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院與現代經濟體系
A. 現代地理學發展有哪些趨勢
1.學科內部的整體綜合研究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與社會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時空差異和變化規律的多個部門學科,它面對的是復雜的地球表層系統,是由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合在一起的復雜體系。因此,是一門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一直以綜合性和區域性為特色,其綜合性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過去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割與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的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愈來俞大,影響也更為顯著。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劇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密切的的交織在一起。自然地理研究也不是純自然主義,它也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與反饋,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環境的生態學基礎,因此,綜合地理學或統一地理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系統研究地理事象的出發點。人類社會系統和地理環境系內合成一個巨大的綜合系統,組成要素復雜多樣,它的空間結構跨度大,並具有多層次結構和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採用定性,加上人類活動的時序性,因此,綜合研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地域系統動態變化規及其差異性,研究變化驅動因素與定量的系列綜合指標,運用綜合集成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地理學內部綜合研究是近年重視的一個趨勢,這種觀念和方法上的綜合使地理科學也逐漸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學科。
2.動態過程與驅動因素研究 地理學研究從靜態研究、類型和結構的研究,已發展到對地理事象的動態過程分析和動態規律研究。研究其變化的驅動因素和驅動力,並通過動態監測為預報和預防提供依據。地表的地理格局與結構,有它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有它的歷史過程和現代過程。地表某種事象的形成和演變,與其周圍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同時與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也十分相關。隨著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文地理過程越來越表現出突出的作用。如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劇、風沙災害頻繁出現等,是由於人類活動與不合理開發利用所引起。當然,一般而論,災害現象的發生或生態環境的退化過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各種因素影響方式不同,影響力度不同,只有重視研究其具體影響因素和驅動力的作用過程和強度,方可從根本上了解地理過程的變化。從而制定預防對策和人工調控方案。所以,地理過程的動態研究、驅動力人分析及對地表格局的分析,近年已成為地理學更為重視的一種研究熱點。
3.地理信息技術的研究 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地理事象時空分布與變化特徵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動力。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多種分析測試技術的應用,使我們可以更迅速更精確地認識互相有聯系事物的本質和區域間的差異性及其相互依賴性。這極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高分辯率的測試方法和先進的實驗技術以及模擬分析,使地理學研究領域不斷開拓,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日益演化。量化方法目前得到普遍應用,地理過程和地理事象的模型分析成了人們十分重視的研究內容。
4.與相關學科的融合 目前各學科發展的特點之一是相關學科的互相滲透與融合,這是學科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地球多層研究和整體分析,推動了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方法論、資訊理論等理論與方法為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促進現代地理學的飛速發展有關的學科,如:生態科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生物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這些學科與地理學互相交叉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傳統學科的界限。地理學與這些相關學科的結合不但有利於提高本學科研究水平,也拓寬了學科研究領域。形成了許多新的邊緣學科。
5.空間尺度向宏觀和微觀發展 地理學研究在空間尺度上重視多層面研究,從區域系統向全球系統發展,目前全球變化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從不同尺度的綜合系統研究地理環境結構和變化,已發展從全球尺度研究人類環境變化,這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另外,地理學研究從另一個角度又趨向重視微觀分析,如地理環境中元素的遷移轉化、土壤的發生與形成、植被的演替、土地的退化等,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研究其轉化機制和轉化過程。從中尋找規律和探索控制途徑與對策。
B.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文地理學發端於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特爾和拉采爾,當時稱為人類地理學。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地對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環境決定論的泥坑。20世紀2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韋達 白蘭士及其學生白呂納提出"人地相關論"稱其學說為人文地理學。他們的觀點成為人文地理中"或然論"的理論基礎。本世紀20年代始,地理學注意的重點逐步轉向社會科學,離開了單純的地球科學,探討地理學新起點的各種學說競相爭鳴。各種學說的共同點都與環境決定論相對立,都拋棄了以往那種"自然為因,人生為果"的命題,從人本主義出發,探討人地關系。
3.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內容[2]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2)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3)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徵與趨勢;(4)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徵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盡管當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趨明顯,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可能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識形態觀念學。尋求知識的社會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認識論。知識是如何獲得的?有關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假設(我們認識了些什麼?我們是如何認識的?)(3)本體論。支持理論或觀念體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設(什麼可以被認識)。(4)方法論。一套可以應用於進行調查研究某種現象的計劃和程序。人文地理學是研究社會、空間、地方和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論。
