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勒密的地理學
㈠ 為什麼說托勒密是古代天文學的權威
最佳嚴格來說,抄托勒密不是希臘人,他生於埃及,並活躍於亞歷山大里亞(今埃及亞歷山大)。我們今天之所以說托勒密是希臘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是因為古希臘文化有兩個時期:狹義上的希臘文明和泛希臘化時期,大概可以以亞里士多德的死亡為界。狹義的希臘文明時期是指圍繞「雅典-斯巴達」.托勒密一生創作的作品很多,其中《天文學大成》就是依據喜帕恰斯的研究寫成的網路全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闡述了地心體系,認為地球是居於中心的,而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體都是圍繞著地球運行的。另外一部作品《地理學指南》,這本書是關於地理知識的概括的,它參考了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資料撰寫而成。
托勒密認為地理學是對整個地球的意義重大,他用一些地名和測量來代替地理描述。他在《地理學指南》里把想像成有人居住的地方連成一片陸塊,中間有一些海盆,還在地圖上將印度洋的南面還有一塊沒被發現的大陸表示出來。直到十八世紀才被消除這個錯誤。
有人猜測塞翁可能是他的老師,但這個並沒有得到證實,托勒密有許多的作用都送給了賽魯斯。也有人認為馬里努斯是托勒密的恩師,因為他在《地理學》中多次提到了馬里努斯的資料。以上大致信息便是托勒密簡介。
㈡ 托勒密是怎麼看地球的
克羅狄斯·托勒密,大約於公元90年出生在希臘,是古希臘偉大的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
首先,他是一位地理學家,他同斯特雷波一起為地理學和繪制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由於托勒密對天文學有很大的興趣,長期對天文現象進行觀測,所以他在天文學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他一生留下的著述很多,其中《天文學大成》是他最重要的天文學著作。在書中他主要論述了他所創立的地心說,他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靜止不動的,所有的日、月、行星和恆星都是圍繞地球運動的。在我們現在看來,他的觀點很顯然是錯誤的,但是在當時確實具有很大的意義,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系統研究日月星辰的構成和運動規律並作出一定成就的科學家。因此,《天文學大成》也被尊為天文學的標准著作。
托勒密最重要的成就是提出了地心說,他認為世界是球體,並提出以下幾點理由:
(1)如果地球是平行的,那麼整個地球上的人應該會同時看到太陽的升起和落下。
(2)如果我們向北走進,會發現越靠近北極,南方天上的星星就都慢慢的看不見了,同時在北方又看到了許多新的星星。
(3)每當我們在海上朝著山的方向航行的時候,會發現那些山體總是在不斷地浮出海面,而當我們逐漸離開山體向海洋航行時,山體會隨著我們越來越遠而慢慢地沉入海底。
另外,根據托勒密的觀察,他發現只要獲得太陽、星星的測量數據,就可以精確地測得地球上的每個地方的方位。他還描繪了2件用來測量角度的工具:①星盤,可以用來觀測星星的角度;②成角日晷儀,可以用來測量太陽每天的高度。
㈢ 托勒密是古代天文學的權威,為什麼這樣說
日月星辰的構成和運動,常使古人困惑不解,托勒密(約90-168年)是第一位系統地研究這些問題並取得成就的科學家,因此成為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托勒密在繼承亞里士多德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和大地測量工作,創立了宇宙結構理論,著有13卷天文學著作。
在書中,他進一步發展和系統總結了以往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觀點,肯定了地球是一個沒有柱子的懸浮球體,區分了行星和恆星,認為太陽和月亮是一組離我們更近的天體,從恆星中識別太陽系的關鍵步驟。經過系統的天文觀測和計算,托勒密編制了1028顆恆星的清單,計算出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為29。
