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A. 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是培養學生體驗數學的過程,是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有效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發展智力和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要促進和推動作用。
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點。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是培養與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包括會用數學解決現成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發現或者提出問題,並能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它。
2.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老師在教學時,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和周圍事物,敢於發現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3.自主實踐、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善於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去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解決問題,並初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4.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意識
教學中,老師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如組織學生開展調查、實習作業、小課題研究等活動,向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也可以在校內通過模擬現實,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生活問題數學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設計開放性練習,提倡解法多樣化,促使學生「用」數學
老師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總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自己先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多設計一些數學活動課,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其次,也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度,塑造學生創新個性,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創新。
B.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數學教學而言,就是能讓學生提出問題。這需要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即「發散思維」「創新思維」「求異思維」,本質就是要學生開動腦筋,深入思考、積極探索、發現問題。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教師要有問題意識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有問題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以學生的「眼光」看待知識的形成過程。即,教師要有預見性地教學,要預見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會在知識的那些節點上產生那些不同的問題,然後,巧妙地激「疑」、設 「障」、留白、甚至示錯,做出有意識的引導,啟發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二:要教給學生提問法
筆者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無論老師怎麼鼓勵,學生就是提不出問題。事後了解到,有些 學生是不善於提問題,不會思考問題,不知道怎麼去問問題,問什麼問題。這種情況,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對於新課,可以引導學生問「問什麼要學習這節課?」「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編者這樣設置順序的意圖是什麼?」「編者設置例題和習題的關系是什麼?」「概念問什麼要這樣表述?其他說法可以嗎?」「和舊知識的聯系是什麼?」等等。還有一種情況是這些學生怕被嘲笑,這種情況教師只能從心理上輔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數學問題。
C. 探究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文化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始終擁有一個回問題意識,大膽地答向老師提問,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尋求教師的幫助。只有懷揣著一顆提問的心的學生才能堅持不懈的學習下去,才能保持自身學習的積極性。本文結合現在的地理教學狀況,對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和解讀,對問題意識培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相應的方法和策略。
D. 怎樣培養學生從地理的角度思考問題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內容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基礎性、廣泛性、實用性的特點,這些特點為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本人在借鑒他人經驗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突出以下觀點: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任何壓抑和干擾都會使思維受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體會心靈自由的有效途徑,良好的師生關
系就意外著教師願意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熟悉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更好的貫徹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師生關
系,就意外著學生樂於接受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積極參與教學,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才成為可能。
二、創設積極地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
1.運用漫畫、精美照片,形象生動。地理學科的有些內容單純用語言是難以表達清楚的,運用地理漫畫形象生動,增添可讀性和親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問
題,通過地理漫畫的形式來表現,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與興趣,使其在討論中獲取地理知識。通過他倆的對話所營造出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激發學生參
與討論的慾望。在討論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兩個卡通人物:玲玲與貝貝,他倆經常討論一
些有趣的地理問題,比如觀測北極星、東西半球的判定等。通過他倆的誇張表現來展現其學習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然而越是這樣的內容,越有助於學生
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課本中精選了許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徵,幫助學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進行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可缺少的手
段。比如「荷蘭的風車」、「熱帶荒漠景觀」、「萊茵河」等,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2.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按照人本主義理論,學習內容應該是學習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和經驗。而這種價值和意義的重要體現就是學以致用。因此,
地理學習的主要目的並非保持和再現知識,而是使學生能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即實現地理學習成果的遷移,作為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關注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情,他
們中的許多現象都可以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去進行分析闡述,為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提供豐富的素材。
例如,在學習氣溫的測量時,教材提出「有時候,我們的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中的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會有明顯的差別。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在學習主要降水類型時,讓學生結合降水的形成條件,說一說夏天從冰箱中拿出冷飲後,會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舉不勝舉,信手拈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夠關注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有意識利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思考,並提出相關的治理措施,不僅學有所用,讓學習變的快樂而有價值,同時也激發了思維的興趣,鍛煉了思維能力。
E.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措施
(一)營造自由氛圍,使學生敢問
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於讓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師提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對問題的培養意識重視不夠,一怕影響自己的權威,二怕打亂教學程序,學生只有接受再接受,於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也拉大了。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破除這種「習慣」和「成效」,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通過何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
