不一,幾個小時到幾年平均7d產生紅骨髓紅骨髓巨核細胞功能運輸氧防禦和保護止血和凝血23.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的一種含鐵的蛋白質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含量是120~160g/L,成年女子為110~150g/L,血紅蛋白主要是運輸氧,同時還能運輸一部分二氧化碳。
當血紅蛋白與氧結合時,血液中氧含量豐富,呈鮮紅色,這種血叫做動脈血;當血紅蛋白與氧分離,血液中含氧少,顏色暗紅,這種血叫做靜脈血。
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過少,或血紅蛋白含量過少,叫貧血。貧血使血液運輸氧的能力降低,影響身體的各項生理活動,患者常常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疲乏、食慾不振、心慌等症狀。平時要多吃些蛋白質和鐵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瘦肉、魚、奶、蛋、豆類等。24. 血量約占體重的7%~8%。血量相對穩定,有利於人體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不超過10%(400mL)失血,靠自身的調節,一段時間後,可以完全恢復正常。25. 輸血是搶救失血過多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輸血前要進行血型鑒定。人類有多種血型系統,其中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統,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輸血時若血型不合,受血者體內紅細胞會凝聚成團,阻礙血液的循環而引起嚴重後果。因此,輸血一般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26. 為什麼要提倡無償獻血?提倡無償獻血,可以幫助失血者恢復健康。
適量獻血,會不會影響健康?一個健康人,一次適量的獻血的血量一般只有200~300mL,只佔的5%。獻血後,身體會自動調節,失血量會很快恢復正常,同時還會刺激身體的造血功能。所以,不會影響身體健康。27. 血液循環是指血液在心臟和全身血管中進行的循環流動。有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路線。28. 血管分布在全身各處,是血液運輸的管道。可以分為三類: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29. 血液循環的動力來自於心臟,它位於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的拳頭差不多。心臟主要由心肌組成,有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主動脈;肺靜脈→左心房;右心室→肺動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血流有一定的方向,通過靜脈進入心臟,由心房到心室,再通過動脈離開心臟。血流不會倒流是因為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單方向開發的瓣膜。30. 三類血管的比較 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功能將血液運送到身體各個部分將血液從身體各個部分運回心臟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管壁特點管壁厚,彈性大管壁較薄,彈性小,管腔大,有的內有瓣膜管壁極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速度速度快速度慢速度很慢分布身體較深處身體深處或淺處全身各處31. 心肌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形成心臟的博動,心肌收縮時,推動血液進入動脈,流向全身;心肌舒張時,血液由靜脈流回心臟,所以,心臟的博動推動著血液的流動,是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32. 心臟每分鍾跳動的次數叫做心率。心率隨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而變化。成年人在安靜狀態下平均心率是75次/min。心臟每次收縮時由心室向動脈輸出的血量叫做每博輸出量。心臟每分鍾輸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輸出量,又稱新輸出量。正常人在安靜狀態下的每博輸出量約為70mL。新輸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臟工作能力的一項指標。33. 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為一個心動周期,具體過程是兩個心房先收縮,此時兩個心室舒張,接著心室收縮,心房舒張,然後心房心室同時舒張。一個心動周期所經歷的時間是由心率決定的,心率與心動周期互成倒數。心肌在每個心動周期中都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並使血液可以充分流回心臟,為下一個心動周期輸出血液做好准備。34.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心肌發達,心臟博動有力,每博輸出量比一般人要大,安靜狀態下的心率比一般人慢。這樣就可以在劇烈運動時通過提高每博輸出量來持久地工作。35. 毛細血管適於物質交換的特點:毛細血管數量多,分布廣,管壁極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腔直徑極小,血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很慢,這些特點都有利於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36. 心臟各處的厚薄不同,這是與它們各自的功能相關的:
心房、心室的壁由心肌構成,心肌收縮引起心房或心室收縮,將其中的血液送出去。心房將血液送入心室,血流距離很近,血液運輸需要的壓力很小;右心室收縮將血液送入肺;左心室收縮將血液送往全身各處組織,血流距離很長,血液運輸需要較大的壓力。由於送出去的血液血流距離遠近不同,需要的壓力大小不同,所以心房與兩心室的壁厚薄不同。37. 體循環是指血液由左心室流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的過程。在體循環中,血液由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變為含氧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38. 肺循環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向肺動脈,再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最後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的過程。經過肺部的氣體交換,血液由含氧少、顏色暗紅的靜脈血變為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動脈血。39. 在我們的身體中,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並且通過心臟連通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路線。血液循環為人體各個組織細胞不斷運來營養物質和氧,運走二氧化碳等廢物。40.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通常所說的血壓是指體循環的動脈血壓。血壓與心臟收縮力直接相關。心室收縮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縮壓。心室舒張時,動脈血壓下降到最低值,叫舒張壓。血壓用千帕(kPa)或毫米汞柱(mmHg)來表示。測血壓是用血壓計在是臂肱動脈處測量的,表示為:收縮壓/舒張壓。成人在安靜時的正常血壓值是90~130/60~90mmHg或12.0~17.3/8.0~12.0kPa。41. 主動脈壁一張一縮的博動,像波浪一樣沿著動脈壁向離心的方向傳播,叫脈搏。正常人每分鍾的脈搏的次數與心率相同。

