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2018新課改高中地理教學

2018新課改高中地理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2-22 22:08:20

A. 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體會高中地理新課改高中地理

高中畢業生可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95所(含獨立學院266所),學生們可以根據考試成績自主擇校。

B. 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不論是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還是在新課改環境下,高中課程的教學都存在一個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問題,對於課程教學的目的最終都會歸結到高效課堂的構建上。作為高中數學課程的老師,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還要對教學手段進行改進,以促進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進行,構建高效課堂,改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一、教學理念的更新在高中數學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限製作用,使高效課堂難以構建。實施新課改以後,老師必須更新較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數學課程的教學思路,以新的教學理念為課程指導,在高中數學的課堂上引入新的教學理念,進行多角度、多思路的教學。保持數學課堂的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對教學方法進行及時調整,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另外,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改變學習方式,與老師、同學多交流,使學生把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二、教學內容的優化 1.教學內容要使新課程標准得以充分體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是否成功,主要在於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是否相吻合,教學內容的設置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程度有著直接影響。在高中數學的教學內容設置上,要注意教育三維目標的滲透與促進,對傳統課程標準的優點進行保留與繼承,吸收先進科學的教學理念,結合當前時代的特點調整教學內容,以促進數學高效課堂的形成。 2.要合理把握教學內容的容量。對於當前的高中數學課程,內容較為復雜,而且有明顯的難易之分,對於學生而言,多數的知識內容是能夠理解的。在教學內容的把握上,老師不僅要注意對課堂知識、教授方法以及題目設置的容量,對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綜合、全面考慮,並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授。 3.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新課改背景下,不但允許各學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材的選擇,而且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經驗進行結合,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與認知現狀,對教學內容進行多角度開發,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三、教學手段的改進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對相關知識的教授。一般而言,教學手段分為語言與教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不僅要求老師提高基本教學手段的運用,最重要的是要對教具進行充分運用,以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1.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被逐漸應用於教學活動。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有效展示,能夠將有關教學內容更加直觀,使得相關數學知識更加真實,便於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數學關系的變化過程,提高數學課程中的邏輯推理能力,加大數學課堂容量,有助於高效課堂的打造與構建。 2.充分運用與數學有關的模型與實物。高中數學作為一門既復雜又嚴謹的課程,要想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就要運用有效、多樣的教學手段,提升整個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那麼,老師就要充分運用相關的模型與實物,通過對實物的剖解和模型的演示,讓學生對抽象概念有一個具體形象的理解,從而增加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總之,在新課改的不斷推動下,對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要逐漸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手段,通過新的教學方式的運用,提高數學課程的課堂效率,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高中數學的教學目標,加快高效課堂的構建,在讓學生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C. 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反思

新課改更加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要學習新知識更要提高學習的效率、改進學習的方法、提高應用新知識的能力。這對高中教師來說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面臨這一挑戰,高中地理教師要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首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個體帶動整體。作為高中地理教師,首先要了解班級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授課一段時間之後,可以進行一個小的測試,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水平,知道哪些學生學習能力比較強,哪些學生學習能力比較弱,也要知道教師講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哪一方面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哪一方面比較容易,在初步了解學生的情況之後,就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看看是哪些原因造成的這樣的結果。在之後的教學中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幫助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大家互相交流,共同進步。這樣學生分層的現象就會逐漸減弱,即使是學習能力比較低的學生也能感覺到自己是被關注的,從而也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其次,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地理產生興趣,才會有探索下去的慾望,才有可能成才。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的要求,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利用教學工具,比如在學習地形地勢的時候,要多讓學生接觸地圖,教師可以利用地圖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各種地形的差異和特點。在學習各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文化特點的時候,要利用地球儀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各個國家的位置,還要多設置一些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了解各個國家的特點。比如在學習非洲的氣候特點時,教師可以設置情境:"如果要到非洲去旅遊的話,沿途的植被會有怎樣的變化?"等等,這樣身臨其境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把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感會到地理學習枯燥乏味。
最後,多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踐。高中地理雖然分為人文和自然兩個系統,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這兩個系統完全孤立開來,在學習自然環境的時候也要考慮人的活動會對自然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人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護自然環境。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多進行一些實驗,比如模擬地震發生的過程,讓學生深刻了解地震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怎樣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在學習比較抽象的知識時,要多藉助教學工具,比如在學習區時的計算時,教師要多讓學生觀察地球儀,幫助學生提高空間想像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可以加入一些課外實踐課

