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動物地理學的概念

動物地理學的概念

發布時間: 2021-02-22 06:16:24

⑴ 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這兩個學科有交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簡單地說生態學側重生物,生物地理學側重地理。

生態學不能說是生物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生態學是綜合了多種學科,而且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是生物學和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研究生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一門學科。即生物群落及其組成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及形成原因。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和它相關的各種問題的科學。

按其性質可分為描述生物地理學和解釋生物地理學,其中,解釋地理學可分為生態生物地理學和歷史生物地理學。

按其問題和方法分,有生物區系地理學、生物系統地理學、歷史生物地理學等涉及植物相和動物相的分布,即生物的區系分布及生物生態地理學這兩大分支。此外根據作為對象的生物群來劃分,有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昆蟲地理學等。

(1)動物地理學的概念擴展閱讀:

「生態學」(Ökologie)一詞在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並兩個希臘詞logos (意即:研究)和oikos (意即:房屋、住所)構成。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態學定義為「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系。從此,揭開了生態學發展的序幕。

在1935年英國的Tansley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之後,美國的年輕學者Lindeman在對Mondota湖生態系統詳細考察之後提出了生態金字塔能量轉換的「十分之一定律」。由此,生態學成為一門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

⑵ 動物地理界什麼意思

研究對象是動物分布區和動物區系。
動物地理學 研究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專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屬學科。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動物學的重要研究領域。通常分為生態動物地理學和歷史動物地理學。前者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動物生態地理群(即與現代一定的自然地理條件相聯系的動物整體)。後者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動物分布區和動物區系。動物地理學的基本任務是闡明地球上動物分布的基本規律,為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牛動物資源、恢復與定向改變動物群提供科學依據。

⑶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3)動物地理學的概念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⑷ 什麼是動物學

動物學(zoology),是揭示動物生存和發展規律的生物學分支學科。它研究動物的種類組成、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繁殖、發育與遺傳、分類、分布移動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有關的生命活動的特徵和規律。
目錄

淵源和發展
學科分支
概述動物形態學動物生理學動物分類學動物生態學動物地理學動物遺傳學
研究方法
描述法比較法實驗法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和意義
動物學方面的科學家
埃爾頓廷伯根洛倫茲弗里希勞倫茲施旺馮·符瑞西華萊士
同名圖書(一)
內容提要:
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與評論:
同名圖書(二)基本信息動物學簡介目錄淵源和發展
學科分支
概述動物形態學動物生理學動物分類學動物生態學動物地理學動物遺傳學
研究方法
描述法比較法實驗法
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和意義
動物學方面的科學家
埃爾頓廷伯根洛倫茲弗里希勞倫茲施旺馮·符瑞西華萊士
同名圖書(一)
內容提要:
圖書目錄:
編輯推薦與評論:
同名圖書(二)
基本信息動物學簡介目錄展開