㈣ 托勒密對地圖地理發展的貢獻
托勒密對地圖地理的主要貢獻記載在《地理學》中。
《地理學》一書在9世紀初葉便有了阿拉伯譯本,書中關於伊斯蘭帝國疆域內各地記載中的不準確這處,很快被發現並代之以更准確的記述,原初的阿拉伯文譯本已經佚失,但此書在伊斯蘭地理學中的直接與間接影響是值得注意的。《地理學》約在1406年出現由J.安傑勒斯(Angelus)從希臘文本譯出的拉丁文譯本。因為此書即使在當時(在它問世後1200年!)仍是對已知世界總的地理情況的最佳指南,所以很快流行起來。直到16世紀,許多制圖學在16世紀的進展提供了強大的刺激。托勒密的投影方法受到非議,由此導致各種新投影法的問世。《地理學》中的第一種投影法在墨卡托(Mercator)1554年的歐洲地圖中受到非議,第二種投影法從1511年起受到更多的批評。然而無論如何,托勒密的《地理學》為後人提供了世上最早的有數學依據的地圖投影法。
現代學者的詳細研究表明:C.哥倫布(Columbus,1451-1506)在開始在他那改變人類歷史的遠航之前,至少曾細心閱讀過5本書,其中之一就是托勒密的《地理學》,而其餘4本與此不是同類著作,因此可知哥倫布的地理思想主要來自托勒密。哥倫布相信通過一條較短的渡海航線,就可以到達亞洲大陸的東海岸,結果他在他設想的亞洲東岸位置上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盡管他本人直到去世時仍認為他發現的正是托勒密地圖上所繪的亞洲大陸。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㈤ 地理學 是在哪誕生的 國家 托勒密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地理學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
地理學
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㈥ 關於托勒密有哪些介紹
克羅狄斯·托勒密(約公元90年—168年),是「地心說」的集大成者,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光學家。主要著有《天文學大成》、《地理學指南》和《四書》等。
公元127年,托勒密被送到亞歷山大去求學。在那裡,他閱讀了不少的書籍,並且學會了天文測量和大地測量。他曾長期住在亞歷山大城,直到151年。
托勒密曾在亞歷山大城居住和工作,168年去世。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天文學大成》(13卷),是根據喜帕恰斯的研究成果寫成的一部西方古典天文學網路全書,主要論述宇宙的地心體系,認為地球居於中心,日、月、行星和恆星圍繞著它運行。此書在中世紀被尊為天文學的標准著作,直到16世紀中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地心說才被推翻。
另一部重要著作《地理學指南》(8卷)是古希臘有關數理地理知識的總結,主要以馬里努斯的工作為基礎,參考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資料撰成。第1卷為一般理論概述,闡述了他的地理學體系,修正了馬里努斯的制圖方法。第2卷至第7卷列有歐、亞、非三大洲8100處地點位置的一覽表,並採用喜帕恰斯所建立的緯度和經度網,把圓周分為360份,給每個地點都註明經緯度坐標。第8卷由27幅世界地圖和26幅局部區域圖組成,以後曾多次刊印,稱為《托勒密地圖》。
托勒密認為地理學是對地球整個已知地區及與之有關的一切事物作線性描述,即繪制圖形,並用地名和測量一覽表代替地理描述。他在《地理學指南》中採用了波西東尼斯錯誤的地球周長數字,又在繪制陸地向東延伸中增加了誤差。把有人居住的世界想像為一片連續不斷的陸塊,中間包圍著一些海盆,並在地圖上表明:印度洋的南面還存在一塊未知的南方大陸(見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直到18世紀英國探險家J·庫克的探險航行,才消除這個錯誤。他在《地理學指南》中還提出了兩種新的地圖投影:圓錐投影和球面投影。
