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自然地理學沿岸流的概念

自然地理學沿岸流的概念

發布時間: 2021-02-21 18:37:07

Ⅰ 自然地理學最近有沒有出什麼新概念

沒有提出新概念。自然地理學專業,該專是一門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徵、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在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中,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一道,屬於地理學的二級學科。作為一門課程,自然地理學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學、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核心性的專業基礎課;也是農學、林學、環境科學、大氣科學、地質學等相關專業的主要基礎課之一。下面小編為各位看官介紹一下自然地理學專業就業前景與就業方向吧!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未來就業前景形勢分析解讀

一、自然地理學專業就業前景

該專業畢業生主要到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本專業相對於一些熱門專業來說就業前景不是太好。但是21世紀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學科的發展關鍵要靠人才。世紀之交,也恰處我國地理工作者新老全面交替的過程,六十年代以前畢業的地理工作者正在陸續退下來,我國也正需要一大批年輕的地理人才成長為學科帶頭人,要求基礎扎實、思維敏捷、知識面廣,又掌握一定的新技術手段。雖然自然地理學相對於一些熱門學科來說就業前景不是太好,但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的。

二、自然地理學專業就業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就業領域包括:

關於地理的知識用得很廣泛。比如搞地質科研,考古發現,氣象氣候研究等,很多適合的工作。

1、出版社

2、高校

3、國家和地方的國土資源部門

4、地質單位

5、礦業單位

6、科研部門

現在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在填報志願時,如果不是特別喜歡某一專業的話,選一個好就業的專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最好就業的專業排名是很多考生和家長朋友們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帶來十大就業率最好專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Ⅱ 請問 人文地理 和 自然地理 的概念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
human geography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按研究對象,可將人文地理學分為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文化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四部分。①經濟地理學。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並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②政治地理學。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政治疆界的變化以及政治區域的演變、結構和功能的分析,也是政治地理學的內容。軍事地理學研究與軍事行動有關的地理學問題,它的研究同政治地理學一樣,最終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③社會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④城市地理學。現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高,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地理學也隨之發展迅速。主要內容包括城市的形成和成長過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徵,城市的空間結構、社會組織及其影響范圍,城市人口構成,城市的類型和規劃等。地理學中的許多數量方法,也最先應用到城市地理的研究。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自然地理學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太陽輻射能被吸收、轉化和儲存,並出現了太陽輻射能與地球內能激發作用的相互影響。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主要有下列幾方面:①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等)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進行部門和綜合自然區劃以及各種實用區劃。④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⑤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特點,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兩組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包括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沙漠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Ⅲ 地理學中詞語使用的區別 在地理學中,有「尼羅河沿岸」,也有「尼羅河流域」,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1、沿岸:靠近江、河、湖、海一帶的地區;
這個指周邊的地區.
2、流域:一個水系的幹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地區.
這個指水流經的地區.

Ⅳ 塔里木河和長江年徑流量的區別從自然地理學角度回答

塔里木河年徑流量小,原因是該地氣候乾旱,降水稀少。河流水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化水。
長江年徑流量很大,原因是長江流域降水豐富,河流支流多,匯入幹流水量大。

Ⅳ 請問自然地理學原理通常有哪些

自然地理學原理通常包括水循環、大氣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等。回

自然地理學原理運用系統論的思想答和方法,將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球表層自然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從能量傳輸和物質循環兩方面展開,貫通有關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圈層的基本概念與重要理論。 在內容組織方面,改變按自然地理要素或圈層分別敘述,羅列現象的體系,強調地球表層系統的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自穩定性、自組織性,圈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內容敘述方面,吸收物理學、化學、氣象學、地質學、水文學、海洋學、土壤學、生態學,以及全球變化學說最新的科學概念和研究成果來論述地球表層系統中各種自然現象與過程的機理,以反映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發展趨勢和交叉學科的特點。

Ⅵ 自然地理學試題

一、名詞解釋(25分,每小題5分)

1、溶溝與石芽

溶溝一般長數米至數十米,寬0.05—0.5m,深.15—1.5m,其斷面呈「V」型或「U」型。石芽頂部多呈平滑的形態。溶溝、石芽構成的棋盤格狀地面比較常見,多發育在石灰岩分布區的平緩山麓地帶。

2、徑流系數

同一流域面積、同一時段內徑流深度(R)與降水量(P)的比值稱為徑流系數,以小數或百分數計,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徑流的比例,其餘部分水量則損耗於植物截留、填窪、入滲和蒸發。

3、沙塵暴

沙塵暴是由於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吹起,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低於1000m的天氣現象。西北地區的人們常根據沙塵暴出現時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稱之為「黑風」。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質組成的荒漠。它形成於乾旱區的低窪地帶或封閉盆地的中心,這里是洪流從山區搬來的細粒粘上物質淤積的地方。變干時發生多邊形網狀裂隙,形成龜裂地。

