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智慧故事
『壹』 關於地理的小故事
.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貳』 怎樣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地理教學的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凡是感興趣的事物,人們必然力求去認識它,掌握它。正如一位教育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是一種手段,學生的「學」才是真正的目的,那麼,在地理教學中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且從中體驗快樂呢?這需要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通過幾年來的課堂實踐,
我積累了以下教學中常用的方法。
一、巧用故事,激發情趣。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而學生一般都喜歡聽故事,老師可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徵,在教學設計時能用故事導入的盡量用故事導入,適當的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真實、生動、形象而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寓故事於地理教學之中,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又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
如講阿根廷的大牧場放牧業時,通過阿根廷牛肉肉質鮮美這一知識點,我給學生引入了咱們威寧的火腿,因高原地形和放養的生產方式使豬腿肌肉發達而美名四揚;在學到澳大利亞混合農業時,藉助其發達的牧羊業引入這樣一個故事:幾十年前,澳大利亞草原十分廣闊,牛羊成群,畜牧業非常發達,光是牛糞每年就有幾百萬塊堆在那裡。由於當地沒有吃牛糞的屎殼郎,那裡的牛糞堆積在草場上,風干硬化,使得被遮壓的牧草枯死,草場上出現了塊塊禿斑。牛糞還孳生蒼蠅,使得那裡的蒼蠅猖獗。外國生物學家到澳大利亞考察,看到交通警察的手臂不停地揮動,還以為是當地的禮節,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驅趕臉前的蒼蠅。經過多年的探索以後,澳大利亞決定從國外進口屎殼郎,在草場上大批放養。於是,我國的屎殼郎便應邀而去,解決了那裡的生態難題。
通過這樣的故事導入,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刺激了他們的求知慾望。
二、巧用諺語輔助教學。諺語是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深刻的道理。所以諺語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教學中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既通俗易懂,又生動有趣,可以起到「一石擊破水中天」的效果,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在講「地下水」時,運用諺語提問:「井水不犯河水嗎?」這平常無奇直接了當的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於是趁機給學生講解地下水的來源、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和地下水的類型等知識,最後再聯繫到地表水的知識,不需說明,學生自然已經體會到井水其實是「犯」了河水的。這種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直通主題的方式,引起學生很濃的學習興趣。
學習「大氣的散射作用」時,運用「雨後青山分外青」設問,學生的地理思維一下被激活,他們通過討論、爭論、歸納,很快掌握了散射原理並且認識到散射作用有兩種:一是散射質點較大,如塵埃微粒等,對各種波長的太陽光都能散射,陰天天空呈灰白色就是這種散射的結果;二是質點較小,太陽光中波長較短的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成蔚藍色,尤其雨過天晴,大雨將空氣中塵埃帶落,散射質點自然小了,雨水洗過的山上植物生機勃勃,一片蔥綠,與蔚藍色的天空交相輝映,青上加青。
三、運用歌訣,巧妙記憶。地理歌訣以其精煉簡潔、琅琅上口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中可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
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內蒙古高原用「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種教學既使地理課堂變得詩情畫意,又調動了學生的想像力。
再如長江一節要求記憶的東西特別多,有長江的源頭、長度、流經的1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編成順口溜即: 長江源頭沱沱河,流自各拉丹東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入東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黃金水道六千三。我國海運條件優越,沿海多優良港灣,需要記的開放海港城市有十四個,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藉助歌訣:江海連波通三州,秦皇雲煙上青天。記憶效果顯著。
運用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激發了興趣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躍躍欲試進行地理歌訣創作的熱情。
四、巧用謎語,解決疑難,活躍課堂。謎語是一種文字游戲,它曲折有致,變化多端,寓意奧妙,耐人尋味,而且能啟迪智慧,陶冶性情,培養思維和推斷能力。在教學中恰當引入地理謎語,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劑學習情緒,並幫助學生突破和解決課文中的難點。