127年到151年,他在亞歷山大一個大城進行天文觀測,所觀測的結果都寫在了《至大論》中,這是關於他生活年代、工作地點的可靠的資料。見於《至大論》書中的托勒密天文觀測記錄,最早的日期為公元127年3月26日,最晚的日期為141年2月2日。
由此可知,托勒密曾活動於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在位)和安東尼(公元138—161年在位)兩帝時代。《至大論》是托勒密早年的作品,此後他還寫了許多著作,由這些著作推斷,托勒密在哈德良皇帝時代已很活躍,而且他一直活到馬可·奧勒留(公元161—180年在位)皇帝時代。
由托勒密留下的觀測記錄來看,他的所有天文觀測都是在埃及(當時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的亞歷山大城(今埃及亞歷山大省的省會)。
托勒密的著作集古希臘天文學之大成,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師承,迄今幾乎一無所知。《至大論》中曾使用了塞翁的行星觀測資料,有人認為塞翁可能是他的老師,但這僅是猜測而已。
托勒密的不少著作題贈給一個不知誰何的賽魯斯。還有人認為泰爾的馬里努斯是托勒密的老師,托勒密在《地理學》一書中使用並修訂了馬里努斯的不少資料。所有這些情況都還不足以確定托勒密的師承。
㈦ 托勒密在天文方面有哪些貢獻
托勒密總結了希臘古天文學的成就,寫成《天文學大成》十三卷。其中確定了一年的持續時間,編制了星表,說明旋進、折射引起的修正,給出日月食的計算方法等。他利用希臘天文學家們特別是喜帕恰斯的大量觀測與研究成果,把各種用偏心圓或小輪體系解釋天體運動的地心學說給以系統化的論證,後世遂把這種地心體系冠以他的名字,稱為托勒密地心體系。
巨著《天文學大成》十三卷是當時天文學的網路全書,直到開普勒的時代,都是天文學家的必讀書籍。《地理學指南》八卷,是他所繪的世界地圖的說明書,其中也討論到天文學原則。他還著有《光學》五卷,其中第一卷講述眼與光的關系,第二卷說明可見條件、雙眼效應,第三卷講平面鏡與曲面鏡的反射及太陽中午與早晚的視徑大小問題,第五卷試圖找出折射定律,並描述了他的實驗,討論了大氣折射現象。此外,尚有年代學和占星學方面的著作等。
在古老的宇宙觀中,人們把天看成是一個蓋子,地是一塊平板,平板就由柱子支撐著。
在公元前四到三世紀,對於天體的運動,希臘人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以歐多克斯為代表,他從幾何的角度解釋天體的運動,把天上復雜的周期現象,分解為若干個簡單的周期運動;他又給每一種簡單的周期運動指定一個圓周軌道,或者是一個球形的殼層,他認為天體都在以地球為中心的圓周上做勻速圓周運動,並且用二十七個球層來解釋天體的運動,到了亞里士多德時,又將球層增加到五十六個。
另一種以阿利斯塔克為代表,他認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軸上自轉,每年沿圓周軌道饒日一周,太陽和恆星都是不動的,而行星則以太陽為中心沿圓周運動。但阿利斯塔克的見解當時沒有人表示理解或接受,因為這與人們肉眼看到的表觀景象不同。
托勒密於公元二世紀,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結構學說,即「地心說」。其實,地心說是亞里士多德的首創,他認為宇宙的運動是由上帝推動的。他說,宇宙是一個有限的球體,分為天地兩層,地球位於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圍繞地球運行,物體總是落向地面。
地球之外有9個等距天層,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恆星天和原動力天,此外空無一物。各個天層自己不會動,上帝推動了恆星天層,恆星天層才帶動了所有的天層運動。人居住的地球,靜靜地屹立在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全面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說,並利用前人積累和他自己長期觀測得到的數據,寫成了8卷本的《偉大論》。在書中,他把亞里士多德的9層天擴大為11層,把原動力天改為晶瑩天,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和凈火天。