5、地域分異

景觀作為一種系統除具有整體性,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異的規律性。它是指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整個景觀在地表按一定的層次發生分化並按確定的方向發生有規律分布的現象。

二、影響丹霞地貌的形成條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發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斜的厚層而堅硬的紅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構造運動及間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蝕及崩塌後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頂平、坡陡、麓緩的地貌形態。丹霞地貌的形成條件主要包括:

(1)紅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又是最重要的形態特徵。主要指發育於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紀的紅色、紫紅色砂礫岩為主,夾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約在1億年前,山地隆起時,下陷地區形成山間盆地。周圍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帶到盆地內部沉積下來,形成了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及礫岩、砂岩、粉砂岩。由於當時地球上的溫度比較高,盆地內部降水較少,形成一種高溫、干濕季節分明的氣候環境,Fe2O3在沉積物中大量富集,成為赤紅色。直到距今約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約數千米粗細相間的紅色沉積地層,地質學上稱為第三系地層。它是一套以河床相為主的洪積、沖積紅色碎屑堆積地層(或以湖盆相為主的河湖相紅色碎屑堆積地斷裂及垂直節理發育。由於近水平岩層間岩性的差異,在陡壁上往往風化或侵蝕形成水平帶狀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堅硬礫岩、沙礫岩層位,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狹長平台,生長條帶狀植被帶(草本、灌木、喬木),這種近水平的植被帶在懸崖上有時多層出現。細軟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較大的凹槽即發育成為岩洞。

(2)構造運動特別是新構造運動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構造條件。受區域斷裂作用和間歇式的振盪抬升,形成網格狀垂直節理。流水沿節理下切並不斷擴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數十米至數百米的赤壁丹崖,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牆、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態。

(3)氣候對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一些礫石成分為石灰岩、白雲岩和大理岩,分選性差,鈣質鐵質膠結。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由於雨水多,加速流水對岩層裂隙及節理的切割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觀。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多以台地和方山類型為主,而谷地多呈峽谷狀。乾旱的西北地區,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種丹霞景觀類型,由於風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窩狀洞穴。有時在頂層有黃土覆蓋,而被稱為類丹霞地貌類型。

三、簡述祁連山東段的垂直帶譜(26分)

祁連山東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氣溫降低0.33°C左右,由此導致了氣候特徵、土壤、水分、植被、動物等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並構成了以下4個不同的自然帶:

(1)冰雪寒凍墊狀植被帶。出現在海拔3800m以上的高寒地帶,降水量>600mm,乾燥度<0.49,年平均氣溫-1℃以下。植株低矮,覆蓋度5%~20%。海拔4000m以上的祁連山峰因能攔截東南季風和西風氣流兩個方向的濕氣流,降雨多,形成「冷龍嶺降水中心」,年降水量達800~1000mm,多以冰雪形態儲存。雪線高度在4400m,冰川末端平均高度4259m,冰川面積64.82km2。

(2)高寒草甸、灌叢草甸、森林灌叢草甸帶。位於海拔2600~3800m之間的中高山地帶。降水量380~560mm,乾燥度0.49~1.5,年平均氣溫-1~2.6℃。其中,3800~3500m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為亞高山灌叢草甸帶,3400~2600m為森林灌叢草甸帶。這里是乾旱荒漠區的「綠色水庫」,為水源涵養區,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帶。主要是祁連山淺山區的山間盆地、石質低山,剝蝕丘陵地帶和山前地帶。海拔2300~2600m為山地草原,2000~2300m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乾燥度0.8~3.3,平均氣溫-1.0~5.8℃。

(4)山前溫帶礫質荒漠、半荒漠地帶。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沖洪積扇上部的礫質傾斜平原地帶。年平均氣溫5.5~7.2℃,年降水量150~320mm。河流穿過本區時70%以上滲入巨厚的卵石層中,形成「地下儲水庫」。沿河人們引水灌溉開墾,形成山前冷涼灌溉農業區。

四、分析論述題(24分,每小題12分。要求:觀點正確、論據充分、論證過程符合邏輯,綜合運用知識)

1、分析說明如何進行自然區劃

對每一個自然地理區域都可以採用向上而下的劃分或自下而上的結合這兩種自然區劃方法。前者是通過對地域分異各種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單位內從上至下或從大至小揭示其內在的差異,逐級進行劃分。後者是通過連續的組合、聚類,把基層的較簡單的自然地理區域合並成為比較復雜的較高級的地域。前者通常採用地理相關法和主導標志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後者主要在土地類型制圖的基礎上,把地域結構上和發生上有空間聯系的相毗鄰的地域合並起來,成為具有完整地域結構的各個區域。這種方法簡稱類型組合法。