「地圖上的方向」這節內容中,在經緯線畫成圓弧形的情況下,南、北兩極點如何確定方向是一大難點。這時可用謎語開路。首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趣題:「要蓋一座樓房,四面都開窗,要求每扇窗戶都朝南,請問該在哪裡好?」起先,學生會覺得興奮但又有些莫名其妙。這時通過一則謎語來提示學生:「哪洲不連,哪國也不沾,蓋房不用磚瓦,地皮也不出錢(打一地名)」學生對照地圖邊找邊思考,很快猜出謎底「北極點」,然後根據經緯網、地球儀的演示,讓學生找到北極點,這正是樓房要蓋的地方。學生從而悟出北極點這一位置的與眾不同來。同時,反之,也懂得一個人如果是站在南極點,他的前後左右便都是同一個方向——北方。
在學習「昆明准靜止鋒」時,除畫圖深入淺出講解外,通過以下謎語讓學生加以聯想:天無三日晴;久雨初晴;一寸光陰一寸金(同猜一地名)。學生通過分析:貴陽鋒面控制之下,多陰雨天氣,因此晴天少,太陽寶貴,這樣一來,對昆明准靜止鋒的概念及成因,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和理解。
五、引用詩詞成語,使教學生動形象。要上好一堂課,離開生動精煉的語言是辦不到的。教學中對於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利用生動的語言、傳情的教態和板圖結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目的。
如講地球的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 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講解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灘險、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誦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短短四句,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麗風光一覽無余;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生動有趣、富於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描述了地殼的運動;冷鋒過境時,形容天氣用「風雨交加」;講地球運動時用「星移斗轉」;講海陸間循環用「百川歸海」。引用這些成語准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客觀地反映了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引伸和輔助,積極開闢地理課第二課堂的活動,這是目前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將學生帶出教室,可把室內課堂轉化為室外課堂,使理論知識鮮活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刺激學生的探知慾望,培養實踐能力。
如藉助研究性學習的機會,安排學生對鄉土地理進行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鄉土地理的調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也助於學生加深對其它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理解與記憶;組織地理課外活動小組,參觀氣象站,進行天氣預測;到學校天文台看星空,觀月相;還可以利用班內組織的春遊活動,在野外開展對家鄉的地質地貌研究等,力求把課本知識寓於各種活動之中,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這樣,地理課的教學就會變得有聲有色,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從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品德。
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著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勵」。通過教師激發,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並感受到地理學科的奇妙無窮,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好循環,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叄』 急需地理趣味小故事!!!!!!
地理小笑話
地理課 地理課上,老師問:「巴西在哪裡?誰發現了新大陸 ?」 阿獃:「在地理課本五十一頁。」 大軍同學在睡覺,老師叫他到講台上,要他指出掛圖上哥倫布所發現的新大陸, 大軍指出了正確的位置。 老師滿意地笑道:「 同學們你們現在知道是誰發現新大陸了吧?」 同學們齊聲說:「大軍!」 接著老師問大軍:「新大陸下面的那行數字是什麼意思?」 大軍答:「是哥倫布的電話號碼。」
與地理有關的諧音笑話
A、「南海諸島」
李先生在上地理課。
先生:南海諸島在什麼地方,大家看見了?
學生暴笑,齊呼:「看見了,在前排!」
原來,班上有個「男孩」叫「朱導」。
提示:南海諸島(Nánhǎizhūdǎo)≈男孩朱導(nánháiZhūdǎo)
B、「中國的疆域」
李先生:中國的疆域有多大?
某學生:中國的江玉?長江的江玉還是黑龍江的江玉?
李先生:你的地理成績,可能倒數第一。
某學生:到蜀第一?那我得到四川讀書了。
提示:疆域=jiāngyù=江玉;倒數=dàoshǔ=到蜀
C、「三級行政區劃」
李先生:中國的三級行政區劃是怎樣的?
某學生:中國的三級性徵趣話是兒童不宜的。
提示:區劃(qūhuà)≈趣話(qùhuà)
D、「地域文化」
一班主任休產假,學校安排上地理的李秈生代之。一天,班長找到李秈生,焦急的訴說:「我們班本月的黑板報還沒出,學校下周就要評比了,請您定個主題,叫大家提供稿件吧。」
李秈生想了想,說:「你馬上回班上告知同學們,本月黑板報就以『地域文化』為主題,請大家積極投稿。」
班長回到課室,在黑板上廣而告之:本月黑板報主題--地獄問話,請大家積極投稿。
E、美日在亞洲
李先生:你怎麼說美、日都在亞洲?
全求通:我說每日都在亞洲怎麼不對?我不是天天都在亞洲嗎?
