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古代主要的地理學思想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

古代主要的地理學思想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

發布時間: 2021-02-22 10:30:08

Ⅰ 古代兩河流域和尼羅河古埃及文化有什麼相似處和不同處!!字數要500上

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市化進程與古代兩河流域國家的起源
古代兩河流域國家起源的過程始於農業革命,人類定居生活開始時。在安那托利亞高原地區的查塔·休於(Catal Hüyük),發現了人類最早定居生活的遺跡,時間在公元前9000年。當人類定居下來的時候,農業生產就已經成為人類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因為農業生產有播種期、生長期和收獲期的差別,在農業生產的早期,狩獵和採集等原始生活方式仍然是主要的生產部門,農業很可能在當時仍然是生產輔助部門。農業生產所獲得的產品僅在收獲季節時成為主要的生活來源。畜牧業也一樣,牲畜飼養過程中,狩獵和採集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查塔·休於的發現證明,當時的人類已經渡過這個階段,農業、畜牧業已經成為主要生產部門。

同樣的情況在沿著幼發拉底河的多個遺址都有發現。同時,隨著農業、畜牧業的進步,手工業逐漸開始成為生產生活的主要內容。在哈蘇納、薩麥拉、哈拉夫諸遺址中,陶器是各地區及其所屬時期的標志性器物。而且,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文化中心逐漸南移。大約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兩河流域沖積平原最南端的歐貝德成為一個新時期的代表,古代兩河流域國家的載體——城市在這個時期誕生。而城市化進程在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就已經開始。

公元前7000年,在西亞地區,農業的發展水平迅速提高,農業產品已經可以保證上千人的需要,可以保證穩定的定居生活,居住密度也日益增大,人群居住已經從最初的村莊發展到早期小城鎮的階段。最早的集中聚落是位於敘利亞北部的傑里科(Jericho)和安那托利亞高原南部的查塔·休於。這兩個聚落的規模僅稍大於當代的大型村莊或小城鎮,有些學者認為傑里科堅固的城牆及防禦體系證明它已經發展成為城市,但其並非一個居住體系的中心,因而應視為前城市居住形態。

早期城鎮的發展集中在天然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比如,傑里科位於約旦河附近,是早期天然農業的主要耕作地區,充足的水源和降雨使得這里成為人類最早定居的地方。公元前7000年,傑里科聚落面積已經超過10英畝。傑里科的農業經濟依賴於大麥和小麥耕作;飼養家畜,主要是羊,供應肉和奶;狩獵仍然是主要經濟部門,狩獵瞪羊和各種濕地鳥類供應肉和皮毛的需求。查塔·休於位於土耳其南部,稍晚於傑里科。考古發現證明,查塔·休於的經濟門類較傑里科更加多樣。農業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狩獵仍然佔有重要地位,家畜飼養的規模和種類遠遠大於傑里科。居民的食品結構非常豐富,包括各種穀物、豆類、漿果類、果酒、植物油等。在這兩個地區,交通同樣發達,周圍地區亦有豐富的資源,因此貿易很早就已經產生,並且是主要的生產部門之一。傑里科附近有鹽、硫磺和瀝青產地,是主要的經濟作物和商品。傑里科的農業、畜牧業產品用於交換來自安那托利亞的黑曜石、西奈的綠松石和紅海的貝殼。查塔·休於的貿易范圍更加廣泛,這里的居民不僅與周圍山區居民進行產品交換,還向今敘利亞和地中海地區擴展,它的貿易體系是間歇性的,不穩定的,沒有連續性,因此,查塔·休於的影響並沒有繼續擴大,這可能是它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衰落的原因之一。查塔·休於還是重要的手工業中心。在墓葬中發現的燧石和黑曜石武器、首飾和黑曜石鏡是新石器時代最精緻的產品,證明這個時期物質文明已經比較發達。

隨著聚落規模的不斷擴大,房屋的形制規模也不斷變化,專門的宗教建築和設施、城市防禦設施開始出現。不久小型宗教建築設施出現,用數量眾多的小塑像和動物雕刻進行某種宗教儀式。此外,當地居民還雕刻了與人同高的塑像和頭像,這些塑像可能用於祖先崇拜。

