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地理學專著
1.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專著是
不是《水經》,是《水經》的注,就是《水經注》。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傑出內的地理學家,主要容著作《水經注》。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2. 我國古代第一部地理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
<山海經>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最古的博物書、最古的神話小說版故事。
<水經注> 北魏權·酈道元 我國六世紀前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洛陽伽藍記> 北魏·楊炫之 古代地理名著,寺塔記的典範之作。
<徐霞客游記> 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
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是
《文心雕龍》,古代文學理論著作。劉勰撰。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全書分五十篇,內容豐富,見解卓越,皆「言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尤為難得的是對應用寫作也多有論評。粗略統計,全書論及的文體計有59種,而其中屬於應用文范疇的文體竟達44種,占文體總數的四分之三.
3. 《水經注》是我國第一部什麼學專著什麼所作的注
水經注是我國第一部地理學《水經》所作的注
作者酈道元
4. 水經注是我國第一部地理名著嗎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禹貢》
我國歷史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水經注》是一詳盡記載河流水道的地理著作,《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撰。本書資料詳備。不僅記載一千多條的河流水道,而且還將河道的起源、流程、歸宿,沿途河床寬窄、瀑布、急流甚至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情況都作了細致的描繪,沿途地區的自然地理、人文、風俗、人物掌故等情況也作了博引;文筆生動,不少短小精練的游記小品,成為後世傳誦的名篇,在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水經注》共計40卷,30餘萬字。
酈道元,北魏皇興三年(469年)生,字善長,幽州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
水經注
〔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895 更新時間:2005-8-1 文章錄入:admin 〕
減小字體 增大字體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諑州市)人,生年不詳,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於關中(今陝西臨漳)。酈道元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祖父、父親曾多年為官。酈道元成年之後,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過很多地方。酈道元做官期間,執法嚴格,辦事果斷,對各種違法行為予以嚴加懲處,因此觸犯了一些地方豪強和皇親國戚,後遭皇室暗算而死。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水經注》全書共40卷,記載的河流水道1252條,文字則是《水經》的20餘倍,達32萬字。其內容非常豐富,它以水道為綱,將河流流經地區的古今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風俗、古跡等作了盡可能詳細的描述。因此此書已不是簡單地注釋《水經》,而是在《水經》的基礎上獨具匠心的再創作,在我國古代地理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水經注》對1252條大小河流進行了全面記載,描述了各個河流的發源地點、幹流大小、支流分布、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流程長短、方向以及水量的季節變化、含沙量、汛期等情況。其中對北方一些河流的描述更為具體、詳盡,說明酈道元對這些河流非常熟悉。他既引用了許多古書的記載,也有不少他自己實際調查的結果。《水經注》中不僅記載了有水河道,而且還記載了無水舊河道24條,這些記載可為今天尋找地下水源提供了線索。
《水經注》記載了歷史上和當時的洪水暴發的情況,這些記載包括洪水暴發時間、洪水大小等情況,相當具體、詳實。這些歷史水文資料大多為酈道元實地考察收集而來,有的得之於古書記載,有的則得之於許多河流上的石人或測水石銘的記錄,非常珍貴,對於我們今天研究洪水的發展變化規律,防汛救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水經注》對各種類型湖泊的記載也頗為詳細,包括非排水湖。如蒲昌海(今羅布泊)、卑禾羌海(今青海湖)等;排水湖,如彭蠡澤(今鄱陽湖)、洞庭湖、葉榆澤(今雲南洱海)等。人工湖,如芍陂、長湖等;以及沿海的瀉湖,如「溫水」的盧容浦、朱吾浦、四會浦、壽冷浦、溫公浦等。酈道元還注意了湖泊與河流之間密切的水文關系,他多次指出:湖泊可以調節河流水量,洪水時,河流將洪水排入湖泊;旱季,湖泊又將洪水補給河流。這對於我們今天抗旱防澇、興修水利很有啟發。