『肆』 10個地理小故事
6個有趣的地理小故事
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伍』 地理小故事
你說的是希臘神話里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凡人兒子法厄同(Phaethon)。後來希臘神話里把太陽神赫利俄斯和阿波羅(Apollo)混為一體了。
一種傳說認為他不聽太陽神的勸阻,執意要單獨駕駛父親的太陽車,結果太陽車失控後,法厄同從空中墜落到地上摔死。這個傳說最為流行。
你說的是關於法厄同的另外一種傳說。
傳說歸傳說,不過太陽系裡的小行星是確實存在的。
太陽系中成千上萬顆小行星都沒能積聚形成行星。它們的體積大小不等,有的與高爾夫球一般大,而有的則相當於整個羅德艾蘭州那麼大。大多數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進行軌道運行。
小行星帶是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的密集區域,估計此地帶存在著50萬顆小行星。關於形成的原因,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於某種原因,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這個空擋地帶未能積聚形成一顆大行星,結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在太陽系中,除了九顆大行星以外,還有成千上萬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小天體,它們像九大行星一樣,沿著橢圓形的軌道不停地圍繞太陽公轉。與九大行星相比,它們好像是微不足道的碎石頭。這些小天體就是太陽系中的小行星。
小行星,顧名思義,它們的體積都很小。最早發現的「穀神星」(Ceres
1)、「智神星」(Pallas
2)、「婚神星」(Juno
3)
和「灶神星」(Vesta
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顆,被稱為「四大金剛」。「四大金剛」中最大的穀神星直徑約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徑約為200多千米;如果能把它們從天上「請」到地球上來,中國的青海省剛好可以讓穀神星安家。除去「四大金剛」外,其餘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據估計,最小的小行星直徑還不足1千米。雖然它們的體積比衛星還小得多,但是在太陽系這個家庭中,卻要和九大行星論資排輩。
大多數小行星是一些形狀很不規則、表面粗糙、結構較松的石塊,表層有含水礦物。它們的質量很小,按照天文學家的估計,所有小行星加在一起的質量也只有地球質量的4/10000。這些小行星和它們的大行星同伴一起,一面自轉,一面自西向東地圍繞太陽公轉。盡管擁擠,卻秩序井然,有時它們巨大的鄰居--木星的引力會把一些小行星拉出原先的軌道,迫使它們走上一條新的漫遊道路。在近年對小行星觀測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小行星竟然也有自己的衛星。
在1991年以前所獲的小行星數據主要是通過基於地面的觀測。1991年10月,伽利略號探測器經過951號小行星(Gaspra2017),從而獲得了第一張高解析度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號又飛經了243號小行星(Ida4005),使其成為第二顆被宇宙飛船訪問過的小行星。1997年
6月27日,近地小行星探測器(NEAR)與253號小行星(Mathilde4001)擦肩而過。這次機遇使得科學家們第一次能近距離觀察這顆小行星。宇宙探測器經過小行星帶時發現,小行星帶其實非常空曠,小行星與小行星之間分隔得非常遙遠。
『陸』 地理趣味小故事
與地理有關的諧音謎語
1、大雨天請客--猜地理術語
(提示:賓淋=bīnlín=謎底:回瀕臨)答
2、河南省的牡蠣--猜田徑賽用語
(提示:豫貝=yùbèi=謎底:預備)
3、奧運奪冠--猜中國直轄市名
(提示:添金=tiānjīn=謎底:天津)
4、冰洋大動物--猜中國直轄市名
(提示:北鯨=běijīng=謎底:北京)
5、節日蟬鳴--猜中國直轄市名
(提示:蟲慶=Chóngqìng=謎底:重慶)
6、新聞第一句--猜地理名詞
(提示:導語=dǎoyǔ=謎底:島嶼)
7、夕照下--猜地名
(提示:落陽=Luòyáng=謎底:洛陽)
『柒』 地理教學故事(2個)地理教學案例(2個)急需!!!!!!!
