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
㈠ 初中學生的在地理學科中應具備哪些學科素養
初中生地理不參與中考,要求不高,只要一些簡單的了解地理只是就好,比如說地圖的判讀,尤其是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還有一些基本的知識。但是如果是為了高中文科做准備的話最好培養一下興趣
㈡ 如何激發初中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為了不迷路,好好學地理。不知道你有沒有那麼一種感覺,自己內所認知的容世界其實很小,世界其實很大,有好多大自然的秘密值得去尋覓,渴望走過小村莊,體會風土人情,渴望踏雪長白,尋一張起靈,渴望走過撒哈拉去找一個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等等,所以好好學地理吧,帶著還未凋零的青春
㈢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初中地理教學的興趣
對於失去中考壓力的初中地理教育,興趣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地理課作為中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態度、興趣、情感、價值觀和行為導向的發展,承擔著具有學科特點的任務。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地理課為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起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中學地理課處境困難的情況下,我主要從興趣、情感兩方面進行了探討。
抓住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培養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學習能力的源泉,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創造性學習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學生對於學習活動的興趣濃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慾越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子)就道出了興趣與學習的關系。
我曾針對初一學生對地理課的認識和學習態度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第一個問題是:「你是否喜歡地理課?原因是什麼?」36人中,喜歡地理課的有26人,不太喜歡的有5人,不喜歡的有5人。在回答原因時,喜歡的同學寫道:「學習地理可以讓我對地球有所了解,增長對自己國家(祖國)大好河山的認識。」「學習地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地理環境。」「地理在生活中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而且,它能使我了解世界,擴展胸懷。」「因為它(地理課)能帶我游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而我卻足不出戶。」學生渴求知識的慾望溢於言表。不喜歡地理的同學坦率地說:「因為又要記又要背。」「因為我覺得它十分枯燥。」「因為我對地理不感興趣。」第二個問題是:「你對地理課課中哪些內容感興趣?為什麼?」36份答卷中,普遍對教材中的「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等內容感興趣,因為可以幫助了解「宇宙、地球、海洋、自然資源、火山、地震以及奇風異俗等。」有的學生寫道:「因為老師講陸地和海洋的時候,我總想知道一切內容,海洋底的神秘,使我帶著一種探索的心情去聽。」「我對地理課中介紹外國人文地理(方面)的內容感興趣,因為我有許多外國的郵票、錢幣、明信片,上面印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圖畫,我非常喜歡。」「我對各國的礦產資源和自然條件較感興趣。因為我喜歡神秘的東西,越神秘我就越喜歡,越想了解它。」「我對地理課中的世界的自然資源及世界自然景觀的地區差異和各國先進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感興趣。因為這些內容可以讓我更多地了解世界。」學生的回答,不僅反映了對地理課的興趣,而且也反映了青少年普遍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等心理傾向。
教育心理學認為:青少年時期是求知慾最旺盛的時期,某一方面的求知慾如果反復地表現出來,就形成了一個人對某一事物或活動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善於促使學生的好奇心盡快地向求知慾發展,最終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應珍惜學生的好奇心,增強求知慾,提高興趣水平。這樣,學習活動才能順利開展,學習效果才能得以提高。為此,在地理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用地理知識本身去吸引學生,尋找興趣點,培養學習興趣。這些興趣點就是學生在問卷調查中回答的那些感興趣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選擇、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問卷答案中,還有幾個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但又對地理教材中各國和各民族的風俗人情感興趣。我在教學中,就選擇這樣一些興趣點,用地理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興趣,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㈣ 學生初中地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問題的遷移能力非常欠缺。
2、地理圖文轉換能力欠缺,找不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銜接點。
3、對地理現象或成因的敘述不規范或者是抓不住問題的關鍵點所在。
教學建議:
