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地理學的成就
Ⅰ 北歐國家是怎樣取得競爭優勢的
在當今世界的經濟版圖上,有這樣一個現象值得關註:那些經濟發達、競爭力強的國家大都位於緯度較高、四季分明、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區。特別是北歐五國芬蘭、瑞典、丹麥、挪威和冰島,從氣候來講,每年有半年是冰天雪地的冬季;從地理位置看,僻處於歐洲一角。它們發展經濟的先天條件並不好,甚至還有點惡劣,但經濟發展水平在歐洲乃至全球卻名列前茅。世界經濟論壇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芬蘭、瑞典、丹麥分別位居第二、三、四名,挪威和冰島分列第十二、十四名。一般來說,南方地區擁有適宜農業等傳統產業發展的溫暖氣候,也具備工商業和金融業「24小時營業」的條件以及眾多的人口和規模化市場,應該更有條件發展經濟。但現實情況卻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北歐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的形成,並不源於其歷史和自然生態,而更多的是自覺利用了現代產業和科技發展所提供的機遇。其中,實施義務教育、建立行業協會、促進研發和創新、努力把握「全球機遇」,是有普遍意義的重要經驗。 在14世紀以前,與南歐相比,歐洲北部顯得更為貧窮和落後。15世紀—16世紀,在地理大發現和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過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隨後,在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北部宗教改革和以英國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北歐、西歐逐漸獲得思想、政治、文化和科學的大發展,開始處於歐洲經濟、技術和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在近代歐洲的經濟發展中,南歐落後了,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在新的科技和貿易革命中選擇了傳統經濟模式,以期通過控制香料、蔗糖等傳統貿易獲利。而英國、德國及北歐等國則選擇了新興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通過科技和生產的跳躍性發展,取得了產業科技和經濟貿易上的優勢。 地偏人稀以及自然條件和傳統資源的局限,使北歐國家很早就重視人的資源,重視圍繞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提升開展教育及研發活動。在教育上,北歐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義務教育制的地區。早在1842年,瑞典就開始實施這項意義重大的國策,激勵、督促和幫助國民獲得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素質、增強自信。在研發上,自100多年前瑞典發明家諾貝爾捐出財產設立諾貝爾獎以來,北歐在研發與創新上的投入持續得到強化。北歐號稱工程師之國,人均專利申請數量位居世界前列。政府、高校、企業乃至普通民眾篤信:在地廣人稀、氣候寒冷的地區,唯有勤勞工作和發明創造,才能取得技術和產業優勢,實現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北歐國家的研發投入一直高於全球和歐盟的平均值。 作為高水平教育和研發的有效補充和配套措施,北歐五國的科技和產業界一直重視並積極推動國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協作,力爭在創意設計以及科技、藝術與市場的結合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成立於1845年的瑞典工業設計協會,是全球最早的手工藝行業和創意交流組織;成立於1875年的芬蘭手工藝和設計協會,在促進國內外工程師、設計師與製造商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挪威,許多半官方或民間組織致力於形成全國范圍的信息和創新服務網路。有的行業組織還同政府駐外機構合作,將行業信息和科技創新的服務網路延伸到世界各地。 北歐國家還著力發展國際貿易和跨國公司,這成為其取得競爭優勢的突破口。北歐的進出口貿易依存度一直明顯高於英美和歐盟的平均水平。北歐國家特別重視培育具有全球經營能力和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從而在一些產業領域形成了顯著而持久的競爭優勢。 (本文系東北師范大學投資研究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Ⅱ 裴秀在地圖地理學方面有哪些重要成就
在地圖地理學方面,抄三國後期在晉朝當過司空的裴秀(223~271)編了一本歷史地圖集。該圖集稱為《禹貢地理圖》(共18篇,現已不存)。另外,裴秀還繪制了《方丈圖》,圖長寬各一丈,「以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從率數計里。備載各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北堂書鈔》)。盡管在裴秀去世時晉朝還沒有把江南東吳歸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但這位作為司空的地理學者,熱心地搜集編繪了顯一統的天下於方寸之中的圖形。他還根據自己的測繪制圖經驗建立了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這是把數學比例和計算應用到測繪中去的繪圖基本原則,它直至清代一直影響著中國傳統的平面地圖測繪工作。但是當西晉的一統山河四分五裂之後,再一次繪制這樣全國性的地圖便不可能了。
Ⅲ 地理學成就是什麼
天文學、地理學的主要成就是能使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
Ⅳ 地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貢獻。。。急求,望高手解答,,,謝謝
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繼承了古埃及地理學運用數學探討地理現象的傳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他最早探索了歷史上的人地關系、討論了區域的界線;希波克拉底創立了人的 4種氣質學說,探討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稍後,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的無窮性、大氣現象的原因、生物對氣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行了觀察和推測。柏拉圖從唯心論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球形說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唯物地認為地球和天體都是原質構成的,從實驗材料和實地觀察中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證實了大地球形說。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應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11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中國 這個時期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4個世紀。
