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空間分析方法與城市地理學

空間分析方法與城市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23 04:24:41

A. 《城市地理學》中方格分析法

我認為方格數的確定應該是經過統計分析確定的,即通過統計不同大小方格中城鎮數,進行統計分析,選擇統計結果典型的方格數。否則還不是隨便畫格子呀!
你再仔細研究吧,研究明白了在網路建個詞條。

B. 第八章 城市地理學作業 中國城市的空間分布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分布由於歷史、地理和社會經濟發展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空間分布形態一直呈現自東而西,由密到疏的擴散發展特徵。建國後國家盡管加強了中、西部地帶城鎮的建設,但其分布的地域差異仍然具有如下特徵:
(一)城鎮分布東密西疏
從我國目前城鎮網密度看,城鎮體系內城鎮密集東部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表現為東密西疏的空間分布總特徵。
據1985年統計資料,我國現有城鎮7928座,平均每萬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鎮。由於我國正處於城鎮經濟大發展時期,城鎮網密度的分布既繼承了歷史上城鎮分布的基礎,又受到了國家生產力布局自東而西推移的影響,表現為代表歷史遺存主流的城鎮網密度密集於東南的格局基本未變;同時作為新城市(鎮)迅速崛起的「三線」建設地區,其城鎮網密度正在發生根本的改變這兩大特徵。
1.城市網密度
從1985年全國城市網密度看,台灣省是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區,每萬平方公里有5個城市;上海、江蘇、山東、安徽、河南、遼寧、浙江等省、市,是我國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區,城市網密度為每萬平方公里1個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廣東(包括港、澳地區)、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寧夏、北京等11省、市、區城市網密度居中,達每萬平方公里0.5個城市以上;廣西、陝西、貴州、黑龍江、四川、甘肅、雲南、內蒙古等8省、區城市網密度較低,在每萬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間;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區城市網密度最疏,每萬平方公里還不到0.1座城市。採用中位數法將各省區城市網密度分為四級並繪成「中國城市網密度示意圖(1985年)」,可以明顯地看出我國城鎮體系的城市網分布表現為西疏東密,城市網密度從東向西逐漸遞減(除河北、北京地區為低谷外)的規律。
2.鎮網密度
從全國鎮網密度看,就省區而言,也存在著較大的地域差異.位居東部沿海地帶的上海、浙江、山東三省、市,是我國鎮網密度最高的省區,每萬平方公里鎮數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帶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區,鎮網密度也達到了每萬平方公里20個鎮以上;再次是遼寧、江蘇、廣東(包括港、澳地區)、台灣、福建等沿海省區和陝西、貴州、雲南、四川、江西、吉林、廣西等中部地帶.

C. 城市地理學與城市規劃學有哪些交叉點,可以開展哪些研究

你好,首先,城市地理學就是城市規劃的一個學科分支,怎麼說呢,就像社會內學和城市規容劃結合出現了城市社會學一樣;
其次,城市規劃現今有三個主要方向,經濟學方向(北大等),地理學方向(南大等),建築學方向(建築老八校);
最後,城市規劃研究的是城市空間問題,我認為一切問題都應該落實空間,地理學一般應用於空間適應性分析,空間建設條件分析等方面,此外對產業選擇等也是結合點。

