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自然地理學第一章地球

自然地理學第一章地球

發布時間: 2021-02-23 06:33:12

『壹』 如何學自然地理學

這里根據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資料,整理出中國近現代有關自然地理學的專著,主要選擇了題名為《自然地理學》的專著.

《自然地理學(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等編著,2008年版,502頁。
《自然地理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等編著,2000年版,384頁。
《自然地理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潘樹榮等編著,1985年版,405頁。
《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吳成基主編,2008年版,328頁。
《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劉南威主編,2007年版。
《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楊達源主編,2006年版,391頁。
《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劉南威主編,2000年版。
《自然地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林愛文主編,2008年版,335頁。
《自然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吳履平主編、丁堯清等撰稿,2007年版,298頁。
《自然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劉鴻喜著,2004年版,396頁。
《自然地理學》,南京大學出版社,楊達源主編,2001 年版,421頁。
《自然地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陳效逑編著,2001年版,204頁。
《自然地理學》,水利電力出版社,劉國梁主編,1995年版,128頁。
《自然地理學》,水利電力出版社,何鍾主編,1991年版,191頁。
《自然地理學》,測繪出版社,方賢銓、李矞雲編著,1991年版,223頁。
《自然地理學(上、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學等編,1978/1979年版,253+149頁。
民國時期的著作:
《自然地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法)馬東(Emmanuel de Martonne)著、王勤堉譯,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版。另有: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455頁。
《自然地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張資平著,1923年(民國十二年)版,66頁。[一作:1929年(民國十八年)]
有關實驗/實習的著作: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原理、方法與實踐》,青海人民出版社,周強主編,2005 年版,351頁。
《自然地理學實驗與實習》,科學出版社,楊士弘主編,2002年版,210頁。
辭書:
《自然地理學名詞辭典》,台北:名山出版社,劉繼湘主編,1985年版,179頁。
《英漢自然地理學詞彙》,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1976年版,279頁。

最後,祝你好運!

『貳』 自然地理習題答案

這是鬧哪樣?這些答案要幾千甚至幾萬字。你還是自己去一個個網路吧,我才懶得給你復制粘貼

『叄』 自然地理學答案

一、名詞解釋
1、水文——自然地理環境中,水的各種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相互關系和規律性。
2、水分循環——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機體內的水,不斷蒸發和蒸騰,化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卻凝結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條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於地表的水又重新產生蒸發、凝結、降水和徑流等變化。水的這種不斷地蒸發、輸送、凝結、降落的往復運動過程。
3、河流——陸地表面經常或間歇有水流動的泄水凹槽。
4、河流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質點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
5、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某過水斷面的水的體積。
6、河網密度——是指流域內干支流的總長度和流域面積之比,即單位面積內河道的長度。
7、 地下水——就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各種狀態的水。地下水包括氣體狀態、固體狀態、液體狀態等形態。而液體狀態的地下水又可分為潤濕狀態、薄膜狀態、毛細管狀態和自由重力狀態等。各種狀態的地下水是彼此互相聯系的,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8、地下水的蓄水構造——地下水的蓄水構造,是指由透水岩層與隔水層相互結合而構成的能夠富集和貯存地下水的地質構造體。
9、礦化度——一升水中所含各種離子、分子及化合物(不包括游離狀態的氣體)的總量,就叫總礦化度,簡稱礦化度。以g/L表示。
10、膠結作用——地下水中的礦物質在顆粒之間的空隙內沉澱下來,把鬆散堆積物膠結成緻密的堅4固岩石,這種作用稱為膠結作用。
11、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漲落的現象潮汐是地球自轉及日月引力所致。一般一個太陰日有兩次漲落,白天的稱潮,晚上的稱汐,合稱潮汐。
12、引潮力——天體的引力與地球繞地月公共質心旋轉時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組成的合力
13、密度流——密度流是由於海水密度差異而引起的海流
14、赤道潮——潮汐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並以赤道為對稱,故稱為赤道潮(或分點潮)。
15、潮流——是指海水在天體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動。隨著漲潮而產生的潮流,稱為漲潮流;隨著落潮而產生的潮流,稱為落潮流。6、洋流:是海水沿著一定方向的大規模流動,也稱海流。
16、海水鹽度—— 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叫鹽度(絕對鹽度)。單位為‰或10-3。
17. 海水密度——是指單位體積內所含海水的質量,其單位是g/cm3,但習慣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是指一個大氣壓下,海水的密度與水溫在3.98℃時蒸餾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數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狀況,是決定海流運動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18、海洋資源——指來源、形成和存在方式 均直接與海水或海洋有關的資源。
19、水資源——在廣義上,水資源是指水圈中水量的總體。但是海洋水因其含有較高的鹽分而難以利用,所以通常說的水資源是指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20、海洋化學資源——是指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學物質。
21、海洋動力資源——是指海水運動可以產生巨大的動力資源。
22、海洋礦產資源——又稱海底礦產資源。包括海濱、淺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類礦產資源。
23、順地貌——原有的褶曲構造未經破壞或輕微破壞時,構造形態與地貌形態基本上是一致的
24、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載有流水的部分。
25、河漫灘——河漫灘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底,但洪水期可淹沒,故又稱為洪水河床。大型河漫灘也稱為河岸沖積平原。
26、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稱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種奇文現象,總稱為喀斯特。
27、分水嶺——在一個水系范圍的集水區域稱為流域,每個流域之間的分水高地稱為分水嶺。
28、荒漠——是指氣候乾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沙礫覆蓋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觀。
29、磨蝕作用——是冰川中所挾帶的岩塊,以巨大的動壓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種作用。
30、融凍擾動——尚未凍結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節凍土及下部永凍層的挾逼下,發生塑性變形,造成各種褶曲,稱為融凍擾動。
31、斷層海岸——斷層構造線與海岸線平行,斷層直接通過海岸帶,岸線挺直,海崖峻峭,水下岸坡急陡。
32、海蝕作用——波浪、潮汐及沿岸流等對海岸帶的破壞作用,總稱為海蝕作用
34、台地——台地是高出當地平原的高地。相對高度小於l00m的稱為低台地,大於l00m的稱為高台地。
35、崩塌——是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墜落的現象。它廣泛出現於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種突發性的災害。
36、水土流失——是當流水對土壤、風化殼或碎屑堆積物的侵蝕量(值)超過允許侵蝕量(值)時,稱為水土流失。
37、沙漠化——是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過程。

