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地理課程標准與教學知識
A. 高中地理現行各教材幾,哪個最契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2017的教學內容
現在過抄了高中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教育知識與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筆試,面試成績什麼樣還不得而知,2017年可以考高中物理的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但要想獲得物理的教師資格證,還必須重新報考綜合素質和教育知識與能力,不能與高中地理的筆試成績共用。
B. 地理課程標准中對課改後的教學活動提出哪些教學建議
所謂實驗就是著重抓實踐,也就是書本知識與學生的親生經歷或感受相結內合,讓學有所用。這容樣是為了進一步的把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相融合,這就是近年來新課標的出發點和本質的要求,其目的是在於培養出適合知識爆炸時代的合格的莘莘學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舉個例子:問為什麼白天在海濱吹海風(由海洋向陸地吹),晚上吹陸風(由陸地向海洋吹)? 原因:這是由於陸地於海洋的不同的升溫速度導致的。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必須考慮到水與沙土的比熱融誰大誰小的問題。
於是,就可以用實驗來證明了。
這就把地理知識學習與實驗相結合了。
C. 教資考什麼
綜合素質和教育知識與能力必考。然後就是自己的學科
D. 雲南省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地理學科知識的考試題型是什麼分值比例是多少呢
雲南省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地理學科知識的考試題型&分值比例:
三、題型示例
1.單項選擇題
(1)形成我國東部地區冬季氣溫分布特點的主要成因是
A.太陽輻射差異 B.距海遠近不同
C.地勢高低差異 D.下墊面性質差異
(2)《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依據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等14項指標,對我國200個城市2006年度宜居狀況做出了評估。圖中數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個數。讀圖完成下列兩題。
①前30名城市中,擁有個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有
A.遼、魯、蘇 B.蘇、浙、粵
C.浙、閩、粵 D.蘇、浙、皖
②西北地區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投資環境 B.旅遊資源
C.城市景觀 D.生態環境
2.簡答題
(1)舉例說出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2)有人說「初中區域地理教學應該要求學生多記地名。」你是否贊成這種說法?為什麼?
3.材料分析題
(1)閱讀下面初中課堂教學導入片段,回答問題。
某地理教師在講述地球上的五帶時,這樣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介紹了不同經度地點上的時刻不同,各個時區的區時不同。這一節課要講不同緯度地帶的氣候不同。通過本課的學習,將使我們了解地球上有哪五帶、五帶是怎麼劃分的、為什麼這樣劃分、五帶各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有這些特點,為以後學習世界的氣候打好基礎」。
問題:
①請就這堂課的導入方式予以評述。
②地理課的導入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2)閱讀下面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國西北地區示意圖。
材料二:新疆沙漠邊緣的一些農場,由於植被遭到破壞,已有1萬多平方千米的固定、半固定沙丘變為流動沙丘。塔里木河沿岸的天然胡楊林,近20年來,林地面積已縮小一半,18萬公頃的林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脅。
材料三:位於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古日乃湖附近的灌木梭林,近幾十年已縮小了約30平方千米,導致1.2萬公頃固定沙丘變為流動沙丘。
問題:
①描述圖中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並解釋原因。
②分析該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解決途徑。
4.教學設計題
閱讀下面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是:「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材料二:「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比較」圖:
問題:
(1)寫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植被類型等方面的自然地理差異」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2)說明教學目標設計意圖。
以上是教師資格考試網整理出的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考試大綱,專業科目考試是比較難的,考生一定要吃透考試大綱,努力復習,爭取能在2019年 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能順利通過,距離下半年的考試還有半年的時間,考生還 有充足的時間復習。
E. 你對中學地理新課標的認識
中學地理新課標,我覺得就是指導我們如何去上好中學地理這門課程。中學地理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到地理,對其教學知識與教學理念等都不甚了解,這就需要中學教師對學生們進行教育。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怎樣才能教育好學生。中學地理新課標指明了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實施教學,包括過程中學生的領會、地理知識的掌握、地理學科能力、地理技能的掌握等。
從中學地理新課標中知道中學地理課程包括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等,課程就要圍繞著這些教學內容來開展。地理課堂教學實施是按照知識線索、活動軌跡、高潮鋪設來建構教學結構,而且在教學中要有提問與討論等細節。
中學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學習有用的地理,這樣有利於凸現地理學科的價值;有利於提高地理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還是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構建新型的地理課程包括開放式的與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課程形態、課程實施和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中學地理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教師在角色上進行反思,教師要把地理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法知識、普通文化知識和實踐知識學得徹底,這樣才能有基礎把學生教育好。中學地理新課標的學習讓我們知道學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這對於以後作為教師的路程有很大的幫助,這也要求我們把中學地理新課標這門課程學好。