4.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4.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4.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4]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4.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C. 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四個現代化有何區別
現代經濟體系包括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競爭有序的市場專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屬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的經濟體制,以上幾個體系是一個統一整體。
而四個現代化指的就農業,工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
二者探討的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總結不易,希望能採納一下。
D. 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理解
現代化包括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E. 傳統自然地理學和現代自然地理學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
human geography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按研究對象,可將人文地理學分為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文化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四部分.①經濟地理學.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並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②政治地理學.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政治疆界的變化以及政治區域的演變、結構和功能的分析,也是政治地理學的內容.軍事地理學研究與軍事行動有關的地理學問題,它的研究同政治地理學一樣,最終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③社會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④城市地理學.現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高,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地理學也隨之發展迅速.主要內容包括城市的形成和成長過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徵,城市的空間結構、社會組織及其影響范圍,城市人口構成,城市的類型和規劃等.地理學中的許多數量方法,也最先應用到城市地理的研究.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自然地理學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太陽輻射能被吸收、轉化和儲存,並出現了太陽輻射能與地球內能激發作用的相互影響.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主要有下列幾方面:①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等)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進行部門和綜合自然區劃以及各種實用區劃.④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⑤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特點,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兩組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包括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沙漠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F. 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四個現代化」有何區別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實際上也是為了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只不過它比四個現代化更加豐滿。體系更加健全。
G. 結合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相關知識談 談,作為大學生,我們該如何把握經濟發
結合見識剩的經濟體是的相關知識,談談作為大學生我們該如何把握經濟發展,究竟是他進去底下雙方精神談,作為大學生有各種各樣的發展。
H. 現代化經濟體系與舊經濟體系有哪些區別
據報道,日前國內某經抄濟專家表示,結構性矛盾主要是體制問題,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制度變革尚未跟上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改革在多方面有所突破,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場深刻變革。
此外,還要以監管變革為重點推進簡政放權,包括要盡快實現由分業監管向混業監管的過渡,建立綜合性金融監管體制,盡快形成統一的國家反壟斷體制,建立既適用於內資又適用於外資的法治化、規范化的反壟斷體制。
希望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可以早日完成!
I.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然後回答問題: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由多種要素組合而成的整體,它就像一個
所謂體系,通常可以理解為一定范圍內的同類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或者說,是一定范圍內不同小系統的集成。根據這一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由多維度、多層次的經濟子體系構成的經濟大體系,主要由6個子體系集合而成,每個子體系又由若干分體系組成,由此構成了一個大系統。
一是宏觀調控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宏觀層面,包括財稅體系、金融體系及金融監管體系等。
二是現代市場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運行基礎。現代市場體系主要是指市場主體、市場要素、各類市場、市場監管等組成的一個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整體。
三是現代產業體系。就是不同產業的相互關聯及組成的一個系統,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中觀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四是現代企業體系。就是眾多企業集合而成的一個整體,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微觀層面。
五是區域經濟體系。就是不同區域經濟體集合而成的整體,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地理分布和空間格局。
六是對外經濟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外聯層面。中國經濟體系是整個世界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世界經濟互聯互通,對外經濟體系在其中發揮著互聯互通的作用。對外經濟體系包括我國外經外貿的各種要素及相互關聯組成的一個整體。
除上述六個子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還包括現代創新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系統。現代產業體系要有現代創新體系引導。
這「6+1」個子體系就構成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框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