地理教學案例
巴基斯坦: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331.htm
印度:
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010.htm
地理教學故事:
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捌』 急求初中地理教學小故事
「老師,你看我畫的圖怎樣?」
我從另一個班級下課回來,剛把書放到自己的桌子上,手還沒來得及洗,七三班一個很內向的女孩子隨後就到了我身邊。以至於把我嚇了一跳,還以為仙女從天而降了呢。
「愛學地理的女孩子會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我先是表揚了她的學習積極性,隨後對她所畫的歐洲西部版圖給予了肯定,又指出比斯開灣和伊比利亞半島輪廓的不符實。
第七節課間,我正坐在電腦前修改課件內容,她再次來到我旁邊:「老師,我填完了,你幫我看看。」
我接過她的作業紙,看了看她填的地理名稱。確實按照我的要求填寫的:1.緯度位置:畫出兩條緯線。2.海陸位置:填出海洋、海峽、海灣、島嶼、半島名稱。3.地形:填出平原和山脈名稱。4.氣候:用適當的圖例表示氣候類型,並在所畫圖中表示出來。只是山脈的位置沒有表示出來。
於是,我和她交流:在地圖中,山脈不能只寫文字注記,而要同時用符號表示出山脈的位置和大致走向。你想想老師上課時在版圖中是用什麼符號表示山脈的?
她會意:老師,我知道了。然後又悄無聲息地走了。
她走後,一邊的同事和我說:「她很愛學地理,那次聽你課時,她雖然沒有起立回答問題,但你所有的問題她都在小聲回答,而且聽講非常專心。」聽了同事這樣的話,我很感動。感動於一個小女孩的用心和用功。我相信,她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畫圖這個作業是我給四個班級布置的周末作業。本學期,周末作業如果不是很多,我就給學生布置畫圖。空間分布是地理學科的核心,讓學生自己親手畫圖,他們會對所學的自然環境有較深刻的印象。
因為這節課的地理作業處理的已經差不多了,所以,下午預備時,我給各班課代表布置周末作業,兩個班畫非洲圖,兩個班畫歐洲圖,(因為教學內容的順序不同)第六節的課間,三班的這個小女孩就已經完成了歐洲西部大陸輪廓的勾畫,她的地理學習的積極性讓我很是感動。畢竟,地理是非中考學科,學生不怎麼重視,為此,地理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我這個做老師的沒少費腦筋。
這學期地理學習的內容是世界區域地理。關於區域地理的學習其實是地理學科原理性知識在世界不同區域的一個綜合運用。所以,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學生原理性知識(也就是第一冊教材)的缺陷再進行一次彌補。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節課我都會利用課間的兩三分鍾時間提前畫好版圖,講新課時,邊帶著學生識圖邊讓學生填圖。考慮到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表現,但他們可以很好地自主學習。於是,就讓他們自己做填充圖冊。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外向,喜歡張揚,所以,我就給他們搭建一個學習平台,讓他們到黑板的版圖中填不同的地理名稱,在他們埋頭動筆的時候,我在學生中間邊巡視邊判定他們填圖的正確與錯誤。盡管老師累些,我覺得這種方式給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了更符合他們自身個性的學習興趣。而私下裡的個別指導即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讓學生有了深刻的印象。我自信:一個學期的堅持總會有所改變。
但還不到一個學期,我就已經看到了好景象:一半學生在讀圖、指圖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四分之一的學生識圖、析圖能力有所改善。更讓我欣喜的是,三班女孩子地理學習興趣在提高,比如於悅冉、程秋霞等。一班史立承等男同學的地理學習勁頭有了明顯提高。從他們上課時專注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來。(其中考試三班女生成績較差,一班男生成績最差)
以前,我一直認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影響更多的學生才有意義。看了一些教育書籍後,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正如張文質所言,教育是慢的藝術,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影響一個也是有效的。只要堅持,我們總會看到我們想看到的。
『玖』 關於地理小故事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日本和中國民間還有較多愛好它的研究者對它進行探索。也正是因為研究的不深入,現今地震學家和氣象學家對所有涉及地震雲的問題一律進行了片面性否認或牽強的使用氣象學理論解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不斷的地震雲相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後,地震雲將為地震預報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編輯本段地震雲形成
1、熱量學說: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2、電磁學說