在傑里科和查塔·休於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兩河流域上游地區,居民從小群體的、以採集和狩獵維持生計的、流動的生活狀態向定居生活轉變,形成早期聚落。早期聚落各自分散和孤立,主要集中在兩河流域北部的峽谷中。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簽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1567年)
7、新王朝時期(約前1567-1085年)
8、後王朝時期(約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於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註解】
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古埃及的文字
古代埃及文字的形體的演變可分為四個階段:1、象形文字: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構成體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這種文字體系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2、祭祀體文字:為實用和方便起見,書吏又將象形文字的符號外形加以簡化,創造了祭祀體文字。3、世俗體文字:它是祭祀體文字的草寫形式。與祭祀體文字對比,世俗體文字的連寫形式更簡單,已不具有圖畫特點,它的書寫方向保留了祭祀體文字的傳統。固定從右往左。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發展到最後一個階段的文字,深受希臘文、聖經文學的影響。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號、表音符號和限定符號三部構成。
表意符號是用圖形表示詞語的意義,特點是圖形和詞義有密切關系。例如:表示水就畫了條波形線≈,畫一個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號是了把詞語的發音表示出來,取得了音值。例如:貓頭鷹的圖形用作音符時,讀[m]音,已失掉「貓頭鷹」的含義。表示門閂的圖形符號,代表 音,而另一個表示小山坡的符號,則用來表示[k]音。
限定符號是在表音符號外加上一個新的純屬表意的圖形符號,置於詞尾,以表明這個詞是屬於哪個事物范疇的。限定符號本身不發音。例如:在象形文字中,「犁杖」和「朱鷲」這兩詞的音符完全相同,都有兩個輔音組成,讀音為hb.區別詞義的方法是:在hb後分別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鷲」的限定符號。把表意符號、表音符號和限定符號適當組合起來,便可構成完整的句子。
古埃及的宗教
宗教是古埃文化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貫穿了整個古埃及歷史。古埃及最重要的宗教中心有四個:赫利奧波利斯、孟菲斯、赫爾摩波利斯和底比斯。
1.神與人的關系
古埃及人和神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諸神告誡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世上出現罪惡,是因為人們違背了神氏的意願;造孽的人終將遭報應,行善的人必會獲得獎賞。古埃及人認為,神氏的引導是經由舌和心實現的。因為,心是作出決定,制定計劃器官,舌則將決定和計劃公諸於眾。這兩個器官對人的行為起決定性的作用。神氏是這兩個器官的向導,因而是人生的舵手。
2.創世說
古埃及人相信,世界有始無終,世界原是一片混沌,經創世神的創造和整頓,世界才開始存在。古埃及人堅信,萬事萬物都循環往復,世界永恆不變。古埃及人的時間觀,自然偏重未來,因為無盡的世界正等著他們去享受。
3.來世說
古埃及人的觀念,人生在世,主要依靠兩大要素:一是看得見的人體,二是看不見的靈魂。靈魂「巴」形狀是長著人頭,人手的鳥。人死後,「巴」可以自由飛離屍體。但屍體仍是「巴」依存的基礎。為此,要為亡者舉行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復雜儀式,使他的各個器官重新發揮作用,使木乃伊能夠復活,繼續在來世生活。亡者在來世生活,需要有堅固的居住地。古王國時的金字塔和中王國、新王國時期在山坡挖掘的墓室,都是亡靈永久生活的住地。古埃及人認為,現世是短暫的,來世才是永恆的。
古埃及的度量衡