(19世紀初~19世紀後期) 最傑出的人物是德國 A.von洪堡和C.李特爾(見彩圖)。他們不僅是德國,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Ⅳ 北歐國家的發展歷史
北歐,顧名思義是指地處歐洲北部的一些國家,一般包括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五國。北歐不同於西歐、東歐和南歐,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特點。
從地理位置和環境來看,北歐國家大多地處北極圈附近,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瑞典在北歐國家中國土面積最大,約44.9萬平方公里,人口902萬。芬蘭國土面積近34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530萬,近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處在北極圈內,三分之二的國土為森林覆蓋。其它如挪威、丹麥人口也僅數百萬人,冰島僅有30多萬人口。因此,北歐國家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小國寡民」。從國家地理上看,北歐國家一邊是俄羅斯,一邊是歐洲大陸,國家要想生存、發展,必須發揮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創造性。「既然我們被上帝放到東西方交界的夾縫中,我們就得學會在夾縫中生存的藝術。」北歐國家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使北歐人形成了頗富北歐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這一點在芬蘭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性格內斂、自律,行事低調,富有政治智慧,內心充滿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在歷史上,北歐國家沒有西歐和東歐國家那樣悠久的歷史,也沒有南歐一些國家那樣燦爛的古代文明。芬蘭在12世紀還處在原始公社階段,尚未形成國家形態。從12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一直處在異族統治之下,一開始為瑞典統治, 1808年又被沙俄佔領,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後,才成為獨立的國家。芬蘭獨立後,為維護國家獨立曾於1939年與前蘇聯發生「蘇芬戰爭」,1941年再次交戰。二戰使芬蘭損失慘重,戰後全國人口不足四百萬,芬蘭人民在戰後承受著醫治戰爭創傷、進行經濟建設和支付巨額賠償的重負,在東西方的夾縫中,小心翼翼地處理著與大國之間的關系。長期受異族統治的歷史使得芬蘭的獨立思想深入人心,自立、自強對這個國家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瑞典保存至今的書面記載最早是在中世紀晚期。九世紀時,瑞典進入維京時期,主要是海上貿易和掠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瑞典工業開始起步,成為西歐一些國家鐵礦石、木材的供應國。一戰時宣布中立,但英國的經濟封鎖造成食物短缺和國內動盪,因此,國內紛爭不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給瑞典以沉重打擊,失業率飆升,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二戰後,瑞典政府對經濟採取干預政策,逐步建立社會福利體系,全民就業、全民養老金、全民醫療保險、全民免費教育逐漸落實,成為典型的高福利國家。
在文化上,北歐國家不同於西歐、南歐甚至東歐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其宗教意識相對淡化。北歐國家基本未經過政教合一的歷史時期,與歐洲大陸相比,天主教在北歐幾乎少有蹤跡,影響北歐的教派主要是歐洲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教路德宗,舊教的特權思想和等級觀念對北歐國家的影響相對較小。沒有政教合一的傳統,更沒有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北歐國家的等級觀念不強,而平等意識、社會平民意識則較為濃厚。芬蘭雖然有東正教教堂和路德教教堂,但有調查顯示,芬蘭人參加教堂活動的比例是全歐洲最低的,不到4%。在瑞典也是如此,雖然大部分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但僅有10%左右的人經常參加教堂禮拜活動,出席教會崇拜儀式和積極參加教會事務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們知道,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早期發展,大多是靠掠奪和殖民,靠進行血與淚的資本原始積累起家的,而北歐沒有經歷過西歐、南歐一些國家那樣大規模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他們實際上是邊緣化的,主要是通過海上貿易,甚至是靠海盜式的掠奪生存。經過爆發在歐洲的兩次世界大戰,北歐各國逐漸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矛盾與弊端。二戰後到兩大陣營冷戰時期,北歐國家開始探索新的道路,以圖同時實現經濟上的發展和社會上的公正,避免資本主義的缺陷。就這樣,他們在東西方制度的影響下,根據自己的特點,經過探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所以,從整體上看,北歐的制度特色是與北歐國家的具體國情分不開的,如歷史上受戰爭破壞較少,地處歐洲邊緣、國小人少,資源相對豐富以及平民社會思想傳播較為廣泛,等等。特殊的氣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條件,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使北歐國家走上了一條不同於西歐、南歐甚至東歐等其他歐洲國家的發展道路。
Ⅵ 地理名家以及他的成就
1、徐霞客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2、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1880年11月1日生於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德國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大陸漂移說創立者。
3、莫霍洛維奇
克羅埃西亞地球物理學家。他發現了地殼和地幔之間的界面;後來這個界面就被命名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他生於伊斯特拉半島的沃洛斯克。
4、埃拉托斯特尼