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雲。
編輯本段地震雲普遍特點
雲體高程:6000米
雲體顏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紅色
共有特點:大風不易改變其形態,天空和雲有明顯界線,多出現波狀。
出現時間:早晨和傍晚
編輯本段地震雲形態
1、單條震雲:為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條帶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
2、多條震雲:成平行或者放射狀的雲,對於平行的多條雲,現觀測多為本地地震;而現有觀點認為放射狀雲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圓心。這兩種雲一般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3、卷震雲:垂直的向龍卷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現在沒有關於其震中判斷的說法,預示著三天以後地震;
4、魚鱗震雲:由大塊雲團在幾小時內形成的鬆散成魚鱗狀的雲團,多與「多條震雲」同時出現,雲團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5、團塊震雲:是地震時震中出現的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現有觀察記錄很少且認為定義為地震雲較為牽強。
編輯本段地震雲詳細形態簡易分析
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
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1、早在17世紀中國古籍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
2、1935年我國寧夏的隆德縣《重修隆德縣志》中記載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卧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
『拾』 地理上的小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喜馬拉雅山的珠峰地區,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馬拉雅海。海邊長滿了青草和鮮花,高大的樹上結滿了果子,林子里野獸成群,百鳥齊鳴,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後來,有一群妖怪來到這里興風作浪,它們追捕野獸,趕走百鳥,踐踏森林,攪得大海里的魚兒都不得安寧。受害者聯合起來,一齊到東海龍王那裡告狀,龍王立刻派來他的小女兒珠穆朗瑪去降服這群妖怪。珠穆朗瑪女神將這群妖怪一個一個抓來,用從東海里取出的礁石把它們壓在下面,這群妖怪的魔力很大,礁石少了壓不住,於是珠穆朗瑪女神就不停地用礁石堆呀堆,堆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座山,才把這群妖怪壓服了。為了改變礁石上寸草不生的環境,女神又在山坡上灑下了樹木和花草種子,使這里變成了一個草木蔥蘢、千獸群集、百花盛開的地方。為了感謝女神的功德,花、草、鳥、獸們共同為女神開了個慶功會,會上大家一致要求女神永遠留在人間。珠穆朗瑪女神也很留戀人間美麗的景色,就化做一座山峰,終年站立在喜馬拉雅山上,環顧地球上五湖四海,保護著所有的動植物免受妖怪的禍害。
根據地質學家科學考察研究,現在是地球之巔的珠峰地區,原來確實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馬拉雅海。1966年,我國科學家在珠峰附近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化石,1975年又發現了中國旋齒鯊珠峰種化石,這是在距今二至三億年前稱霸海洋的動物,說明珠峰地區有過海洋的歷史。
珠穆朗瑪峰地區原屬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的結果。原來印度板塊在非洲板塊的東南端,與亞歐板塊之間被古地中海隔開,由於印度洋底的擴張,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漂移。大約在2000~3000萬年以前,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碰撞,印度板塊斜插在亞歐板塊之下,猛烈地擠壓產生褶皺,隆起成山,從而形成了地球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至今印度板塊仍在北移,喜馬拉雅山還在上升。
喜馬拉雅山的歷史變遷,是地殼運動、海陸變遷、滄海桑田變化的重要例證,也是板塊運動的例證。民間流傳女神降妖的傳說故事,多少隱含了這種地理環境的大變遷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機正在晴朗天空中飛行,突然飛機墜落入海,機上27人全部喪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靜的海面上行駛,瞬間船沉於海,船上32人無一倖存。以上海難僅是發生在百慕大群島附近三角形海區的其中二例。這里,因艦船、飛機屢遭劫難而被人們稱為「死三角」。一時間,眾說紛紜,種種疑問,令人百思不解。那麼,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麼回事?
