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09北京地理高考試題

09北京地理高考試題

發布時間: 2021-02-21 17:19:53

⑴ 2009年高考地理熱點試題前瞻

我這邊沒有卷子,提供一些復習要領及應對方法吧~
根據多年經驗認為選取原則可從下面三方面進行:1)、國際問題是否入卷,取決於這一事件對中國的相關性。高考試題體現了國家意志,與中國相關性不高的事件,一般不會入卷,如美國「9.11」事件,俄羅斯人質事件,西班牙恐怖爆炸等,雖然這些事件在世界上影響巨大,但是與中國相關性不高很難入卷。而入卷的如中亞、中東、東南亞都與中國關系密切。2)熱點問題的答案要有定論,或能從書本上找到答案。象厄爾尼諾形成機理,及對全球不同地區氣候影響;南極臭氧空洞成因等,這類問題我們不必過多准備,因為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定論。如果考到了,它必定會以文字或圖表的形式給你提示。3)熱點問題要具有很強的地理性。地理性一方面體現在該熱點所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當今戰略要地、具有豐富的資源能源或具有令人類關注的各種重大問題。地理性的另一方面指那些與空間位置關系不大熱點問題,但是這些熱點問題所涉及的內容與地理書中的某些內容密切相關。如人口流動的原因和結果,農業產業結構、土地利用問題等,主要這類熱點主要涉及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

2、夯實雙基、自創能力提升試題

地理熱點試題立足於考查地理基本知識、原理和規律,強調地理基本技能的運用。根據高考熱點試題的特點,應重點抓好主要知識和原理的教學。第一輪復習時就要把熱點試題與書本主幹知識有機結合,這時主要是對剛在復習的這塊知識進行聯系,使學生熟悉熱點,培養其聯接書本與熱點的意識。第二輪復習時,可以搞熱點專題復習,自創圖表、情景新穎試題讓學生練習。根據上文的原則精選國內、國外熱點各五個足矣,同時尋找相匹配的數據資料、文字材料和圖像表格,通過發散性思維與教材內容進行聯系。設計試題時須注意每個角度的切入點要小,但是對一個熱點專題要窮盡地理主幹知識,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設問。另外要注意設問的開放性,這是高考試題的發展趨勢,採用開放式問答,既有利於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又能檢測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並能綜合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這樣做能讓書本知識變得鮮活生動,讓學生知道所學的知識有什麼樣的用途,讓這些「必要的」知識變成「有用的」知識而伴隨終身。

3、重視學法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

針對高考地理熱點特徵,平時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和訓練學法是必要的,這樣必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高考分數。如區域空間判斷法、區域特徵分析法、等值線圖分析模式、統計圖表分析法。區域空間定位要求學生在熟記幾條重要的經緯線,重要的地理事物(河流、湖泊、山脈、輪廓等)基礎上從大到小進行定位,先確定洲然後國家、最後地區。要求學生經常閱讀地圖冊,關注中國和世界區域地理圖上的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地形、氣候、河流、城市、鐵路、經濟區等。統計圖中的曲線、折線圖,就是要搞懂線上某一點的地理意義,一點清楚了整條線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線上尤其要注意最高點、最低點和轉折點。如果有好幾條線,必須讓學生掌握一一對應的原則。學會了讀圖的方法,就能夠得到一些基本分。

問答題審題、答題指導很重要。審題過程中要善於抓住關鍵有用信息,特別是要能從整體把握命題者意圖的基礎上挖掘出隱含信息。答題時課本內容是根本,對於熱點問題的考查,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圍繞著課本的,最終問題的解決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相應的位置。熱點問題要找准和課本內容結合的切入點:1)語言表達要回歸教材,用地理術語科學、准確、簡潔表達出來。2)答題思路要回歸教材,要有層次性、邏輯性。

