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壹』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加強責任意識
責任是一種能力,又遠勝於能力,責任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責任就是對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毫無怨言地承擔,並認認真真地做好,這就是責任。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水平的提高,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已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新的地理課程標准以資源、人口、環境為中心,圍繞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能夠使學生全面了解人類面臨的種種環境問題,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環境觀及全球意識,並能自覺地保護環境,改善環境。地理教師也有責任和義務擔當起提高全民族環保素質的教育任務,充分利用地理教學,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聯系環境保護的知識,巧妙地把環保教育滲透於地理教學之中。
一、課堂為主渠道,培養學生正確的環保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空氣和水以及廣闊的空間與活動場所,沒有了環境也就沒有我們人類。如果盲目、掠奪式地發展生產和消費,必將導致資源的缺乏和枯竭、環境的污染和惡化,其結果將危害人類自身。如我國黃河流域的西北,曾經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4000多年以前,這里覆蓋茂密的原始森林,由於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濫砍濫伐,過度開墾,如今已成為千淘萬壑、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僅一條黃河每年流失的泥沙就有16億噸。為了讓學生有深刻的感受,教學中製作了許多課件,把人類社會破壞自然資源從而遇到報復的情景展現在學生眼前,從而使學生受到震撼,感到自已身上的責任和義務。
又如在講述「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時,要特別注意講授一些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和面臨的問題,並就這些問題與同學深入探討,這種互動無疑更有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比如,東北的石油城市大慶,在為全國的石油輸出方面作了巨大的貢獻之後,必然面臨著一個石油枯竭的問題;林業城市伊春,在為全國輸出了大量的木材之後,如今的森林覆蓋面積已經大幅度降低,雖然森林是可再生能源,但是短時間內同樣不能無限制地採伐;煤炭城市鶴崗,在開采出了大量的「黑色黃金」之後,很多廢棄的煤礦已經成了壓在人們心頭巨大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的轉型是一種必然。如何在今後的資源開發中科學而合理地開展環境保護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
組織活動,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問題;召開地理專題研討會,對某一專題進行探討,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等。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最好資源,教師要充分地加以利用。
在講到「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可結合各地的特殊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霧都重慶曾是全國酸雨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據新聞媒體介紹,重慶主城區附近南山上的馬尾松就曾因酸雨侵蝕引起大面積病蟲害,死亡率達2O 。經重慶市政府採取「藍天工程」等一系列綜合措施治理,酸雨污染程度有所減緩,但酸雨污染仍然存在。開展酸雨的監測、預報、影響評估等工作,對減少酸雨的危害、保護人民的健康、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都將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隨意排放,這些物質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溶於水變成了具有腐蝕性的酸性物質,然後隨著雨水降到地面,對地面建築物和農作物都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污染物是如何被隨意排放的?答案是我們人類自己的行為。比如,排污工廠的選址不合理和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等歷史原因,必然在現在和未來逐漸去解決。
又如組織環境保護小組,環境保護小組可調查當地的生態環境情況。如對所在縣(市、鄉、村等)耕地10年間的縮小程度,山區森林、草地的縮減情況,大河流域水土流失及兩岸農田水毀面積進行調查。如用雜訊監測儀測量附近工廠或工程場地的雜訊是否超標,建議對方採取消防措施;水泥廠、火力發電廠等附近煙塵、粉末較多,學校可使用除塵器來清潔空氣;水質被污染,可用凈水器,使污濁的水源變得潔凈起來。
三、關注生活中的環保熱點,在教學中及時滲透環保熱點的
動態信息
除了充分挖掘教材,筆者還經常從電視、報紙雜志上搜集一些與環境問題相關的報道、環保的成功案例及環保方面的科研新成果,並在教學中及時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增強環保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從事件的發牛原因、造成的影響到解決的措施,筆者都全程關注,及時講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千畝土地難復耕村民忽視租地後果盼解決」的專題報道,引發學生深深的思考:「敦煌將建全球最大太降1能發電站」的新聞,又使學生的環保激情空前高漲。
四、聯系實際生活,喚起環保意識
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可是這個村正在被人類製造出來的各種環境災害所威脅,如:水污染、空氣污染、江河斷流、垃圾圍城、植被萎縮、物種瀕危、土地荒漠化等。作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環境問題,而必須行動起來,選擇有利於環境的生活方式來善待地球。如:
(1)節約用水,減少水污染。
(2)拒絕使用一次性製品,保護地球資源。
(3)不隨便丟棄垃圾,減少白色污染。
(4)愛護花草樹木。
(5)使用節能燈。有人計算過:一般鎢絲燈所消耗的能源90%都會變成效能,只有10%轉化 光,而用節能燈,既可使屋內光線充足,又可節約75%的電力,並且比普通燈泡耐用5~10倍。節電既是節能又是減少空氣污染。節約1度電就會少消耗330~ 400 克煤當量的煤,少排放1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和30克左右的二氧化硫。注意隨時關掉不用的燈和電器,不開長明燈,白天盡量利用自然光。也許你並不在意那點電費,然而你一定希望用自己細小的行動會減緩地球變暖,阻止酸雨危害,防止大氣污染。
(6)垃圾分類回收—— 戰勝垃圾公害。我們每天都在製造垃圾。這些混雜著各種有害物質的垃圾被拉去填埋,會侵佔土地、污染環境。垃圾不分類就是污染環境、耗竭資源的魔鬼;分類回收,則是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的寶貝。垃圾分類創造的最終是一個無垃圾社會、一個資源循環再生的社會。垃圾分類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新聞界、民間環保機構和每個公民,特別是中學生,對此同樣負有重要的責任。垃圾分類只需我們的舉手之勞。「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不僅是地理課標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更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的要求。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始終把環境保護教育貫穿於教學之中,讓人類生存的家園— —地球更加美麗、和諧、健康,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
五、學生的感想
學生通過學習也有一些想法和感想:
例如:高一三班有位學生在談到植物時談到:一棵樹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氣體,放出同樣多的氧氣,可供一個工廠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話,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見,植物對人類是多麼重要。可是有些人卻還不知道這些,每當我看見草坪被那些人踐踏,愛護花草的標語牌被踢倒,我的心就像刀割似的,難受極了。如果失去了花草樹木,我真不敢想像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我三年級時學過《一個小村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因為人們過度砍伐樹木,使得大地裸露,大水沖沒了村莊。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難道還能讓這種事情再發生在我們城市中嗎?
還有學生談到世界末日:周知,2012世界末日是假的。許多相信此事的人有的家破人亡,有的終日惶惶,或多或少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不相信的人也只是將它當做了飯後談資。
但我想說,這是上帝對全人類提出的警告,而期間不斷發生的自然災害就是證據。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自然災害孕育於由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面環境中。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 在2012年頻頻發生,就是因為這樣,造成了本應是無稽之談的2012,變成了人們相信2012的根據。
所以我認為,保護環境已經是刻不容緩。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第一時間提高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
還有學生談到環保問題:當前人類普遍面臨的大氣污染、氣候變暖、淡水資源面臨枯竭、森林銳減、土地沙漠化、物種滅絕、臭氧層耗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並未能引起小學師生的警覺。絕大多數人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樹立改善和保護環境必須立即「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緊迫意識,未能樹立起「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的教育奠基意識。不少學校也把環境教育擺上應有的位置,但認為它與升學率不掛鉤,抓不抓一個樣,抓得好不好一個樣,將它放在了可有可無的地位。
『貳』 如何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學中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
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范,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叄』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探討
傳統文化與地理學科的相互滲透,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回樹立正確的人生答觀和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的教育與熏陶大有裨益。顯而易見,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在實現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值得深入探究、提倡並推廣應用。
『肆』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 「人類要發展, 一方面要面向未來, 另一方面要回到人類的源頭, 向我們的先輩吸取智慧.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應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接軌, 使其融入現代教育的體系之中.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在現有的學校教育系統中開辟中國優秀傳統教育的通道: 在不影響原有課程和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 在有關學科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 通過報告、講座, 或參觀、旅遊、表演、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陶冶. 顯然, 這是各相關學科教師, 包括地理教師, 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1 、在地理教學中實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地理學是一門綜合科學, 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 地理學科融自然性和人文性於一體, 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所以, 地理學科易於同其他學科建立科際聯系, 包括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產生和發展於中國特定的地理舞台, 存在於某特定的地理環境中.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地理學科中多顯性分布在人文地理學, 諸如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旅遊地理和農業地理等分科知識中. 例如, 物質文化層面的中國古代耕作文化、南北方古民居和園林的不同文化特色、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等; 精神文化層面的宗教文化、風俗民情等.由此看來, 地理學科涵蓋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內容, 藉助於地理教學這一載體, 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是現實、可行的。
2 、將中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地理教學的具體措施
(1)努力挖掘知識元素, 精選相關內容。
在中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偉大成就中, 有些內容在地理教材中顯而易見. 諸如, 夏歷中十九年七閏法比古希臘天文學家默冬發現這個周期早160 多年; 我國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哈雷彗星和太陽黑子的記錄; 我國古代有關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論述等. 教授這些內容能夠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達到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 其中, 有些內容地理教師可通過查閱資料進行深入挖掘.例如, 關於地殼運動「滄海桑田」之變, 以前常常由珠穆朗瑪峰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引起學生興趣, 教師可進一步, 從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引入: 沈括於公元1074 年到河北西路(約在今河北省西部和河南省北部地區) 邊防去察訪時路過太行山麓, 發現「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 橫亘石壁如帶, 此乃昔之海濱」,便實現了滲透之功效.利用古代地理知識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要注意精選相關內容. 例如, 關於教材中的地圖知識, 我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顯著的成就, 但是在教學時要有選擇地介入. 關於經緯度制圖, 清朝康熙年間的《皇輿全覽圖》是最早採用經緯度制圖法測繪的地圖. 道光年間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是中國第一部採用經緯度制圖法編繪的世界地圖集. 該圖集在地圖投影的選擇上, 與現代地圖中根據區域位置和輪廓選擇投影基本吻合, 地圖符號的設計與現代地圖也有類似之處, 不同的國家採用不同的比例尺, 堪稱為中國制圖學史上一部關於世界地圖集方面的開創性著作。