古埃及最重要的長度單位是欽定的腕尺,長度是從肘至中指尖的長,約合20.62英寸。在象形文字中用前臂和手錶示,讀作邁赫(meh)。腕尺又被分成7掌或28指,每掌等於4指。邊長為一腕尺的正方形,它對角線(長29.16英寸)的一半,叫做雷曼(remen),可分成20指,是第二個長度單位,也是丈量土地的主要單位。還有一種腕尺,只有17.72英寸,分為6掌。腕尺乘以100的積,叫哈特(khat),是丈量土地的基本單位。這一長度的平方,即10000平方腕尺,也是一個耕地面積的單位。
古埃及人主要的容量單位是哈努(henu),合29.0±0.3立方英寸,10哈努為一哈加特(heqet)。以次為基礎再進行各種倍加,形成更大的穀物容量單位。另一容量單位是哈爾(khar),等於一立方腕尺的2/3,或相當於一個直徑為9掌,深為一腕尺的容器容量。容量與水存在某種近似關系,因為一哈努的水重5德本(deben)。看來,容量單位乃源於水的重量單位。德本是一種同名的踝飾的重量,它的1/10叫加德特(qedet),即戒指的重量。
木乃伊
木乃伊是經過特殊處理而完好保存下來的屍體。前後三千多年期內,古埃及人將屍體製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變。不過多數學者專家認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發展至巔峰,當時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師大致依下述步聚製成木乃伊:首先用燧石刀在屍體腹部左側開個十厘米長的切口,從切口把心臟(防腐師和他的主顧都認為心臟是感情的根源)以外所有其他內臟掏出來,逐一用酒和含有沒葯、桂皮的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師還用香柏油沖洗屍體腹腔,把餘下的柔軟組織分解,接著准備取腦,他用一種帶鉤的工具從死者鼻孔穿入頭顱,鉤出裡面的腦髓,然後灌入香柏油和香料,沖出腦殼中的殘余組織。
屍體全身每部份都徹底清洗後,防腐師把所有器官和屍身埋進泡鹼(碳酸鈉和碳氫鈉混合劑)粉末堆中,抽乾水分。屍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鹼粉里約一個月,拿出來後把每一部份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滌。屍體防腐工作自始至終的每一個步聚,防腐師必認真從事,比如開始時便把屍體每個指頭包好,以免指甲損壞或脫落失去。
跟著,防腐師把乾透的內臟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個別放置於陶罐或石膏罐里)用鋸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類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畢,隨即將切口縫合。因為泡鹼已損壞一些頭發,所以必須補一些假發,與未脫的真發編結一起;眼眶裡面也需要裝入假眼。這時剩下來的工作是使屍體外觀復原,也是最費工夫的,因為要把乾癟的屍身恢復生前模樣實在不容易。防腐師進行這項古代整形外科手術,要在屍身各處小心地割開很多微小切口,從皮膚里填入依身體輪廓模造的麻布填料,就如二十世紀的整容師注射矽劑替活人整容一樣。甚至屍體面部和頸部也整得像生前一般,嘴裡塞以麻布使雙頰飽滿。最後防腐師還要充當化妝師,用稱為赭石的有色泥土替死者面部以至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紅色,女死者黃色)。染色完畢屍體即可包裹。防腐師將屍體四肢分別以抹過松香的麻布一層一層地密實包裹,然後包裹頭部和軀干,最後全身裹起來。這項包裹工作做起來緩慢費時,有幾個木乃伊現在被人解開,裹布的長度加起來竟然超過二公里!防腐師包好屍體,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後約共花七十天時間。跟著防腐師把木乃伊送還喪主,喪主此時大概已另外備好人形棺木來裝木乃伊,並且已築好墳墓。
製作木乃伊的全過程費用昂貴,除需要各種葯品、香料、辟邪物、護身符等外,僅包裹一個屍體,有時就要用1000多米的優質亞麻布。因此,只有國王、王親國戚、貴族富豪才花銷得起,窮人只能從簡,甚至草草了事。希羅多德談到過另外兩種比較便宜的木乃伊製作方法,雖很難保證屍體的完好,但多少可以給窮人以心靈上的安慰,而且,也許正是由於這些便宜的製作方法,製作木乃伊的傳統才得以傳播和延續。直到基督教在埃及占據主導地位的公元4世紀以後,製作木乃伊的習俗才被廢止。
古埃及專門有一批人以製作木乃伊為職業,他們掌握技術,代代相傳。在古埃及,製作木乃伊,生產與此有關的必需品,無疑形成了相當重要,規模又頗大的行業系統。這一行業的存在,表明古埃及人已掌握了物理、化學、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他們用作乾燥劑的氧化鈉,經現代科學分析,乃是碳酸鈉、碳酸氫鈉、鹽和硫化鈉的混合物,可見這些物質的化學作用,當時已為人所知。
發達的古埃及的天文學
