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魏的________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他寫的《_________》是一部綜合性的________專著,詳細介紹了
2. 北宋時期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什麼
北宋時期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是《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網路全書」。
《齊民要術》成書的時間為公元6世紀三、四十年代,其作者是賈思勰,生活於中國北魏末期和東魏(公元六世紀)。
北魏之前,中國北方處於一種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一百多年以後,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權並逐步統一了北方地區,社會秩序由此逐漸穩定,社會經濟也隨之從屢遭破壞的蕭條景象中逐漸恢復過來,得到發展。北魏孝文帝在社會經濟方面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盡管如此,當時的農業生產還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有待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6]
賈思勰青年時代,正值北魏孝文帝所倡孝文漢化運動的高峰,朝廷議政以農為首,督辦農業,違者免官。太和九年(485年)又實行均田制,把無主荒地分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規定種植五穀和瓜果蔬菜,植樹造林。統治者的勵精圖治,農業生產的蒸蒸日上,為賈思勰撰寫農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6]
魏晉時期,人字耙和無齒耙開始出現,形成「耕-耙-磨」結合的耕作技術,加強旱地防旱的技術,北魏時又積累了一整套針對不同季節的「耕-耙-磨」經驗。賈思勰認為農業科技水平的高低關繫到國家是否富強,於是他便萌生了撰寫農書的想法。
賈思勰為官期間,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處,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曾經親自從事農業生產實踐,進行各種實驗,飼養過牲畜、栽種過糧食。賈思勰不但注重親身實踐,而且善於向經驗豐富的老農學習,吸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7] 賈思勰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從富有經驗的老農當中獲得的生產知識以及對農業生產的親身實踐與體驗,認真分析、系統整理、概括總結,最後完成了《齊民要術》。
3. 北宋時期最著名的科學家是誰
個人認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
2009年度最著名的科學家是誰?這個問題沒人回答得了。
2009年又沒有結束,誰知道在剩下的8個月里會不會有什麼重大的科學成果問世。
4. 誰是北魏時期傑出的地理學家他的代表作是水經誰呀誰呀誰呀誰呀誰呀誰呀誰呀誰
×
5. 關於北宋地質學家沈括的簡介
一、沈括的生平 沈抬(1031~1095)是我國北宋時期傑出的科學家。1031年,他生於浙江杭州的一個封建官僚家庭。1051年冬,沈括的父親去世了,根據朝廷的規定「承襲父蔭」他當上了江蘇海州沐陽縣主簿(縣令的助手)。幾年後,因興修水利有功,1055年調任代理東海縣令。1061年任安微寧國縣令。1064年考中進土。1066年入京(開封),在國家的昭文館做編校書籍工作。這里珍藏著許多民間難以看到的書籍,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條件,夜以繼日地刻苦讀書,幾年時間便使他的學識又得到進一步充實。直到1074年,他在京都歷任司天監、軍器監、翰林院學士等職,他思想進步,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1085年由於政事傾軋,離京到秀州(今浙江嘉興)人事《天下州縣圖》編繪工作。1087年完稿後,又遷潤州(今江蘇鎮江),那時他已是58歲了,在那兒買了一座園子,據說和他年青時夢見的地方相似,因而起名為「夢溪園」。在這座園中,他用晚年的全部精力完成了中國科學史上劃時的科學巨等《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共三十卷,包括《補筆談》三卷和《續筆談》一卷。該書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數學、物理等等。沈括在64歲那年,他的《夢溪筆談》正進入最後修改定稿階段,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病魔纏身,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終於在1095年的一天。這位我國科技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與世長辭。 二、沈括的學習與研究方法 沈括在他小時,就勤奮好學,喜歡讀書,遇到問題肯動腦筋,自幼就養成了實事求是,遵重科學的好品格,在他童年曾隨做官的父親先後游覽了四川、福建、河南和江蘇等許多地方,這使他大開眼界,從中獲得許多知識,沈括在科學研究上的最大特點是:除了他的知識淵博外,他注重匯集平生見聞。強調調查研究,重視觀察實踐,親自參加科學實驗。因此,為我們留下了內容豐富而珍貴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 三、沈括在物理的方面的主要貢獻 電磁學方面:(1)最早記載了人工磁化的一種簡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造指南針。(2)在歷史上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即磁針所指「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光學方面:(l)對針孔成像與球面鏡成像問題,做了仔細研究。(2)研究過透光鏡,即一種特製的銅鏡。 聲學方面:(1)用紙人顯示聲音的共振。(2)「虛能納聲」是沈括在聲學上的另一個見解。指出:將牛革箭袋(矢服)放在地上當枕頭,就能聽到數里之內的人馬之聲。
6. 北宋八大文學家
北宋抄沒有八大文學襲家,是唐宋八大家,分別是: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
蘇軾、蘇洵、蘇轍三人合稱為三蘇,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歐陽修是蘇軾的老師,王安石、曾鞏也都曾拜歐陽修為師。所以唐宋八大家又分為唐二家(韓愈、柳宗元)和宋六家(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

(6)北宋傑出的地理學家擴展閱讀
1、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2、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7. 北宋地理學家叫什麼名字墓室在哪裡
樂史(930――1 007),字子正,宜黃人(注意不許改「崇仁人」)。北宋時代著名的地版理學家、文學家和方權志學家,是隋唐開科舉後撫州第一位進士。他博通典籍,好著述,前後著書20餘種,共1018卷。
《太平寰宇記》,對北宋當時全國各州縣的山川形勝、歷史沿革、風俗物產以及人物藝文等都作了詳細記載,是一部採摭繁富的地理總志。
樂史出生在宜黃縣黃陂鎮霍源村。
樂史78歲時病卒於洛陽,葬於崇仁縣三山鄉官山村前鳳凰窠,距崇仁縣城9.6公里,冢高1.4米。
8.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傑出的地理學家.其著作有什麼
地理學家與文學家,《水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