『肆』 求:如何學好自然地理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分科(一)地理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科學。 地理學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的「三層次」——統一、綜合、部門 地理學的「三重性」——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區域地理學(二)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三)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二、自然地理學的任務三、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四、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一章 地球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第四節 地理坐標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及表面形態結構特徵,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教學難點 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表面形態結構特徵以及地球運動規律。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球運動」、「地球圈層結構」,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參考文獻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維.地球的形狀——人類對它認識的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3.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4. 弗蘭克.普內斯等.地球.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體二、太陽和太陽系 9大行星、50個衛星、50萬個小行星、少數彗星三、地球在天體中的位置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旋轉橢球體 黃赤交角 太陽高度角 自然現象的地帶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的巨大質量,使它能夠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擁有海洋和河湖,擁有生命……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一、地球的運動(一)地球自轉的規律性(二)地球公轉的規律性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首先,地球自轉決定了晝夜更替,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並使地球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而且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差使地球體發生彈性形變——潮汐作用,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地殼運動、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密切相關。同時,地球運動時,它的自轉軸傾斜於其公轉軌道面(黃赤交角),這影響著太陽輻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變化,從而決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遞變和五帶的區分;其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提供了兩個時間的自然單位——日和年,認識和利用它們的周期性規律,人們創造了歷法制度和計時制度。第四節 地理坐標一、緯線與緯度二、經線與經度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構造一、地球的圈層分化二、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殼、地幔、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構造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一、海陸分布二、海陸起伏曲線三、島嶼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徵(一)地球表面是太陽輻射和太陽能轉化的主要場所。(二)地球表面是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兩相或三相界面。(三)地球表面具有獨特的物質現象,如生物、風化殼、土壤層、粘土礦物、沉積岩以及各種地貌形態。(四)地球表層具有復雜的、高速度和高強度的物質、能量交換、轉化和循環過程。(五)地球表層存在著復雜的強烈的內部分異過程。(六)地球表層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環境。
第二章 地殼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教學重點 認識地殼的物質組成及其演變,掌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教學難點 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地質博物館認識構造運動、地質構造以及地震、火山。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殼」、「構造運動「火山」、「地震」,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參考文獻1. 夏邦棟等. 地質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3. 傅承義.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4. 周廷儒. 故地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一、化學成分與礦物(一)化學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種化學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種,並有300餘種同位素。(二)礦物 是單個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質的化合物,它是構成岩石的基本單元。(三)主要造岩礦物與常見礦物 岩石 是造岩礦物按照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二、岩漿岩 岩漿岩 是上地幔的高溫熔融岩漿沿岩石圈破裂帶上升侵入地殼甚至噴出地表形成的岩石。(一)岩漿岩的礦物組成硅酸鹽、金屬硫化物、氧化物、揮發物。(二)岩漿岩的產狀、結構和構造1. 產狀2. 結構:玻璃質結構、隱晶質結構、顯晶質結構、斑狀結構3. 構造:塊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杏仁狀構造(三)岩漿岩的主要類型1. 按化學成分與礦物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 按結構、構造與產狀:深成岩、淺成岩、噴出岩3. 綜合分類:三、沉積岩 沉積岩是由成層堆積於陸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膠體和有機物質等疏鬆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岩石。