公元前276年出生於昔蘭尼,即現利比亞的夏哈特;公元前194年逝世於托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大港,希臘數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詩人、天文學家。埃拉托斯特尼的貢獻主要是設計出經緯度系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
5、酈道元
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酈道元年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少時博覽奇書,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
酈道元撰《水經注》四十卷。且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中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Ⅶ 說說洪堡在地理學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洪堡】復:亞歷山大·洪堡(制Humboldt,Alexander)1769~1859德國著名博物學家、自然地理學家,19世紀科學界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洪堡被公認為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的科學活動和學術思想為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使自然地理學從
Ⅷ 沈括在地理學和地質學方面有哪些成就
沈括在地理學和地質學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前面曾經提到,他在出使契丹回回來後,曾繪制一部《答使契丹圖抄》。他用麵糊調木屑和熔蠟製成地形模型。後來更進一步用木料製成立體模型地圖。這種模型地圖相當於現代的地形模型。
Ⅸ 沈括在地理學上的貢獻是什麼
沈括是我國北宋中期的傑出科學家。他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沈括對地理學的貢獻在科學界獨樹一幟,他在測量與繪圖、地質學研究等方面建樹頗多。
他還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記錄了氣候的變化,在世界上率先給「石油」命名。可以說沈括是個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他的著作《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北宋末年,與遼國之間戰爭不斷,簽訂「澶淵之盟」後雙方罷兵休戰。遼國垂涎中原地區的繁華,仗著驍勇的騎兵,不斷提出領土要求。
1075年,遼國派大臣蕭禧來到東京,要求重新劃定邊界,他提出的邊界是山西北部的黃嵬山,黃嵬山以北為遼國所有,以南為大宋朝所有。大宋如同意他的要求等於將遼國的領土向南推進了15千米。
黃嵬山是一座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山脈,北宋大臣幾乎是一無所知,朝廷上上下下亂作一團。這時,朝廷想起了熟識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談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輕開戰事,也不能向敵示弱而接受無理要求。
沈括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他所帶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學說和《天下郡守圖》。
他向蕭禧指出,兩國按「澶淵之盟」劃分邊界,邊界是白溝河,白溝河以北為遼國領土,以南為大宋領土,而黃嵬山在白溝河以南,是大宋的領土,而不是遼國的領土。
蕭禧沒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更不知道黃嵬山的准確方位,在地圖面前,他感到理虧三分,氣焰不知不覺地矮了一截。爭論了幾天後,雙方無功而返,但沒有將爭論推向極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遼國,在遼國首都上京再談兩國邊界。這時遼國的談判代表升了級,改成了遼國宰相楊益戒。
在談判時,沈括再次以「澶淵之盟」為基礎,以《天下郡守圖》為依據,有理有節,寸步不讓,而遼國宰相找不到重劃邊界的理由。這時,沈括又出示大宋的木製地形模型,這使得遼國宰相大為驚奇,深感大宋確有奇才能人。
沈括終於使得遼國放棄了對宋的領土要求,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與地圖學家,運用智慧捍衛了大宋的尊嚴,把祖國的領土奪了回來。
其實,沈括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一個多有建樹的科學家。
在科學研究領域,沈括除了天文、數學、醫學、科研方面的建樹所取得的成就外,在地理方面,他研究測繪,製作地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進行研究,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還記錄氣候變化,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
沈括之所以在地理方面取得多項重大成就,是和他長期的學習和積累分不開的。
沈括自幼對天文、地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少年時代他隨做泉州州官的父親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步入仕途以後,他在外交生涯中多次出使國外,觀察、研究和記錄沿途地形地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
他所經歷的多方面見聞,後來均收入他的筆記體著作《夢溪筆談》中。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了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非常少見的。
《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在宋代,由於測繪技術的局限,繪制地圖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數據繪制地圖,由於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用「循路步之」法繪制的地圖與實況有很大的誤差,圖上差之一厘,實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採用「飛鳥圖」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有點像現在的航空拍攝,使得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沈括在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
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天下州縣的地圖。他查閱了大量檔案文件和圖書,又經過了近20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制圖史上的一部巨作《天下郡守圖》。
《天下郡守圖》是一套大型地圖集,共計20幅,其中有大圖一幅,高4米,寬3.3米;小圖一幅;各路圖18幅,是按當時行政區劃,全國分18路而製作的。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