D.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地理新課程標准指出: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1]。地理是高級中學的一門必修課,它以人類所生存的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內容,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地理教師必須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高度,從提高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來認識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進行好新課改的實踐,扎扎實實地搞好新課改工作。
地理新課改必然要求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充分發揮地理課堂優勢,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使高中地理教學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落實課程目標、達到課程標准、完成時代賦予地理教育的神聖使命。
一「創設情境」式教學模式
地理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既包括老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兩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師創設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引導他們質疑、調查、探究、辯論,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學習過程。對於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的創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一)運用試驗和演示
通過演示一些小實驗,來創設一個新穎生動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思考。例如講到海陸熱力差異知識時,可以在夏日的中午准備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的時間內體驗溫度的不同,然後討論海陸熱力差異,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想像
在講到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以提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解釋不清的現象來進行分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陰天為什麼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時為什麼呈紅色」,指出這些都是由於大氣對波長不同的太陽光散射,吸收狀況不同造成的。提問為什麼在交通信號中以紅燈作為停車信號,引導學生與所學的知識聯系並解釋其中的道理,利用這些身邊的地理現象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利用直觀的多媒體演示
媒體展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直觀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樣性與高效性,很容易為學生創設一種積極的思考氛圍,如演示火山爆發、泥石流、地形地貌等,可以直接的引發學生的學習趣。
(四)結合時事
實際在地理課堂上引入時事性的內容,不是地理學科所特有的,許多學科的老師們也都有這萬面的實踐。可以就熱門的時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還可以培養學生與實際問題結合,靈活運用並掌握地理知識
二 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高中各科目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每個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培養學科思維,地理教學也不利外,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方式是地理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其行成習慣,自然而然的運用地理思維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必須注意從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
(一)「地圖式」閱讀法——培養區域思維
地圖是地理科學的重要工具,善於運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最有效辦法。地理課本上有很多插圖,還有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圖冊。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要求學生閱讀自學地理知識的時候,還應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理解、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地理信息,並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尋求各種地理規律、地理特徵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圖轉換成文,用語言文字准確敘述圖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2]。這樣長期堅持,在學生腦海里就會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區域地理框架,形成區域性思維方式。例如在講《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層結構」內容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有關地球各圈層的插圖,把圖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各圈層的文字介紹與圖兩相對比,這樣學生對各圈層的特點、所處的位置就認識得比較深刻了。然後再布置學生完成畫圖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同一幅圖上把各個圈層都標示出來,這時學生會比較完整地畫出地球的圈層圖,以後只要提起地球的各個圈層,學生腦海里就會很快浮現出完整的畫面,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收集、整理地理筆記和資料——培養綜合思維
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並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在做筆記方面可能會做得比較凌亂。教師可以通過檢查筆記的形式,督促學生課後整理、補充筆記,尤其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後,要引導學生做好單元知識網路的構建,從中把握主幹知識,明確基本知識點,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在把書由「厚」讀「薄」的同時,還可以在分析問題時知識明確、綜合、清晰。因此,要讓學生養成整理資料的習慣,以某個問題為中心,去探討它的相關問題,便於形成一個總體的綜合認識。例如在學習「大氣的水平運動」時,通過整理,將與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相關的知識聯繫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塊,它將幫助學生對風形成一個綜合的認識,進而能解決與風有關的各類問題。
(三)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和分析問題——培養社會實踐思維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基於此點的重要性,新課程注重將高中地理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過程與目標上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有關地理問題,提出探究的方案,與他人展開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在生活中學習來幫助他們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人文素養[3]。
地理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社會熱點問題,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思維更加活躍和全面。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又可以與實際緊密結合,有利於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符合新課程標准中對教師教學的新要求,順應高考地理試題的發展模式。
三 建立地理課堂教學新模式
(一)「老師—學生」、「學生—學生」的合作學習模式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地理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之一。地理課堂上無論是探究還是討論,都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實而有效的交流,交流方式應具有多樣性。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個個潛在的學習資源,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比如說,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地理現象的解釋可能會是不同的,這時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之間充分地交流,以比較各自的觀點,直至形成正確的認識。這種有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為主的研討和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方式[4],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引發新的問題,形成更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和研討的動力,這種課堂學習將是充滿生命活力的。
(二)合理整合網路信息資源技術推動地理課堂教學
現代多媒體及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並且在支持學生進行研討--探究學習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最深刻影響就是,它提高了學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地理新課程強調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並依據學校的條件來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新課堂。對於地理教學而言,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 ,能較好地解決地理教學的難題,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實體化[5]。比如在講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時,我們可以將它動畫化,方便學生理解。例如講解「四季更替」時,可以將地球自轉、公轉在計算機屏幕上進行模擬演示,不斷分解其運動過程,直觀立體地展示陽光直射點的回歸移動、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等運動過程,然後出示字幕,供學生思考。
在信息技術與地理新課程整合中,我們應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思想研究。但是,在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同時要控制信息提供量、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選擇是否需要運用以及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怎樣在45分鍾的地理課堂中有效的利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可盲目追求信息技術手段教學,要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效結合,優化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三)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教學內容和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
新課程改革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地理教師要注意充分挖掘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和社會資源,服務於地理新課程改革。同時,要求教師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得到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高中地理新課改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我們每個地理教師都應在教學與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革、創新,跟上地理新課改的步伐,不斷優化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為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做出應有的貢獻。

E. 新課改之後地理同學們都學不會,老師講課好快,也不講例題,高一的地理怎麼這么難

高一的地理難在於,必修一主要著眼點在於空間,要對整個地球有個宏觀認識。現在的學生不能沉下心認真看看世界地圖。這是很必要的一件事情。另外要加上一些空間的概念,地球儀是個很重要的工具。建議買來好好看看。

F.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做好中學地理的課前准備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回;為滿足答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G. 高中地理新課改教師教學培訓 由哪個機構培訓

不需要的。報名培訓機構只是幫助更好的通過考試,但不一樣百分之百的通過考試。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人員教師的許可證。在我國,師范類大學畢業生須在學期期末考試中通過學校開設的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課程考試,並且要在全省統一組織的普通話考試中成績達到二級乙等(中文專業為二級甲等)以上,方可在畢業時領取教師資格證。非師范類和其他社會人員需要在社會上參加認證考試等一系列測試後才能申請教師資格證。
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時間從2015年考試正式實施。改革後將實行國考,考試內容增加、難度加大。在校專科大二、大三,本科大三、大四才能報考。改革後將不再分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區別,想要做教師都必須參加國考,方可申請教師資格證。
國家統考地區的筆試科目與地方自主考試不同。地方自主考試筆試科目為「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政策法規;國家統一考試分為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中職五個層級,其中幼兒園、小學、中職這三個學段考兩門(科目一:《綜合素質》;科目二:《教育(保教)知識與能力》),這三個學段不涉及專業知識的考察;初中、高中要多考一門專業知識。根據規定,只有筆試和面試都通過方可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單科成績是保留兩年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