1、仍然要以雙基為本,把握教學的主方向。新課標強調注重過程與方法,但是並不等於否定了對基礎知識的重視。為此,重點應該抓住以下幾個方面的主幹知識,並重視地理原理的教學:一是夯實基礎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重在理解;二是准確把握主幹知識體系,以干帶支,重在貫通;三是對重點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既要挖掘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要透視知識間的縱向聯系,構建知識體系框架,重在運用;四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增強知識的遷移性,重在智能訓練。
2、理論聯系實際,強化知識應用能力的訓練。學是為了用,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在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學習的基礎上,應聯系實際問題,有意識地強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的應用能力訓練。
3、重視區域,強化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特點之一,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考察一直是我們對學生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導方向。比如,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局部政區圖、局部地形河流等的分布圖等等。要教會學生如何讀取和應用圖中的有效信息,藉助平時建立的空間概念,及時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後准確定位。如中考題中選擇題的第9小題,有效的信息就是那三條不同走向的山脈,根據山脈的名稱和位置,可以定位甲是位於柴達木盆地,結合我們所了解的本區域的物產情況即可選出正確的答案。再如:第10小題,可以藉助的有效信息是黃河的流向和圖中的山脈,定位於這是山西省。第12小題可以藉助的有效信息是黃河、2條山脈的走向或者是省區的輪廓等定位於此山是天山山脈。第二卷的第四大題可以藉助國界線和輪廓形狀先定出大致區域,再根據圖中提供的山脈、鐵路和礦產等進一步准確定位。
4、根據教材的內容適時把地理的熱點和焦點有度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不要單純地為熱點、焦點而偏離了我們的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
熱點、焦點問題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地理知識與地理能力的考察,所以我們在復習的時候要注意將熱點、焦點問題回歸到教材,從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地理學科的知識去分析、闡釋和評價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5、挖掘潛能,重視學法指導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個方面我以前說的比較多,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在提倡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的今天,我們必須對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學習者通過信息技術很容易獲得顯性知識,而隱性知識的獲取與生成則需要學習者內在知識的積累,積極地思考、綜合和創新等,很難被學習者直接獲得和掌握。這就需要發揮我們教師的作用,通過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合理的創新、有效地綜合,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並生成隱性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師只有了解了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才能明確在哪一個環節上應該關注哪一點。那麼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是什
㈤ 初中生怎樣學好地理
一、抓好基礎是關鍵 學習中,學生要認真閱讀課本,上課專心聽講,理清重點。有的章節內容雖多,但重點內容少,學習時,只要抓住重點,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東南亞地形復雜,可用8個字概括,即「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東北三省的氣候可用4個字概括,即「長冬短夏」。課本中的文字是地理知識的主要載體,是靈魂。上課專心聽講也很重要,上課若不專心聽講,則會錯過或者丟失很多重要的知識內容。 二、重視圖形系統,提高讀圖能力 地理學科最鮮明的特色就在於它和各種各樣的圖形緊密相連。地理圖形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地圖、圖表、圖片中都儲存和傳遞著大量的地理信息,能幫助學生高效地獲得感性認識,並盡快獲得理性認識。因此,要學好初中地理,必須要養成讀圖、析圖和用圖的好習慣。 部分初中生學地理還沒養成看地圖的良好習慣,只是死記硬背文字部分,結果課本背得很熟,考試成績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忽視了看圖。初中地理考試有50%的內容來自地圖,因此,在學習時應多看地圖,將河流、城市、礦產都落實到地圖上去,並從地圖中找到它們的位置。以黃河的學習為例,在圖中找出以下地理事物名稱:(1)黃河發源地;注入海域;幹流上、中游分界處;主要支流(2)黃河幹流流經的省區(3)讀p22圖,寫出黃河流經的地形區(4)讀p31圖2.11,寫出黃河流經的溫度帶(5)讀p33圖2.13,寫出黃河流經的干濕地區學完黃河,長江的學習就簡單多了。 三、多做練習,強化訓練 多做精選習題,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這是鞏固知識、培養能力,啟迪思維,提高素質的有效途徑。學習初中地理特別要注重訓練這一環節,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以便幫助學生弄懂概念,把握原理,掌握規律,理清思路。做習題還可以檢驗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做完習題後一定要歸納總結,舉一反三,從中受到啟發,悟出道理。久而久之,思路就會在無形中得到擴展,想問題的角度就自然增加了。 四、正確應用記憶方法 記憶的方法很多,有數字記憶法、圖解記憶法,詩歌記憶法、口決記憶法、理解記憶法、順口溜記憶法以及列表對比記憶法等。至於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記憶最佳,這就要根據所記憶的內容和個人特點來確定。地理知識內容繁多,又缺少連慣性,學習時往往是記得慢、忘得快,如編個順口溜識記,則會記得快,忘得慢。如南亞地理中,講到印度的物產有:棉花、黃麻、甘蔗、花生、茶葉,可編為「棉麻折花茶」、(「折」指甘蔗),黃河流經的省份可編為「青川甘寧內蒙古,山西陝西和豫魯」,也可編為「青川甘為寧蒙山,西和東。(「為」是添加字,「山」指山西,「西」指陝西,「和」指河南)。 做好以上幾點,就會用更少的時間學會更多的內容,變薄弱學科為優勢學科,騰出更多時間學習其它各門課程。