在地質學方面,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於流水在地質形成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初步具備了流水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地質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酈道元通過長期的觀察,認識到水具有很強的侵蝕作用,能夠穿石而過;而且他還解釋了當時安喜縣(今河北定州市東南)城角下出現成堆積木的緣由。他認為,在安喜縣建城之前,曾暴發山洪,洪水中帶有大量樹木,由於洪水流速逐漸變慢、樹木就沉積下來,堆積在低窪之處。以後又經過多次的泥沙沉積,將樹木掩蓋在下面,變成平地。後來又在平地上營建安喜縣城,縣城建成後經過若干時間,又出現山洪,沖毀了安喜縣城的一角,露出了古代沉於此地的積木。這種解釋非常恰當,顯示了酈道元思想的卓越和深刻。
《水經注》中還記載了許多化石,包括古生物殘骸化石和遺跡化石。記載的古生物殘骸化石有:會稽的古脊椎動物殘骸化石,渭水上游成紀縣(今甘肅庄浪縣)僵人峽的人類化石、湖南湘江流域石燕山的腕足動物殼體化石、湖南湘鄉縣的魚化石等,描述非常具體、形象。《水經注》記載的遺跡化石有10多處,包括鹿、馬、虎等動物遺跡化石和人類遺跡化石,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水經注》中記載有溫泉31個,對各個溫泉的特點、水溫、礦物質、生物等情況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敘述。其中可以治病的溫泉有12個,經常有許多人到那裡治病。對各地溫泉水溫的記載尤為具體、詳細,按照溫度不同,從低溫到高溫分5個等級,依次為「暖」、「熱」、「炎熱特甚」、「炎熱倍甚」和「炎熱奇毒」。「炎熱特甚」的溫泉可以將雞、豬等動物的毛去掉;「炎熱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燙爛;「炎熱奇毒」泉水可以將稻米煮熟。這些記載為研究我國地熱變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對於溫泉中的礦物質和生物,酈道元也分別予以具體敘述,如有的溫泉有硫磺氣,有的有鹽氣,有的有魚等。
在生物方面,《水經注》對各個河流周圍的動植物情況進行了記載。全書記載各種植物大約有140多種,並對各地植物生長情況進行了描述,如有的地方「樹木茂密」,有的地方「多木無草」,有的地方「無水多草」,有的地方生長有「特種樹木」等,非常形象具體。書中還對各地植物生長的地區性分布進行了記載,描述了我國東部濕潤地區的沼澤植被、水生植被的情況和西北乾燥地區的草原、荒原植被情況。書中記載的動物大約100多種,所記內容非常有特色。明確記載了動物的分布界線,指出某些動物超出了原來生活的范圍界限就難以存活。對各地的特種動物進行了詳細記載,如伊水的鯢魚,若水的象、犀、鉤蛇,葉榆河的猩猩、髯蛇,吊烏山的候鳥,河水的猴猿、野牛、野羊,長江的鱷魚、交道縣的猶猢,霍塘峽的猿等;這些記載具有很珍貴的價值。書中還多次記載了淡水魚洄遊的習性,是世界上記載淡水魚類洄遊的最早文獻。
《水經注》對農業地理情況進行了全面記載,包括種置、畜牧、林業、漁業、打獵等許多方面。書中記載了大量農田水利建設工程的資料,對各地的陂、塘、堤、堰的興廢情況以及運河渠道的開鑿情況等作了仔細描述;其中較著名的水利工程就有28項,如都江堰,白渠、龍首渠、鄭國渠、靈渠、六門碣等。書中對這些著名水利工程的興建原因、經過、規模大小及後代興廢情況的記載比前人要詳細、豐富得多,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研究古代水利提供了方便。書中對全國具有系統灌溉工程的幾個大型農業區的生產情況作了重點描述,對於了解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很有幫助。書中對邊疆地區的農業也進行了記載,如輪台以東廣饒水草的綠洲農業,西南地區溫水流域的原始農業等,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特點。書中對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描述也很有特色,對於今天的資源保護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例如關於湖泊的開發利用,《水經注》就進行了詳細論述,指出其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湖泊的灌溉效益;2)湖泊的資源開發,這要從多方面著手,既要注意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也要顧及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湖泊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
《水經注》還對各地工業生產的情況進行了記載,涉及了采礦、冶金、造紙、食品、紡織等方面。在采礦、冶金方面,書中記載了很多地方的金、銀、銅、鐵、錫等金屬的治煉場所和冶煉設備,介紹了各地大小鹽場18處,並對其中的池鹽、井鹽、石油、天然氣、金、雄黃等資源的開采技術和運輸、銷售情況進行了敘述。其中對屈茨(今新疆地區一帶)地區的冶鐵工業的記載更為詳細、具體,既記載了冶鐵所用的燃料、原料等,又記載了產品的銷售地區等情況;是我國古代關於用煤煉鐵的較早明確記載。在食品方面,《水經注》記載了三處名酒的釀造情況,為研究我國釀酒技術和酒文化提供了資料。
《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學名著。內容異常豐富;出版發行以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許多學者進行地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均以《水經注》為主要參考書,從中汲取知識營養。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撰寫的《唐書·地理志》就模仿《水經注》記載了200多位唐代有功於地方水利建設的人物。明代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繼承和發展了酈道元綜合描述地理環境的思想,寫出了內容極其豐富的地理學名著《徐霞客游記》。許多學者從《水經注》中得到了很多益處,如清代學者劉繼任曾利用《水經注》的記載解決了許多歷史地理和地名問題。到乾隆、嘉慶年間(1735---1820)更有20多名學者對《水經注》進行了系統研究,使研究《水經注》逐漸形成一種專門的學問:「酈學」。直至今天,有關《水經注》的研究仍在不斷發展,並且影響到國外,出現了不少有名的洋「酈學」家。
