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試卷三
『壹』 求高中地理區域地理高考題
專題八 區域地理三年高考題回顧
(2010年安徽卷)今日水資源嚴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時期用水充足,有「陸海」(指湖泊和沼澤很多)的美稱。圖7古長安(今西安市長安區)「八水」位置。完成25~26題。
25.「八水繞長安」的地質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殼
A.水平諸斷 B.褶皺凹陷 C.斷裂陷落 D.水平張裂
26.古長安「陸海」今日不復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嶺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壞 B.渭河流域水體污染嚴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嶺南坡耕地面積增加
解析:第(1)題,主要考查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渭河平原是由於岩層發生斷裂,地殼下沉形成的。第(2)題,西安古時河網密布,湖泊點點,一派河旁綠柳成蔭,湖內荷香魚躍的水鄉澤國景象。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秦嶺北坡森林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曾被西安人引以自豪的「八水繞長安」的美景也隨之悄然消失。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目前我國每年需要通過遠洋貨輪進口大量鐵礦石。圖8所示區域是我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地。完成27~28題。
27.7月份將該地鐵礦石運往
上海,貨輪在航行過程中總體上
A. 順風順水 B.順風逆水
C. 逆風順水 D.逆風逆水
28.圖示區域鐵礦開采引發的
生態環境問題主題要是
A.森林銳減 B. 土地沙漠化
C.土地鹽漬化 D.物種滅絕
解析:第(1)題,由圖中的經緯度和海陸分布情況可看出,該地為澳大利亞的西海岸。由此向北至上海,沿途均為偏南風,故貨輪順風航行;沿線主要經過西澳大利亞寒流、日本暖流,故貨輪順流航行。第(2)題,圖示區域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較少,氣候乾旱,鐵礦開采過程中極易造成土地沙漠化問題。
答案:(1)A (2)B
(2010年安徽卷)石英是一種穩定物質,廣泛存在於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短時期內不會自生自滅。圖10北太平洋沉積物種中石英含量分布。完成31~32題。
31.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區
B、日本東側海底火山
C、亞洲內陸荒漠地區
D、北美西側海底火山
32.石英粉塵從源地到達北太平洋主要通過
A、大氣環流 B、大洋環流
C、水循環 D、岩石圈物質循環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知,石英廣泛存在於沙土中,深海沉積物中的石英不會自生,可推斷石英並非在海底自生,而是來自別處。在遠離大陸的大洋中,石英基本為風塵來源,在圖中的緯度范圍中,太平洋東岸主要是盛行西風,因此北太平洋沉積物中的石英最可能主要源自亞洲內陸荒漠地區。第(2)題,石英粉塵從亞洲內陸荒漠地區到達遠離大陸的大洋中,能將他們帶到海洋中的力量只能是風,從這些地區的盛行風來看,亞洲大陸冬季的西北季風能將這些物質帶到太平洋中。
答案:(1)C (2)A
(2010年安徽卷)
材料一: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我國紡織服裝工業產業布局不盡合理,80%的生產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區。鼓勵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紡織服裝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員達1000萬左右。把人口發展納入城鄉經濟、社會規劃統籌考慮,利用區域規劃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
(1) 分析圖示服裝加工基地轉移和人口遷移的原因。(15分)
解析:(1)由圖知,服裝加工基地主要由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向安徽省轉移。其內在原因可從兩個方面歸納總結,一是廣東等沿海發達省份發展服裝加工業的優勢逐漸喪失,生產成本提高,二是安徽具備承接、發展服裝加工業的有利因素。由圖,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安徽省向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其內在原因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多,收入高,教育等各種保障服務體系好,同時,安徽又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
答案:(1)安徽與廣東等省相比,原材料、勞動力、土地、能源等供給充足,生產成本低;廣東等省產業結構升級、生態環境壓力增大;安徽臨近沿海發達地區,對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場廣闊,政策扶持力度大。
與安徽相比,廣東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高,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完善。
(2) 據此說明產業轉移對安徽省未來人口遷移和城市化的影響。(13分)
解析:(2)新承接的產業將直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產業轉移將加快本省農村人口遷入城市,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同時也會使本省外出人口減少,同時可能還會吸引其他地區人口遷入。
答案:(2)安徽省工業化進程加快,就業機會增多,收入水平提高。向發達地區遷移的人口減少,其他地區的人口人數增加。省內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加快,城鎮規模擴大,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2010年安徽卷)