無論採用那種區劃方法,首先都必須注意到地域結構的層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級的自然地理區域,確定各地域之間的層次關系,並建立區劃的等級系統。其次,須重視各層次、各區域單位中的地域結構研究,即注意區域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物質和能量運動在空間上的聯系性,以及其發生發展上的共同性。最後,根據上述的區域層次關系和結構上相聯系性質和特點,確定劃區的具體指標和標志,劃出各區域的界線。

4、舉例說明洋流對氣候的影響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以厄爾尼諾現象最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和秘魯沿岸,海水每年都會出 現季節性增暖現象,因為這種現象發生在聖誕節前後,則被當地漁民稱為厄爾尼諾,是「聖嬰」(上帝之子)的意思。現在厄爾尼諾一詞已被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那些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圍持續異常增暖現象。這種現象一般2—7年發生一次,持續時間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發生頻數明顯增加,強度明顯加強,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則是本世紀最強的兩次事件。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當厄爾尼諾發生時,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導致了中、東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洪澇災害頻繁;同時使得熱帶西太平洋降水減少,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發生嚴重乾旱。它還會通過大氣環流的作用,影響到中高緯度地區,甚至給全球氣候帶來異常。因此,厄爾尼諾還常常引起非洲東南部和巴西東北部的乾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國北部暖冬以及美國南部冬季暖濕多雨;它與日本及我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日本和我國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關性。此外,厄爾尼諾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熱帶風暴生成,但使得東北太平洋颶風增加。

Ⅶ 自然地理學答案

一、名詞解釋
1、水文——自然地理環境中,水的各種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相互關系和規律性。
2、水分循環——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機體內的水,不斷蒸發和蒸騰,化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卻凝結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條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於地表的水又重新產生蒸發、凝結、降水和徑流等變化。水的這種不斷地蒸發、輸送、凝結、降落的往復運動過程。
3、河流——陸地表面經常或間歇有水流動的泄水凹槽。
4、河流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質點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
5、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某過水斷面的水的體積。
6、河網密度——是指流域內干支流的總長度和流域面積之比,即單位面積內河道的長度。
7、 地下水——就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各種狀態的水。地下水包括氣體狀態、固體狀態、液體狀態等形態。而液體狀態的地下水又可分為潤濕狀態、薄膜狀態、毛細管狀態和自由重力狀態等。各種狀態的地下水是彼此互相聯系的,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8、地下水的蓄水構造——地下水的蓄水構造,是指由透水岩層與隔水層相互結合而構成的能夠富集和貯存地下水的地質構造體。
9、礦化度——一升水中所含各種離子、分子及化合物(不包括游離狀態的氣體)的總量,就叫總礦化度,簡稱礦化度。以g/L表示。
10、膠結作用——地下水中的礦物質在顆粒之間的空隙內沉澱下來,把鬆散堆積物膠結成緻密的堅4固岩石,這種作用稱為膠結作用。
11、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漲落的現象潮汐是地球自轉及日月引力所致。一般一個太陰日有兩次漲落,白天的稱潮,晚上的稱汐,合稱潮汐。
12、引潮力——天體的引力與地球繞地月公共質心旋轉時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組成的合力
13、密度流——密度流是由於海水密度差異而引起的海流
14、赤道潮——潮汐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並以赤道為對稱,故稱為赤道潮(或分點潮)。
15、潮流——是指海水在天體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動。隨著漲潮而產生的潮流,稱為漲潮流;隨著落潮而產生的潮流,稱為落潮流。6、洋流:是海水沿著一定方向的大規模流動,也稱海流。
16、海水鹽度—— 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叫鹽度(絕對鹽度)。單位為‰或10-3。
17. 海水密度——是指單位體積內所含海水的質量,其單位是g/cm3,但習慣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是指一個大氣壓下,海水的密度與水溫在3.98℃時蒸餾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數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狀況,是決定海流運動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18、海洋資源——指來源、形成和存在方式 均直接與海水或海洋有關的資源。
19、水資源——在廣義上,水資源是指水圈中水量的總體。但是海洋水因其含有較高的鹽分而難以利用,所以通常說的水資源是指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20、海洋化學資源——是指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學物質。
21、海洋動力資源——是指海水運動可以產生巨大的動力資源。
22、海洋礦產資源——又稱海底礦產資源。包括海濱、淺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類礦產資源。
23、順地貌——原有的褶曲構造未經破壞或輕微破壞時,構造形態與地貌形態基本上是一致的
24、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載有流水的部分。
25、河漫灘——河漫灘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底,但洪水期可淹沒,故又稱為洪水河床。大型河漫灘也稱為河岸沖積平原。
26、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稱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種奇文現象,總稱為喀斯特。
27、分水嶺——在一個水系范圍的集水區域稱為流域,每個流域之間的分水高地稱為分水嶺。
28、荒漠——是指氣候乾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沙礫覆蓋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觀。
29、磨蝕作用——是冰川中所挾帶的岩塊,以巨大的動壓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種作用。
30、融凍擾動——尚未凍結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節凍土及下部永凍層的挾逼下,發生塑性變形,造成各種褶曲,稱為融凍擾動。
31、斷層海岸——斷層構造線與海岸線平行,斷層直接通過海岸帶,岸線挺直,海崖峻峭,水下岸坡急陡。
32、海蝕作用——波浪、潮汐及沿岸流等對海岸帶的破壞作用,總稱為海蝕作用
34、台地——台地是高出當地平原的高地。相對高度小於l00m的稱為低台地,大於l00m的稱為高台地。
35、崩塌——是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墜落的現象。它廣泛出現於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種突發性的災害。
36、水土流失——是當流水對土壤、風化殼或碎屑堆積物的侵蝕量(值)超過允許侵蝕量(值)時,稱為水土流失。
37、沙漠化——是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過程。