⑵ 誰能替我找一下2009北京高考文綜地理試題第36題的答案的

【解析】:
區域特徵解析,綜合考查考生分析問題、闡述結論的能力。
仔細讀圖,包括圖例和注記:陵墓、寺廟、遺址、石刻、公園等;
「涇渭分明」的地理含義,分布於兩河流上的兩個水文站水文特點的比較,著眼於兩河流發源地的植被狀況;
黃土高原國土整治的重點治理水土流失,措施在於植被恢復;
地塹構造發育形成的渭河平原,加之河流的影響,是該區域具備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如:水源、土壤、地形等;
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秦嶺,地理意義眾多,可從氣候區劃、地形區劃、流域區劃、農業區劃、行政區劃等角度分類闡述。
【答案】:(1)圖中旅遊資源可分為自然旅遊資源(景觀)和人文旅遊資源(景觀)。自然旅遊資源(景觀)主要分布在南部山脈(區);人文旅遊資源(景觀)主要分布在中部渭河平原。
(2)張家界(咸陽)水文站泥沙含量高(低)。
涇河張家山(渭河咸陽)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南部山地),植被覆蓋率低(高),張家山(咸陽)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
(3)主要任務是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或三項具體措施)。
(4)由於構造下沉(構造運動形成地塹),河流堆積形成沖積平原
(5)秦嶺,顯東西走向。
中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秦嶺以北暖溫帶。以南亞熱帶);
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界線(以北為半濕潤地區,以南為濕潤地區)
界線以北以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為主,以南以常綠闊葉林為主。
【區分度】:中

⑶ 09年文綜高考選擇第一題地理的

昏死 是哪個省的?
還是國卷,第幾套?

難道都給您?
突兀。。

⑷ 09年高考地理3道關於月相的題

什麼題?不是很難的啊。一個月當中。有歌謠的。初一新月不可見,只緣身陷日地中。專

屬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西。

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
知道時間,就可以知道月相了,知道月相,也就知道了大至的時間是一個的初幾,注意:是算農歷的哦。

⑸ 您提供的《2009年全國高考試題--世界地理部分》有答案么,若有能否給我一下,謝謝!

不好意思 沒有答案

⑹ 09年高考地理選擇題分類與突破—材料解析型(附解析)要手機可瀏覽的

09年高考地理選擇題分類與突破——材料解析型
題型特點
材料解析型選擇題:一般提供文字、數據、圖表等材料,考查對這些材料的理解、運用能力,由於材料的來源新穎而且廣泛,學生能力的高低能很好地體現,所以,近年來這種題型越來越被廣泛採用。材料解析型選擇題的題干由一段或數段材料構成,備選項一般是對所引材料表達的含義的判斷和解釋,要求考生作出正確的判斷。材料解析型選擇題主要考查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和靈活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類型的試題具有一定的難度,能很好地區分考生的水平。所選材料有時是古代文獻或古詩文,有時是數據和表格,有時是統計圖表。不過無論材料如何復雜,都是為考查考生能力服務的,材料都是現象,考生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目前,這類選擇題在考試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
解題對策
材料解析型選擇題的解題方法:①仔細閱讀材料提取信息。解題時必須認真閱讀材料,對材料進行由表及裡,去粗取精的綜合分析,明確材料的中心問題及屬性,理清它們與地理學科中哪些知識、規律和原理發生聯系;明確問題產生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辨別哪些是人類活動對問題的產生和發展起主導性作用,哪些是關鍵性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樣,通過閱讀從材料中提取關鍵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問題的本質,為進一步分析提供基礎。②聯系教材,拓展思維,探索解決措施和對策。雖然材料分析題提供的情景是聯系社會實際的熱點問題情景,對學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問題,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內容的「折射」。因此,在細讀教材的基礎上,建立教材與試題材料的聯系,以教材的原理、規律和模式為理論基礎進一步分析材料,進行橫向的延伸與縱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觸類旁通,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
典例調研
例1.科考人員小李把某日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的軌跡畫一幅簡圖,他觀測到這一天在天空中是從右向左運動,當太陽位於圖中位置d時查到此時北京時間為20時。回答(1)~(2)題。
(1)小李所在地理位置
A.(90°E、80°S)
B.(90°W、80°S)
C.無法確定緯度,可確定經度
D.經緯度均無法確定
(2)在a—e的五個時刻中,小李的人影指向正北的是
A.b、d B.c
C.a、e D.無法確定
【解析】根據此圖可以知道,太陽在天空中運行軌跡從右向左,此地應為南半球,此日為極晝現象,最大太陽高度為30°,最小太陽高度為10°。根據H極大=90°-(φ-δ),H極小=φ+δ-90°,所以δ=20°S,φ=80°S。北京時間為20時,當地時間為18時,因此,當地時間比北京時間遲2個小時,當地經度比120°E偏西30個經度,即為90°E。由於此地為南半球地點,晝長為24個小時,日出、日落為同一地點,直射點緯度在80°S北,因此,可得出此地日出正南;正午正北;日落正南,即可得出人影朝向。故第(1)題選A,第(2)題選C。