㈥ 如何讓七年級學生認識初中地理學
一、 現狀分析
1、預習效果差強人意
教學過程中,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時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幾乎無人完成, 有時在課堂給學生5分鍾的時間用於學生自習,可大部分學生閱讀教材時走馬觀花,對新知識了解十分的模糊,沒有思考過哪些知識可通過自己探究便能掌握,哪些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哪些知識又是難以理解的,更無法抓不住要點,自習的效果不佳。
2、未充分利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學的眼睛」,可見地圖是地理信息非常重要的載體。在教科書中有著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這些地圖幾乎能把所有的地理教學內容更加完整、形象、直觀、生動的呈現出來,易於理解。而學生利用地圖的情況卻是差強人意。學生往往會忽視了配合相應的地圖去學習,文字和地圖脫節,使得知識抽象化,內容枯燥,漸漸產生厭學的情緒。
地理學科的很多知識往往需要直接筆記在相應的圖上,可是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未認識到這一點,做筆記時都很隨意,隨便在書本上的一塊空白處寫。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地圖的重要性。
3、知識「死記硬背」
初中生的思維發展迅速,但仍是抽象邏輯思維占據主導地位,對於抽象知識的理解較為困難,難以弄明白,只有選擇死記硬背知識,經常會出現學生把知識點弄混淆。甚至,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學習地理的關鍵就是靠誰的「背」功厲害。這種方法,不僅讓學生感到頭疼,也由此嚴重影響了地理學科的吸引力。
二、原因分析
1、學校、社會及學生對初中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普遍偏低
素質教育的推行遇到層層問題。受到應試教育與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很多學校,一些所謂的「副科」如:初中地理,長期處於被忽視的對象。從學校的領導到老師,到家長,到學生自身均對地理學科不重視。
2、教師忽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傳統知識觀和認識論思想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組織教學,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強調書本知識的權威性,灌輸知識,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束縛學生思維發散,遮蔽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學生扮演的角色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認識過程的被引導者。教師忽視對學生形成良好學習方法的能力的培養。久之,學生滋生了厭學情緒,開始被動地接受學習。
3、學生缺乏對地理知識的興趣
學習的關鍵在於培養興趣,這樣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學生「學」輕松,教師「教」輕松。但是,肯定會存在有學生對地理知識不感興趣,沒有學習的動機,對這門學科持有一種「無所謂」的心態,從不會考慮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否是合適自己的,有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別的同學是怎樣做的等等。
㈦ 初一學生對地理課的感想
這個新學期對我來說,有著不同的意義和感受。因為這是我進入中學的第一個學期。面對這么多新的事物,讓我感到新鮮又陌生。
比起以前小學的校園,八中的校園彷彿是一個大花園,漂亮的教學樓,寬敞的教室,讓我們在這里暢游知識的海洋,與老師和同學們學習一個個新知識,探索一個個新疑點,解決一個個新問題。
在校園許多的建築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那個很大,寬敞的風雨球場了。遠處望去,一個巨大的紅色的三角形屋檐,是那樣醒目。每當課間,放學,都會有許多的同學到風雨球場上打球。聽老師說,這是柳州市最大的風雨球場。可以容納全校幾千名師生在裡面開會。無論是烈日當頭,還是大雨傾盆,都能方便的在風雨球場中招開會議。如果上體育課,還可以容納六個班的學生在球場里做體育鍛煉。
校園中除了風雨球場還有地理園、植物園、小花園等建築,它們都是那樣的美麗新奇,讓我們在緊張的學習後,可以放鬆一下心情,投入花草樹木的懷抱之中。
面對新的班級,老師和同學,我感到很高興。僅管我們還不大了解,對老師的新教學方式還不太習慣。但我們都在盡自己的努力,多交朋友,多談心裡話;回家後,我們勤奮學習,按老師的要求把作業練習認真完成。
在許多的新老師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語文老師。我覺得她上的課有一種獨特的風格。以前的語文老師注重作業,練習,讓我們從作業中去找方法。而中學的語文老師注重說和表達。上課時,讓我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盡情的問,與同學一起討論解決。而不是僅僅讓同學們從作業中去找答案。而是在討論中尋求真諦。所以,以前並不太喜歡語文的我,已經被文學的魅力深深吸引,開始對語文這科目有了新的認識。
下課時,同學們有的盡情玩耍,有的圍在一團好像在議論著什麼,有的安靜的坐在位置上閱讀書籍。這些畫面對我們來說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了,這一切一切,正是說明了同學們由陌生人變成了好朋友,慢慢地已經熟悉了中學的生活。融入了新的大家庭里。
說到這,我已經感受了許多「不一樣」,它們像一扇門,需要我們走進去,去適應,去學習。新的校園生活是一扇門,每一個學科是扇門,將要面對的困難也是一扇門。我現在要做的就是走進這一扇扇門中,打造出一個新的自己。讓自己盡快的成為一個讓老師、同學們滿意的中學生。
新一段的生活已經翻開了首頁,請我們拿起筆描繪自己新學期的篇章吧!