㈢ 七年級下冊地理期末最容易考什麼,地圖、填空之類的。

剛剛會考完復印象比較深...最常考的是:制
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圖,國家地理的日本工業區、澳大利亞氣候分布、美國農業區、

其實會考含金量最大的是八下內容,七上主要考氣候,七下是國家和地區,八上主要是中國的山脈地形和省級行政單位,八下相對考的較少一般是考港澳台北京。

㈣ 初一下冊地理期末考題(地圖出版社版本的!)

. 填空題
1.亞洲主要位於 東 半球、 北 半球
2.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公里。 七大洲中最大. 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的一個大洲。是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3.亞洲按地理方位,可分為6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
4.亞洲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西面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相鄰。;西南通過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鄰。東北以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隔。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5.亞洲地形復雜多樣,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平原分布在大陸四周。
6.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4米,最低海死海-400米。中部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
7.亞洲氣候特點: 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分布面積最大的氣候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8.世界之最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亞洲最大的平原是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
死海低於海平面400米,是世界陸地最低點。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
世界上最高大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最大的鹹水湖是裏海。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是蘇必利爾湖。
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是貝加爾湖。
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9.亞洲人口最多,自然增長率第二。
10.日本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附近的小島和海域組成。
1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日本的象徵富士山是活火山。
12.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其原因是:日本地域狹小資源短缺,沿海多優良海港,工業分布在東部沿海便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商品。發展對外貿易。
13.日本的主要工業區有: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阪神工業區,瀨戶內海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
14.東南亞地理位置重要,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是重要的海上通道。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
15.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
16.東南亞主要旅遊景點
緬甸仰光的大金塔
印尼婆羅浮屠
柬埔寨吳哥窟
越南下龍灣
泰國曼谷水市
17.東南亞居民絕大部分是黃種人。是華人和華僑的集中地區。
18.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旱雨季分明。夏季風不穩定,容易發生水旱災害。
19.俄羅斯跨亞歐兩洲,界山是烏拉爾山。
20 俄羅斯以葉尼塞河為界,以西為平原,以東為高原、山地
21.俄羅斯工業主要分布特點是接近內陸原料產地,原因是俄羅斯礦產資源豐富(與日本比)
22.四大工業區,其中最發達的工業區是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
23 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出口量最多的地區
24.聖城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聖城。中東主要是白色人種。
25. 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原因是:
A 位置: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
B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C 地形:以平原為主
因此特別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
26 歐洲西部工業特點:製造業為主,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重高
27 歐盟有25個成員國,大多是經濟發達國家,統一貨幣是歐元.
28. 歐洲西部旅遊業發達,如地中海沿岸的陽光沙灘,挪威的峽灣,倫敦的塔橋,法國的艾菲爾鐵塔,雅典的巴特農神廟
29.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色人種的故鄉,百分之90為黑色人種.
30 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特點:單一商品經濟(出口初級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
31. 撒哈拉以南非洲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人口、糧食、環境問題。
32.澳大利亞世界活化石博物館:代表動物:袋鼠、樹袋熊、鴨嘴獸。
33.澳大利亞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34.澳大利亞是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35. 地形:東部為大分水嶺,中部為大草原(中部有大自流水盆地),西部為低矮的高原。
36. 美國地形:西部高山區(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系,落基山脈)
東部低山區(阿巴拉契亞山脈)
中部平原區(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沖積平原, 大平原)
37.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灣,為世界第四長河
38農業帶如:五大湖沿岸的乳畜帶。
41.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如舊金山附近的矽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會填圖
(1)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3)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
(4)了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基礎考點〗