Ⅷ 海南師范大學自然地理學第四版 論述題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考研狗路過解答:
先解釋地域分異規律的概念,再進一步闡述各種地域分異規律,主要有地帶性分異規律、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以及垂直帶性,從不同尺度來論述這種分異,並舉出一些例子。如有必要,再簡單說一下他們之間的關系。
答題時,可直接將書上目錄以及目錄下的小標題作為大的論述要點,通過提煉書中每段話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話再加上一些專業術語進行論述,基本上就能滿分了~!

答案僅供參考: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指:地理環境整體及各組成成分的特徵,按照確定的方向發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級自然區域的現象,稱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而制約或支配這種分異的規律稱為地域分異規律。

地帶性規律:由於地球作為一個行星所具有的形狀和運動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陽輻射在地表分布不勻而引起的地域分異,稱為地帶性。地帶性的典型表現是地球表面的熱量分帶。因為熱量分帶是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陽輻射呈東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異,因此它最能反映地帶性的本質特點。
例如:全球可分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就植被而言,不同的地帶具有屬於自己的典型植被型、種屬組成、群落構造、生物質儲存量和生產率等等;就動物而言,極地的北極熊、亞寒帶的馴鹿、熱帶的大象等都是所在地帶的特有動物;景觀各個組成成分的明顯地帶性,決定了作為這些組成成分之綜合的「景觀」本身也具有了地帶性。

非地帶性規律是指由於地球內能作用而產生的海陸分布、地勢起伏、構造活動等區域性分異,稱為非地帶性。
例如:海陸兩類地域系統的存在,是非地帶性因素控制下最大尺度的地域分異現象;海陸起伏分異也是非地帶性因素控制下的大尺度地域分異現象,同時也是自然地理環境發生垂直帶性分異的大背景;大陸形狀和面積分異,導致不同的大陸的「大陸性」不同,面積越大的大陸,其分異性越顯著;廣闊大陸的干濕度分帶性表現為以周邊海岸帶為起點,越向大陸腹地而越乾旱的多向輔合模式,在中低緯度表現很典型;具有構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異,諸如天山山地、青藏高原、亞馬遜平原、巴西高原等具有特殊構造-地貌的區域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區及次級自然區,它有等級高低之分,涉及范圍廣狹不同;地貌-氣候分異導致地帶性區域如自然帶和自然地帶內的非地帶性分異等等。

垂直地帶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綜合體大致沿等高線方向延伸,隨地勢高度發生垂直更替的規律。它同時受到兩種基本地域分異因素作用,是疊加了地帶性影響的非地帶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體表現,即垂直地帶性與緯向地帶性及經向地帶性相互作用共同支配著自然地理環境三度空間地域分異,被合稱為「三維地帶性」。垂直地帶它具有帶幅窄,遞變急劇;帶間聯系密切;水熱對比特殊;節律變化同步;微域差異顯著等特點。

Ⅸ 自然地理學的組成要素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徵、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Ⅹ 自然地理學採用的觀點和方法