『伍』 自然地理學伍光和考研師兄師姐求助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分科
(一)地理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科學。
地理學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的「三層次」——統一、綜合、部門
地理學的「三重性」——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區域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
(三)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三、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四、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第四節 地理坐標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及表面形態結構特徵,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表面形態結構特徵以及地球運動規律。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球運動」、「地球圈層結構」,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維.地球的形狀——人類對它認識的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4. 弗蘭克.普內斯等.地球.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體
二、太陽和太陽系
9大行星、50個衛星、50萬個小行星、少數彗星
三、地球在天體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
旋轉橢球體 黃赤交角 太陽高度角 自然現象的地帶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的巨大質量,使它能夠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擁有海洋和河湖,擁有生命……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公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首先,地球自轉決定了晝夜更替,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並使地球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而且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差使地球體發生彈性形變——潮汐作用,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地殼運動、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密切相關。
同時,地球運動時,它的自轉軸傾斜於其公轉軌道面(黃赤交角),這影響著太陽輻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變化,從而決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遞變和五帶的區分;其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提供了兩個時間的自然單位——日和年,認識和利用它們的周期性規律,人們創造了歷法制度和計時制度。

第四節 地理坐標
一、緯線與緯度
二、經線與經度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構造
一、地球的圈層分化
二、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殼、地幔、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構造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一、海陸分布
二、海陸起伏曲線
三、島嶼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徵
(一)地球表面是太陽輻射和太陽能轉化的主要場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兩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獨特的物質現象,如生物、風化殼、土壤層、粘土礦物、沉積岩以及各種地貌形態。
(四)地球表層具有復雜的、高速度和高強度的物質、能量交換、轉化和循環過程。
(五)地球表層存在著復雜的強烈的內部分異過程。
(六)地球表層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環境。

『陸』 自然地理學精品課程思考練習題答案

名詞解釋就不回答了,因對措辭要求高,一字不對可與權威資料不同,大家去理解專意思就行。
二:
1.當地屬球公轉至春分點或秋分點時,太陽光線直射_赤道_ 。此時,北半球或南半球各緯度地帶的晝夜長度_相等 ,南、北極的太陽高角度為_0度_ 。「

『柒』 自然地理學的內容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綜合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綜合特徵的學科。 著重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特徵——自然景觀進行系統綜合研究,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它包括綜合自然區劃研究、土地類型研究和自然綜合過程研究等幾部分。
綜合自然區劃研究的特點是按地域分異規律對地球表層進行區域系統的劃分,劃分出的地域單元是彼此不重復出現的;土地類型研究的特點是按地段分異規律進行類型系統的劃分,劃分出的類型單元在地表是重復出現的;自然綜合過程研究包括現代物理過程(熱量水分平衡)、化學過程(化學元素遷移與平衡)、生物過程(生物地理群落與生態平衡)和時間過程(古地理過程)等。現代地理過程的綜合結果展現了自然地理環境的現代特徵,古地理過程的綜合結果是自然地理的古環境。現代自然地理環境是古地理環境演替的結果與延續。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學,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徵形成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也有人認為它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基礎上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成分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組成、結構、動態及分布等特徵和規律。它們的形成與某些自然科學有關,是自然地理學與相鄰的其他科學的邊緣學科。
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的邊緣學科。
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徵、形成、分布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大氣科學的邊緣學科。
水文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的性質、形態特徵變化與時程分配,以及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水文學的邊緣學科。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的邊緣學科。
植物地理學是研究植被空間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植物學的邊緣學科。
動物地理學是研究動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動物學的邊緣學科。
以獨特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方面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有:
冰川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冰體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凍土學是研究凍土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化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布、遷移轉化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化學的邊緣學科。
醫學地理學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醫療保健機構和設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學科。它既是地理學與醫學的邊緣學科,也是應用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此外,還有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荒漠學、河流學、沼澤學等分支學科。
現代自然地理學不斷加強定量分析、生態化和應用研究的同時,還注意吸收其他學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開始進行地理預測研究,並將更加重視全球環境問題。同時,自然地理學研究與人文地理學研究將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捌』 跪求伍光和編著的自然地理學2010年的資料和筆記