34.(32分)根據材料和圖1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描述圖示期間該區域陸地變化特點,並指出其泥沙主要來源區。(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1)題,讀圖例可以看出黃河三角洲地區陸地擴張方向及速度。黃河三角洲的泥沙來自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答案:⑴陸地面積擴大;向東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擴展;延伸速度越來越快。黃土高原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象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麼?(10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2)題,考查學生的審題及綜合分析能力,黃土高原的氣候災害主要有乾旱和暴雨洪澇,但乾旱對水土流失影響不大,因此題目應著重分析暴雨洪澇是如何加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答案:⑵暴雨、洪澇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溝谷發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對地表的侵蝕強度大,形成的徑流搬運能力強,攜帶大量泥沙在該區域沉積。
(3)簡述該區域或泥沙主要來源區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2分)
解析:該題以黃河三角洲為區域背景,綜合考查了該區及黃土高原地區的區域整體性特徵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第(3)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對黃河三角洲和黃土高原地區均可做答,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如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技術的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
答案: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排灌條件、推廣節水技術和優良品種等;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如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治理鹽鹼地和風沙地、建設農田防護林等;實現農業綜合開發,轉變經營方式: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等;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如農林牧漁相結合、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等;加強農業生產專業化、地區專門化:如建設各種商品農業基地等。(選擇一個區域從以上5個方面分析,具體措施要結合區域特點)
(2009年安徽卷)圖7為某地區港口分布示意圖。完成29~30題。
29.導致a港口解凍日期比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經度 C.緯度 D.洋流
30.b.c.d三港口封凍期由長到短排序正確的是
A.c>d.>b B.d>c>b C.c>b>d D.b>c>d
【命題意圖】:該題考查考生讀圖、析圖、空間定位、運用所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
【關聯考點】:經緯網地圖的判讀、水文特點的比較、洋流分布、氣候分布。
【解題思路】:(29)讀圖,分析a地與其他地區的位置關系、沿岸洋流分布,尤其是緯度位置。緯度高、氣溫低,是其封凍期長的根本。B、c、d三地維度大致相當,要分析封凍期的長短還需考慮氣候、洋流等因素;c點處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區、d處於溫帶季風控制區、b地處大陸西側的中高緯度海岸,受暖流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
【答案】:29.C 30.A
(2009年安徽卷)33.(30分)根據材料和圖9,結合所學
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新疆羅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經超過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乾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後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擴大約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勢的變化,並說明理由。(8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1)湖泊面積萎縮、湖岸向內收縮、新岸低、舊岸高。盆地地形。
【答案】:
(1)地勢逐漸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線由老到新,湖面逐漸萎縮,老湖岸線海拔高,新湖岸線海拔低。 (也可根據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勢特點判斷)
(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10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2)氣候乾旱、蒸發旺盛、過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減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動----三角洲向湖心前進。