回答者: 285378580 - 一級 2010-9-4 13:19
新的學期又到了,在這關鍵的時期里,我要認真,仔細地規劃每一分鍾。認真投入到學習中。曾經有一位老師對我說,態度決定一切,要以良好的態度去面對學習。挑戰自己,相信自己,我個人認為,人一生的時間的有限的,時間不等人,因為這是我初中生涯的最後一段時間,我不會放過從我身邊中的每一份時間,掙取把握好身邊的每分每秒。
環顧學習生涯,我覺得最薄弱的科目是語文,化學。強項是數學和物理。每次月考都有化學,語文拉分,我認為在這些方面我應該加強。我覺得首先應該做到的是應該認真聽課,將老師課上所講內容完全消化,讓思維與老師同步。一般先以課本為先,書上的內容是基礎。在掌握的基礎上,做專項訓練,按層次補缺和提高。我還需要建立一本錯題集,將在練習中做錯的題目和尚未弄懂的題目及時記錄下來,逐一解決,形成鞏固。在復習中應該提倡務實精神,也應該重視規范化和格式化,要養成科學,嚴謹的態度。因為任何一次不規范的答題都有可能造成失分。
1.因為我最薄弱的一項科目是語文,成績處於中等水平,作文乾巴巴的,不生動。
空閑時間多看課外書,每天記1~2條好詞佳句,按老師的指導進行寫作練習。爭取每次作文練習都在95分以上。
2.提前老師的講解做考綱和全品的題目,前天晚上認真預習。多做深,精的題目,拓展思維。
3.每天堅持朗讀外語作品,養成良好的語感。認真識記考綱後面的單詞,嚴格避免中考因單詞而失分。認真復習和預習全品的考點聚焦和附錄,要求重點掌握語法,句型。注意活學活用。
4.循環復習和背誦常用原子質量表,元素化合價,酸、鹼、鹽溶解表,嚴格避免因為忘記它們而在中考中失分。認真識記和歸納老師給出的化學方程式,要求活學活用,知道反應條件,反應結果。
5.認真識記物理公式,物質常量,電學和光學是物理里我最薄弱的環節,我要跟隨老師的總復習,認真,仔細的鞏固電學和光學知識。根據考綱認真復習各點知識,按時完成作業,做筆記。
6.根據考綱認真復習歷史知識點
㈧ 寫一篇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感想500字
1.總的看法與印象:失望,歷史的錯位
仔細讀完這本高教社的《人文地理學》,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失望」。這是真實的感受。下面我就把這一感受逐一寫出。
文化地理
歸於文化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地理學在這里沒有優勢;
在書中,沒有稱「文化地理學」,而是「文化與人文地理學」。在導言中,作者談及在20世紀50年代的北美出現的文化地理熱以及二戰後文化地理滲入到人文地理里邊的一些情況,而且就此,本書就從文化開始。
等翻開具體內容時,我看到的是滿紙文化學的內容,談及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這部分內容時,介紹了Terry G. 喬丹的《Human mosaic》一書的分析框架:人文的空間現象——文化區(形式文化區、功能文化區、鄉土文化區);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的擴散(擴展擴散、遷移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人地關系)。在這里邊,我個人感覺地理學家沒有天然的優勢,我們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關於空間的人文事象的分布都理所當然地成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當社會學或文化學學者,沒有或較少的考慮空間和時間對其研究對象的影響而導致對自己的研究主題理解模糊或難以深入時,必然會加入地理環境及其歷史的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地理學家對文化學或社會學的具體內容的卻知之甚少,就像物理學與數學的關系一樣。
由此我得出我的結論,那就是把文化地理學歸於文化學、人類學和社會學。
人口地理
歷史上的戰亂,政權的更迭,資料欠缺,很難研究深入。作為經濟地理、城市地理和旅遊地理的輔助性角色,前途一般;
聚落地理:城市地理,鄉村地理。鄉村地理由於當前市場的拒斥,原本很有意義,卻發育不良。城市地理學卻蓬勃發展;關於聚落地理的思考將另闢《城市地理》的讀書筆記,深入探討。
歷史地理
歸還給歷史學,歷史,時間。地理,空間;