緒論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分科
(一)地理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科學。
地理學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的「三層次」——統一、綜合、部門
地理學的「三重性」——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區域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
(三)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三、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四、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第四節 地理坐標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及表面形態結構特徵,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表面形態結構特徵以及地球運動規律。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球運動」、「地球圈層結構」,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維.地球的形狀——人類對它認識的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4. 弗蘭克.普內斯等.地球.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體
二、太陽和太陽系
9大行星、50個衛星、50萬個小行星、少數彗星
三、地球在天體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
旋轉橢球體 黃赤交角 太陽高度角 自然現象的地帶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的巨大質量,使它能夠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擁有海洋和河湖,擁有生命……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公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首先,地球自轉決定了晝夜更替,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並使地球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而且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差使地球體發生彈性形變——潮汐作用,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地殼運動、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密切相關。
同時,地球運動時,它的自轉軸傾斜於其公轉軌道面(黃赤交角),這影響著太陽輻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變化,從而決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遞變和五帶的區分;其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提供了兩個時間的自然單位——日和年,認識和利用它們的周期性規律,人們創造了歷法制度和計時制度。

第四節 地理坐標
一、緯線與緯度
二、經線與經度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構造
一、地球的圈層分化
二、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殼、地幔、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構造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一、海陸分布
二、海陸起伏曲線
三、島嶼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徵
(一)地球表面是太陽輻射和太陽能轉化的主要場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兩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獨特的物質現象,如生物、風化殼、土壤層、粘土礦物、沉積岩以及各種地貌形態。
(四)地球表層具有復雜的、高速度和高強度的物質、能量交換、轉化和循環過程。
(五)地球表層存在著復雜的強烈的內部分異過程。
(六)地球表層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環境。

第二章 地殼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
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
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

教學重點 認識地殼的物質組成及其演變,掌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
教學難點 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地質博物館認識構造運動、地質構造以及地震、火山。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殼」、「構造運動「火山」、「地震」,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夏邦棟等. 地質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3. 傅承義.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
4. 周廷儒. 故地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一、化學成分與礦物
(一)化學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種化學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種,並有300餘種同位素。
(二)礦物
是單個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質的化合物,它是構成岩石的基本單元。
(三)主要造岩礦物與常見礦物

岩石 是造岩礦物按照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二、岩漿岩
岩漿岩 是上地幔的高溫熔融岩漿沿岩石圈破裂帶上升侵入地殼甚至噴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漿岩的礦物組成
硅酸鹽、金屬硫化物、氧化物、揮發物。
(二)岩漿岩的產狀、結構和構造
1. 產狀
2. 結構:玻璃質結構、隱晶質結構、顯晶質結構、斑狀結構
3. 構造:塊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杏仁狀構造
(三)岩漿岩的主要類型
1. 按化學成分與礦物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2. 按結構、構造與產狀:深成岩、淺成岩、噴出岩
3. 綜合分類:

三、沉積岩
沉積岩是由成層堆積於陸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膠體和有機物質等疏鬆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岩石。
(一)沉積岩的基本特徵
沉積岩具有層理,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結構或非碎屑結構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乾裂、槽模、溝模等)、縫合線或結核等原生構造特徵。
(二)沉積岩的主要類型
1. 碎屑岩類
2. 粘土岩類
3. 生物化學岩類