動物學(2張)編輯本段淵源和發展
動物學歷史悠久,與人類生產活動關系密切。在以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原始社會,人類就逐步認識了一些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物的生活習性及身體結構,繼而嘗試飼養馴化有益的動物,防治有害的動物,積累了一些動物知識。在4700年以前殷商的甲骨文中,可以辨認出許多獸、鳥、魚、蟲等字,後來的象形文字也把「蟲」、「魚」、「犭」作偏旁,可知已有一定分類觀念。3000多年前的著作《夏小正》中即記載了「五月浮游出現,十二月螞蟻進窩」等生態現象。春秋時代的《詩經》中述及動物達100餘種。2500年前的《尚書·禹貢篇》中記載了當時 9個大區域的經濟動物種類,是中國動物地理學的萌芽。距今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把動物分為毛、羽、介、鱗、蠃5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中的獸類、鳥類、甲殼類、魚類和軟體動物。漢代《爾雅》中有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5類,每篇都寫了近百種動物。隋唐時期的《扁鵲難經》提到人體血液循環現象比英國學者W.哈維約早1000年。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了許多漁、桑、農、牧的經驗。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以側線鱗數作為魚類分類的重要性狀,至今沿用。公元265~420年的晉代,中國已率先編纂了動物圖譜,稽含的《南方草木狀》(304),繪制了人們利用螞蟻撲滅柑橘害蟲的情景,是世界生物防治的最早範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描述了 400多種動物,許多還附有外形圖,堪稱動物學史上偉大的典籍。 西方於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曾系統描述了幾百種動物,被譽為動物學之父。老普林尼編寫的37卷的《博物志》中,第7~11卷為動物學內容。 16世紀後,動物學呈現出勃勃生機,學術著作紛紛問世,其中分類學和解剖學的進展尤為迅速。17世紀顯微鏡的問世,更推動了微觀領域中組織學、胚胎學及原生動物學的繁榮。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 C.von林奈創立了動物分類系統及雙名法,將動、植物分為綱、目、屬、種和變種5個階元,奠定了現代分類學的基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J-Bde拉馬克提出了物種進化的思想,認為動物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可以變化、發展和完善。同時期的居維葉也在比較解剖學及古生物學方面作出了貢獻。19世紀中葉德國生物學家T.A.H.施旺闡明了動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是細胞。1859年,英國科學家C.R.達爾文確立了生物進化的學說,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原始和生動具體的實例,剖析自然界動物的多樣性、同一性、變異性等,推動了動物學的前進。20世紀進化學說的新成就又進一步證明,突變產生了新的遺傳基礎在進化中有重要的意義,自然選擇和生殖隔離使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向不同方向發展。 20世紀以來,由於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研究手段的不斷改進,促成了動物學的飛躍。當今的動物學,已由過去的觀察描述階段,上升到了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高峰。編輯本段學科分支
概述
以研究對象劃分,可分為無脊椎動物學、原生動物學、寄生蟲學、軟體動物學、昆蟲學、甲殼動物學、魚類學、鳥類學、哺乳動物學等。按研究重點和服務的范疇,又可劃分為理論動物學、應用動物學、資源動物學、仿生學等。傳統的主要分支為:
動物形態學
研究動物體內外形態結構,以及在個體發育及系統進化中的變化規律。包括:①解剖學,專門研究動物器官的構造及相互關系,它最初是純描述性的科學,布豐和居維葉證明結構與功能相關,現代形態學也注意研究功能;②細胞學和組織學,研究細胞和器官的顯微結構;③比較解剖學,用比較現代器官系統的差異,來研究動物的進化關系,19世紀曾對進化論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貢獻;④胚胎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胚胎的形成、發育以及整個動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另外還有古動物學等。隨著科學的發展,有的已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
貓的骨骼
動物生理學
研究動物機體功能,以及一般生理現象,如營養、生長、繁殖等,與醫學和畜牧學的關系密切。近年來,還依研究進展的情況,分出內分泌學、免疫學、酶學等。
動物分類學
已由過去的簡單分類,發展為系統分類學,研究動物各類群間彼此的異同及其相同和相異的程度,把它們分門別類,列為系統,以闡明它們的親緣關系及進化過程和規律。現代分類學已在過去林奈分類階元的目之下,補加了科,在界和綱之間,增加了門,每一階元又可細分,如亞綱、亞目、總科、亞種等。20世紀的分類學,力圖使分類系統反映物種間的進化關系和歷史。
動物生態學
研究動物與其所處環境因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間的相互關系,已由過去的個體生態研究,發展為種群生態、群落生態乃至於生態系統研究。近年來,航天技術的發展,引起了生態學家對於外層空間的注意,從而將動物放進生物圈來作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此有關的還有動物行為學,研究動物的行為,包括本能、學習、記憶等,從原生動物的游泳模型到人猿社群組織和通訊,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
動物地理學
研究動物種類在地理上分布的狀況,以及動物分布的方式和規律,同時,從地理學角度來研究各個區域中的動物種類和分類的規律。常被稱為地動物學。這個分支與分類學、形態學、生態學相結合,對各地區的動物區系進行全面的研究,提出自然保護、資源管理及自然改造等規劃,可稱之為動物區系學。
動物遺傳學
向來是動物學的一個分支,但由於遺傳學研究對象常常包括整個生物界,故有人認為,動物遺傳難以繼續列為分支。當前,遺傳學和細胞學、酶學等結合,從微觀上研究生命現象的本質。其中研究蛋白質和核酸分子結構和演變的分子生物學,已成為特別活躍的研究領域。由於對基因物質的深入探索,使定向改變動物性狀,引導新種形成,已成為可能。

⑸ 動物的概念是什麼

動物分類知識

世界上各國有各國的語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種動物會有不同的名稱,如野牛在雲南被稱為白襪子,黑熊在東北被叫做黑瞎子。這就給生物學家在研究它們時,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帶來了麻煩,為解決這個問題,全世界的生物學家使用統一的標准來命名動物和植物,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學名。由於這些名稱主要來源於拉丁語,所以又叫拉丁名。就像我們的名字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一樣,動物的學名也由兩部分組成:屬名和種名。屬名相當於我們的姓,告訴人們自己屬於哪個家族,種名是自己的名字,可以在屬內進一步對這一物種給予確認。學名是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在十八世紀建立的。 屬是動、植物分類的一個單元,分類是生物

