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層分組教學
① 初中地理如何有效設計分層作業
如何設計有效的地理作業
近年來,隨著中考制度的改革,初中地理課業負擔也越來越重,因此,提高地理作業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地理老師都在思考和探討如何依據大綱,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上設計有效的地理作業,才能符合學生的需求。 地理作業初中有效性一、什麼樣的地理作業才是有效和高效的 從地理教學的角度看,地理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它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但是,種種原因導致有些教師對作業認識產生偏差,認為作業做的越多就越能應付考試,提高考試成績。大多數教師搞「題海戰術」,無味的重復,偏題、怪題層出不窮,甚至有個別教師把「罰抄作業」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學生叫苦叫累,教師叫煩叫重。於是,作業成了「令人頭疼卻必須做的辛苦差事」。因而,我在長期的地理教學中對「什麼樣的作業才有效、高效」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1.作業,只有在適當、適量和適時的時候才會有效。那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切合課程標准要求、符合知識建構原理的練習、作業,那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進取性、創造性的練習和作業,才能夠真正發揮其鞏固、強化和拓展的練習價值,才能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的學習要求,對作業進行預設,分重點內容摘抄(課本為主)、圖表分析(填充圖冊為主)拓展提高(地理配套練習冊為主)三個部分,緊跟教學進度,精練試題,由易到難,分步完成,學生感到作業量適中,易完成,准確率高,有成就感。 2.作業內容要有趣味性、開放性,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有效性是我們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作業也一樣,只有學生在付出勞動的時候有了收獲、有了提高、有了進步,才能激發作業的興趣。學生喜歡貼近生活、形式新穎、開放性的作業,教師要把地理作業融入生活,同時把題型設計得符合中學生興趣特點,以增添學生做作業的情趣,有利於學生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去觀察、思考、分析與解答,提高他們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在學習《西亞和北非》時,我抓住學生對熱點問題易關注的心裡特點,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組阿拉伯人的生活圖片或媒體視頻,然後觀察思考下列問題: (1)你知道圖片中人物的人種、民族、宗教信仰、語言嗎? (2)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什麼地區?其服飾與所在地區的環境有何關系? (3)你知道西亞、北非地區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備受世人關注的原因嗎? 問題很貼近生活,教學中,學生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輕松愉快的獲取新知識。 3.把作業的選擇權還給學生。過去,我們讓學生完成作業的時候,基本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所以導致了部分學生對作業不能做,也不喜歡做。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拿到作業以後,自己不能做,就乾脆不做,去抄。有些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看到作業太簡單了,就沒有興趣做,為了應付老師,乾脆還是抄。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位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這就說明,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智力特點,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我在作業的設計中作了大膽的嘗試,按7∶2∶1的比例。所謂的7∶2∶1是這樣分配的:「7」是基礎題大家都要完成;「2」是針對重點、難點拓展拔高讓地理成績較好的同學,「1」是嘗試鏈接中考題讓激進的同學。通過地理作業選擇權的變化,激發了學生作業興趣,基礎差的學生不用每天忙於抄作業,基礎好的學生做一些有難度、挑戰性比較大的題目,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做適合自己的作業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二、如何設計有效、高效的地理作業 作業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目標明確、方向准確、切中要害,難點問題要有變式訓練,組題要有梯度。錯誤率高要有糾錯練習。因此,我們設計了以下幾種作業類型: 1.發揮地理知識和生活聯系緊密的特點,設計學生易感悟的預習型作業 傳統的地理作業只是對已學過的知識復習、鞏固和提高。其實,地理知識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通過留預習作業的形式,也可以培養學生以教材、地圖冊、網路等為主要資料來獲取知識的能力。這一類作業應選取立意較新、情景新且緊扣重點的基礎題,讓學生在預習課本,了解考點知識結構及體系的過程中嘗試訓練,找出自己疑惑的問題所在。例如,在學習《非洲》一課時,讓學生提前觀看《人與自然》,初步了解熱帶、稀樹草原、肉食性動物、草食性動物、雨季旱季等知識點的鏈接。 2.課堂和課後,針對大多數學生設計基礎型作業 在課堂上和課堂後,適當地給學生布置些與上課內容基本一致的作業,作為鞏固和檢測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手段,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基礎型的作業,即是主要以檢測學生對知識點本身掌握程度而設計,是針對全體學生而設計,是課堂教學的任務,全體學生都應達標。
② 高中地理分層教學具體開展了哪些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專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屬平相近的群體並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它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和學業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
③ 地理學科怎樣進行分層教學
學生分層
為了落實地理課分層次教學,又使每個同學都感到心情舒暢,教師先把分層次教學專的意義、內容屬及方法告訴學生。在做細學生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先採用學生自我評價,自願報名,筆者再根據期中考試情況、平常上課情況、完成作業情況分別進行打分,稍加調整,把班級分成ABC三等,各層次比例大致1:4:1。
1)A:85—100分,「吃不飽」,態度認真、基礎好、興趣濃、思維敏捷、 上課積極的學生。
2)B:60—85分,「勉強夠吃」,態度較為端正、自覺性有待提高、成績和 興趣不太穩定的學生。
3)C:60分以下,「吃不下、不想吃」,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濃,缺 乏克服困難的毅力
④ 如何進行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就是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對有差異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實行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訓練、不同的評價等方式,使每個學生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分層教學與當代科技迅猛發展的現狀相適應,與社會飛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與人的心理發展規律相適應,與人的智力和認知發展規律相適應教學模式。那麼怎樣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呢?