托勒密設想,各行星都繞著一個較小的圓周上運動,而每個圓的圓心則在以地球為中心的圓周上運動。他把繞地球的那個圓叫「均輪」,每個小圓叫「本輪」。同時假設地球並不恰好在均輪的中心,而偏開一定的距離,均輪是一些偏心圓;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軌道運行外,還與眾恆星一起,每天繞地球轉動一周。托勒密這個不反映宇宙實際結構的數學圖景,卻較為完滿的解釋了當時觀測到的行星運動情況,並取得了航海上的實用價值,從而被人們廣為信奉。
在討論托勒密的歷史功績及影響時,不能不先談到一些很容易使人誤入歧途的成見。這些成見並非學術研究所得出的成果,而是與某些特定時期的宣傳活動密切結合在一起。因而廣泛流傳,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如下兩種。
托勒密的《至大論》,在他身後不久就成為古代西方世界學習天文學的標准教材。公元4世紀就出現了帕普斯的評注本文學和亞歷山大城的塞翁的評注本。約在公元800年出現阿拉伯文譯本。隨後出現更完善的譯本,它們與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阿爾馬蒙對天文學的大力贊助密切聯系在一起。1175年,出現了克雷莫納的傑拉爾德從阿拉伯文譯的拉丁文譯本,《至大論》開始重新為西歐學者所了解。
在此之前不久,1160年左右還有一個從希臘文本譯出的拉丁文譯本出現在西西里,但可能不太為人所知。這些譯本,連同來自阿拉伯一些以《至大論》為基礎的新論著,在13世紀大大提高了西方天文學的水準,而在此前漫長的中世紀時期,西方世界的天文學進展主要出現在阿拉伯世界;然而阿拉伯天文學家更是大大受益於托勒密的天文學著作。
托勒密的天文學著作經阿拉伯學者之手而重為歐洲所知之後,又在歐洲保持了長時間的影響力,至少延續到16世紀。在此之前,沒有任何西方的星歷表不是按托勒密理論推算出來的。
雖然星歷表的精確程度不斷有所提高,但由於托勒密所使用的古希臘本輪–均輪系統具有類似級數展開的功能,即為了增加推算的精確度,可以在本輪上再加一個小輪,讓此小輪之心在本輪上繞行,而讓天體在小輪上繞行。只要適當調諸輪的半徑、繞行方向和速度,即可達到要求。
從理論上說,小輪可以不斷增加,以求得更高的精度,有些天文學家正是這樣做的,關於小輪體系的繁瑣,是許多宣傳性讀物中經常談到的話題,這也成為托勒密的罪狀之一,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錯誤的。以哥白尼體系為例,在《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仍使用小輪和偏心圓達34個之多(地球3個,月球4個,水星7個,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各5個)。
托勒密地理學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地理學》一書在9世紀初葉便有了阿拉伯譯本,書中關於伊斯蘭帝國疆域內各地記載中的不準確這處,很快被發現並代之以更准確的記述,原初的阿拉伯文譯本已經佚失,但此書在伊斯蘭地理學中的直接與間接影響是值得注意的。
《地理學》約在1406年出現由J.安傑勒斯從希臘文本譯出的拉丁文譯本。因為此書即使在當時(在它問世後1200年!)仍是對已知世界總的地理情況的最佳指南,所以很快流行起來。直到16世紀,許多制圖學在16世紀的進展提供了強大的刺激。托勒密的投影方受到非議,由此導致各種新投影法的問世。
《地理學》中的第一種投影法在墨卡托1554年的歐洲地圖中受到非議,第二種投影法從1511年起受到更多的批評。然而無論如何,托勒密的《地理學》為後人提供了世上最早的有數學依據的地圖投影法。
現代學者認為,哥倫布(1451~1506)在開始他那改變人類歷史的遠航之前,至少曾細心閱讀過5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托勒密的《地理學》,而其餘4本與此不是同類著作,哥倫布相信通過一條較短的渡海航線,就可以到達亞洲大陸的東海岸,結果他在他設想的亞洲東岸位置上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盡管他本人直到去世時仍認為他發現的正是托勒密地圖上所繪的亞洲大陸。