總之,中學地理新課標對於中學地理教師是一項重要指標,對作為教師有比較高的要求,當我們學習中學地理新課標時要認真對待,這對以後教學有很大幫助,這就是對於中學地理新課標的認識。
F. 高級中學地理教資中《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考什麼
我的建議是,你最好是買一本小藍本來看看,反正也不是非常貴。需要硬性記住的,比如說:課程性質,理念,四個核心素養(近兩年很火熱)以及水平層級的劃分,問題式教學。其他的個人感覺理解記憶為主。
G. 為什麼要強調地理課程標準的重要性
地理涵蓋的事物太多了,覆蓋的面太寬了。如果沒有一個課程標准,那地理老師內就可以隨意發揮,對於學容生來說這樣就會混亂,沒有一個體系。所以要有一個地理課課程標准,讓老師去按照標准來教學。這樣就可以把地理的大框架和地理方面的基礎知識交給學生,至於學生怎麼填充這個大框架里的空間,那就要看學生自己了。
不管學生以後會填充多少教科書以外的地理知識,學生都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地理框架、地理基礎知識,看到和地理有關的信息也不會兩眼一抹黑。
H.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地理》考什麼
《地理》考試復內容:制
地理科學知識與運用:
理解地理科學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過程;掌握組成地理環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熟悉中國和世界的地理概況。教學知識與運用:
熟悉初中地理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特點;熟悉初中地理課程設置和設計思路;掌握初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培養目標。熟悉《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2011年版)》。教學設計:
確定教學目標了解一般初中學生的地理學習基礎和需求。
分析教學內容確立適切的教學重點。恰當分析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
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
I. 考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都考什麼課程
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考的課程有: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高中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教師資格證的筆試考試科目
幼兒園教師考試科目: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
小學教師考試科目: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初中教師考試科目: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高中教師考試科目: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中職文化課考試科目: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中職專業課考試科目: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中職實習指導考試科目: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
(9)教資地理課程標准與教學知識擴展閱讀:
教師資格證筆試答題技巧
選擇題
選擇題分為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屬於客觀性試題,是試卷中的必考題型,具有概念性科學性、靈活性等特點。考查的內容往往是識記性質的.要求考生從4個答案中選擇正確的選項,這類試題一般知識覆蓋面廣、迷惑性強,表面看似容易,但若不注意審題,特別容易失分。這部分試題比較簡單,在考試的過程中不應花費大量的時間,但是選擇題所佔分數較高,是考生得分的關鍵,不能在這部分失分過多。選擇題的答題方式有直接填寫和機讀卡填寫兩種,由考試省市決定。
填空題
填空題也是識記性質的,主要考查考生記憶知識的牢固程度。填空題要求所填入的內容一定要准確、簡練。在這一部分考生沒有選項可選,沒有矇混過關的可能,考生不僅要知道答案是什麼,還要能准確地寫出來,錯字、別字不能得分。考生一定要仔細檢查,不要做無用功。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不要花費太多時間,畢竟這一題目所佔的分數不多,可以把剩下的時間集中到大題上去。
J. 如何解讀《地理課程標准》之內容標准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樞紐。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大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學習與研究的力度,盡可能縮小理想課程(課程標准)與文本課程(教材)、文本課程(教材)與實施課程(教學)之間的落差。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說明……」中的「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闡明、……」,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認知水平知識說出、舉例、描述、辨認、列舉、復述、背誦、回憶、選出、識別、再認、了解、確定等了解水平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把……轉換、猜測、預測、估計、推斷、檢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應用水平技能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模仿水平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獨立操作水平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遷移水平摘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初中地理課程標准解讀》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第四,通過不同版本教材內容的對比,了解本條標准對認知內容的基本要求。我們手頭的二種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實本條標準的學習內容上不同,一是人教版,把「地殼物質循環」部分安排在內、外力作用的知識之後,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講述地殼物質循環;另一是山東版,把該部分內容安排在內、外力作用之前講述,從物質循環的角度出發介紹「地殼的物質循環」。因此,兩種內容的安排順序不同,以至「地殼物質循環」學習內容的基本知識鋪墊、呈現方式不大相同。一種認為,內、外力作用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另一種認為,礦物、岩石是地殼物質循環的基礎。因而,前者並不過多講述岩石的基本組成——礦物,而後者則增加了大量礦物的基礎知識。二個不同版本教材在內容上的相同點是,都講述岩石的基本分類、三類岩石的形成、岩石間的相互轉化及循環過程。本條標准關注的是「岩石」這一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重點是「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因此對於礦物、三大類岩石的具體特徵等內容可以不在教學中進行講述。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