1. 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 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

3.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4. 618年,李淵和兒子李世民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5. 唐朝開國:李淵(高祖);奠基:李世民(太宗);發展:武則天;全盛:李隆基(玄宗)。

6. 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690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7. 唐太宗遵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古訓,基本上做到了廣開言路。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著名的諫臣。

8. 唐太宗推行開明務實的政策,在他統治時期,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的局面,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9. 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共同擁戴為「天可汗」。

10. 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宋璟。

11. 712年,李隆基當了皇帝,就是唐玄宗。他以唐太宗為榜樣,效仿「貞觀之治」,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不僅「貞觀之風一朝重振」,而且經濟文化又有了新的發展,形成唐朝的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12. 從三國到南北朝,中國主要有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隋文帝時,下令「分科舉人」。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創立。

13. 唐朝時最重要的選拔官員的方式是科舉制度。分為制舉(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的特科)和常科兩類。常科中最重要的是進士科,其次是明經科。科舉制度在中國沿襲了1300多年,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4. 7世紀初,吐蕃傑出的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15.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16. 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823年,唐藩在拉薩大昭寺前立下了唐藩會盟碑。

17. 8世紀中前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斐羅為懷仁可汗,回紇曾在滅亡東突厥和平定安史之亂時出兵助戰;六詔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詔的中心在太和城(大理),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

18. 唐朝時,中日交往頻繁。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訪問、學習。其中著名的有空海(平假名)、阿倍仲麻呂(晁衡)、吉備真備(片假名)。

19.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高僧、旅行家、佛經翻譯家玄奘到天竺學習佛學,求取佛經。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

20. 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留下了唐招提寺和乾漆坐像,被定為日本的國寶。

〖提高考點〗

21. 開皇之治出現的原因
(1)開皇年間,隋文帝勤勉治國,銳意革新。改革政權機構,重視選拔價值人才;
(2)大力發展農業,減輕賦稅徭役;
(3)他還提倡節儉。

22. 唐太宗實現貞觀之治的措施:
(1)政治上:選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改革三省六部)
(2)經濟上: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允許農民用實物代替徭役)
(3)法律上:簡法輕刑,修訂法律;(《貞觀律》)
(4)教育上: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國子學、太學)
(5)民族關系:實行恩威並施的政策,改善民族關系。(天可汗)

23. 唐玄宗實施的實現與世開元盛世的措施:
(1)任用賢能:起用一批有德有才的人,淘汰腐敗無能的官員;
(2)發展生產:鼓勵擴大耕地面積,號召興修水利;
(3)整理財政:下令整理財政,清理土地和戶口,讓逃亡者重新登記戶口,納稅服役,但可免交幾年賦稅;
(4)刑罰法律:按照唐太宗「寬仁」的原則,了武則天的酷刑苛法;
(5)倡導節儉:遣散一批宮女,銷毀宮中的大批錦綉珠玉,抵制奢侈。

24. 唐朝採取那些方式來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經濟文化交流、冊封、聯姻、直接管理

〖終極考點〗

25. 隋朝與秦朝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1)建立背景:都是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2)政權特點:都採取新的措施來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
(3)存在時間:都很短暫,二世而亡;
(4)滅亡原因:都因為統治者的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
(5)大型工程:都修築了大型工程,長城和大運河;
(6)歷史地位: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滅亡教訓為後來的統治者借鑒,出現封建社會的盛世。

26. 比較唐太宗與唐玄宗:

統治者
經濟
政治及其他
結果

唐太宗
重視農業生產。採取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有力推行以實物代替徭役的制度。
重視納諫;選賢用能;減法輕刑;重視教育;改善民族關系
貞觀之治

唐玄宗
重視農業生產。採取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整理財政,清理土地、戶口等辦法。
積極納諫;選賢用能;減法輕刑;倡導節儉
開元盛世