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在近30多年裡,有了巨大的進步。由於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產生、形成、發展的演變規律,數千年來人類為了探尋這一規律,曾經顯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系列的特有研究方法。歸納起來,大致上包括觀察、分析、表述。肉眼觀察,描述歸納,文學式表述,這是萌芽時期和初創時期的地理學研究方法;到了近代的形成時期,地理學的觀察引入了儀器,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都較僅憑肉眼的觀察有了質的進步,加之交通運輸的發展與進步,地理學家的觀察范圍,受距離遠近的約束已漸趨減小,未被地理學家直接觀察的地方越來越少。在分析中已能做到定性,因果關系、發生學原理都在廣泛應用,規律的可能性探查也日益完善;不僅如此,定量分析也已開始引入,在某些領域,如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工業、交通運輸、城市等地理學分支中,有的已建立了數理系統。在表述中,歸納法已成為引以自豪的表現方法,無數的地理學家所觀察到的許許多多的現象,被歸納成要素的規律和地域的規律,使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環境,有了認識、了解,在利用和改造方面也能在尊重自然規律的條件下,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總之,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使地理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相應的改善;而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則標志著認識的飛躍和學科水平的提高。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執著地試圖探測地球表面的形狀、結構、變化。由於手段的限制,最早產生的方法是肉眼觀察,比如視力所及為圓圈,人們由此推論,地球的形狀是圓球形;後來發現,圓圈視力范圍適於任何地點,由此推論地球是個球體,因為這種現象只有在球體上才可能發生。後來人們為了擴大視野,發現視野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擴大,鳥瞰觀察盛行了數以千計的歲月;但是鳥瞰受地面高程和障礙物的限制,仍然只能解決極小范圍的觀察,大范圍的觀察只能靠小塊范圍的疊加來完成。進入儀器時代,望遠鏡增加了人類視力的距離,經緯儀、水準儀、平板儀等增加了視力的精度,實現了觀察手段的飛躍與發展。盡管如此,人力的浩繁,速度的緩慢,以及自然環境的種種限制,都使這種藉助儀器的觀察遇到許多困難,地理學的理想觀察手段,仍然不能就此止步。而且,這些儀器還無法代替人們感官的觀察,特別是地表物質的形態、結構、運動,還須採取眼觀、手敲、腳量、鼻臭、口嘗、耳聽等種種直觀手段,野外實地考察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垂直航空攝影技術的應用,一是高程可按人們設想的目標;二是這種高程不受地面高程的限制;三是所用人員少,速度快;四是全息攝影技術是地面綜合景觀的全面反映,不受要素和地域的限制;五是精度不受或少受拼接所產生的誤差的影響,因此,被認為是地理觀察的一次革命性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地球表面應用遙感技術,使地理觀察再次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即野外觀察低成本、具有新的掌握細節和多種解析度水平的制圖專業的出現。其中,側視空中雷達和紅外彩色膠片新技術尤為重要。這兩種新技術的前提是高空偵察飛機。空中雷達能迅速掃描廣大地面,必要時還可重復掃描。

1957年10月4日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成功;1958年1月31日美國人造地球衛星也獲成功,從此,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的整個面貌可以一覽無余了。衛星圖象作為人類對地球表面的觀察手段,表現了總體性,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形態、結構、運動的總體特徵;表現了同步性,常發的和偶發的地理現象在同一時間內的表現都能在同一個圖象中得到反映;表現了追蹤性,因為衛星是連續工作,因此在衛星工作期間發生的一切地理現象,從出現到消失的整個過程,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

與觀察手段相適應,分析手段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當地理學的觀察還處於人類感官的感覺時,人們觀察的內容主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和條件,觀察是有選擇的,採用人們共同約定的符號,如圖畫、語言、文字、數字等形式,把觀察的內容記錄下來,這就是萌芽時期的地理學。當觀察記錄日積月累增多,觀察的范圍也越來越大時,光憑簡單記錄就無法滿足地理學研究的 發展需要了。於是人們開始採取分析手段,要素日趨明朗,隨著地區的變化,要素的表現千差萬別,彼此之間的結合形式多種多樣,地域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通過比較分析,受到地理學家的重視,逐漸取代了簡單的觀察記錄,成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這即是初創時期的地理學。

地域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是極為普遍的地理現象,僅憑表象的觀察與記錄是不夠的。當然這種觀察與記錄是通過比較進行的,在這個基礎上誕生了比較地理學;比較地理學是李特爾的首創,歐美第一、二代近代地理學大師們有所繼承和發展,之後由於進化論的影響,地理學家逐漸將注意力轉到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的研究,於是因果關系、發生學規律成為研究的主題,定性分析成為主要的手段。定性分析往往運用歸納法進行,正如英國學者莫斯(R.P.Moss)所說:「歸納法一般是從事實到概念,從觀察到總結,從局部到總體,換句話說,是根據全部事實確定規律性。這種方法被許多學科採用,並在發展科學思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①正是因為地理學性質與歸納法這種手段的結合,使近代地理學獲得了發展;同時,也因為歸納法還具有明顯的缺點:1.在歸納時由於不能弄明全部連續的推理,在事實與假設之間就產生了邏輯上的『缺陷』,而推理是由觀察走向判斷的重要步驟。……2.歸納的結論只適用於用以歸納的那些資料的范圍,而不能擴充到這個范圍以外的領域。3.在歸納過程中經常摻和有歸納者的主觀因素。」②因此近代地理學遠不是方法上的完善科學;這和一些成熟的科學,如物理學、化學、遺傳學等相比較,方法上的不完善是顯而易見的。