四、變質岩
(一)變質作用與變質岩
固態原岩因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而導致礦物成分、化學結構與構造的變化統稱為變質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為變質岩。
(二)變質作用類型與常見變質岩
1. 動力變質作用
構造運動引起的定向壓力使原岩碎裂、變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結晶,稱為動力變質作用。代表性岩石:構造角礫岩、碎裂岩、糜棱岩
2. 接觸熱變質作用
發生於侵入體與圍岩接觸帶,圍岩受熱後礦物發生重結晶、脫水、脫碳、形成變晶結構結構與新礦物。
代表性岩石:斑點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 接觸交代變質作用
發生於侵入體與圍岩接觸帶,高溫下岩漿分泌的揮發性物質與熱液通過圍岩的交代作用使後者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礦物。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4. 區域變質作用
區域性構造運動導致的深廣范圍的變質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變粒岩、麻粒岩
5. 混合岩化作用(超變質作用)
區域變質與岩漿作用間的一種過渡性地質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崗岩

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一、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
構造運動主要是地球內動力引起的使地殼發生變位與變形的機械運動,經常涉及更深的構造圈。
(一)構造運動的一般特點
構造運動特點:普遍性、永恆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與規模差異性等
(二)構造運動的基本方式
1. 水平運動 地殼或岩石圈塊體沿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的運動
2. 垂直運動 地殼或岩石圈塊體垂直於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的升降運動
二、構造運動與岩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
(一)岩相
海相(深海相、淺海相)、陸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澤相、濱海相)、過渡相
(二)沉積建造
沉積建造 是彼此有共生關系的地層(岩相)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積物組合。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層組成的、厚度很大,無沉積間斷或僅有極短間斷、產生於強裂構造下降區,岩漿岩與火山碎屑岩分布較廣。
2. 地台型建造 以陸相碎屑沉積為主,厚度不大,未受強烈構造變動,地殼升降幅度均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漿岩分布較少。
3. 過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與地台型建造特徵但以碎屑岩占優勢,陸相沉積與瀉湖相沉積分布廣泛。
(三)地層的接觸關系
1. 整合 相鄰新老地層產狀一致且相互平行,時代連續,無沉積間斷。
2. 假整合 又稱平行不整合,相鄰地層產狀平行但時代不連續。
3. 不整合 又稱角度不整合,相鄰地層產狀既不一致,時代也不連續,有地層缺失。
4. 侵入接觸 侵入體邊緣有捕虜體,接觸帶界面不規則,圍岩有變質現象。
5. 侵入體的沉積接觸 後期沉積岩覆於前期侵入體所形成的剝蝕面之上。

二、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 岩層或岩體經構造運動而發生的變形與變位。
(一)水平構造 丹霞地貌
(二)傾斜構造 單面山
(三)褶皺構造 背斜、向斜
(四)斷裂構造 節理、斷層

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
一、板塊構造學說
(一)大陸漂移學說
(二)海底擴張學說
(三)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邊界:擴張型、俯沖型、轉換斷層型
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南極板塊
二、槽台說與地窪說
槽台說認為:地殼運動主要受垂直運動控制,其驅動力為地球物質的重力分異作用,其構造單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
地窪說認為:地殼發展過程中,活動區(地槽)和穩定區(地台)可以相互轉化。
三、地質力學學說
地質力學學說認為:全球地質構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

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
一、火山
(一)火山的類型與分布
1. 火山類型
2. 火山分布
(二)火山地貌
二、地震

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
一、地質年代
(一)相對地質年代
依據地層下老上新的沉積順序,地層剖面中的整合與不整合關系,標准古生物化石與生物群體進行對比,確定某個地層或事件的相對年代的方法。
(二)絕對地質年代
通過礦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依據放射性同位素蛻變規律計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

二、地殼演化簡史

第三章 大氣和氣候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熱能
第二節 大氣水分和降水
第三節 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
第四節 氣候的形成
第五節 氣候變化

教學重點 認識大氣的的組成、特性及其運動,掌握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大氣的組成及氣候變化規律。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大氣」、「氣候」,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主要參考書
1. 周淑貞主編.氣象與氣候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潘守義等.現代氣候學原理.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3. 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4. 張家誠著.氣候與人類.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5. 譚冠日.氣候變化與社會經濟.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熱能
一、大氣的成分
大氣由干潔空氣、水汽、懸浮塵粒或雜質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為兩類,定常成分(氮、氧、氬和微量惰性氣體氖、氪、氙、氦等)和可變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硫等)。
二、大氣的結構
(一) 大氣質量(圖3-1)