由此可見,托勒密的《地理學》著作影響之大。
㈧ 托勒密 的《地理學指南》中為什麼會有南極洲
南極洲在19世紀20年代被發現以前沒有正式名稱,古希臘地理學家、地圖學家和天文學內家托勒密(Ptolemaeus,約90-容168年), 根據古希臘人按照對稱與平衡原理的推測,公元2世紀繪制的地圖上在印度洋南部畫出了跨越地球「底」部大陸,命名為「未知的南方大陸」。
他認為南方大陸非常大,幾乎填滿了南半球。這個地圖與現代理解的地圖基本一致。所以,托勒密有「現代地圖學祖師」之稱。在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托勒密的地球學著作被重新「發現」,譯成各種文字,一版再版,許多地圖上發現了這塊「假想的大陸」,只是它的位置要比托勒密繪制的更靠南一些,而且它的名字也被改成「南方的陸地」。南極洲真正被確認存在已是18世紀。
可以看出,那時對南極洲的存在只是一個假想,並不是說他們那個時候就知道南極洲的存在。
㈨ 托勒密的介紹
克羅狄斯·托勒密(古希臘語:ΚλαύδιοςΠτολεμαῖος;拉丁語:回ClaudiusPtolemaeus,約90年—168年),又譯托勒玫答或多祿某,相傳他生於埃及的一個希臘化城市赫勒熱斯蒂克。古希臘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占星學家和光學家。
克羅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地心說」的集大成者,生於埃及,父母都是希臘人。公元127年, 年輕的托勒密被送到亞歷山大去求學。
克羅狄斯·托勒密
在那裡,他閱讀了不少的書籍,並且學會了天文測量和大地測量。他曾長期住在亞歷山大城,直到151年。有關他的生平,史書上少有記載。
㈩ 托勒密的科學成就有哪些
古代人最感興趣的是日月星辰怎樣構成,如何運動。托勒密(約90—168年)是第一個系統研究這些問題並作出成就的科學家,因此成為歷史名人之一。
托勒密生活的時代是古希臘後期,當時羅馬人佔領了許多希臘城邦,希臘的科學文化迅速向外傳播。托勒密就出生在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埃及城市托勒密城中。
托勒密在繼承亞里士多德等人學說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天文觀測和大地測量,創立了宇宙結構學說,寫成13卷本的巨著《天文大全》。書中,他把前人提出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觀點,進一步發揮和系統總結。托勒密的行星體系學說,肯定了大地是一個懸空著的沒有支柱的球體,並且從恆星天體中區分出行星和日、月是離我們較近的一群天體,作出了把太陽系從眾星中識別出來的關鍵一步。托勒密經過系統的天文觀測和計算,編製成包括1028顆恆星的位置表,測算出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離為29.5倍地球直徑,這個數值在古代是相當不錯的。這樣有規律的行星體系是托勒密學說的核心和精華,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托勒密學說中的糟粕——地心說,當時符合人們經驗感覺,所以長期被人們所推崇。特別是在他死後,地心說和《聖經》所說的地球靜止不動,上帝把人類安置在宇宙中心的說法相合,因此後來被教會利用,成了一個不允許懷疑的教條,統治歐洲思想界達1400年之久。後來哥白尼在托勒密學說的球形大地、有規律運動行星體系等精華基礎上,拋棄了地心說的糟粕,把中心挪到太陽上,創立了「日心說」,導致了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
托勒密博學多才,是一位大學問家,有許多著作流傳後世。除了天文學外,他還是位數學家、光學家、地理學家和地圖學家。在他之前的地圖,東面只畫到印度的恆河為止,他繪制出一幅從中國到西歐、從俄國到埃及的世界地圖。他對光的折射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總結出入射角和折射角成正比。他還用數學方法繼續進行研究,已經走到折射定律的跟前可惜未發現它。結果折射定律直到17世紀才由荷蘭數學家斯涅爾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