【答案】:(2)地理環境是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整體;受氣候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注入羅布泊的水量減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後來,河流水量銳減,搬運作用顯著減弱,三角洲位置後退。
(3)簡述羅布泊的乾涸對乾旱區流域開發的啟示。(12分)
【命題意圖】:以羅布泊的消亡為背景材料,通過示意圖呈現,綜合考察考生讀圖、析圖能力,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聯考點】:地勢判讀、整體性、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題思路】:(3)仍然要以整體性的思想貫穿思考的始末,保護生態、合理開發利用。
【答案】:
(3)充分考慮流域地理環境整體性,因地制宜進行綜合開發。統籌上、中、下游用水,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關系;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和資源開發規模,調整產業結構,節約和合理利用水資源。
(2009年安徽卷)34.(30分)根據材料和圖10,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圖1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61.4%;1月平均氣溫-12℃,7月平均氣溫24.6℃。
(1)簡述流經A地河流的水文特徵。(8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
(1)河流流量季節變化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2)分析圖示區域乾旱、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2)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年際和季節變化大。長時期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易引發旱災;降水過多且強度較大, 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的地區,易引發洪澇災害。
(3)說明圖示區域西北部與東南部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12分)
【命題意圖】:區域地理命題的關鍵,首先在於考查區域定位,其次區域特徵分析。
【關聯考點】:河流的水文特點、氣候類型及特點、氣象水文等災害的成因、地域差異比較。
【解題思路】:題干文字定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經緯網、等高線地圖判讀,定區域----東北地區;聯系所學的區域特徵----分析、歸納特徵、原因、差異。
【答案】:(3)西北部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較肥沃,雨熱同期,灌溉條件較好,有利於發展種植業;東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土層較薄,易發生水土流失,不宜發展種植業,有利於發展林業和果業。
(2008年全國Ⅰ卷)36.(36分)讀圖6,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並說明判斷的理由。(9分)
做該題最好還是准確判斷出區域所在地,便於准確推理後面題目。根據圖中經度緯度和河流特點可以得出是非洲剛果盆地和剛果河流域。
河流流向有地形決定,水都是由高處向低處流,在圖中直接看不出流向,但可根據干支流關系(支流要匯入幹流)可推斷出流向,然後反推地形,另外圖中給的500m等高線也可作為判斷依據。
(1)9分所以答案可以是:盆地
從水系關系呈現眾多支流向中心幹流匯入,可以判斷四周高,中間低;且圖中500m等高線相對較閉合,內部登高線稀疏,地勢較平坦,而四周較密集,坡度大,符合盆地地形特點。
(2)說明G河水量豐富的原因。(11分)
本題較簡單,只要稍微熟悉當地氣候地形就可以做出。
答案是:河流流域主要分布於赤道地區,常年受赤道低氣壓上升氣流控制,全年多雨,降水豐富;位於盆地,形成眾多支流匯入幹流,匯水面積大,匯水量大。
(3)指出G河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的原因,並加以分析。(16分)
3本題難度一般,對當地環境熟悉的話一般能找到2到3點原因。
答案可能是:①植被:流域內為熱帶雨林,植被繁茂,水土流失較輕②地形:河流M點以上流經盆地地形區,內部平緩,河流中所帶泥沙大部分在盆地內部即沉積,到河口泥沙少;③該河流流量大,而河口又位於盆地出口,地勢落差較大,流速較急,泥沙容易被沖走而不是沉積。
(2008年全國Ⅰ卷)39.(60分)根據材料和圖7,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一位西方史學家說,土爾扈特人回歸的悲壯之舉,「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
1629年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和鄂爾勒克率部徙牧伏爾加河。
1632年
俄國政府派使者前往土爾扈特部活動。
1644年
和鄂爾勒克返回准噶爾參加東西蒙古各部王公會盟,制定《蒙古一衛拉特法典》,該法典成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爾扈特部與俄國軍隊發生沖突,傷亡慘重,和鄂爾勒克陣亡。
1645年
俄國要求土爾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絕。雙方商定土爾扈特游牧區域。此後十餘年間,土爾扈特汗國逐漸形成。
1655年
土爾扈特汗國與俄國談判,同意聽命於俄國沙皇。
1657年
土爾扈特向清朝「貢駝馬二百餘」。
1672年
俄國指令土爾扈特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爭。此後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徵兵。
1696年
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貢,慶賀清軍擊敗噶爾丹。
1712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抵達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團出訪土爾扈特,途中為俄國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表示「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團抵達土爾扈特汗國。