在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曾有過繁榮的古代埃及文明。埃及的觀天工作最初是由僧侶們擔任的,他們注意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的運動,並從很古的時代起就知道了預報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可惜,這種方法是嚴格保密的,詳細情況不得而知。
古代埃及人制定了自己的歷法。馬克思說:「計算尼羅河水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這就是說,天文學知識的產生來自於對自然界的觀察。每年6月,尼羅河洪水泛濫,從上游沖來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得以茁壯成長。由此,埃及人產生了「季節」的概念。
古埃及的歷法是從觀測大犬星座得到的。大犬星座在我國被稱為天狼星,在古埃及則稱為「索卜烏德」,就是水上之星的意思。上面說過,古埃及的文明和尼羅河的泛濫有密切的聯系,他們發現三角洲地區尼羅河漲水與太陽、天狼星在地平線上升起同時發生,他們把這樣的現象兩次發生之間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把全年分成12個月,每月30天,餘下的5天作為節日之用;同時還把一年分為3季,即「泛濫季」、「長出五穀季」、「收割季」,每季4個月。希羅多德說:「埃及人在人類當中,第一個想出用太陽年計時的辦法,……在我看來,他們的計時辦法,要比希臘人的辦法高明,因為希臘人,每隔一年就要插進去一個閏月,才能使季節吻合,……」。
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時代,每當到夏天,天狼星從東方在黎明前升起來的時候,尼羅河就開始泛濫。埃及人把這看作是聖河泛濫的預告,因而視天狼星為神明,頂禮膜拜。他們修造廟宇,祭祀天狼,祈求豐收。埃及女神愛西斯的廟門正對著天狼星升起的方向。也有人認為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用來觀測天狼星用的。
非常有趣的是,天狼星的埃及象形字也是三角形的,很像金字塔的形狀。古埃及人把這一次黎明前天狼星從東方升起,到下一次黎明前天狼星又從東方升起之間的時間為一年,並把黎明前天狼星升起的一天定為歲首,這叫做狼星年。狼星年的長度是365.25天,於今天的精密數字365.2422天很接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是現行公歷(又稱陽歷)的祖先。
埃及人把晝和夜各分成12個部分,每個部分為日出到日落或日落到日出的時間的1/12。埃及人用石碗滴漏計算時間,石碗底部有個小口,水滴以固定的比率從碗中漏出。石碗標有各種記號用以標志各種不同季節的小時。
古埃及的占星學是很發達的。正如古埃及文明的特色一般,他們的十二星座也是以古埃及的神來代表的。
埃及人除了知道北極附近的星星之外,從出土的棺蓋上所畫的圖象上可以肯定,他們認識的星象還有天鵝座、牧夫座、仙後座、獵戶座、天蠍座、白羊座以及昴星團等。埃及人認星的最大特徵是把赤道附近的星星分圍36組,每組可能是幾顆星,也可能是一顆星。每組管10天,所以叫做旬星。當一組星在黎明前恰好升起的時候,就標志著這一旬的到來。現在已發現的最早的旬星文物是屬於第三王朝的。註:從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32年,埃及共經歷了31個王朝。
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朝法老齊阿普斯在開羅附近建造的。塔身高146.5米,塔底每面長230米,共計佔地大約52 900平方米。全塔用巨石230萬方,每方平均重約2.5噸。塔面所用的石頭都經過細工磨平,全部用疊砌法,縫隙密合,不用泥灰,即使很薄的刀子也插不進去。齊阿普斯大金字塔不僅外觀雄偉,而且角度、線條、土石壓力等都事先經過周密計算,因而雖然歷經四五千年,飽經風霜,而至今卻仍然巍然矗立。這在還處於銅器時代的公元前3世紀中期,不能不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的埃及傳說,齊阿普斯在建造大金字塔期間,分批分期地征調了全埃及的人力。僅僅為了鋪設運石的道路,就徵用了10萬人,花費了10年時間將路鋪好,金字塔分身的建造,又用了10萬人,花費了30年的時間。
然而除去金字塔的壯麗、雄奇外,更耐人尋味的是,金字塔的四面都正確地指向東南西北。在沒有羅盤的四五千年前的古代,方位能夠定得這樣准確,無疑是使用了天文測量的方法,也許就是利用當時的北極星——天龍星座來定向的吧!在齊阿普斯金字塔北面遺留下一條與水平方向成27度角的隧道。當年,從金字塔的中心,通過隧道,要望天空,恰好可以看到一夜之間幾乎不動的天龍星座。埃及人首先利用當時的北極星確定金字塔的正北方向,其他三個方向也就不難確定了。
(希望您能滿意)

