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
1. 請問「寓德育於教學之中」是什麼意思謝謝!
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家曾把教育活動全面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教師不僅要向他的學生傳授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學校的工作就是要使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培養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本領的同時,學會怎樣「為人」。
一說到德育教育,不少人認為這是學校領導、黨團組織、政教處和班主任的事,在學科教學中那也是政治老師的事,與其他老師無關。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錯誤的觀念。我認為,德育是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也是教師的職責;每一學科本身都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備課時應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意教學時有的放矢地進行德育教育,注意課內外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數學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頗多,有的可以直接加以利用,有的雖呈隱性,但被挖掘後也可得以利用。另外,還可把有關德育教育的素材編寫進資料與習題中引入教學。數學教學中體現的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也有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的,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也有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有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教育的,也有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與理想教育的。教學中應該把思想教育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把德育教育寓於數學教學之中。
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學德育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我們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就必須言之有物,不能華而不實,應讓學生心服口服,從內心深處真正噴發出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學時,可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介紹我國古代和現代的數學家在數學上的卓越成就和對數學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過觀察我國古代人設計的精美幾何圖案及促成我國數學興起和發展的重要人物、有關史跡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偉大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利用現實社會向災區人民捐款捐物幫助災區重建家園這一事實,把有關數據編入數學應用題引入課堂,使學生感受到天災無情人有情,只有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加深學生對祖國、對黨和政府、對人民的愛戴之情。
2、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闡述數學教學內容,可以對學生有效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教育。教學中,滲透實踐第一的觀點,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踐,是實踐的產物,又廣泛地應用於實踐,指導實踐活動;滲透對立統一的觀點,讓學生體會長與短、多與少、擴大與縮小、增長與降低、乘方與開方、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因果關系、整體與部分……都是對立統一的,相互關聯的;滲透運動變化的觀點,讓學生體會到來源於客觀實際的數學知識同客觀事物一樣,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這種相互聯系與作用構成了數學知識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如四邊形可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不規則圖形可轉化為特殊的規則圖形;從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無不體現了事物間的矛盾是相互關聯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讓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操作、探索、歸納,揭示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通過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正確的方法論。
3、進行美育教育。數學教材中的旋轉、對稱、平移及其勻稱性、和諧性、奇異性,還有幾何推理的工整嚴密性等等,無不體現出數學的美。教學中,如能把這些數學美通過多媒體等多種途徑對學生予以展示,將會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如,向學生介紹勾股定理的幾個著名證法及其有關的一些著名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證明的靈活、優美與精巧;作為數學欣賞,向學生介紹黃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等專題,使學生感覺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領略數學命題和數學方法的美學價值。
4、進行優良的道德品質和情感態度教育。數學是一門抽象性、科學性、嚴謹性很強的學科,要學好數學就必須有嚴肅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苟的學風。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堅毅的性格、嚴肅認真、細心踏實的學習作風,勤於鑽研、善於思考、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以及養成愛工整、注意美觀的良好習慣。教學生會聽課、會思考、養成積極動手動腦的習慣;教學生會審題、會探索,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習慣;教學生會閱讀,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教學生會改錯題,養成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習慣;教學生會操作、會活動,養成勤於實踐的習慣。
總之,把德育教育寓於數學教學之中,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新課標對數學教師的要求。我們應採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教學辦法,把數學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既教好書又育好人,是每一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 「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寓德育於活動之中,寓德育於教師榜樣之中,寓德育於學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於管理之中
C.上述句子說明德育處處都有,說明要統一多方面教育的影響。
3. 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寓德育於活動之中,寓德育與教師榜樣之中,寓德育於學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於管理之中。
c.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交往,統一多方面的教育影響的過程
4.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地理知識滲透,嚴密的邏輯推理,師生情感的互動、和諧的課內堂氛圍,把地理學科中容的德育內容充分展示出來。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教學過程,達到德育的內化。一、利用課堂教學,實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學是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分布規律的科學,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時空分布,即經常說的「地」,又有這些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即「理」,作為地理教學來講,不僅要明確地理事物的分布,還有必要弄清知識間的必然聯系,並通過歸納、分析、對比等教學方法,藉助多種教育手段揭示知識間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水平,自覺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行為習慣,從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5. 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德育工作