1756年
土爾扈特汗國使團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帝。
1765年
土爾扈特汗國渥巴錫汗抗議俄國人對土爾扈特的侵擾和掠奪。
1770年
俄國征調土爾扈特汗國2萬餘人參加對土耳其的戰爭。秋,渥巴錫從前線歸來,秘密召開會議,決定東歸祖國。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錫率領近17萬人踏上東歸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東歸的土爾扈特人。7月8日,土爾扈特前鋒抵達伊犁河流域。16日,清軍總管會見渥巴錫等人。此時東歸的土爾扈特部僅剩6萬餘人。10月15日,渥巴錫在木蘭圍場覲見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眾記》兩碑,以資紀念。
(1)土爾扈特汗國和伊犁河谷地都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水草豐美,適合游牧業的發展。分別說明兩地水資源豐富的原因。(12分)
考到中亞及其周邊(我過新疆天山地區),本區實在因其地理環境等特殊性,非常容易出題。所以經常考。關於這個民族的故事在前一段時間直到現在,電視還在熱播《東歸英雄傳》,出試卷的人可能也看了這不電視劇,然後產生靈感的。
(1)12分
土爾扈特汗國從給的圖中明顯可以看出位於裏海北岸,現在的俄羅斯南部,中亞哈薩克西北部;伊犁河谷地位於中亞東部,按位置伊犁河發源於我國新疆天山地區,谷地也能反映兩側是高山。問為什麼水多,要麼是降水,要麼是河湖水(圖中有伏爾加、烏拉爾等),地下水(地下水不是主要的)和高山的冰川冰雪融水(要有明顯的大山脈或高原,如新疆天山)等等,抓住這個思路然後結合實際可以得出
答案:土爾扈特汗國:河流較多(伏爾加、烏拉爾等);距大西洋較近,且與大西洋間地形比較平緩,無高大山脈阻擋,大西洋水汽可以由西風帶到當地形成較多的降水。
伊犁河谷地:深居內陸,北東南三面距海遙遠又有山嶺阻隔,但西側向西到大西洋雖也較遠,但無高大山地阻隔,西風帶可以帶來少量水汽,在天山西側因地形抬升,形成一定的地形雨/山地降水;另外天山是高大山脈,可以為谷地形成高山冰川冰雪融水補給;本身位於河谷,還有河流水源供給。
(3)土爾扈特在回歸途中歷經艱辛,其中來自自然的威脅主要有哪些?(8分)
土爾扈特人回歸過程中來自自然的威脅可以從材料中看到回歸是從1月17日開始東歸,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出土爾扈特汗國本身和回歸路徑所處緯度均位於中高緯,冬季寒冷是一項,途經中亞內陸乾旱區,缺水,多風沙。無水就無草(草的缺少,對游牧民族威脅大)無食物都是。但不需要回答地形等,因為地形只是障礙,而非威脅,何況也無高大山地或不穩定斷層等。
所以總結答案可以是:寒冷(凍害)、缺水(乾旱)、缺草料和食物、風沙等。
『貳』 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卷.高三.地理卷 中國區域地理 16 g3dy 地理-r-qg
去下一個學霸君,拍照就有答案了
『叄』 高二區域地理第三篇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自己的知識要自己總結,別人的不一定是你的
『肆』 地理必修三,課時作業區域地理的答案從哪裡能找到
用「天文地理」來泛指知識、學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例如許多舊小說中說到一版個人很有學問,就說他「上知天文權,下知地理」
古人說天論地 古人觀天 萬物起源
天象記錄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連珠 太陽黑子 石刻紀錄
歷法 歷法成就 治歷方法 節氣 中西比較 《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儀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渾儀 渾天儀 地動儀 渾象 簡儀 仰儀 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經》《靈憲》
著名地理學家 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
『伍』 新課標全國高考大綱新編教程區域地理配套練習第三篇中國地理第一章中國地理概況答案
第三篇中國地理第一章中國地理概況(氣候、河流、湖泊)參考答案
一、讀圖、填圖題
1. (1) C大興安嶺一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2)一月0℃等溫線秦嶺—淮河
(3)溫帶大陸性高原山地溫帶季風 亞熱帶季風
2. (1)洮河 湟水 汾河 渭河
(2)河口,黃河上中游分界舊孟津,黃河中下游分界
(3)龍羊峽 李家峽 劉家峽 萬家寨 小浪底
3.0)雅礱江 岷江 嘉陵江 烏江湘江漢江贛江
(2)洞庭湖 鄱陽湖 太湖 洪澤湖巢湖丹江口
(3)二灘 溪洛渡 向家壩 三峽葛洲壩五強溪
二、單項選擇題
三、綜合題
1.(1)D
(2)南昌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形成伏旱,降水偏少
(3)烏魯木齊距海遠,水汽來源少
(4)五台山地形雨增加了降水量
2.(1)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准確預報;政府組織得力,採取了防範、避險措施,效果顯著
(2)西南(偏南、偏西)東北(偏北、偏東)
不利影響:強風暴雨、洪澇災害、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造成嚴重損失。
有利影響:豐沛降雨量,可大大緩解此時南方地區伏旱造成的旱情。
3. (1)②區依據:②區的旱災糧食損失量佔全國旱災糧食損失總量的百分比和旱災面積佔全國旱災總面積的百分比均最高
(2)②區:春季降水少;升溫快,蒸發旺盛。③區:夏秋季受高氣壓(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
(3)森林火災遙感技術
4.(1)400(380~420之間均可得分)
(2)C
(3)130(120~140之間均可得分)冰雪(積雪)融水緩解春旱
『陸』 高中地理必修三和區域地理是不是不同的
恩 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為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即從不同分區中概括地理空間上的共性.
