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概論初一地理學情分析
① 根據對亞洲位置特點的學習,分析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弄清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主要還是要多留心地圖上的細節。氣候類型與海陸位置息息相關。建議買一個世界地圖冊,沒事就看看,地理位置就能記住。
還有什麼問題歡迎追問!
②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怎樣學習地理》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分析學生的情況的,和版本沒什麼關系。要聯系你的學生來分析。
③ 初一地理,亞洲季風氣候特點
亞洲東部、南部冬季盛行(西北)風,氣候特點是(低溫少雨);夏季盛行(東南)風,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④ 地理學情分析怎麼寫
一、高中地理課堂中學生學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通過平時觀察交流聽課教研活動,從高一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偏差、學習風格與習慣、課堂參與、課後作業延伸及日常生活的表現等方面去了解學生,通過定性分析我們發現以下情況。
1.初、高中地理知識跨度大,致使高一新生在思想、學習方法以及地理知識和能力儲備方面一時不能適應或准備不足,普遍感覺地理難學。
2.面對地理課本不知從哪裡下手,總感覺腦子里亂糟糟的,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即便是認真學了,努力背了,但還是記不準、記不全,在解決問題時,不是理解出現偏差,就是沒有解題的思路,或是有了思路答不完整。
3.課堂參與程度低,僅限於一問一答,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深入思考。
4.很多同學課堂上不願意主動發言,幾乎不質疑,更別提上升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了。
二、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教學脫離學情的原因分析
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師互聽互評課,交流教法,探討教育理論,發現存在以下原因:
1.備課過程中重「文本」輕「學生」
在「知識本位」「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地理教學中,教師的備課時間、精力幾乎都用於研究大綱、鑽研教材、撰寫教案。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閉門造車」式的教學設計,有些青年教師往往還對多媒體課件的製作特別研究,常常花大量的時間製作出精彩生動、內容豐富的課件,然後用設計好的教案、課件機械式地上課,不能隨機應變,也不會調整教學進程和策略。
2.教學起點和要求定位不恰當,分層教學措施缺失
一方面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班級和學生,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起點時搞「一刀切」,提出的學習要求相同,導致對有的班級和學生教學起點偏高,有的班級則相反;另一方面對課堂教學提問的問題難度、作業難度和作業量、完成時間等方面的要求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習興趣、認知能力和知識基礎等,難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都有收獲,從而出現優等生「吃不飽」,基礎薄弱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
3.不能根據學情妥善選擇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不善於因勢利導、深入淺出,使學生對地理產生抑制情緒,這是學生感到地理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⑤ 初一下學期地理第一章亞洲復習提綱。急用、
1 亞洲及歐洲
「亞細亞」和「歐羅巴」:亞細亞:東方日出之地 歐羅巴:西方日落之地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為一體,合成亞歐大陸。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亞洲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歐洲北、西、南三面瀕臨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東與亞洲相連,南與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三大特徵:1. 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3.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異:
亞洲 歐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對高對 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側
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徵顯著;季風最強盛,最典型,影響范圍也最廣。
大河眾多的亞洲: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內流區面積廣大
亞洲的人口與國家: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大多數在亞洲
2.1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與我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有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馬來群島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2萬多個大小島嶼的總稱。馬來群島的大多數島嶼地勢崎嶇,山嶺河多,平原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國」。日本被稱為「地震國」
地區 地形特徵 河流特徵
中南半島 山河相間 由北向南
馬來群島 地勢崎嶇 短小湍急。
馬六甲海峽:東南亞處在亞洲與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的重要樞紐。
富饒的礦產: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泰國天然橡膠和棕欖油的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馬來西亞的錫都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區和島嶼的熱帶雨林地區則人口稀少。
2.2 南亞
南亞次大陸: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與印度洋之間的廣大的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總面積約430萬平方千米。
三大地區: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
一年分三季:三季分為3-5月為熱季;6-10月為雨季;11至次年2月為涼季
宗教與社會:佛教;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蘭教。
人口與經濟:南亞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人口約13億,佔世界人口的1/5強。
2.3 西亞
五海三洲之地:地中海;黑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亞洲;非洲;歐洲。
這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
乾旱環境中的農牧業:農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國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國家: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世界石油寶庫:佔世界總產量的25%。通過波斯灣運出。石油輸出路線:
⑥ 初一地理 亞洲地形分布特點
亞洲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很大。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有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海拔8844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湖面鴟地地中海海面392米的死海低地;有菲律賓群島外側深達10497米的菲律賓海溝;有高峻的山地和寬廣的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千差萬別,復雜多樣,高峰與深海溝之間,竟相差近兩萬米。
亞洲地形的第二個特點是以山地和高原為主,高原和山地約佔全洲總面積的四分之三。亞洲大陸的平均海拔高度約950米,除了被厚層冰雪覆蓋的南極洲以外,它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個洲。
亞洲地形的第三個特點,是它的地勢好象一朵怒放的鮮花,從中部向四周輻射延伸,中間高,四周低。
大陸中部的帕米爾高原,好象這朵花的花心,一列列巍峨的山脈,以這里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彷彿是這朵花的第一層花瓣。從帕米爾向西伸出的主要有興都庫什山脈、蘇來曼山脈等。從帕米爾向東伸出的有昆侖山脈,向東北伸出的有天山山脈,向東南伸出的有喜馬拉雅山脈。在這幾條巨大的山脈和它們向外延伸的山脈之間分布著很多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等。此外,亞洲的北部有中西伯利亞高原,亞洲的南部有阿拉伯高原和德干高原,亞洲的西部有安納托利亞高原。
亞洲的平原好象綻開的鮮花的外層花瓣,多分布在大陸邊緣的大河中下游地區。在亞洲西部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有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湄公河平原等,西北部有西西伯利亞平原和土蘭平原,東部有我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參考資料:http://61.184.198.202/Resource/Book/E/SZJY/TS014019/0008_ts014019.htm
⑦ 初中地理教案湘教版版七年級下冊第一節《亞洲於歐洲》教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教學設計
●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亞洲及歐洲》是世界區域地理的第一節,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節。學習內容較多。因此,教學中注重教會學生利用地圖、數據、圖片等資料分析問題,並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徵方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思。本節教材安排的特點是「學習亞洲,練習歐洲」,關於歐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關於「西歐氣候的成因」,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准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徵,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徵的分析方法,並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並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
4課時。
⑧ 初一地理題:亞洲人口過多會給亞洲經濟,社會帶來什麼影響
人口眾多,首先會導致糧食供應不足,農產品價格上漲,進而導致人們的內生活成本增加,企容業員工的工資增加,企業運營成本增加,經濟發展受挫。之後隨著新增人口長大,他們就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勞動力市場充足,企業人力資本投入減少, 可以有更多的資金投入擴大生產,盡管工資低,人們收入下降,購買力下降,但是總生產還是必將平穩的,經濟也可以緩慢增長。最後,當新增的人口到老齡時,會帶來嚴重的養老負擔。因為突然的人口過多過快增長,使得前面積累的養老金不能滿足一下子增多的老年人口的需求,養老壓力就會降臨到年輕人的頭上(比如現在我國的養老情況)。此時年輕一代的消費就會受到抑制,消費能力下降,生產也會下降。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隨後人口過緩過慢增長,會導致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儲備不足,長期發展會導致勞動力不足,老齡人口增加,老齡人口在全國人口比重增大,養老和醫療負擔加重,不利於已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