埃及文化:

Ⅱ 尼羅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對古埃及文明有哪些影響呢

1.尼羅河流域,它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相對封閉的環境使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

2.作為「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莊稼可以一年三熟.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

3.作為快速交通的要道,連接埃及全境,有利於統一國家的形成。

(2)古代主要的地理學思想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擴展閱讀

尼羅河流域分為七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流域中幾乎沒有一個地區有著真正的赤道性氣候。較大部分地區受信風影響,這是流域普遍乾旱的原因。尼羅河幹流自喀土穆向北至阿斯旺是在沙漠中穿行,使兩岸有狹長的植被帶,在土壤條件允許的地方,河岸鄰近土地依靠河水得以耕作。從阿斯旺向北至開羅,河兩岸是肥沃沖積土形成的泛濫平原,寬度逐漸增加到19公里左右,這一地區全靠灌溉種植。

「尼羅河賦予兩岸土地以生命:只有尼羅河泛濫以後,才能夠有糧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它生存。」這是鐫刻在尼羅河畔岩石上的贊語。尼羅河是運輸旅客和貨物的重要水道,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尼羅河中魚類很多,著名的有羅非魚、大尼羅河魚等。此外還有鱷魚、軟殼龜、巨蜥和蛇。

Ⅲ 尼羅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對古代,埃及文明的影響有哪些呢

尼羅河流域影響著古代埃及文明的發展;因為尼羅河流域沒有了港灣的海岸.相對封閉的環境使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促進古代埃及的人民的經濟發展,避免受到了入侵。

尼羅河流域影響著古代埃及文明的農業發展;作為「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莊稼可以一年三熟.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 作為快速交通的要道,連接埃及全境,有利於統一國家的形成。

尼羅河流域影響著古代埃及文明的發展進程;因為尼羅河流域帶來了經濟和農業的發展,因此古代埃及建立起了輝煌的埃及文明;尼羅河供應大量河產予古埃及人食用。

(3)古代主要的地理學思想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擴展閱讀:

尼羅河流域:尼羅河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670km,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得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的來源,但是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

參考資料:

尼羅河-網路

Ⅳ 古尼羅河、古印度河、兩河流域在什麼地理位置

古尼羅河:尼羅河流域分為七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古尼羅河主要位於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

古印度河:地理位置主要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

兩河流域:主要位於伊拉克。

(4)古代主要的地理學思想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擴展閱讀:

尼羅河流域分為七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英國探險家約翰·亨寧·斯皮克1862年7月28日發現了尼羅河在維多利亞湖的「源頭」,該河北流,經過坦尚尼亞、盧安達和烏干達,從西邊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維多利亞湖。尼羅河幹流就源起該湖,稱維多利亞尼羅河。河流穿過基奧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後稱艾伯特尼羅河,該河與索巴特河匯合後,稱白尼羅河。另一條源出中央衣索比亞高地的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士穆匯合。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兩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發展出來的文明,是西亞最早的文明。

Ⅳ 地理學中詞語使用的區別 在地理學中,有「尼羅河沿岸」,也有「尼羅河流域」,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1、沿岸:靠近江、河、湖、海一帶的地區;
這個指周邊的地區.
2、流域:一個水系的幹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地區.
這個指水流經的地區.

Ⅵ 尼羅河流域的地理區域

尼羅河流域分為七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
尼羅河最上游是卡蓋拉河,它源於東非高原蒲隆地境內,下游注入維多利亞湖。湖水經歐文瀑布流入基奧加湖,出湖後名維多利亞尼羅河,又經卡巴雷加瀑布流入阿伯特湖。湖水自北端流出,名阿伯特尼羅河。自尼木累以下名白尼羅河。白尼羅河順東非高原側坡北流,河谷深狹,多急灘瀑布。自博爾向北,白尼羅河流入平淺的沼澤盆地,水流緩慢,河中繁生大量以紙草為主的水生植物。白尼羅河向北流出盆地後,先後會合索巴特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以下再無支流。白尼羅河兩岸平坦,偶有基岩出露。白、青兩尼羅河合流處的周圍是吉齊拉平原。合流點以下的河段名尼羅河。尼羅河在喀土穆以北流經沉積岩區。河谷是平底的淺峽谷。瓦迪哈勒法附近的谷地寬僅201米,由此至阿斯旺一段的河谷都很狹窄。阿斯旺以下,河谷展寬,至納賈哈馬迪一帶約16公里。河道傍近東岸,河谷平原多在河西。喀土穆至阿斯旺之間有6處瀑布,它們都是由於組成河谷東側高原的基底結晶岩西延至谷中而造成的。兩岸谷壁不對稱,東壁高陡,西壁低緩。
尼羅河最下游分成許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積約2400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河渠交織,是古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現代埃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Ⅶ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思想是以什麼為源發展起來的

《易經》里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互補依存,具有均衡、和諧、回對稱、協調的機制。「《易答》以天地為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其意思是:《易》客觀而嚴密地反映了天地構成和運動變化的道理。人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且借它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探知其中或幽或明的奧秘,追溯事物的起始,跟蹤其發展的軌跡,直至終了。中國古代的地理學思想,就是以此為源發展起來的。陰陽變異、生生不息是中國古代地理學思想的特點之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