一、老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突出學生主體意識
在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渠道,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了解他們的學習技能、智力因素、學習品質、學習興趣等。掌握這些後,對學生進行分類,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實施分層教學時,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各種愛好。在教學中,樹立學生主體意識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所有學生,在學習成績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能找到自己的愛好,發揮學生個性特長。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樂觀的對待每個學生的發展,樹立學生之間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觀念。
二、明確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構建不同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每個學生的發展為理念,合理的構建教學內容,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教學活動。要改變傳統的「統一的綱性」標准,對那些基礎差的學生,要實施先淺後深,循序漸進的方法,將教材劃成不同層次,構建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去完成。對學生的分層要求,不僅要從量上去區分,也要從難度和綜合度上區分。對那些難度較大、跨度較大的內容不作過分的要求。對接受能力差點的學生,不要立即要求他們做綜合的訓練。切忌在教學中犯急於求成的錯誤,因為那樣不但提高不了教學效率,反而會喪失學生的學習信心。
三、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分層次教學時,我們要從備課階段做起,將教學時間、教學要求、教學方法等各個環節都要進行充分考慮。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於同一個知識點,要設計出不同的提問和要求,要做到針對性,在面向全體的時候,照顧個別。努力做到雖然分層但不散,盡管面向整體,但不死板。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根據課堂上的情況,隨時做好調控,將因材施教自然的融合到預習、提問、練習、輔導的各個教學環節之中。
四、明確練習設計策略、實施分層次輔導
在實施分層教學中,我們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分類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對於較高層次的,要求高點;對於中等生,要適當減低難度,或者將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對於基礎不好的學生,布置一些簡單的問題,逐步提高練習的難度,這樣就能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全面的發展每個學生。課後輔導,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抓好課後輔導,對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幫助很大。在實施分層教學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輔導。在具體的教學輔導中,我們不能採取補課等增加學生負擔的形式來進行。而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分類輔導的方法來進行。對於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輔導的內容側重於對所學知識的拓寬、加深上;對於學習成績欠缺的學生,輔導的內容側重於掌握學習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上。對於中等成績的學生,輔導的內容側重放在培養他們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上。通過不同形式的輔導,力爭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大進步。
五、採取多種形式的考查與評價
對學生進行考查與評價,目的在於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只用試卷考試的方式。如果只用試卷進行考查,那些成績好的學生永遠比那些基礎差的學生考的分數多,這樣就不利於調動基礎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他們經過幾次努力,仍然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遠遠落後時,就會喪失學習信心。因此,我們要在具體考查、評價學生的時候,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如課堂中的表現、是否善於提出問題、完成作業情況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查和評價。努力通過考查與評價,讓每個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⑤ 如何將分層分組教學引入物理課堂
一、對教師的主導性的理解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所謂導就是引導,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體現在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教會學生合理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規劃和引導。就像一句諺語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是這個道理。這在具體教學中,就需要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由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更為重要,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教師的導:1、教師的課前准備,也即備課。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編制設計出每堂課的程序結構、實施方案,即常稱的教案。教師要在上課前對整個課有個大概的構思,做到胸有成竹。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思路的設計、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對教材的理解能力、駕馭能力都能在教案中得到體現。2、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法服務於學生的學法,教師的教要符合學生學的規律,主導作用要為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服務。為了使學生身心都得到全面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生身體特點的個體差異性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學習都能得到相應的進步。同時教師應講究學習方法的傳授,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另外也可通過與其它學科相結合,傳授自我學習的自學能力。在上每一堂新課前,讓學生有目的地充分自學、嘗試練習,從自學中發現問題,從自學中得到提高。3、要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個性發展。素質教育是一種重視個性發展的教育,重視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培養。個性的核心是創造性,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有自己的創見,就要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們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練習的布置上要依據教材、學生的實際而定,不要讓我們的孩子適應我們的教育,而要讓我們的教育適應我們的孩子。教學中要保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珍惜學生的獨立見解,鼓勵學生質疑問難。4、教師要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在引導學生利用好課堂資源的同時,鼓勵學生敢於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圍牆,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有選擇地吸收豐富的校外資源,在社會環境中學會學習。總之,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引導和規范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又要尊重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或者說,通過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但是,肯定教師的主導性作用並不意味否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學生的主體性是構成教師主導性作用的主要任務、內容,是衡量教師主導性作用的重要標志。離開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內涵,失去了它的對象和歸宿。