(二)大氣壓力
氣壓 是指從觀測高度到大氣上界單位面積上鉛直空氣柱的重量,它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是,由於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動力、熱力因子影響,同一水平面上實際氣壓的分布並不均勻,因此,各地同一時刻的海平面氣壓值存在差異,可分為低氣壓、高氣壓、低壓槽、高壓脊及鞍形等氣壓場類型。
(圖3-2-3)
(三)大氣分層
按照溫度和運動情況,可將大氣分為五層。
(圖3-4)
三、大氣的熱能
(一)太陽輻射
地球及大氣的熱狀況是天氣變化的基本因素,輻射交換是決定熱狀況的能量交換方式之一,而太陽輻射從根本上決定地球、大氣的熱狀況,從而支配其他能量的傳輸過程。
(二)大氣能量及其保溫效應
大氣本身對太陽輻射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陸、植被等下墊面卻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並經潛熱和感熱轉化供給大氣。
(圖3-5)
(三)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
輻射平衡 是指地-氣系統內部某一時段內,地面與大氣以輻射和熱量輸送形式進行的能量交換的收支差值。
(圖3-6、3-7)
四、氣溫
(一)氣溫的周期性變化
1. 氣溫的日變化
氣溫日較差 是指一天中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它與緯度、季節、地表性質、天氣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
2. 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年較差 是指氣溫的年變化幅度。
(圖3-8)

(二)氣溫的水平分布
(圖3-9-10)
(三)氣溫的垂直分布
氣溫主要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時受到緯度、地面性質、大氣環流等因素的影響。

第二節 大氣水分和降水
一、大氣濕度
(一)濕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水汽壓、飽和水汽壓、絕對濕度、相對濕度、露點溫度
(二)濕度的變化與分布
二、蒸發和凝結
(一)蒸發及其影響因素
溫度、性質、性狀、空氣濕度、風
(二)凝結和凝結條件
三、水汽的凝結現象
(一)地表面的凝結現象 露、霜、霧凇、雨凇
(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霧:輻射霧、平流霧、蒸汽霧、上坡霧、鋒面霧
雲:積狀雲、層狀雲、波狀雲
(圖3-13-14-15)

四、大氣降水
(一)降水的形成
雲滴凝結增長 → → → → 雲滴的沖並增長
(二)降水的類型
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台風雨
(三)降水的時間變化
1. 降水強度、降水量、降水變率
2. 降水的日變化:大陸型、海洋型
3. 降水的年變化:赤道型、熱帶型、副熱帶型、溫帶及高緯型
(四)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受緯度、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地形等多種因素制約,全球劃分為四個降雨帶:赤道多雨帶、南北緯15o-30o少雨帶、中緯多雨帶、高緯少雨帶。
(圖3-19)

第三節 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
一、大氣的水平運動
(一)作用於空氣的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慣性離心力
(圖3-20-21-22)

(二)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
地轉風、梯度風
(圖3-23-24)
(三)風隨高度的變化
1. 地轉風隨高度的變化——熱成風
(圖3-25-26-27)
2. 摩擦層中風隨高度的變化
(圖3-28)

二、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 是指大范圍內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各種氣流運行的綜合現象,它構成了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范圍形勢的主導因素與各種尺度天氣系統活動的背景條件。
水平尺度可涉及某個大地區、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或整個大氣圈的大氣環流;時間尺度有數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風系、三圈環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風帶中的大型擾動、季風環流。
(圖3-30-31-32-33-34-35)

三、主要天氣系統
天氣系統 是指大氣中引起天氣變化的各種尺度的運動系統,包括溫壓場和風場中的大氣長波、氣旋、反氣旋、鋒面、台風、龍卷風等。
(圖3-38-42-43)

第四節 氣候的形成
一、氣候和氣候系統
(一)氣候的概念
氣候 是指某一地區多年間大氣的一般狀態及其變化特徵,按空間尺度大小可分為全球氣候、區域氣候、小氣候等。
(二)氣候系統
氣候系統的組成:大氣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
(圖3-44)

二、氣候的形成
(一)氣候形成的輻射因子
太陽輻射是氣候系統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氣物理過程和現象形成的基本動力。
(圖3-46-47)

(二)氣候形成的環流因子
大氣環流是熱量和水分的轉移者,也是氣團形成的基本原因。
沃克環流、厄而尼諾、南方濤動
(圖3-48-49-50)

(三)氣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過對輻射因子與環流因子的影響而作用於氣候,使得氣候既具有緯度地帶性,又具有非地帶性特徵。

三、氣候帶和氣候型
(圖3-51)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