1、鑽研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要結合教學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脫離實際,也不應是隨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如通過學習祖國歷史、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
2、加強鄉土地理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它是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摸得著的熟悉地方。地理學科中的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可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家鄉、深切地熱愛家鄉,自然會萌發建設家鄉的強烈願望,而愛國之心與愛家鄉之情是息息相通的,進而升華為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崇高理想。
3、適當運用比較法的有效途徑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學中的大量事實材料,對從中比較所得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學生易於接受,迅速改變觀念,教育效果自然明顯。但要注意,對比的事物要具有類比性。
4、適時運用地理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外教學指由地理教師組織安排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理課外教學活動。地理學是科學的、系統的、現實存在的,所以說地理課外活動能取得課堂教學所無法想像的德育滲透效果。例如,在講解土地荒漠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親身體驗談一談身邊是否有此類現象,然後讓他們自己先發表一下對於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就很好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德育教育。
5、通過作業訓練、試題測驗等來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和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編選作業題、練習題和考試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育人功能。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6. 如何寓德育於語文教學之中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學語文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學語文學做人」。中學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和編者心血的結晶,都滲透著作者和編者的情感,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在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進行德育教育,促進學生智育發展的同時,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
學習朱自清的經典散文《背影》時,我讓學生先大略地讀讀父親為兒子買橘一段,然後再聽錄音朗讀,讓學生通過對比明白老師之所以讀得這么好,是因為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於是就讓學生邊品味這段內容邊讀全文。當學生反復讀到父親買橘那一節時,聲音明顯放緩有的甚至低沉,在精讀中學生明白了父愛的深沉。在反復的朗讀品味中,引導學生感悟出親情的重要。在朗讀中學生得到了一次親情的教育,懂得了要格外珍惜這份神聖的感情。
其次,藉助課外閱讀教學平台實施德育教育。
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利於鍛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使學生收到實效。
針對有些學生沉迷於某些網路玄幻小說,我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小說的常識,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並且教育學生在閱讀作品時不能片面追求情節的曲折離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第三、名言警句的積累和理解閃爍著思想的光芒。
在學習中,不論詩詞、散文或小說,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僅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出類拔萃的文學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並茂、短小精悍、意味雋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時就是通過其中的一段話來體現的。對於這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品讀、賞析、感悟。
閱讀冰心的散文《談生命》時,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恰當使用語言的魅力,同時也要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神聖, 要珍惜生命,讓生命放射光芒。正如文中的 「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更是集中地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獨特感悟,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第四,利用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作文課是語文教學的特色課,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特色途徑。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挖掘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思想修養、審美情趣、意志品質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引導。筆者認為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作文命題時應契合學生身心特點,以喚起其心理感受,寫出發自肺腑的好文章。這也有利於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傾向和潛意識,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不要出學生無話可寫的題目。否則就會把他們逼上了說假話、編故事、抄襲別人的歧途。
2、指導學生作文時從小處著眼、從身邊的人事著筆,不胡編亂造,勇敢的講真話、訴真情,歌頌美德,揭露醜惡。作文切忌假大空,教師要指導學生少寫大題材,多動用小角度進行真摯的細節描寫。
3、在作文批改時將德育內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一個學生在她的作文里時常流露出對生活的失望,我便這樣給她寫了評語:「路在你腳下,生活在你手中,彩虹就在風雨後。為了自己彩虹似的夢,為了含辛茹苦的年邁的爺爺奶奶,勇敢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一段時間後,明顯的從她的臉上看到了微笑,從她的眼神里看到了自信。
4、引導學生養成天天寫日記的習慣。這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徑。魏書生老師把堅持天天寫日記稱為自我教育的道德長跑,事實的確如此,循循善誘地正面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天天長跑,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均會有大幅度提高。
語文學科作為我們中華民族語言的承載者,就應當肩負培養學生的智育、德育、美育尤其是德育的重任,就應該為每一個學生打開精神發展的領域,使他們能在這個領域里達到頂點,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7.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2.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了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發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系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系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
8. 「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寓德育於活動之中,寓德育於教師榜樣之中」體現了德育過程中的什麼
知,情,意,行
9. 「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寓德育於活動之中,寓德育於教師榜樣之中」體現了德育過程中
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交往,統一多方面的教育影響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