歷史與地理的關系是一個很有意味的話題,這個話題的淵源可以上溯至康德,這位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與歷史和地理相對應。歷史地理的興盛很大一部分原因歸於一些老地理學家,他們在歷史學領域的造詣非同一般,由於他們的優勢,發展了歷史與地理結合的新領域。在史學界頗有影響。但現在的大學培養模式很難再出現這樣的學者,所以這一分支會隨著老一代歷史地理學家的故去,逐漸喪失陣地。相反,這一現象如果引起了歷史學家的注意,可能會促進史學里的地理學派。
基於此我認為,把歷史地理對還給史學吧,可能很殘酷,但很現實。
政治地理
歸還給政治學。地緣學,很有希望與發展的前途新興學科;
我對政治地理的理解和歷史地理相向,不再說明。
關於地緣學,這是一個很好的新興方向,即於地緣學這種根基,只有把地緣學建成一級學科,其下的眾多二三級學科在不同的領域做實際的工作。這是一個新的綜合方向。
行為地理
趕時髦的產物,由於人類個體的復雜性,拒斥模型,很難有切實的成果;
產業(農業、工業)地理:教學時的尷尬,可以從理論上講述得很完美,富於啟發性,面對實踐卻是莫大的諷刺;
2.失望之餘的反思:感到欣慰,希望與危機、挑戰並存
時間很短:人文地理,起步才二十年,引入西方的人文地理才不過七、八年的時間,「新生兒」的狀態。「新生兒」的狀態孕育的很大的生機,前途看好。
個別學科的興旺:
經濟地理,歷史原因加之本學科具有其特有的優勢;
城市地理,強勢學科;
旅遊地理:社會、市場需要,錢途很好;
3.我自己的看法:
理論一些的看法:對自己負責就是對學科負責;
實際一些的看法:我們生在人文地理的繁榮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有我輩的天地。
㈨ 你對中學地理新課標的認識
中學地理新課標,我覺得就是指導我們如何去上好中學地理這門課程。中學地理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到地理,對其教學知識與教學理念等都不甚了解,這就需要中學教師對學生們進行教育。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怎樣才能教育好學生。中學地理新課標指明了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實施教學,包括過程中學生的領會、地理知識的掌握、地理學科能力、地理技能的掌握等。
從中學地理新課標中知道中學地理課程包括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等,課程就要圍繞著這些教學內容來開展。地理課堂教學實施是按照知識線索、活動軌跡、高潮鋪設來建構教學結構,而且在教學中要有提問與討論等細節。
中學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學習有用的地理,這樣有利於凸現地理學科的價值;有利於提高地理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有利於增強生活能力。還是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構建新型的地理課程包括開放式的與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課程形態、課程實施和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中學地理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教師在角色上進行反思,教師要把地理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法知識、普通文化知識和實踐知識學得徹底,這樣才能有基礎把學生教育好。中學地理新課標的學習讓我們知道學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這對於以後作為教師的路程有很大的幫助,這也要求我們把中學地理新課標這門課程學好。
總之,中學地理新課標對於中學地理教師是一項重要指標,對作為教師有比較高的要求,當我們學習中學地理新課標時要認真對待,這對以後教學有很大幫助,這就是對於中學地理新課標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