拉丁名和人的姓名類似

丹頂鶴的分類地位 學家為了更好的研究生物之間的彼此關系而建立的一個系統。類似的物種可歸並成一屬,類似的屬可歸並為一科,類似的科可歸並為一目,類似的目可歸並為一綱,類似的綱可歸並為一門,類似的門最終歸並為一界。形成界、門、綱、目、科、 屬、種等單元組成的完整的分類系統。如梅花鹿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偶蹄目、鹿科、鹿屬;丹頂鶴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鶴形目、鶴科、鶴屬。這就像我們使用的通信地址一樣,知道了國家、省、市、區和街道名,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收信人,同樣知道了一種動物的門、綱、目、科、屬,就可以確定它的分類地位,也就能知道它和其它種動物在進化上的關系,比如常見的馬、牛、驢和豬四種動物,雖然都是哺乳動物,屬哺乳綱,但馬、驢同屬奇蹄目、馬科,而牛和豬屬於偶蹄目,牛屬於牛科,豬屬於豬科。所以我們從中可以知道,在進化上,馬和驢的親緣關系要比牛和豬的親緣關系更近一些。
除動物界外,還有植物、真菌類(如蘑菇)、原核生物界(如細菌)及單細胞生物界(如草履蟲)界,這五界共同組成世界生物界。人類也屬於動物界,分類地位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和猩猩、猴子在同一個目。所以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和我們共同擁有同一個地球,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梅花鹿的分類地位
在傳統籠養動物園中,動物展覽就是按照動物分類排列的,一排鹿舍,把鹿科動物都放在一起;一排食肉獸舍,把老虎、獅子、豹放到一起。雖然它們在分類上相近,但地理分布、生活環境可能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東北虎和馬鹿都生活在森林中,構成復雜的生物關系,但老虎在食肉獸展區而馬鹿在幾百米以外的草食區展出,遊客無法把它們聯系起來。現代動物園是按生態地理區域概念來排列動物展區,東北虎和構成同一食物鏈的草食動物一起展出,向遊客解釋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鹿是虎的食物,虎能控制鹿的種群規模,它們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系,都是復雜生物多樣性網路中的一個環節。所以人類應保護所有的野生動物,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⑹ 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歷史

生物地理學抄於19世紀早期襲產生並迅速發展。達爾文關於物種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論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洪堡被譽為植物地理學的創建人,華萊斯用自然選擇和演化的理論,綜合了動物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華萊斯線」。孟德爾、摩爾根學派的新達爾文主義者認為,「突變」是生物種內遺傳變異的基本來源,導致形成亞種和新的物種,而且生理學和細胞學的差異與自然條件有關,說明了物種形成、系統發育和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板塊構造、海底擴張理論的興起和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復活,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麥克阿瑟和威爾遜的島嶼生物地理學平衡理論,說明了島嶼生物群落的平衡點與拓殖和滅絕速度的關系。

⑺ ∶)生物地理學 到底算生物學還算地理學

生物地理學

生物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是研究生物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的科學。主要研究生物群及其組成成分在地球表層的分布特點和規律,以及形成、演變及其與環境條件的關系。其分支學科主要有植物地理學和動物地理學。此外,尚包括歷史生物地理學:研究生物區系的起源、分類、擴展和滅絕;生態生物地理學:根據有機體與物理環境和生物環境的相互關系,來闡明生物分布的現狀;古生態學:是上述兩個分支學科的中間過渡;栽培生物地理學:研究栽培植物及馴養動物的起源、演化、分布及其與人類文化發展的關系;理論生物地理學:研究生物群起源、分布、演變、發展的基本理論。

生物地理學於19世紀早期產生並迅速發展。達爾文關於物種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論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洪堡被譽為植物地理學的創建人,華萊斯用自然選擇和演化的理論,綜合了動物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華萊斯線」。孟德爾、摩爾根學派的新達爾文主義者認為,「突變」是生物種內遺傳變異的基本來源,導致形成亞種和新的物種,而且生理學和細胞學的差異與自然條件有關,說明了物種形成、系統發育和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板塊構造、海底擴張理論的興起和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復活,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麥克阿瑟和威爾遜的島嶼生物地理學平衡理論,說明了島嶼生物群落的平衡點與拓殖和滅絕速度的關系。

⑻ 動物概念

動物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類,主要包括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和脊索動物等,約一百三十萬種。根據zoo3權威推崇出的最新動物定義為:自身無法合成有機物,須以動植物或微生物為營養,以進行或維持生命活動的生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稱之為動物界。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動物的分類動物學根據自然界動物的形態、身體內部構造、胚胎發育的特點、生理習性、生活的地理環境等特徵,將特徵相同或相似的動物歸為同一類. 成為脊索動物和無脊索動物兩大類。 動物根據水生還是陸生,可將它們分為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根據有沒有羽毛,可將它們分為有羽毛的動物和沒有羽毛的動物。除以上兩種特徵外,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特徵將它們進行分類。 動物也有多種分類方法。通過對不同動物的解剖,可以發現有的動物體內有脊柱,有的動物體內沒有脊柱,根據體內有無脊柱,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 注意:人也屬於動物,而且是高級動物。