D. 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地理學的區別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規模,並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種特殊形態。
城市是一種復雜的動態現象,它的興起和發展受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遷移特點,都對城市的發展速度、性質、規模、空間組織等產生影響。
城市是一種區域現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據著一部分土地,雖然面積不大,但它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同周圍廣大區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具有控制、調整和服務等機能。
城市本身是一個「面」,它的內部有各種構成要素的演變和組合問題。但從區域角度來看,城市也是一個「點」。幾乎每個城市都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影響區域(腹地或集散區)。由於城市規模不同,影響范圍有大有小,各城市影響區之間也可能有疊加或交錯,但每個城市都在其影響區域內起著焦點或核心作用。
由此可見,城市不僅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而且屬於歷史范疇。一方面,人們都把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代表,時代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的淵藪和焦點。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個社會生活、整個時代所具有的各種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大系統。這個系統包含的內容很廣,不僅包括生產、消費、流通等空間現象,也包羅造成空間現象的非空間過程。為了揭示城市系統的空間現象,必須深入研究形成這種空間現象的社會、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等非空間因素。
城市地理學所要研究的對象就是這樣一種城市。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城市形成發展、組合分布和空間結構變化規律的科學,既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學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講,城市地理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規律,屬於認識世界的任務;科學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變化規律,屬於改造世界的任務。
就我國來說,當前正處於新舊體制交替時期,四化建設向我國城市地理學提出了許多重大的實踐問題。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鎮化水平的調控,區域城鎮體系的形成,農業勞動力轉移,城市職能的更替和空間重組等問題。我國城市地理學的迫切任務,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決社會經濟建設中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依據,以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城市地理學必須在總結我國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借鑒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建設。西方城市地理學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是無數地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其中有不少帶普遍性的理論和方法,經過了外國社會實踐檢驗,對於我國來說,雖然只是間接的,但只要注意到國情,取其精華,洋為中用,仍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
無疑,任何理論的產生總不能超越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學說表面看來那麼抽象晦澀,遠離現實,但是,只要從它們的主導思想傾向和基本原理進行深入分析,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們的產生和發展的根源,都有著理論的客觀性。但是,所謂理論的客觀性只是相對的,總是有時代的局限性,受發明者和倡導者的立場觀點所制約,其中摻雜著不少主觀成分。作為社會科學的城市地理學也毫不例外,其本身的發展無不打上時代、文化背景及社會性質的烙印。因此,我們在學習外國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能不顧國情,生搬硬套。
我們知道,西方理論本身在西方的國度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在發展之中。同時,西方理論,尤其是通過歸納法而得到的理論,其歸納范圍僅僅局限於過去一段時間的西方社會經驗,即使是今日的西方社會也不一定適用,更何況是不同時期的非西方社會!例如,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在西方18、19世紀的時空條件下,城市化確實促進了工業化。可是今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化,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工業化。
現代城市地理學的主要理論和模式,其歸納范圍主要是西方城市,特別是歐美的城市,這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城市化地區和大城市主要集中於歐美地區。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世界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可以預料,到200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人口,大部分大城市將出現在第三世界,而歐美地區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所佔比例將愈來愈小,其代表性也將有所降低。未來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若循歸納法研究,忽略第三世界的城市,若循演繹法研究,沒有經過世界上各地區,特別是第三世界城市的檢驗,那麼,這種理論和研究方法便不可能有充分的代表性,必然缺乏現實意義。
我國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著可以發展高水平的城市地理學的土壤。然而,可惜的是,我們缺少理論的概括,科學的推論,模式的建立。我們知道,一種理論,一個研究模式的創立、發展和運用是無數學者、實踐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因此,我們應該不斷總結我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並對西方理論加以驗證,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當然,城市地理學的發展離不了教學和研究的專業人才。從教學、研究來看,都需要不同層次的城市地理學專業人才。教學上,既需要高校的城市地理學教學人員,也需要中等教育的教學人員;研究上,既要一定數量的有較深造詣的專門研究人才,更需要大批能從事基本問題研究的普通研究人員。所以,專業人才培養是促使城市地理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這門學科的任務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不論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都需要廣泛普及城市地理教育。通過對城市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廣大公民,特別是青年了解當今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它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而且可以結合個人的工作實際,更好地正確解決和處理城市活動與資源開發的相互關系,進而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E. 請問西方城市地理學的區位學派、空間學派、人文主義與心人文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和觀點是什麼

20世紀中葉,人文地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閉自守的學科,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人文地理學本身卻呈爆炸式的發展。其起點是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既有觀點和方法的挑戰,1950—60年代的實證主義和空間分析受到各種非議,結構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方法逐漸融入人文地理學,也給人文地理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約翰斯頓在其《哲學與人文地理學》(《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一書中,將80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學派從哲學角度歸結為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及其結構主義三大思想流派(R.J. Johnston,1986)。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概括起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具有鮮明特點的階段。