例2.下圖為我國西部某區域7月均溫(℃)等值線圖,導致甲、乙兩地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兩地距海遠近不同
B.甲地為盆地、乙地為高原
C.高山阻擋了水汽輸送
D.兩地緯度差異大
【解析】首先排除A、C兩項,表述內容主要影響降水,對氣溫沒有影響;D也是錯誤的,因為從緯度來看,甲比乙緯度高,但是實際甲氣溫卻比乙高得出很多;從區域定位來看,乙位於青藏高原,屬於第一階梯,甲位於塔里木盆地,屬於第二級階梯,地勢成為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故選B。

例3.讀表1數據,回答(1)~(2)題。
表1 我國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
海拔/m 緯度 經度
北京 31 39°55′N 116°24′E
蘭州 1517 36°03′N 103°49′E
福州 84 26°02′N 119°19′E
甲地 110 34°44′N 113°42′E
乙地 1891 25°04′N 102°42′E
(1)甲地所處的地形單元為
A.黃土高原 B.華北平原 C.內蒙古高原 D.長江中下游平原
(2)右上圖中表示乙地年內各月氣溫的曲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本題給定某一城市的三維坐標,表面考查地理微觀定位,實際上著眼於地理空間推斷(數據分析),即利用已知推斷未知。甲地緯度小於蘭州,故不可能是內蒙古高原;甲地緯度接近35º,故不可能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甲地海拔為110米,故不能是黃土高原(大於200米)。甲地只能是華北平原,故選B。
(2)表格數據顯示乙地海拔最高,受地勢影響全年氣溫較低。根據經緯度位置可推斷該地為雲貴高原,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最低氣溫在0~15℃,對應曲線是③,故選C。
例4. 右圖中,虛線ACB表示晨昏線,陰影表示7月6日,非陰影部分與陰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據此回答(1)~(2)題: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①該圖表示北半球 ②該圖表示南半球
③AC為晨線 ④BC為晨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此時北京時間為
A.7月6日12時 B.7月7日12時
C.7月6日24時 D.7月5日24時
【解析】(1)根據陰影表示7月6日,非陰影部分與陰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可以推斷OP、ON為日期分界線即是180°經線或0時所在經線。由於晨昏線ACB是關於OP所在經線圈呈軸對稱,所以OP所在經線地方時為0時,ON則為180°經線的一部分。根據OP所在經線地方時為0時,可知圖中極點O處在極夜狀態。又因為陰影部分表示7月6日,可知該圖為南極俯視圖。根據自轉方向(順時針方向)和晝夜分布特點可知BC為晨線。故選D。
(2)根據OP所在經線(60°W)地方時為0時,可計算北京時間。根據ON為180°經線的一部分以及地球自轉方向可判斷非陰影部分處在7月7日,故選B。

強化闖關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102°E、28.2°N)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升空。據此回答1~4題。
1.嫦娥一號衛星發射之時,世界時為
A.0時05分 B.2時05分 C.5時05分 D.7時05分
2.能正確表示「嫦娥一號」衛星探月衛星發射時,西昌晝夜(圖中陰影部分表示夜)情況的是