⑼ 動物地理學的研究簡史

動物地理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古代記述階段
中國公元前11至前6世紀的《詩經》,記載有1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前6世紀《考工記》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動物南北分布的界線。公元前5~前3世紀的《尚書·禹貢》篇中也有對中國九州經濟動物的記載。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記述有 500多種動物的分布。公元初古羅馬普林尼(老)的《自然歷史志》、16世紀末中國明朝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1596)等,都記述有各類動物的分布。 從18~19世紀。此階段可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隨著C.von 林奈《自然系統》的問世,建立了動物分類學的系統,科學的動物地理學開始出現,在歐洲出現了專門敘述動物分布的著作,主要的動物地理學文獻有:《哺乳動物分布》(1777)、《昆蟲區系》(1778)、《俄羅斯-亞洲動物區系》(1811)、《鳥類分布及決定其分布的自然環境》(1818)等。
第二個時期自19世紀中至末期,動物地理學在C.R.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發展,他的《物種起源》(1859)第一次用進化論觀點闡述了動物的分布及其成因。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英國進化論者A.R.華萊士,系統地探討了動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對P.L.斯克萊特所劃分的世界陸棲動物的分布區(界)進行了補充修正,成為現代陸棲動物地理區劃的基礎。他於1860年提出的華萊士線,近幾十年引起了板塊學說支持者的重視;他的名著《動物的地理分布》(1876)是歷史動物地理學的最重要文獻;他創立了物種的產生和變化在空間和時間上相互關連而一致的理論,被推崇為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 20世紀初至今。由於生態學的發展,對動物分布的探討逐步轉向對生態因素的分析、動物群的結構特點以及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動物地理學。較有影響的著作有R.黑塞的《生態動物地理學》(第1版,1937;第2版,1951)。此階段海洋動物地理研究也取得較大進展,代表著作有: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35、1953),美國J.C.布里格斯的《海洋動物地理學》(1974)。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全國自然區劃工作的推動,動物地理區劃研究首先得到發展,一些學者對陸棲脊椎動物、海洋動物和昆蟲區劃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初步奠定了中國動物地理研究的基礎。
代表性著作有:
《中國鳥類分布名錄》(鄭作新,第1版,1955、1958;第2版,1976)、
《中國昆蟲生態地理概述》(馬世駿,1959)、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與中國昆蟲地理區劃》(鄭作新、張榮祖、馬世駿,1959)、
《中國自然地理·動物地理》(張榮祖、1979)、
《中國淡水魚類的分布區劃》(李思忠,1981)等。

⑽ 動物的定義是什麼

動物的概念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動物的分類動物學根據自然界動物的形態、身體內部構造、胚胎發育的特點、生理習性、生活的地理環境等特徵,將特徵相同或相似的動物歸為同一類. 成為脊索動物和無脊索動物兩大類。
動物根據水生還是陸生,可將它們分為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根據有沒有羽毛,可將它們分為有羽毛的動物和沒有羽毛的動物。除以上兩種特徵外,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特徵將它們進行分類。
動物也有多種分類方法。通過對不同動物的解剖,可以發現有的動物體內有脊椎骨,有的動物體內沒有脊椎骨,根據體內有無脊椎骨,我們可以將所有的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
[編輯本段]動物種類
脊椎動物中包括:魚類,爬行類,鳥類,兩棲類,哺乳類等五大網類.
脊椎動物 特徵 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脊索只見於胚胎期).脊柱保護脊髓.脊柱與其他骨骼組成脊椎動物特有的內骨骼系統. 有明顯的頭部,背神經管的前端分化成腦及其他感覺器官,例如眼,耳等.腦及感覺器官集中在頭部,可加強動物對外界的感應. 身體由表皮及真皮覆蓋.皮膚有腺體,大部份脊椎動物的皮膚有保護性構造,例如鱗片,羽毛,體毛等. 有完整的消化系統,口腔內有舌,多數有牙齒,亦有肝及胰臟. 循環系統包括有心臟,動脈,靜脈及血管.排泄系統包括兩個腎臟及一個膀胱.有內分泌腺,能分激素(荷爾蒙)調節身體機能,生長及生殖.
無脊椎動物中包括:原生動物,扁形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八大類.所以無脊椎動物佔世界上所有動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http://ke..com/view/7866.html?wtp=tt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