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堂教學實踐與反思
① 如何進行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
給你一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
中華大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隨著改革步伐的逐漸深入,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新舊觀念發生劇烈碰撞,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期待著新的模式的出現。對地理課程標准把握不準確,等同於過去的教學大綱。為此,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系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把握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系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著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平等的民主關系。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系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系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系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後思考、記憶,這是接受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進而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註重過程。
六、處理好創設寬松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系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
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盡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② 讓生活走進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於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
地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讓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現,才能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才能符合「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的新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成為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從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方面提出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搜集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教學要回歸生活,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能力。因此,教師要在對教材解讀的基礎上再進行大膽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來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多用學生熟悉的地理現象來引導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在當今商品房的開發熱潮中,開發商、購房者各要考慮哪些地理要素?通過把生活實例適當的引入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運用生活經驗,培養合作探究。
新課程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關注生活,並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構建開放式小組合作探究的地理新課堂。學生運用地理原理或地理科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同時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探究、創新能力。
三、利用現代媒體,使生活地理化。
現在,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很多學生正是通過這些媒體從接觸地理到關注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教師可以藉助現代媒體收集社會生活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識,然後針對一些熱點問題,從地理的角度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如海嘯、地震等。由於資料新,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有利於師生情感交流,有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生存環境的責任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目的,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是地理學科的一大任務。因此,地理教學應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學以致用,並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觀念。如在生活中,為避免「白色污染」應自備籃子或布袋購物;生活垃圾應分類進行回收利用;為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應採取各種節水措施;使用利於環保的再生紙。在生產活動中,不能以損害環境的方式去謀利,應當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等。
總之,以生活的理念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更著眼於學生的發展,給學生以生活的意義,使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③ 通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在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環境下,課堂教學依然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內
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容中如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學校和教
師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通過實例談談對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反思,
希望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④ 談在地理教學中怎樣進行反思
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利用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最重要的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通常通過自己對內容的了解引導學生進行讀圖二析圖、填圖、繪圖、搜圖、用圖等活動使學生主動學習,獲得地理知識,提高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各種用圖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最終通過學生自己對地理知識和地圖的認真思考研究,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使所學的知識成為他們可靠的財富。
讀(識)圖。教師指導學生精讀每幅地圖,並按照教師精心設計的程序和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讀圖、識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按教師提出的問題和思路讀圖,通過自讀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讀圖過程中對知道、記住、理解、應用等不同層次的要求用不同的符號在地圖上做出不同的標記。在讀圖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圖的每一項內容,如圖例,比例尺,文字註解,標記等要素。讀後還可安排小組討論。
析圖。讀圖後自然要分析地圖,從地圖上的各要素出發通過點、線、面的逐步分析,思考問題,再把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達到對整張圖了如指掌,然後根據問題逐個分析,得出結果。充分分析地圖可使學生從直觀的地圖中獲得地理知識,還可發現問題,啟發學生的地理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填圖。這是把許多地理知識從老師的講授和課本上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師指導學生填圖,學生熟悉圖例和註解,通過對地圖的回憶,完整的再現地圖的內容。填圖切忌不可拿圖照抄,否則就失去填圖的意義。填圖時必須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使他們一邊填地名,一邊考慮它的位置,回憶它的「內容」,填圖可使學生提高記憶力,牢固掌握知識。同時也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可根據自身對地圖的認識,創造一些填圖的練習。
繪圖。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摹仿板圖,對照課本、地圖冊上的地圖,自己練習將自學獲得的地理知識以輪廓間圖的形式再現。教師有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繪圖製表,把地圖變「心圖」[8]。如彩描分界線;繪制等值線圖,描摹示意圖,轉繪分布圖等,讓學生既熟悉了地理事物,又培養了空間想像力,提高了動手和實踐能力。同時在地理教學中提高教師的繪圖能力也是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自己設計和繪制一些地圖,如漫畫(課本插圖),它具有諷刺性強,幽默,富於思考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把這一藝術引入課堂,會使地理教學更具時代感,責任性,並提高學生的創造精神,公民素質與審美素質。
搜圖。在地理教學中還要注意搜集地圖。搜集和整理地圖是信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導學生注意搜集課本上沒有的,但是對今後的教學有幫助的地圖。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通過學生自己搜集材料,培養「處處留心皆學問」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參與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搜集的同時還應注意整理整合地圖,注意地圖反映的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側面,微觀與宏觀的內容,創造學生多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用圖。學以致用,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運用利用。用圖要根據自身需要的內容在地圖上提取信息。先從圖名、圖例入手,確定地圖所現的區域、位置、范圍、主題等,在對地圖有目的、有重點的觀察,按從主到次,從易到難的順序在不同層面尋找相關的地理事物,並閱讀文字解說,抽取有效信息,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有用的信息,為自己提供服務。教師在課堂中有意訓練學生運用地圖,可使學生認識到地圖的重要性,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⑤ 地理教學設計與反思
作者及工作單位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麼學本節內容),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 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 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 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