歸納法之所以成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因為觀察手段的限制,地理學是以研究地球的整個表面的環境為其對象的,當然迫切地需要總體的、規律的、概念的觀察手段和分析方法,來完成對象所規定的內容的研究,然而觀察手段只能從局部的、事實的、可觀察的方面著手,這就猶如建築上,現代以前只能用堆砌的辦法進行一樣;而現代建築則是首先從總體框架著手,然後用預製件拼接。歸納法的缺陷並非今日才發現;為了彌補其不足,有一些地理學家已經採取了超前的演繹法,來闡明地理學規律,解釋地理現象。

一般認為演繹法的思維過程是由總體到局部,由概念到事實,由總結到觀察。歸納和演繹是兩種不同的推理和認識的科學方法。前者一般為從特殊到一般,後者則為一般到特殊;在認識過程中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演繹所依據的理由,來自對特殊事實的歸納、概括;歸納的結論是演繹的前提,演繹離不開歸納;而歸納對特殊現象的研究,又必須有一般原理為指導,才能找出其特殊的本質,從而進一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本質的認識,歸納也離不開演繹。歸納和演繹在認識過程的統一是客觀的個別和一般的矛盾統一的反映。把兩者絕對地對立起來,抹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地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應是歸納和演繹的結合,亦即用歸納法、演繹法,乃至直觀所得到的假設的論點是嚴格根據邏輯和數學規則形成的,然後再根據這個論點經過演繹推導出一些局部的論點,這些局部論點通過實驗檢驗,即通過與事實直接比較確定其正確與否。當然在地理學中,這種實驗不僅包括實驗室的實驗,也包括野外觀察得到的事實和統計計算的結果。

地理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就必須在歸納法的基礎上,還應當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廣泛應用演繹法:

1.地理思維應當更加嚴謹,為創立嚴密的地理學理論,應當利用相鄰學科的理論模式。

2.必須更加精細地構思所提出的觀點的內部結構,並闡明這些觀點在其它概念中的地位。這就要求除語言邏輯外,更廣泛地採用形式邏輯語言。

3.在解決各種具體問題和理論問題時,通過運用形式邏輯、演繹推理和實驗檢驗,有意識地推廣演繹法的使用范圍。

4.必須十分重視尋求檢驗所提出的假設的標准。如果事實與假設稍有出入就會完全否定假設的正確性。

地理學中應用演繹法,為了使地理思維更加嚴謹,創立嚴密的地理學理論,開始利用數理科學的理論模式,結果導致了「計量革命」。

建立在定性描述基礎上的近代地理學有必要引入定量的方法。

世界的許多地區也沒有準確的數字以資利用,因而也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近20年來,西方一些地理學派認為計量革命是地理學思想發展的一個新時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另一部分人則表現出悲觀失望。從學術觀點看應當實事求是地評價計量革命的作用。它無疑是大大促進了定量量測的發展,改善了對數據的統計加工。有時人們在達到上述成就時並沒有充分理解他們所利用的手段,特別是計算機。人們往往對數據的加工整理比較注意,但在對比事實和思想時卻不夠重視科學思維的嚴謹性。因此在注意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同時,演繹方法的利用卻進展甚微。

『計量革命』的教訓在於要研究數學在所有學科和地理學中的相對作用。在發達的學科中數學一般行使兩種功能:構思假設、發展理論的輔助工具;實驗結果統計整理的手段。第一個功能比第二個重要得多。然而在計量地理學中卻過分誇大了數學作為數據統計整理手段的作用而不重視運用數學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況且相當部分的數據又不是通過實驗途徑取得的,其精確性和可靠性都比較低。這樣地理學雖然運用了一些數學,卻還是停留在歸納性學科的水平上,所以為使『計量革命』在地理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高度重視運用形式邏輯和數學理論去發展地理學的理論。

