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運動地理意義的教學反思
① 簡述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1】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現象,有時差,有太陽的東升西落。
【2】地球公轉產生四季變化,有五帶的形成,陽光直射,極晝極夜,晝夜長短變化等。
【地球運動】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地自轉,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大約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利用地球自轉作為計量時間的基準。自20世紀以來由於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地球自轉是不均的。1967年國際上開始建立比地球自轉更為精確和穩定的原子時。由於原子時的建立和採用,地球自轉中的各種變化相繼被發現。現在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地球自轉速度存在長期減慢、不規則變化和周期性變化。
【地球自轉】地質時期地球自轉的情況大概還有,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為23時56分4秒。通過對月球、太陽和行星的觀測資料和對古代月食、日食資料的分析,以及通過對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質時期地球自轉的情況。在6億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約有424天,表明那時地球自轉速率比現在快得多。在4億年前,一年有約400天,2.8億年前為390天。研究表明,每經過一百年,地球自轉周期減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於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轉角動量變小,從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使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變長。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徑的可能變化、地球內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質分布的改變等也會引起地球自轉長期變化。恆星日為23時56分4秒;太陽為24小時其中有公轉的3分56秒。
【地球公轉】
1543年著名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半長徑為149597870公里,軌道的偏心率為0.0167,公轉的平均軌道速度為每秒29.79公里;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為23°26',稱為黃赤交角。地球自轉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變化,地球公轉及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從地球上看,太陽沿黃道逆時針運動,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兩個交點,其中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與春分點相隔180°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太陽分別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後)和秋分(9月23日前後)通過春分點和秋分點。對居住的北半球的人來說,當太陽分別經過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就意味著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時節。太陽通過春分點到達最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與之相差180°的另一點稱為冬至點,太陽分別於每年的6月22日前後和12月22日前後通過夏至點和冬至點。同樣,對居住在北半球的人,當太陽在夏至點和冬至點附近,從天文學意義上,已進入夏季和冬季時節。上述情況,對於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則正好相反。
【地極移動】
地極移動,簡稱為極移地極移動,簡稱為極移,是地球自轉軸在地球本體內的運動。1765年,歐拉最先從力學上預言了極移的存在。1888年,德國的屈斯特納從緯度變化的觀測中發現了極移。1891年,美國天文學家張德勒指出,極移包括兩個主要周期成分:一個是周年周期,另一個是近14個月的周期,稱為張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於大氣的周年運動引起地球的受迫擺動,後者是由於地球的非剛體引起的地球自由擺動。極移的振幅約為±0.4角秒,相當於在地面上一個12×12平方米范圍。 由於極移,使地面上各點的緯度、經度會發生變化。1899年成立了國際緯度服務,組織全球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專門從事緯度觀測,測定極移。隨著觀測技術的發展,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開始,國際上相繼開始了人造衛星多普勒觀測、激光測月、激光測人衛、甚長基線干涉測量、全球定位系統測定極移,測定的精度有了數量級的提高。
② 關於《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知識點總結
最佳答案
地球的運動分為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公轉
由於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使地球上產生不同的現象。
自轉引起了地球的晝夜更替、時差和地轉偏向力。公轉引起了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五帶的劃分等等。
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產生晝夜交替
地球是一個自身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瞬間,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陽,向陽的半球為晝半球,背陽的為夜半球。由於自轉,晝夜不斷交替,周期約為24小時。
2.產生時差
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緯度地區的不同地點見到的日出時刻就會有早晚,產生地方時。
3.是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二、地球公轉的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緯度和季節做有規律的變化。
2.晝夜長短的變化
晨昏線將地球上的緯線圈分成兩部分,位於晝半球的是晝弧,位於夜半球的是夜弧。晝弧夜弧的長度反映了該緯度地區晝和夜的長短。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從而使同一地方晝夜長短發生了變化。
3.四季更替、五帶劃分
一年中,隨地球上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的變化,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得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在時間上的的季節更替和空間上的五帶劃分。
由於地球運動產生的種種現象,對地球上的生物有著重要的意義!
③ 地球運動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義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2、地方時差;
3、地轉偏向;
4、地球形狀。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四季的變化。
④ 地球運動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義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2.地方時差;
3.地轉偏向;
4.地球形狀.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四季的變化
⑤ 地球運動的特點及意義!
自轉
方向: 自西向東
真正周期: 恆星日:23h 56min 4S,360°
晝夜更替周期:太專陽日:24h,360°59′
速度屬: ω=15°/h
V = =V赤•cos ( 為某地地理緯度)赤道處線速度最大
地理意義:①產生晝夜更替現象;
②造成地方時差(1h/15°……)
③水平運動物體偏向;
④對地球球體形狀影響
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與自轉運動方向協調一致)
周期:回歸年:365天5小時48分46秒
速度:平均角速度1°/天
平均線速度30KM/S
近日點最快(1月初)遠日點最慢(7月初)
地理意義:①太陽直射點回歸移動;
②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③晝夜長短變化;
④四季更替;
⑤五帶的形成。
⑥ 請簡述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地球的運動分為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公轉
由於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使地球上產生不同的現象。
自轉引起了地球的晝夜更替、時差和地轉偏向力。公轉引起了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五帶的劃分等等。
一、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產生晝夜交替
地球是一個自身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瞬間,地球只有一半面面向太陽,向陽的半球為晝半球,背陽的為夜半球。由於自轉,晝夜不斷交替,周期約為24小時。
2.產生時差
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緯度地區的不同地點見到的日出時刻就會有早晚,產生地方時。
3.是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二、地球公轉的意義
1.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緯度和季節做有規律的變化。
2.晝夜長短的變化
晨昏線將地球上的緯線圈分成兩部分,位於晝半球的是晝弧,位於夜半球的是夜弧。晝弧夜弧的長度反映了該緯度地區晝和夜的長短。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從而使同一地方晝夜長短發生了變化。
3.四季更替、五帶劃分
一年中,隨地球上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的變化,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得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在時間上的的季節更替和空間上的五帶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