「死三角」海區位於大西洋西側百慕大群島、佛羅里達海峽和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的波多黎各島之間。大部分位於北緯20°~30°之間,屬於北熱帶。這里全年主要受熱帶氣團控制,盛行東北信風。夏秋多熱帶颶風,狂風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牆,此外,還經常可以遇到海龍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幾千米的高空,給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陰影。
「死三角」海區正處在南、北美之間地殼斷裂帶的北緣,火山和地震活動非常強烈,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達6000米以下的北亞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於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側是靠近大陸和群島的廣闊的大陸架,南端是深達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溝。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顯突出的半島如佛羅里達半島、尤卡坦半島,又有被半島圍起來的較封閉的海灣——墨西哥灣,還有眾多的島嶼和海峽: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這些島嶼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著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復雜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大部轉向西北,從「死三角」海區穿過。另外,從墨西哥灣經佛羅里達海峽流出的佛羅里達洋流,非常強大,寬度擴及整個海峽,達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晝夜流速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盪盪的大軍」也從「死三角」海區通過。總之,「死三角」海區洋流復雜,勢強流急,遇難的飛機、船隻即使不沉入洋底,也會被強大的洋流沖得無影無蹤了。給人以一點殘骸不留、神秘失蹤的假象。還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滿了以馬尾藻為主的褐色藻類,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區位於巴拿馬地峽的東北方,是西歐、北非和北美東岸到巴拿馬運河航線的必經之地,過往船隻絡繹不絕,海上交通運輸繁忙。此外,巴哈馬群島風景秀麗,氣候溫和,是旅遊勝地,節假日許多人駕著自己的遊艇或私人飛機到這里度假,難免不發生意外。
如果我們充分考慮到以上這些因素,再根據每次失事的具體情況作深入細致的分析,那就對「死三角」海域所發生的事件不會感到神秘莫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存在什麼超自然的現象。至於一些學者提出的各種假說,如百慕大三角失蹤事件都是飛碟乾的,自然激光會使船隻、飛機化為烏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腳的。
1990年,美國海洋基礎工程學專家韋恩·鄧拉普發現百慕大三角區海床蘊藏極為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而高壓油氣正是人們屢遭劫難的「死神」。原來他發現,在百慕大海區內,常有大量奇異的水合物漂浮過來,而這些水合物又極易氣化,為此他做了實驗,在一個不大的區域內,幾分鍾就測得500萬立方米驟然溢出的氣體,後被證明是天然氣。他說:幾百萬年來,沉積在此地海底的動、植物,腐爛發酵,形成了大面積的氣、油田。在該地特有的高壓、極冷條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氣分子受壓結合,結晶為冰樣的水合物存於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壓力稍減或溫度略升時,即溶化並瞬間放出大量的天然氣。因水合物在溶化過程中的膨脹,致使海水沸騰,氣團雲霧遮日,當輪船經過此地,突然比重變小的海水,無力承受船體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飛機來到百慕大三角區上空,由於天然氣大量釋放,導致發動機缺氧,逐漸熄火,其機尾排出的帶有火星的廢氣,就會引燃從海面不斷上涌的天然氣,使墜落的機體頓時成為一團火焰。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泰坦尼克號,在世界航海史上曾被驕傲地稱為「永不沉沒的巨輪」,該船船身相當於三幢半住宅大廈的長度,被歐美新聞界譽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凌晨,它載著2207名旅客和船員作處女航時,同一座漂浮的冰山發生了僅僅為時10秒鍾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難的悲劇。這輝煌的首航竟給它帶來了葬身海底的厄運。
泰坦尼克號游輪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南安普敦啟航開往紐約,登上這條船的富商大賈和英美兩國的社會名流,都想在這條嶄新的奇跡般的巨輪上逍遙自在地度過美妙的一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艙里乘坐的是數百名移民,他們要越過大西洋,到彼岸去開創新的生活。
最初幾天平安地過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報務員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隻發出的緊急電訊,電訊提醒他們冰山異乎尋常地向南漂浮,已經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號又收到了同樣內容的緊急電訊,然而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員的重視,第一次收到的警報被丟到一邊,幾個小時沒有向船長報告,後來的兩次乾脆沒有送交到指揮室。黃昏剛過,氣溫便開始驟然下降,盡管冰山臨近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泰坦尼克號卻既沒有改變航線也沒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臨之後,愛德華·史密斯船長布置了警戒冰山的瞭望哨。23點40分瞭望台上的人最先發現了冰山,值班軍官下令向右弦急轉彎。可是一切都太遲了,冰山已經將船弦外壁撞開了一條100米長的裂口。大多數旅客只是感覺到了輕微的震動,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隨船的工程師們經過察看後認定:該船已經無法挽救了。他們認為,如果船上的16個防水艙只有4個進水的話,船還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個底艙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艙里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為海水已將他們房間里的地板淹沒。報務員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最新規定的SOS呼救信號,在海難中使用這種信號還是第一次。午夜12點零5分,按照船長的命令救生艇開始下水。
旅客們並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總共只有1178個座位,只能接納旅客總數的一半,但是按當時的法律規定,這種救生條件已經算相當充分了。起初,旅客當中並沒有發生恐慌,他們根本不相信會有什麼危險,因為泰坦尼克號是「永遠不會沉沒的!」直到船體出現了危險的傾斜,他們才失去了先前的鎮定。婦女和兒童首先離船。頭等艙里的乘客優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們當中只有4名婦女在這次海難中喪生。在二等艙和三等艙里的272名婦女當中倖存下來的只有96人。有一段時間,三等艙通向甲板的門甚至都被鎖住了,以防下面的乘客涌到甲板上來。在越來越傾斜的甲板上,樂隊不停地演奏著拉格泰樂曲。
凌晨2點40分,泰坦尼克號幾乎在水中直立起來,然後便頭朝下沉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艙房裡的移民們和泰坦尼克號一起葬身於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拋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這條著名的冰海沉船的隨葬品。
造成這條豪華巨輪沉沒的冰山,其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它是漂浮在極地海域的巨大冰塊。每年春夏時節,因氣溫升高極地海洋冰塊破裂而生成,在向溫帶、熱帶漂移時,逐漸消失。它們體積相差極大,大的冰山可達幾公里長,這樣的龐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脅。
泰坦尼克號被撞沉,說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類切不可盲目自大,一定要對各種自然現象予以足夠的重視,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劇的發生。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機正在晴朗天空中飛行,突然飛機墜落入海,機上27人全部喪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靜的海面上行駛,瞬間船沉於海,船上32人無一倖存。以上海難僅是發生在百慕大群島附近三角形海區的其中二例。這里,因艦船、飛機屢遭劫難而被人們稱為「死三角」。一時間,眾說紛紜,種種疑問,令人百思不解。那麼,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麼回事?