在以往的30年中,地理學的科學化在追求、探索中,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比較,地理學界雖然認為傳統的定性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繼承的必要,試圖一概加以否定,是不可取的;但是一味只講繼承,不思傳統方法的改進和新方法的引入和創立,也是有害的。科學方法是人類長期的積累,這份遺產是所有科學所共有的,地理學也不例外,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方法的繼承,自屬必然;科學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不斷改進和更新,是科學進步的表現,對地理學也是適用的,也是客觀的必然。當然,新的方法在剛剛出現時,往往不夠成熟、不怎麼完善,在科學史上也是極其常見的現象,用不著大驚小怪;在新方法還不成熟,還不完善的時候,人們對其已經熟悉的舊方法的懷戀,也是常會發生的現象,遇到抵觸、反對,也是不可避免的。盡管如此,由於地理學面臨著一場大興起、大突破的形勢,其研究方法也處在以定性描述為主向定量描述為主的過程中,其結果將是地理學科學性、嚴密性的提高,地理學由此得到更快發展,也不再是一種幻想。

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劇增、糧食緊缺、能源短缺、生態危機等,無一不與地理學的研究相關。這些問題的提出,都是從地理環境系統本身派生出來的高度綜合性課題,以綜合性為特徵的地理學責無旁待要對這些課題的解決,提出戰略性的答案,這種主導作用的發揮,僅憑定性描述是不可能的,必須要以定量描述為主,定量和定性結合才能奏效。二是因為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從孤立研究轉向相關研究;從單因素研究走向綜合研究;從各個獨立學科的個別研究走向相互聯系的研究。跨學科、多層次、多形態、多空間、多兵種、大綜合的研究勢不可擋,這為地理學這門兼顧各學科知識、汲取各家之長為己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形勢的這種要求,要求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即在系統性和定量描述上應有所提高。根據30年來的探索,可以認為下述幾方面,有助於這種提高:

1.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的興起,是當代科學技術綜合發展的基本特徵,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它們打破了研究單一運動形態的學科界限,打破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界限。這些新的理論和方法從整體性、系統性高度,研究復雜物質體系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傳輸與交換。它們的科學概念、理論、方法與地理學綜合性、整體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不謀而合,是地理學盼望已久的理論武器。它們為地理環境的研究,特別是多因素相關、多功能結構模擬、反饋性質分析、綜合體系統概括與描述等的研究,提供理論和分析的基礎。

2.耗散結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突破了過去物理學、化學等實驗科學的封閉體系的觀念與方法,在物理學(非生命運動形態)和生物學(生命運動形態)之間架起了橋梁。特別是它將研究對象的重心轉向非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這對研究地理綜合體中平衡穩定有序與非平衡穩定有序的關系;部分與整體、單因素與綜合、必然與偶然,可逆與不可逆等的關系,提供新的認識論。

3.模糊數學的出現與發展,對研究模糊事物,建立模糊事物之間的模糊關系提供了數學分析的方法。這對地帶性和地域分異的規律、群落和景觀類型的分布與劃分、各類區劃界限的確定等提供新的分析和評價手段。

4.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地理綜合調查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過去先從小區域入手,現在卻先從大區域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多光譜掃描系統在地理學中的應用,不僅為地理研究提供大量新資料,更重要的是同時能取得整個地球表面環境的信息,並在時間上進行連續定期監測。這對分析地理環境的性質、結構、空間分布及時間演化,提出整體性、系統性的分析工具。

5.從能量和物質定量的研究上,手段也有極大改進。在60年代,C14、孢粉分析、光譜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極譜分析在地理學中應用就被認為是先進方法。現在,中子活化、離子探針、電子探針、螢光分析、氣相色譜分析、紅外分光光度分析、偏光顯微分析、差熱分析等也已引入地理學的研究。其中有不少在地理研究中已成為常用分析手段。這些手段對地理學研究物質、能量的傳輸與交換,定量地描述地理現象和過程提供了可能。

6.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一方面為區域演化、地理環境功能的研究提供模擬條件;一方面為大量資料、信息、數據的處理大開方便之門。快速、准確的定量分析,必將促使地理學的研究達到新的水平。特別對大區域,多因素的綜合分析能力,將發生革命性變化。預計將有自動化地理學的產生。

7.近代一些新興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它們大多採取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手段,有的可以在地理學研究中加以引進、借鑒,以尋求地理學研究方法上的改進和完善。近幾十年來,地理學在其研究中,已經引入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許多相關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與進步。近來這種引進更加迅速。

在分析的方法上,單純的定性分析和單純的定量分析,都存在缺陷和不足,已是大家共同的認識;人們在地理學研究中,追求著完善的分析方法,其願望也是共同的;就現階段而言,定性和定量的結合,已為大多數人所倡導,應予肯定。

地理學研究對象和內容的表述,也是地理研究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學發展到19世紀,其表述方法仍然是文字表述和制圖表述。