以下為提綱
地理必修3主要考點
●區域和區域差異
考點詳解
區域的含義
l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間單位,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指標方法劃分的空間單元,這些空間單元之間的界線有明確的,也有過渡性質的.
區域差異
1、區域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性,運用區域比較法研究;區域內部有整體性,運用綜合分析法研究;
2、區域比較的方法:
自然地理特徵
位置
1、緯度位置;2、海陸位置;3、相鄰關系
氣候
1、氣溫特點;2、降水特點;3、氣候類型概括;4、特殊氣候現象.
地形
1、地形單元;2、地勢特徵;3、主要地形類型;4、特殊地貌景觀.
水文
1、主要河流水文特徵;2、主要湖泊水文特徵;3、其他濕地水文特徵.
植被動物
1、地帶性植被;2、典型動物;3、特殊物種.
土壤
1、地帶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帶性土壤;
自然資源
1、 土地資源 水資源 氣候資源 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等資源構成;
2、 資源優勢及其問題;
人文地理特徵
人口民族民俗
1、人口規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語言及文化
1、語言種類;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現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動.
生產活動
1、 農業(作物、熟制、農業類型、在世界農業地域分工中的地位、農業區、農業區位條件);
2、 工業(工業部門構成特徵、工業區位條件、工業區及其重要工業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顯區域特徵的地理事物.
中國的區域差異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地形地勢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間分布在二、三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為主,位於我國第二級階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為主,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上.
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風向、降水、氣溫明顯隨季節變化.雨熱同期,溫暖濕潤
深居內陸,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量少,日溫差和年溫差都較大.
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氣溫低、風力大,河谷地區氣候垂直變化顯著.
水文
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補給雨水為主.
多數為內流河,湖泊以鹹水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補給形式.
內流區與外流區兼備,高山湖泊眾多,山嶽冰川成為眾多大江大河的源頭.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有大量的農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發育土壤
從東到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層稀薄,有機質含量低.
高寒荒漠廣布,水分條件稍好地區有高山草甸、灌叢和山谷森林.凍土廣.
區域分異主導因素
隨緯度位置變化的氣溫是該區內部自然區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距離海洋遠近而變化的干濕狀況,是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垂直地帶性是決定該地區內部自然地域變化的主導因素.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基礎知識與原理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 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結論: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問題,如各種工程方案的優、缺點比較,結合區域地理考查相關內容,影響工程建設的區位因素等.這一部分內容一般不屬課標要求考查的重點.
3.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標要求的核心問題,側重考查學生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結合不同的資源類型、區域特徵,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對資源輸出地和資源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和不利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注意對資源調配所涉及的有關區域(工程建設沿線地區)的影響,如西氣東輸工程沿途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區,對於沿線地區同樣可以起到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增加就業機會、解決沿線農村生活能源問題等積極影響,工程建設也可能產生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等相關負面影響.又如,北煤南運對於沿線地區會加大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的壓力、運輸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歸納: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結合世界、中國各類能源、資源分布圖,要求學生關注各類能源、資源的分布、運輸線路、沿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徵,其中重點是該類資源的特徵、分布;輸出、輸入、沿線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線路的走向及影響選線的主要因素;沿線地區該種資源的補給需求狀況;調配後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二、產業轉移
1.概念: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產業轉移一般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設立營銷網路、建廠、設立研發機構等形式,其中設立研發機構是產業轉移的高級形式.跨國公司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有利於實現生產與開發一體化,縮短新產品生產周期.