27. 評價唐太宗:
25題+11題

28. 科舉考試與當今學校考試的對比:

項目
隋唐科舉考試
當今學校考試

科目設置
偏重文科
有文科、理科,設置合理

考試內容
偏重經書、詩賦,比較脫離現實
結合學生實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考試目的
為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以緩和矛盾,鞏固其統治
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培養人才

29. 唐朝的開放政策:
原因: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對周邊國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表現:選官制度開放、民族政策開放、對外交往開放、文學藝術開放。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上冊)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
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5、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6、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7、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8、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9、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課本26頁。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一、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顯微鏡的使用
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3、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5、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6、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並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十三、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3、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葯;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5、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9、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葯上使用
10、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11、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2、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1、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澱粉。
脫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於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澱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澱粉),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5、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 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鬆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於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131)
5、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㈤ 地理七年級下冊知識點

初一下歷史期末考試復習提綱

第十二課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
1. 經濟重心南移過程:
答:1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
○全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2. 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原因:
答:○社會相對安定;
○人口增長,增加了勞動力,特別是北方農民南遷,帶來較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政府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3. 圖片《交子》和《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泉州出土的南宋船》:
答:○《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圖:P67);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說明宋代手工業部門已有商標、廣告意識(圖:P67 );
○《泉州出土的南宋船》:南宋時期,福建泉州成為全國第一大港(圖:P68)。
4. 宋代海外貿易興盛原因是什麼:
答:○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周邊民族的興起與強大;
○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改進;
○政府的鼓勵政策。
5. 秧馬、占城稻和市舶司:
答:○秧馬:秧馬是農民插秧時節使用的工具,用榆木或棗木製成船型外觀,農民坐在上面比彎腰勞作節省體力,還能加快速度;
○占城稻:原產於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稻,耐乾旱,稻穗長,生長期短;
○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機構。

第十三課 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1. 宋代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
答:○統治階層:皇室、官僚、地主;
○被統治階層:士農工商。
2 宋代民間傳統節日:
答:宋代民間傳統節日很多,其中最受百姓重視的是元旦、寒食、冬至三大節。
3. 瓦舍與防郭戶:
答:○瓦舍: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娛樂場所;
○防郭戶:宋朝政府將居住在城鎮的非農業人戶編定為防郭戶,單獨管理,成為城市居民的主體。

第十四課 元帝國擴展統一多民主國家基業
1.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貢獻:
答:○完成蒙古統一大業; ○實行軍政合一的國家體制;
○(1206)建立蒙古政權; ○創制了蒙古文字。

2. 忽必烈改制:
答:○1271年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
○忽必烈推行以採用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3. 人分四等的民族政策:
答: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把人分為四等:
○第一等:蒙古人;
○第二等:色目人(西夏人,回回人,畏兀兒人等);
○第三等:漢人(原金統治區的漢人,契丹,女真人等);
○第三等:漢人(原金統治區的漢人,契丹,女真人等)。
4. 回族的形成:
答:元朝,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同漢、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主,即回族。

第十五課 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
1. 活字印刷術:
答: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明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要早四百多年。
2. 指南針與火葯:
答:○指南針:北宋時發明,很快應用到航海;南宋時,傳入歐洲;
○火葯:唐代發明,開始應用於軍事。宋代加以改制,廣泛應用於軍事戰爭。
3 黃道婆革新棉紡織技術:
答:元代勞動婦女黃道婆從海南島黎族學會棉紡織技術,並加以改進;棉布逐漸取代絲麻成為廣大民眾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4. 沈括的《夢溪筆談》:
答:最早提出了」石油」這個科學的命名。

第十六課 繁榮的宋元文化
1.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答:○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編寫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
○記述了從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分晉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歷史。
2. 宋詞:
答:○蘇軾:北宋時期,詩詞豪放派;
○李照清:詞風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辛棄疾:詞風慷慨激昂,豪邁悲涼,充滿憂國憂民的愛國豪情。
3. 元雜劇:
答: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 元雜劇作家中最負盛名的是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4. 京劇:
答:清朝時形成。
5. 《清明上河圖》:
答: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
6. 試概括《史記》與《資治通鑒》的異同:
答:○相同:①都是史學著作; ②都享有較高的史學地位;
○不同:①敘事范圍不同; ②時間不同; ③體例不同。