3.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期間,下列地理現象可信的是
①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並向赤道移動 ②赤道低壓帶的北界與赤道重合 ③阿留申低壓強盛 ④澳大利亞西北部盛行西北季風 ⑤南極臭氧洞可能出現 ⑥墨累—達令盆地農民正忙於剪羊毛
A.①③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④⑤
4.火箭點火成功後,火箭升空後向偏東南方向飛行,主要原因是
A.使衛星盡早進入工作狀態 B.可藉助地球自轉線速度,減少發射所需能量
C.便於地面觀測與控制 D.有利於衛星獲得太陽輻射能
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表示,「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的深空探測正式啟動。據此回答5~6題。
5.「嫦娥一號」衛星將直接執行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表化學元素與物質探測、月壤厚度探測等項科學任務。該探測技術屬於
A.遙感技術 B.地理信息系統 C.全球定位系統 D.數字地球

6. 下列有關月球的說法正確的是
A.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大是因為其自轉周期長 B.月相的變化說明月球的形狀也在變化
C.月岩中富含地球上沒有的能源3He D.21世紀人類將首次登上月球取樣觀測

以水極點(178°28′E,47°13′S)為中心的水半球上,海洋面積佔90%;以陸極點(28°02′E,45°25′N)為中心的陸半球上,陸地面積佔48%。結合所學知識回答7~9題。
7.下列半球劃分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水半球之外,不全是陸半球
B.東西半球分界線是0°和180°
C.北半球上陸地面積大於海洋,南半球則相反
D.從理論上講,夏半年的一天較長,冬半年則相反
8.關於水陸半球正確的說法是
A.水半球以水體為主,具有一個完整的海平面
B.水半球的表面積是地球的一半,而半徑比地球平均半徑大得多
C.陸半球地表起伏大,與正球體相差極大
D.陸半球在地球儀上,也是一個正球的一半
9.沿經緯線方向上距離水陸極點最近的地點是()
A.(178°28′E,57°13′S) B.(168°28′E,47°13′S)
C.(28°02′E,55°25′N) D.(38°02′E,45°25′N)
胡錦濤在報告中回顧了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各項事業取得的新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結合下表,回答7~8題。
7.表中甲處最有可能是
A.汽車 B.飛機 C.天然氣 D.鋼鐵
8.表中乙、丙分別為大豆和油菜籽兩種油料作物,則
A.乙為油菜籽,丙為大豆 B.乙為大豆,丙為油菜籽
C.乙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 D.丙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

2007年10月31至11月3日將在上海舉辦「2007上海國際風能大會暨技術和設備展覽會Wind Power Shanghai 2007」。展會將以「全球性專業大會」、「沿海及海上風電開發」和「專業貿易洽談」為三大特色,是全球風能界的盛會。回答9~10題。
.風能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地轉偏向力的作用 B.氣壓梯度力的作用
C.摩擦力的作用 D.空氣對流的作用
9.關於上海風力資源豐富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的是
A.晝夜海陸熱力差異最顯著 B.冬夏季風顯著
C.潮汐顯著 D.有時受熱帶風暴和台風的影響
10.內陸高原、荒漠地區風力大的原因是
A.冷空氣頻頻侵襲 B.森林、草原遭到破壞
C.全球變暖 D.氣候乾旱
遠眺得多了,便發現了一個規律:每當「風和日麗」的天氣,既無風和的開朗感覺,更不見麗日在哪裡。早晨,太陽在北京市區的上空,就像一池子灰水上面浮分的一隻破舊籃球。而西山呢?大概那裡盤古尚未開天,更是一片混沌,連山光的彩子都看不見。而一旦起了風,那景觀立刻就不同了。一夜大風過去,紅日蒸騰,京城如洗,西山如畫,一切都看得那麼清
晰。此時我才發現,北京是那麼美。於是,我感到:北京,需要風;北京盼風!據此回答11—12題。
11.文中劃線部分所描述的天氣現象,形成原因可能是
A.大氣污染嚴重 B.大氣溫室氣體增多
C.受反氣旋控制 D.受鋒面氣旋控制
12.文中一夜大風過後的天氣可能是
A.天氣晴朗 B.氣溫上升,氣壓下降
C.氣溫下降,氣壓升高 D.氣溫降低,多風沙