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環境因素、資源問題等.
相關案例:
(1)二戰後,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其主要因素是發展中國家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
(2)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美國東北部地區的產業向西部、南部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因為東北部地區的環境、資源問題.該產業轉移有利於東北部地區環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發展其它產業,也可能造成就業問題和經濟衰退.
(3)近年,台灣大量機電、IT企業向大陸轉移,其主要因素是尋找新的市場.
(4)近年來,廣東珠三角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山區和兩翼轉移,其主要因素是為了實現區域內部產業布局的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當然其中也有山區和兩翼地區的比較區位優勢).
3.國際三次產業轉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一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
二是20世紀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將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附加價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將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向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重點發展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20世紀80年代我國抓住了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完成了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0世紀90年代我國承接了大量製造業的國際轉移,進入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快速發展階段,使機電產品成為我國出口主導產品.
新世紀以來,我國積極承接以IT為主導的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之一,還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全球IT製造基地.同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並已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4.當前,中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的三大特點:
第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行業越來越多.製造業仍然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在製造業中,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減小本國的環境壓力,從能耗、環保、稅收等方面對高耗能項目進行限制,加上《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這些國家為完成減排溫室效應氣體的任務,越來越多地將此類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越來越重要的行業,服務業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重點.
第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區域越來越多.東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一直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占據優勢地位.但西部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要素低成本優勢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到西部進行投資.東部地區外商到西部地區再投資,也已成為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設立各種形式的開發園區、開展產業鏈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和消化提升和開展國際經濟合作等.
跨國公司是國際產業轉移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作用也日益顯著.
5.國內產業轉移
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區位優勢的衰退,另一方面,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和促進中部崛起的實施,一些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和區位優勢明顯,如果中西部地區努力完善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本地區成為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勞動力資源開發和輸出基地,那麼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最佳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始於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傳統製造業(服裝、紡織、電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區轉移,這次產業轉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加重.第二次產業轉移始於20世紀90年代,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廣東欠發達地區、甚至「泛珠三角」地區轉移,而珠三角地區則通過大力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珠三角經過20多年的長足發展,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境,突出表現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壓力,珠三角經濟體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間有限、資源約束越來越嚴重)、可持續發展後勁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區必須調整並優化承接國際產業的結構,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著力優化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空間,有步驟地向東西兩翼和山區進行產業轉移.
今年3月,廣東省政府出台《關於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產業轉移」迅速成為各級政府、各地企業廣泛關注的熱點.《意見》重點提出了扶持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的措施:一是給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給予園區外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三是確保園區電力供應.四是加強園區企業用工培訓.通過教育扶貧或委託培養、培訓等方式,由省屬和珠三角地區有關技工學校、職業技術院校為山區及東西兩翼培養緊缺專業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對產業轉移的政策支持.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從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效益評價其「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自然方面: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礦產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農業、工業等
如:上中遊河道特徵——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
下遊河道特徵——河谷較開闊,通航便利
2、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根據「資源優勢」確定流域開發方向
◆資源開發:
水能資源開發——發電、養殖、旅遊、航運、防洪等,有利於發展高耗能工業.
水資源開發——旅遊、灌溉、養殖、航運等.
生物資源開發——旅遊、教育等.
土地資源開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等多種農業.
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基地,建立相應的工業部門(利用廉價電力).
旅遊資源開發——做好旅遊規劃,發展交通,發展旅遊業.
◆生態(恢復)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①礦產資源開發導致植被破壞,產生的廢石、廢渣佔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開采引發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③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廢渣、廢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環境.
●區域經濟發展——農業
1、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或圖示信息,弄清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根據與區域農業發展的相關程度,從光熱、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人口密度、農產品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國家政策、資金投入、農業科技等方面評價其農業區位條件.