第十八課 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
1. 明清帝國的更替:
答:○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後金;
○皇太極建立清朝.順治帝是第一個入主中原的皇帝。
2. 明清統治者在政治上、思想文化上等領域採取了哪些措施加強專制統治:
答:⑴政治上:
○朱元璋大殺功臣,其中波及面最廣的是「胡藍之獄」;
○廢除宰相制度;
○設立錦衣衛;
○設立廷杖制度;
○明成祖(朱元璋的兒子)設立東廠;
○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
⑵思想上:
○八股進士:只許在「四書」 「五經」的范圍內命題,應考者不能自由發揮。答題必須按照八個連續的部分進行,不得違背;
○文字獄
目的:加強思想控制

第十九課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
1. 戚繼光抗倭:
答:○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勾結一些中國的奸商經常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戚家軍抗倭,在台州九站九捷;戚繼光是民族英雄。
(注意:「封侯非我意,單元海波平」是戚繼光寫的)
2. 鄭成功收復台灣:
答:○明末(1624)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台灣地區;
○泉州南安鄭成功清初收復台灣。
3. 雅克薩反擊戰與《尼布楚條約》:
答:○雅克薩反擊戰:康熙兩次組織雅克薩反擊戰,抗擊沙俄
○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中國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的主權。

第二十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1. 為什麼說台灣、西藏、新疆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台灣:元代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從此台灣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從此西藏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西漢設西域都護管轄新疆,從此新疆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請說說清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是什麼?試舉例說明:
答:恩威並重、剛柔並濟
例:對少數民族地區一般都實行減免賦稅等優惠政策。
3. 回部、駐藏大臣、「金瓶掣簽」制度、將軍、避暑山莊和外八廟
答:○維吾爾族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蘭教,清朝稱為回部;
○駐藏大臣:1727年(雍正時期),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
○「金瓶掣簽」制度:乾隆皇帝還制定「金瓶掣簽」制度,規定喇嘛教活佛轉世的人選;
○將軍:清朝在伊犁、吉林、黑龍江、盛京、烏里雅蘇台等地設立將軍;
○避暑山莊和外八廟: 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對於加強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十一課 大一統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徵
1. 北京城與故宮:
答:○北京城:明成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大規模擴建,營造了新的北京城;
○故宮:故宮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2. 說一說,秦長城與明長城的異同:
答:○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秦長城為了抵禦匈奴南下;明修長城是為了防範蒙古騎兵侵擾;
○秦長城是在戰國時期各國長城基礎上修建的;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了全長為六千多公里的長城,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

第二十二課 科學技術與世俗文學
1.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答: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2.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答:宋應星是明末著名科學家,《天工開物》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網路全書;
3. 四大名著:
答:○《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
○《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
○《水滸傳》是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題材創作而成;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顛峰。

第二十三課 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
1. 鄭和下西洋(目的、條件、過程、結果及其影響等)
答:○目的: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
○條件:①社會安定,國力雄厚;
②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
○過程:1405-1433年,明政府先後七次派鄭和下西洋;
○結果:不計經濟效益,導致明朝國力衰退;
○影響:①積極: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而且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②消極:不及經濟效益導致國力衰退。
2. 閉關鎖國政策實行的原因、概念及其影響
答:○原因:①思想上,盲目自大觀念
②政治上,鞏固清王朝統治
③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主要原因)

○概念:閉關並非完全斷絕往來,而主要表現在對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上。
○影響:①利:清朝實行閉關政策有防禦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
②弊: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閉關自守最終不能扭轉中外力量的對比,不能從根本上抵擋殖民勢力的侵略,反而進一步導致閉塞、停滯、倒退,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第二十四課 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
1. 明清時期面臨的主要危機體現在哪些方面:
○農民戰爭的打擊,如李自成起義,白蓮教起義等;
○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於世界潮流;
○實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文字獄等政策阻礙了歷史發展;
○英國19世紀初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中國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機

㈥ 初一下學期期末 地理考試考點

美國是重中之重,巴西,日本,南極條約

㈦ 初一下冊地理期末考試重點考哪裡

1美國農業帶分布
2日本地域以及經濟發展史
3印度 氣候
4亞洲地形,氣候,人文等
5南極氣候條件,地域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