1. 原型創設。
將問題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中,特別是學生親身經歷且比較關注的生活原型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時,提出「大米在適宜的條件下能萌發嗎?將蠶豆的種子橫向一切為二,在適宜的條件下,他們能萌發嗎?」在學習消化和吸收時,提出「早餐沒吃,你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早餐吃的是麵包和雞蛋,這些食物在身體內發生怎樣的變化?」「麥當勞和中餐,你更愛吃哪個?哪個營養更均衡?」等。
2. 實驗創設。
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具有真實、直觀的特點,這種問題情境創設在生物學教學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例如,探究「鏝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可以通過設立對照實驗:鏝頭碎屑 + 唾液 + 攪拌,饅頭碎屑 + 清水 + 攪拌,饅頭塊 + 唾液 + 不攪伴;全部37 ℃恆溫水浴,加碘液檢驗。然後學生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
3. 多媒體創設。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通過豐富的圖、文、聲、動畫等鮮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對學生展示生物的奧秘,學生的多個感官受到刺激,思維活躍,問題火花由此迸發。
4. 生物學史創設。
生物學史大量的史料閃爍著前人智慧的光芒,把這些史實作為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獻身科學的熱情。例如在「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中,以普里斯特利、薩克斯、恩吉爾曼和卡門、希爾等人的有關研究過程作為問題情境而展開,學生通過思考一系列問題,最後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實質。
5. 熱點創設。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生物科學技術更是一馬當先,如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幹細胞移植、生物晶元等,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另外國際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等,也是人們關心的焦點。將這些內容進行加工,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放眼世界、關心社會的責任感。
(三)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會問。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提問的種類。按照布盧姆目標分類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的提問,低層次的提問包括知識提問、理解提問、運用提問,高層次的提問包括分析提問、綜合提問、評價提問。低層次的提問有利於知識的鞏固,高層次的提問有利於創新思維的培養。其次,教師要適時誘導點撥,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時,讓學生先設計實驗方案,然後與教材中的方案比較,產生矛盾和疑問,使學生對實驗的單一因素與對比實驗有深刻的理解。
(四)適時評價,使學生善問
要使學生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教師還要注意適時總結,引導學生評價。首先,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要表現出極大熱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簡單的結論性回答。滲透給學生問就比不問強,要經常表揚敢於提問的學生。其次,建立提問記錄冊。在學生小組的評價中,組長專門有一項是記錄組員的提問情況,每個學生記錄自己提問的問題與次數,與學期的評定掛鉤。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體會
1.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富有挑戰性的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知識的積極探求者,學生自己也獲得豐富
F. 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摘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面對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的需要,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學會深入思考,發散思維,為創新精神做基石。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敢問到愛問再到善問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主動發展。
關鍵詞:問題意識、敢問善問、創新精神
有了問題才能產生學習,沒有問題學生就難以激起求知慾,自然不會深入思考。現在教學方法使學生一味的去解決問題,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靠的是學習的數學理論公式,提出問題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同一個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提問中獲取新知呢?
一營造敢問、愛問的學習環境
學生在提問時往往受到心理素質、語言表達、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在站起來之前害怕提問不好被老師嫌棄、被同學嘲笑,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視角看問題,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問題,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下,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講解中增加趣味,提高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慾,不要總問還有哪裡不會,應該用贊許的目光、專注的神情等肢體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學生大膽提出質疑時,無論正確與否,都給予真誠的表揚,這樣在學生中樹立出愛問問題的榜樣,或是給予獎勵的方式,然後再詳細解惑或者引導學生提出問到點子上的問題,潛移默化的教授如何問問題,來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消除了學生的畏懼心理,更讓他們打開思維,理清思緒。
二互動教學,培養問題習慣
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採取互動教學,日積月累使學生養成提問的習慣,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從多種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過多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往往按部就班的講解分析理論知識,這樣的課堂就讓學生失去了創新的空間,而且一般都是教師設計一些問題由學生作答,學生被動的作答參與不到學習活動當中去,這樣的教學流於形式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設置有效的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且有疑可問,例如將生活題材引入數學教學中,在講解應用求解時可以用時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足球賽事等來做例。有的時候學生認為都懂了問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來問學生,或者採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互相答疑解惑後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亦可專門設置課余時間作為答疑時間來請學生們積極提出問題,每周兩到三次從而養成提問的習慣。
三教會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教會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首先教師要善於問才能啟發學生會問,在備教案時,多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而教師的提問也要有趣味性,以免過於機械使學生感到乏味。
1.從課題中發現問題
對於不懂的知識產生了疑問,就直接問出自己弄不懂的,將最基本的知識弄通弄懂,在理解了原理之後與生活實際想結合又想出了什麼新的發現,這都要通過教師從旁輔助以引導學生的問題意識走上正軌從而拿到新課題時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課題本身切入,在看到一個新的理論知識時,第一反應出的疑惑是什麼,引導學生從基本處著手通過一個個自問來弄懂知識。而在通過這個知識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這種舊知向新知的遷移過程中,學生發現了怎樣的內在聯系與問題,在教師沒有解惑之前他們自己會有怎樣的想法,如何舉一反三來學習更多的深層次的內容,這樣一步步引導下來更有效果。
2.從反面處發現數學問題
在正面研究了問題之後,教師可以運用逆向思維來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從事物的反面來思考,讓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敢於質疑。有時候當學生們面對這個問題局限在了固定模式當中時,教師通過舉例來提示學生從反面進行推論,這樣跳出以往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尤其是在進行假設論證的教學活動中,以此來引出課題。
四注重評價,激勵學生問問題
學生提問後,教師的評價是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更是對問題的深刻分析,讓同學們理解到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注重評價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起師生互評的學習體系,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精神。一方面,通過提出問題來深刻學習理論知識,讓積極質疑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另一方面,在課堂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以更清晰的分析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對數學學科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師在評價時要注意不可過於公式化,對學生都是千篇一律的評價,要因人而異體現出個人特色,也不能不切合實際,過度表揚以避免學生驕傲自滿,也不必太過權威,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適當帶有真情實感使學生更有動力。
總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當今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提不出問題的數學課是沒有效果的教學活動,教師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來改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