參考答案
1.A 世界時為國際標准時間,即是本初子午線的地方時,比北京時間遲8個小時。
2.B 根據四幅俯視圖的經度的分布關系,可判斷A、C為南半球,可先排除。由D圖可知南昌在晨線附近與北京時間18時5分(當地時間17時13分不符)。
3.D 10月24日為秋季。再具體聯系選項分析回答即可。
4.B 「嫦娥一號」的繞地運行軌道為地球同步軌道,因此發射時向東南方向有利於利用地球運動的慣性,減少能耗。
5.A 遙感技術具有探測的范圍廣、獲得資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條件限制少、成本低、效益大等特點,是獲取信息源的主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統側重於對信息的加工分析。
6.C 該題可以聯系教材知識回答。月球溫差大與其沒有大氣密切相關;月相的變化是由於太陽、地球、月球的不同位置關系變化而形成的。

7.A 無論從任何角度將地球分為對應的、大小相等的兩部分,其中心點都是以地心對稱的,如南北極點、晝夜半球的中心、東西半球的中心等。而水陸半球的中心點不以地心對稱,即水陸半球並不是將地球分為對應的、大小相等的兩部分,也就是水半球之外不全是陸半球,地球上某個特殊點既在陸半球上也在水半球上,也可能都不在水陸半球上。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南北半球上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任何季節一天的時間長度都相等。
8.D 地球表面是球體曲面,各處的海(地)平面都是不同的。水半球表面積是地球的一半,半球的半徑仍是地球的平均半徑。地球上高低起伏與地球半徑、體積相比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陸半球形狀與正球接近,製作在地球儀上仍是正球的形狀。
9.B 在水陸半球上經緯線方向的距離有一定的規律性,與常規地球儀上距離的判斷方法一致。C距離陸極點與A距離水極點都是10°緯度,緯線方向長度都是10°×111千米/1°;B距離水極點、D距離陸極點雖然也都是10°經度,經線方向長度都小於10°×111千米/1°,緯度越高球面上的距離越近。

7.D 受技術和經濟基礎限制,中國目前的飛機、汽車生產規模有限,不可能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不均,產量有限。
8.B 我國大豆生產的規模和產量不如美國;大豆主要分布在東北,而油菜主要分之長江流域。

12.B 近地面風的形成主要受三個力的作用:地轉偏向力、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其中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根本原因。

9.C 一方面由於上海地處沿海地區,晝夜海陸熱力差異最顯著形成強勁的海陸風;另一方面,上海地處沿海地區受熱帶風暴和台風的影響較大;還有就是地處季風區內,冬夏季風顯著。而潮汐對風能的形成沒有直接影響。
10.D 內陸高原、荒漠地區由於距海遙遠,氣候乾旱,氣流下沉,晝夜熱力差異顯著,單位距離內氣壓梯度力大,所以大風日數多。
11:AC 從圖中「一池子灰水、一片混沌」可以初步判斷,該天氣基本為「灰霾」天氣,灰霾天氣的形成一般是大氣污染嚴重、出現逆溫現象,空氣流動不暢等自然和人為原因造成。
12:AC 「一夜大風過去,紅日蒸騰」比較明顯地寫出天氣晴朗,而大風又主要是冷鋒過境的特徵之一。

⑺ 誰有06-09年地理高考題匯編--全國各地的

2008年全復國各地名校高考模擬試卷試題制精選
第一部分 選擇題分類精選
人文地理部分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我們採取的一個重要舉措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化。其中積極發展了工業旅遊,據此判斷1~2題。
1.工業旅遊是指以工業生產場所、工業產品、工業生產工藝過程等為主要吸引物開發的旅遊項目。
開發工業旅遊最主要的條件是
A.資源的游覽價值 B.地區接待能力 C.市場距離 D.旅遊環境承載量
2.工業旅遊的興起,說明現代旅遊的特點之一是
A.旅遊主體的大眾化 B.旅遊方式的多樣性
C.旅遊空間的擴大化 D.旅遊內容的多樣性
讀iPod產業鏈示意圖,回答3~4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