那種只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並以此而否定學生主體性的教師中心論顯然是錯誤的二、對學生主體性的理解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學生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對自己學習目標的清晰度和學習過程動力的強弱。《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強調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而完成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的動機、情感、興趣、意志等,這些因素能對學生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這種思想在體育教學中的反映主要是:忽視學生的個體需求、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忽視因材施教。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學習興趣很難被調動起來、創造性思維被抑制、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最後造成了學生的片面發展。所以在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到以學生為主體:1、首先要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體育教學中,不同的學生在體能、技能和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表現在學習中,就是每個學生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生方法。因此,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空間,不要給學生規定過分統一的要求,也就是教會學生學會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練習方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教師的幫助,最終實現學習目標。2、多給學生創造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興趣是良好的老師,體育課上要多給學生留些自我發揮的空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發揮,學生的個性才有發展的空間。3.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體育教學中應根據具體要求和實際情況,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合理的分組,進行分層教學,使每位學生感到體育課的主人是自己,所有的目標、內容、方式、方法都是為自己設計的。只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體現其主體作用,才能完成學生能夠完成的教學內容。三、正確處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的關系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活動的兩個方面,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的兩個方面共同作用,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的指導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正確的導,學生主動的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兩者是統一的。在實踐中,許多教師沒有正確理解二者的關系,把二者關系對立起來,認為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放棄老師的主導作用,以致於把一堂體育課上成了放羊式的課,教師完全放任學生的學習,學生的學習也處於盲目、混沌狀態,達不到學習的效果。或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樹立教師的絕對權威,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不應把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對立起來,他們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能因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而過分放縱學生,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要注意教學相長,使教師與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密切配合,共同提高。1.轉變觀念,正確認識主導與主體間的關系。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體現者和設計者,始終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決定了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而對學生來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進行學習,掌握各項體育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由此可見,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互為條件、辯證統一的,即主導是對主體的主導,而主體則是在主導作用下的主體。2、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強調學生的主體,其實也是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個體差異、不同的興趣愛好來更好的組織教學,合理的安排教材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要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豐富的教學素材。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豐富自己的教學藝術、不斷創立新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是實現教學目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越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越充分,就越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兩者相結合、相輔相成,有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
⑥ 分組教學制的分組教學的優缺點是什麼
1.分組教學的優點。
(1)有利於因材施教。分組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版水平,甚至不同的權興趣分成幾個小組,對不同的組提出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能適應學生的能力和要求,照顧了學生的差異。
(2)有利於「英才教育」。班級授課,教師組織教學時更多是面向中等學生,優生常感到「吃不飽」和太容易而厭倦學習。分組教學能較好照顧尖嘗法佰盒脂谷拌貪飽楷子學生的特點,滿足其強烈的求知慾和需要,有利於英才的培養。
(3)有利於教師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2.分組教學的缺點。
(1) 是很難科學地鑒別學生的能力和水平;
(2) 是在對待分組教學上,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意願常常與學校的要求相矛盾;
(3) 是分組後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學生容易驕傲,使普通班、慢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
⑦ 分層次教學是什麼意思,與實驗班有什麼區別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內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容體並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它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和學業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
對於差異教學的定義,我國華國棟教授認為「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差異教學」實質謅議》中指出「差異教學」是在班集體教學中,利用和照顧學生個體差異,建立在教育測查和診斷基礎上、「保底不封頂」,促進學生最大發展為教學目標,多元化彈性組織管理的教學.
實驗班是學分制改革的實驗田;是復合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驗區;是學校優才優育創立品牌的重要途徑。包括各種教改實驗班、課改實驗班、數學實驗班、超常兒童實驗班。例如,實驗班一般會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三年的初中教學任務,用一年的時間對付中考,這樣學生就有機會進入重點高中了。
⑧ 如何分層次教學
分層次教學的前提是1、分層次備課,2、分層次上課,包括課堂提問。3、分層次布置作業。4、分層次輔導學生。這樣可以做到: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弱的學生能吃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