2、區域農業布局特點分析:
區域農業布局體現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以適應為主.農業生產必須與自然條件相適應,這樣才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否則,會陷入經濟效益不斷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惡性循環.
不同自然因素對農業布局有不同影響,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氣候.
地形:從宏觀看(大區域圖)——山區適宜發展林業或牧業,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濕地(湖區、庫區等)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業.從微觀看(小區域,通常為等高線圖)——坡度較大的山地適宜營造水土保持林,較緩處可發展經濟林木(如茶葉、果樹等)或修築水平梯田,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可發展種植業,濕地發展水產養殖業.
氣候:熱量——不同熱量帶有各自的典型農作物品種.水分——不同的干濕狀況決定不同的用地類型:濕潤地區—水田,半濕潤地區—旱地,半乾旱乾旱地區—草地.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
2、分類:
(1)按形成和來源分類:
①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太陽能、生物能、水能、風能等.
②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熱、核能.
③來自月球、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術狀況分類:
①常規能源:被人類利用多年,現在仍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熱、海洋能、太陽能、沼氣;或過去利用過,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風能.
(3)按性質分類: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後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陽能、水能、生物能、風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經過地質作用在億萬年中形成的,開采以後,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
二、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濫采、濫用礦產資源,造成礦產資源的浪費甚至枯竭,廢棄物處理不當,使環境受到污2、解決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強勘探,跨區域調配,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開展礦區土地復墾等.
三、世界能源問題
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存在地區差異.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羅斯、中國、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為代表.南半球常規能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亞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中國家能源的生產量大於消費量,而發達國家消費量大於生產量,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以核能為例,美國發電總量最大,法國能源消費構成中,核能所佔比例最大.我國核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核電設計建設和運營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工業基礎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和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給的國家為數甚少,主要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區和出口區,主要出口到西歐、美國和日本,其中繞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線被西方國家稱為「海上生命線」.由於石油比煤炭更容易運輸,更容易使用,發熱量更高,而且基本是無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目前是以石油為主,將來還是以石油為主.中國現在是以煤炭為主,將來還是以煤炭為主,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因為中國煤炭資源分布廣,儲量大,開采和使用都比較方便.而石油儲量有限,除了可作為燃料,更應作為化工原料.
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目前能源消費構成中都是以常規能源為主.但對於中國來說,除了繼續保持和發揮煤炭的優勢以外,還應大力開發水力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新能源,以能源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四、關注我國目前的能源問題
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很快,2004年我國成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能源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不僅1/3以上的石油消費需要進口,而且由於生產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過大,導致電力需求出現較大缺口,為彌補電力供給不足,緩解近兩年的電荒,各地紛紛增加了發電機組和發電量,增加了對電煤的需求,從而使煤價不斷上揚.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發能源、保護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緩解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必須立足國內,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一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二要抓緊制定專項規劃;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要加強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五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另外,還要積極開展「能源外交」,從多渠道拓展我國的能源供應.
●說明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工業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內涵:
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的過程.
2、衡量城市化的標志:
⑴城市人口數量增加 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⑶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3、衡量工業化是否完成的指標:
⑴農業產值/國內生產總值
『柒』 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高三。地理卷(四)金太陽中國區域地理
全國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擬示範卷·文科綜合卷(二)
12.2011年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回60元。假如2012年生產答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20%,市場上實際需要貨幣量為20000億元,貨幣發行量為25000億元。不考慮其他因素,2012年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C)
A.72元 B.48元 C.62.5元 D.60元
13--35B/D/BD/A/C/A/C/A/B/C/A/C/A/B/C/A/C/B/C/B/C/C/A/C/B/A/C
38.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十年,也是我國經濟快速融入世界經濟的十年.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1)材料一反映了那些經濟信息?並簡要說明新時期我國應如何"利用外資"和推動"對外直接投資".(14分)
答:1.我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不斷過大,以世界經濟聯系密切,開放性經濟水平不斷提高.2.創新利用外資的方式,優化利用外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協調調發展.3.不斷投資對外投資領域,提高的意外投資的層負水平.
全對,光是這幾題就可以得一百多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