5.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我國歷史上最來早的地理學著作是自《山海經》,其作為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上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此外,這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這部書的作者沒有詳細記錄。
(5)第一步地理學專著擴展閱讀: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6. 中國第一部地理書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
《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1100餘字,把我國主要的山川、土壤、物產、貢賦等描述清楚。歷代儒者奉為圭臬,即使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衡量,仍不失為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歷史地理學文獻。然而說它古老,它究竟成文於什麼時代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顧頡剛《<禹貢>評注》打破這種傳統觀念,提出《禹貢》成文於戰國時代,認為《禹貢》的作者把落後制度(五服制)與先進的理想(九州的劃分)一齊記下,就顯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設想是戰國時代才出現,這樣《禹貢》的著作時代「明晃晃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另外,《禹貢》中出現的「內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地名;揚州就是越地,越國國境達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可是《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前316年)後所得的地理知識。再說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禹貢》卻已記載梁州的貢物是鐵和鏤,鏤即鋼,不是虞夏時代所可能有的。鑒於上述理由,顧頡剛提出,《禹貢》成文於秦滅蜀(前316年)以後,至公元前280年的時期中,或者說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
《禹貢》是一篇言簡意賅的上古地理學文獻,盡管其著作時代存在疑問,仍不失其在我國地理學中經典的地位。
7.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水經注》復
8. 中國第一部歷史地理著作是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
《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1100餘字,把我國主要的山川、土壤、物產、貢賦等描述清楚。歷代儒者奉為圭臬,即使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衡量,仍不失為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歷史地理學文獻。然而說它古老,它究竟成文於什麼時代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顧頡剛《<禹貢>評注》打破這種傳統觀念,提出《禹貢》成文於戰國時代,認為《禹貢》的作者把落後制度(五服制)與先進的理想(九州的劃分)一齊記下,就顯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設想是戰國時代才出現,這樣《禹貢》的著作時代「明晃晃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另外,《禹貢》中出現的「內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地名;揚州就是越地,越國國境達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可是《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前316年)後所得的地理知識。再說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禹貢》卻已記載梁州的貢物是鐵和鏤,鏤即鋼,不是虞夏時代所可能有的。鑒於上述理由,顧頡剛提出,《禹貢》成文於秦滅蜀(前316年)以後,至公元前280年的時期中,或者說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
《禹貢》是一篇言簡意賅的上古地理學文獻,盡管其著作時代存在疑問,仍不失其在我國地理學中經典的地位。
9.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水經注》
10. 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專著《地理學》的作者是誰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