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地理教學地圖研究
1. 如何巧用地圖促進地理教學淺析
首先來,看圖的標題。自地圖標題註明了地圖的屬性,這是閱讀地圖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方法,圖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節中,所以首先要指導學生找准地,了解不同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的閱讀地圖。
其次,看地圖圖例,地圖注釋。這是指導學生看懂地圖的基礎,許多學生填注地圖時,不是尋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圖例,而是強記填注內容在圖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學生記憶的難度,又常常出現將海洋名稱填注在陸地上,把國界線當成了河流等張冠李戴的笑話。
2. 如何運用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圖比數字更直觀更形象,運用圖的這些特點就好。
3. 國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地理課堂教學的研究有哪些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在其他課程中進行信息專技術教育的整合屬,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因此,在地理學科課程中實施信息技術教育,要形成優勢互補,既要重視隱性的信息環境,又要重視在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功效,還要注意在活動課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應用信息的能力,補充和完善學校課程中的不足。
4. 電子地圖研究的目的、意義及國內外發展概況
建議你這樣抄試試看:
電子地圖可以非常方便地對普通地圖的內容進行任意形式的要素組合、拼接,形成新的地圖。可以對電子地圖進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圍的繪圖輸出。
國家測繪局現有中國范圍的1∶400萬、1∶100萬、1∶25萬電子地圖,今後還要生產1∶5萬電子地圖,這些是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各部門專業信息管理、分析的載體。各省、市測繪及城市規劃部門生產了大量的大比例尺電子地圖,如1∶5000,1∶2000,1∶1000等,可用於城市規劃建設、交通、旅遊、汽車導航等許多部門。
所有這些數字地圖將各部門日常工作由原來一大堆地圖翻來翻去,變成為計算機前作業,科學、准確、直觀,大大提高效率。
5. 淺談如何利用地圖搞好地理教學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也是考試考察的重點內容,因此上課要把地圖用好,所有的地理知識盡量的在地圖上進行講解,這樣要求老師要多畫圖多用圖
6. 認知地圖的國外相關文獻綜述
美國城市規劃教授林奇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書中,詳細介紹了美國三個城市—波士頓、洛杉磯和澤西市市民的認知地圖,其理論和方法很快在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被推廣應用
他在城市意象理論中提出構成認知地圖的5要素(標志物、節點、區域、邊界、道路) 美國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它有9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所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
這9種智力為:
認知地圖能力是一種「視覺一空間」智力,加德納認為視覺一空間智力是在腦中形成一個外部空間世界的模式並能夠運用和操作這種模式的能力。它的核心能力是准確的知覺到視覺世界的能力,是對一個人所知覺到的東西進行加工和改造的能力,是即使在刺激不在時重現視覺經驗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J·R·Anderson)對知識在人的頭腦中的表徵性質做了兩種最基本的劃分: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有關事實、定義、程序以及規則是什麼的知識,其表徵形式主要是四種:命題、表象、線性序列和圖式。其解釋如下:
程序性知識是指導如何行動的知識,其在頭腦中的表徵是通過產生式來完成。一個產生式就是一個「如果—那麼」規則。當「如果」得到滿足,「那麼」就得以執行。
當然很多產生式構成了一個產生式系統,產生式系統通過許多子目標,控制產生式的流向。程序性知識分為自動化的程序性知識和有意識的程序性知識。構建認知地圖的目標就是經過系統的訓練,由有意識的認知地圖成為自動化的認知地圖。
Timosaarinen(1987)找到證據證明命題性表徵對世界地圖的表象性表徵有強大的影響。具體說來,要求41個國家71個地點的學生畫一幅世界的草圖。大部分人(甚至是亞洲人)所繪的地圖顯示的是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多數美洲人是以美洲為中心,而少數其他人顯示的觀點則以自己的國家為中心或者突出了自己的國家(比如很多澳大利亞學生畫出的世界地圖就是上南下北的地圖)。此外,大部分學生表現了中度的失真,即誇大了更著名的、家喻戶曉的國家面積而減少了不太出名國家的大小(如非洲國家)。
StephenHirtle及其同事考察了語義集群對距離估計的影響,他們向被試出示一幅由許多建築組成的地圖,接著要求他們估計各組建築之間的距離。被試傾向於就熟悉的地界標猜測其距離更近而不太熟悉的地界標猜測其距離更遠,以這種方式扭曲距離估計,他們發現學生們對自己居住的城市(密歇根州的安阿白市)的認知地圖也有著類似的變形。
Thomdye認為人類在形成和使用認知地圖時用到了三類知識:(1)地界標知識,這是關於位置的特定特徵的信息,以及那些既源於表象性表徵又基於命題性表徵的信息;(2)路線道路知識,這涉及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具體路徑,以及那些既基於程序性知識又基於陳述性知識的信息;(3)測量性知識,這涉及對地界標間距離的估計,正如它們可能出現在測量地圖上的那樣,而且這些可以用表象性和命題性的方式表徵。 皮亞傑是20世紀傑出的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專家。他提出,人的認知發展依次經過四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都大致的對應一定的年齡范圍,每個階段是前一階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後一階段的必然前提,發展階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轉,認知總是朝著必經的途徑向前發展。①這四個階段是:
1.感知運動階段(0歲—2歲)
2.前運算階段(2歲—7歲)
3.具體運算階段(7歲—11歲)
4.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根據皮亞傑的發展理論,西格爾和懷特(A.Siegel,5.White,1975)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在大尺度的環境中,兒童認知成圖能力經歷四個連續的發展階段:
1.首先注意和記住空間標志物
2.識別和熟悉特定標志物之間的路徑
3.將彼此臨近的標志和路徑結合成子群
4.將各種環境要素綜合組織為統一的環境整體
隨著認知成圖能力的發展,兒童依次建立起三種不同類型的參照系:
1.自我中心定向系統,認為外部世界以自己為中心,月亮跟著自己走,認知地圖中的環境要素彼此分離。
2.固定點定向系統,認知地圖圍繞環境中熟悉的固定場所發展,最早以家為中心,隨後擴展到少數路徑、標志和熟悉的地點,這階段兒童只能注意到一維空間,只能將相鄰的標志用路徑聯系在一起。
3.直角坐標系,認知地圖能反映有機的整體空間環境,能根據坐標網想像出環境的空間透視關系。 結論:
認知地圖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
1.年齡。手繪簡圖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提高,但這並不是普遍適用的。
2.性別。性別是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總體來說,男生比女生在這方面的能力要強。
3.國籍。被試者所在的國家通常會出現在手繪的簡圖上。
4.臨近性。學生對離自己家較近的地方通常會形成較詳細、較精確的認知地圖。
5.媒體。經常閱讀新聞報紙或觀看電視新聞的學生所形成的認知地圖較詳細、較精確的認知地圖。
6.地區形狀。如果一個地區形狀比較特別,學生就會比較容易記住,所以筆者在後文中有把某區域幾何形狀比喻成某種事物的理念。
7.文化。如果一個國家曾經被佔領過,那麼學生的認知地圖會受佔領國的影響。
8.投影形式。如果一種投影的形式經常出現在課本上或日常生活中,那麼學生所繪的世界簡圖也通常會採用這種投影形式。
9.地理教育水平。地理教育水平較高的國家,其學生的認知地圖較好,反之,地理教育水平較差的國家,其學生的認知地圖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