(2)以多元化途徑營造教學氛圍, 創設學習情境。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出現於地理教學中, 往往是作為一些支撐知識用來論證和說明問題的. 教師要深入探討、精心設計, 採用靈活的方法以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教學時限內既不喧賓奪主, 又能生動而鮮明地突出地理知識點, 同時起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之目的. 對於人文色彩濃郁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例如, 居住文化的地域性, 教師可以准備圖片資料, 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東北平原地區的口袋房、內蒙草原地區的帳幕(如蒙古氈包) 、華北地區的四合院、黃土高原的洞穴(如延安窯洞) 以及嶺南地區的干闌(如吊腳樓) 等,從中體會我國各民族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關於風俗民情, 諸如民族服飾文化, 教師可以事先准備好相關民族服裝實物展示或讓學生穿戴好模擬表演, 使教學更生動, 在活躍的氣氛中理解各民族文化意識和民族性格.
③以構建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機制, 搭建互動平台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豐富, 具有廣闊的外延, 教師要善於讓學生走出地理課堂, 利用互聯網搜集或社會實踐調查, 發掘相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與地方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 教師也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一些相關的報告、講座、參觀或旅遊, 注意尋找切入點, 針對一些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 激勵他們大膽闡釋自己的觀點, 甚至提出有價值的創見; 還可以組織學生競賽、社團宣傳活動等, 讓學生在參與和探究中, 提高人文素養, 培養探索精神, 從而轉化為一種文化能力和人生智慧。
總之, 地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思想中有地理學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用歷史和時代的眼光審視、甄別和探討, 根據時代需要在地理教學中加以融入和滲透, 把地理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統一起來, 從而實現現代教育的總體目標。
『伍』 如何在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深入發展,一股國學熱席捲整個文化領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道德倫理價值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熱切關注。而以道德倫理為取向的國學,為小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則從國學經典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國學經典中有哪些道德意義以及如何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如何在小學道德教育中實施國學經典的教育。
小學生道德教育在小學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愛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思想內容比較陳舊,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之情。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在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因此,運用國學經典進行道德教育,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一、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中華民族誠信友愛、溫文有禮的優雅人格。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論語》是我國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它包含了立身、處事、為學、從政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倫理、道德與教育為一體,其核心是做人,是倫理道德修養。它提出的許多做人的原則和格言,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義。
又如《弟子規》,雖然總共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弟子規》所闡述的道理,譬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泛愛眾,而親仁等教誨,適用於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以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弟子規》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律。
其他的如《童蒙須知》、《孝經》、《禮記》、《顏氏家訓》等一系列經典蘊含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小學生系統地直面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接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國學經典的道德意義分析
(一)國學經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特點。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以前的少年兒童,他們的記憶能力較強,而其邏輯思維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及早讓兒童學習中國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觸最具有智能和價值的經典。將這些經典積淀在腦海里,雖然他們這時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後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他們會逐漸加強對經典的理解,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二)國學經典教育的精髓在於潛移默化而非灌輸。現階段我國的小學教育片面灌輸知識技能,急功近利,讓兒童身心疲憊,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學規律被漠視。當下,一些機構利用社會、家長的認識誤區,打著培養小神童、小天才的旗號引人眼球,實則為賺取千金萬金的學費。這種拔苗助長、把教育當成商業、產業來做的結果,誤導了兒童發展。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聖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養,培養儒雅風范,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卻是文明傳承的絕佳措施,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陸』 淺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與地理抄學科的相互滲透,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的教育與熏陶大有裨益。顯而易見,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在實現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值得深入探究、提倡並推廣應用。
『柒』 如何將生活融入地理教學中
在平常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好多學生學不好地理,埋怨地理太難學了,究其原因,回其中之一就是他答們缺乏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其實地理知識充盈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空間,教師如果能及時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之中,通過組織和引導把地理知識與生活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它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樣學生就會體驗到學習地理的價值,從而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那麼,怎樣使地理教學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地理,讓地理為學生們的生活服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