「死三角」海區位於大西洋西側百慕大群島、佛羅里達海峽和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的波多黎各島之間。大部分位於北緯20°~30°之間,屬於北熱帶。這里全年主要受熱帶氣團控制,盛行東北信風。夏秋多熱帶颶風,狂風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牆,此外,還經常可以遇到海龍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幾千米的高空,給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陰影。
「死三角」海區正處在南、北美之間地殼斷裂帶的北緣,火山和地震活動非常強烈,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達6000米以下的北亞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於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側是靠近大陸和群島的廣闊的大陸架,南端是深達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溝。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顯突出的半島如佛羅里達半島、尤卡坦半島,又有被半島圍起來的較封閉的海灣——墨西哥灣,還有眾多的島嶼和海峽: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這些島嶼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著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復雜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大部轉向西北,從「死三角」海區穿過。另外,從墨西哥灣經佛羅里達海峽流出的佛羅里達洋流,非常強大,寬度擴及整個海峽,達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晝夜流速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盪盪的大軍」也從「死三角」海區通過。總之,「死三角」海區洋流復雜,勢強流急,遇難的飛機、船隻即使不沉入洋底,也會被強大的洋流沖得無影無蹤了。給人以一點殘骸不留、神秘失蹤的假象。還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滿了以馬尾藻為主的褐色藻類,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區位於巴拿馬地峽的東北方,是西歐、北非和北美東岸到巴拿馬運河航線的必經之地,過往船隻絡繹不絕,海上交通運輸繁忙。此外,巴哈馬群島風景秀麗,氣候溫和,是旅遊勝地,節假日許多人駕著自己的遊艇或私人飛機到這里度假,難免不發生意外。
如果我們充分考慮到以上這些因素,再根據每次失事的具體情況作深入細致的分析,那就對「死三角」海域所發生的事件不會感到神秘莫測,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存在什麼超自然的現象。至於一些學者提出的各種假說,如百慕大三角失蹤事件都是飛碟乾的,自然激光會使船隻、飛機化為烏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腳的。
1990年,美國海洋基礎工程學專家韋恩·鄧拉普發現百慕大三角區海床蘊藏極為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而高壓油氣正是人們屢遭劫難的「死神」。原來他發現,在百慕大海區內,常有大量奇異的水合物漂浮過來,而這些水合物又極易氣化,為此他做了實驗,在一個不大的區域內,幾分鍾就測得500萬立方米驟然溢出的氣體,後被證明是天然氣。他說:幾百萬年來,沉積在此地海底的動、植物,腐爛發酵,形成了大面積的氣、油田。在該地特有的高壓、極冷條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氣分子受壓結合,結晶為冰樣的水合物存於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壓力稍減或溫度略升時,即溶化並瞬間放出大量的天然氣。因水合物在溶化過程中的膨脹,致使海水沸騰,氣團雲霧遮日,當輪船經過此地,突然比重變小的海水,無力承受船體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飛機來到百慕大三角區上空,由於天然氣大量釋放,導致發動機缺氧,逐漸熄火,其機尾排出的帶有火星的廢氣,就會引燃從海面不斷上涌的天然氣,使墜落的機體頓時成為一團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