一、結構主義哲學思潮的大融合-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與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一樣,結構主義思想和方法論是通過其它社會科學引入到地理學中的。事實上,結構主義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經對人文地理學產生影響了,其代表人物是兩位無政府主義者皮特·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茲·雷克白(Elisee Reclus)(R.J. Johnston,1986)。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皮亞傑(J. Piaget),他注重作為結構轉換(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過程的知識獲取的研究。他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中關於兒童如何學習空間幾何的研究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大的影響。他發現:在人們的心理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都與前一階段在量上存在差異,並且在每一階段都是新要素與已有要素合而為一,所有的要素再統一和協調起來,與「格式」(schemata)相匹配(而不是隨意信息),這就是所謂的結構自律性(self—regulatory)特徵。從皮亞傑的實驗獲得的啟示是:在兒童對空間構思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四個主要階段,但該實驗並未延伸到傳統地理學的研究領域(J. Piaget,1971)。高爾德(P.R. Gould)提出「雖然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直接對兒童學習空間、周圍環境和幾何學與拓撲學概念的方式作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但他並未論及兒童所擁有的基本地理映象(Geographical images)及他們學習這些映象的方式」。高爾德主要研究了「優先表面」(Preference surface),即對某些場所(place)的反應態度。但有另一些學者更多注重的是對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獲取(P.R. Gould,1973)。格里高力指出:在這些研究中,包括了許多有關皮亞傑結構主義認知地圖方面概念,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很少注意到結構主義的觀點,僅僅集中於人們所知道的東西及其他們獲得的途徑,並且在這些研究中間,具有很強烈的實證主義色彩(D. Gregory,1978)。

在這一時期,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影響最大的要算結構馬克思主義,它形成了人文地理學中的激進主義地理學派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維(D. Harvey)(D. Harvey,1973,1982)、邦奇(W. Bunge)和卡斯特爾(M. Castell)等(R. J. Johnston,1986;M. Castell,1977,1983)。他們認為,人文地理學應首先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於1969年在克拉克大學創刊《對立面(Antipode)》,集中發表他們的見解,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維於1971年開始撰文介紹該學派的基本觀點,並在其後出版的《社會公平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一書中作了系統的闡述(D. Harvey,1973)。哈維指出:形成社會問題的原因非常深刻,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並提出改革方案。該類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認為:人文地理學不能歸納出空間行為的普遍規律,而是要尋求確定人類行為過程的經濟過程,並在特定的情形下去證明它。不能象實證主義地理學那樣認為某種原因一定能夠會產生某種效果,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認為經濟活動使人類的活動有一定的方式。至於人們選取哪一種方式則不可能從理論中直接得到,而只能在實例研究中去理解(D. Harvey,1973; R.J. Johnston,1986)。

二、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復興-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結構主義地理學重新成為研究的熱點,不過一反常態,與第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學派有著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學不再直接接受來自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潮,而是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有國際影響的地理學家的研究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1998)。

這一時期,這些學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廣泛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來分析問題,雖然他們同時又有可能屬於不同的學派,如女權主義地理學派,後殖民主義地理學派等,但他們並不相互封閉,而是在不斷的進行交流與對話。女權主義經常運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強調社會建設中的性別的作用的重要性,用於解釋人的作用及廣泛的因果關系,也用於解釋人們的社會和空間經歷。同時,結構馬克思主義、皮亞傑的發生心理學等對地理學的影響並未消失殆盡,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不過這一時期的結構主義地理學,不象第一階段的結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那樣,不再有比較系統的研究內容。

總之,這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不斷的發展和演化,逐漸走向成熟,結構主義的方法論框架真正滲透到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當中去,並且在城市地理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F.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計算機的應用,使城市人口遷移和流動調查、城市客貨流起訖調查、居民收專入和需求調查等需屬要大量處理數據的抽樣調查成為可能。
此外,地圖是地理研究的傳統工具。航空像片和衛星像片在城市地理研究之中的應用,則有助於掌握城市隨時間變化發生的空間演變。

G. 西方城市地理學發展階段各自有哪些特徵

一、1920年以前
工業革命、城市發展----聚落地理學----城市區位、城市內部形態 城市地理學成為專專門學科之前屬的階段,從 人地關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區、中心商業區、工業區----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級體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點階段,從社會學科角度來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 「數量革命」 -克里斯塔勒2、城市系統與城市空間分析 空間學派興起和城市地理學獨立階段,從社會學科角度來研究城市。
四、1970以來年
人文學派、行為學派、激進學派的產生和城市地理學的多元化發展階段。

H. 關於城市地理學的所有理論

http://ke..com/view/100968.htm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