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地理學說與《天下郡守圖》,使他在與遼國的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10萬士兵都難以達到的威力。
在制圖方法上,沈括不僅能確定精確的方位、比例,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產生的測量誤差。他首創了地形高程測量的方法。
沈括創「分層築堰」測量地形的方法,測量了汴河河道地形,測量了自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的直線距離。這是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測量,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個創舉。
「分層築堰」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台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水面的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
僅僅四五年時間里,就取得引水淤田約11萬公頃的顯著成績。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可見,沈括的治水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沈括用膠泥、木屑與熔蠟混合,製造出幾種不同的地圖模型,然後再復製成木刻地理模型。這比歐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多年。地圖和地圖模型都有詳細的說明書,以備後世圖亡佚時,如果得到說明書,按每個方位布置地物點位及郡縣,立可成圖。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這和西晉裴秀著名的「制圖六體」是大體一致的。他還把四面八方細分成24個方位,使圖的精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古代地圖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地質學方面,沈括奉命到北方邊疆視察,路過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
據此,他推斷這里過去是海濱,現在距海已近千千米了。並進而推斷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沖積形成的。根據化石來恢復古地理環境,是沈括在地學史上的偉大貢獻之一。
他還從黃河等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以及歷史記載,來說明華北大平原是由這些河流自上流沖積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學解釋。
他還論述了上聳千尺、峭拔險奇的雁盪諸峰,其高岩峭壁的頂部,適在同一平面之上,由此推斷雁盪諸峰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流水將疏鬆破碎的岩石、土壤沖走,留下堅硬、固結的峭峰,因而其巔高度會在同一平面之上。此後他又以黃土高原為例,進一步闡明了流水的侵蝕、沉積原理。
在氣候學方面,沈括根據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其下出土一石筍林,共有數百莖,都變為化石。因而推斷這里氣候早年濕熱,竹生繁茂。根據化石來研究古氣候變遷,沈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他還記載了有關虹和大氣的折射現象,認為「虹乃雨中日影,日照雨則有之」,論證和解釋了這一天空大氣折射現象的科學原理。
他還記錄了登州,即山東蓬萊的「海市蜃樓」現象,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海濱,也會出現在大陸。這是一種大氣的折光現象。
沈括又科學地描述了龍卷風發生時的全部過程和外表形態。其外形望之插天如羊角,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所經之處,官府、房舍、居民住家一掃而空,通通捲入雲中去了。甚至會使縣城變為廢墟。
他對龍卷風的細致描述,證明了龍卷風的分布並不僅僅是南美洲獨有的現象,當時的我國也曾發生過龍卷風。
沈括對物候學也有過傑出的研究,說明了溫度隨地勢的增高,會相應下降。植物開花也跟著會在時間、季節上延緩。同一種植物,因品種不同,發育期也不同。
同一品種的植物,其習性可以因人工栽培而改變。改善植物的水、肥、光、溫條件,也會促使植物早熟。他系統地提出了物候隨高度、生物品種、緯度高低、人類生產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理論,在世界上也是首創。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歷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第二十四《雜志一》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第三卷中《葯議》中又記載:「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也有指北者,恐石性也不同。」
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明了磁針能指南,然常微偏東,記錄了地理子午線和地磁子午線指示的方向並不完全一致。因而他是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實並記錄了地磁子午線不正南,而微偏東,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記錄了地磁偏角的科學家之一。
沈括不僅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而且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了4種放置指南針的方法:把磁針橫貫燈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絲線懸掛起來。最後沈括指出使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最好。
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記錄了石油,並斷言石油必大行於世的科學預言家。
有一次,沈括在書中讀到「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麼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
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記》中記載「鄜、延境內有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沈括發明的「石油」這個名詞便一直沿用至今天。
多才多藝的偉大科學家沈括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也證明了他在許多方面攀登上了當時世界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