定性描述中,常常包括直觀描述和概念描述,純粹描述和解釋性描述,比較描述和綜合描述等。所謂直觀描述系指表述一個地區或一種地理現象,就象藝術家一樣在頭腦中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象,並把自己所看到的圖象表現出來;直觀描述就是地理學者能夠把客觀存在的圖象用文字和地圖陳述出來。科學的直觀描述必須永遠是客觀的,就其本來面目表現景觀,並且在這樣作時,要盡可能排除由於所處時間或觀察者的特點對客觀印象造成的主觀干擾。而概念描述,是把地理事實分解為其組成部分,並把這些組成部分盡可能地按普遍概念劃分,廣泛地使用地理專門術語。

純粹描述和解釋描述是相對提出的概念,前者指地理現象和事物的表述,一般不闡述現象和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原因;後者則著重揭示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解釋這種過程的成因。

比較描述也即特徵描述,特別是區域學派的學者,對此十分偏愛,研究也很多。區域的實質就是地球表面客觀存在著地域分異規律,其表現是地域之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而相似性和差異性都是相比較而言的抽象概念,也是區域特徵的體現。

綜合描述,也稱系統描述,它認為地理研究的目的是探明地理環境是一個相互依賴、彼此聯系的有機總體,因此地理學所需要的表述形式,既不是單要素、單現象的直觀和概念描述,也不是純粹和解釋的描述,即使是比較描述也不是地理學表述的最好形式,地理學理想的表述形式是所有描述形式的有機結合,它應是描述形式的綜合化、系統化。

綜上所述,定性描述是通過文字語言、地圖語言(也稱符號語言)表述的。由於性質的確定和數量的確定是辨證的統一,以往的描述由於沒有把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以致描述的形象及其這種表述的形式,都不能令人滿意,一些地理學者竟然提出建立在描述基礎上的地理學,最多隻是一種知識,而不是科學,因此,認為「描述」本身就不是科學的表述形式,地理學需要的既不是文字語言,也不是符號語言,而是數學語言,因為只有數學語言能夠表達普遍性的規律,計量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計量革命」的出現,都是這一思潮的反映。計量地理學如果作為對定性描述的補充和完善,甚至將來由定性為主描述過渡到定量為主的描述,都是地理學發展的一個值得稱道的途徑。但是如果象歐美有些學者那樣,根本不要文字的,地圖的表述,完全把地理學作為應用數學來發展,將會使地理學誤入歧途,導致地理學的毀滅。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觀察和分析上的巨大進步,地理學表述也隨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是發展了定量描述。就目前而言,即表述的形式,除了文字語言和地圖語言(符號語言)外,又引入了數字語言和計算機語言。數字語言和計量機語言,都是用數理原理揭示地理學的內容,因此總稱為地理學的定量描述。其前者是基於認為現代地理學實質上是地點的位置和距離的科學,所謂地域空間的科學;無論是位置,還是距離,最理想的表述形式,就是數字語言,它能揭示文字和地圖語言可以表述的內容,也可反映文字和地圖語言無法表述的內容。後者則是基於認為地理學是一個復雜的、多變數的空間系統,體現在變數交織、平衡有序和非平衡有序交織,因此只有用計算機語言,方可表述。

定量描述目前最有成效、為多數地理學者所稱道的是系統論的描述。地理學中的系統論包括系統、普通系統論和空間系統三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普通系統論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以後,方才引入地理學,並成為一種很理想的表述形式。普通系統論致力於說明為許多種不同系統所共有的特性。一切系統都有三個方面的基本問題:即結構、活動和演變,包括怎樣、怎樣行動和怎樣變化。把系統放在實驗室內或使用符號以統計方法孤立地處理時,他們是封閉的、不可逆的;但在地球表面,系統是開放的、可逆的,因為它們接受能量和信息的輸入並發送輸出。地理學從普通系統論找到了自己的特有表述形式。特別是普通系統論進一步發展表明,一切系統雖然各有一定的范圍,卻都按某些可以預見的方式在運行;如生物體的生長曲線(S曲線)在數學上和創新的散布曲線、經濟發展曲線或人口曲線極為相似。普通系統論研究適用於一切系統的抽象特徵。這樣的「同型性」構成普通系統論的基本結構,並能用來預報其他相關系統的運動。

地理學對於諸如位置、距離、方向、范圍、密度、演替或其他衍生事物等空間要素,作為函數上的重要變數所構成的任何系統,都是特別關注的。任何一個系統,凡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函數上的重要變數是屬於空間方面的,就是一個空間系統。由於地理系統的幾乎所有變數都屬於空間的,因此地理系統就是空間系統。

地理學的表述,和地理觀察、地理分析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了巨大變革性的發展。現在,不僅有傳統的文字語言、地圖語言可以作定性描述;還有數學語言、計算機語言作定量描述。無論是傳統的表述,還是創新的表述,其間並無絕對的界限,也沒有非此即彼的截然必要,因此,我們主張傳統和創新的結合。這種結合當然不是缺陷和不足的保留,而是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發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