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地理學定量和定性結合
『壹』 什麼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定性分析主要是解決研究對象「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定性研究分為三個過程:
1、分析綜合
2、比較
3、抽象和概括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的分析。其功能在於揭示和描述社會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
定性——用文字語言進行相關描述;
定量——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是人們認識事物時用到的兩種分析方式。
(1)計量地理學定量和定性結合擴展閱讀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應該是統一的,相互補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種盲目的、毫無價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學、准確,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廣泛而深入的結論。
定量分析,依據統計數據,建立數學模型,並用數學模型計算出分析對象的各項指標及其數值的一種方法。
定性分析則是主要憑分析者的直覺、經驗,憑分析對象過去和現在的延續狀況及最新的信息資料,對分析對象的性質、特點、發展變化規律作出判斷的一種方法。
相比而言,前一種方法更加科學,但需要較高深的數學知識,而後一種方法雖然較為粗糙,但在數據資料不夠充分或分析者數學基礎較為薄弱時比較適用,更適合於一般的投資者與經濟工作者。
但是必須指出,兩種分析方法對數學知識的要求雖然有高有低,但並不能就此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截然劃分開來。
事實上,現代定性分析方法同樣要採用數學工具進行計算,而定量分析則必須建立在定性預測基礎上,二者相輔相成,定性是定量的依據,定量是定性的具體化,二者結合起來靈活運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其不同的特點與性能,但是都具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它們一般都是通過比較對照來分析問題和說明問題的。
正是通過對各種指標的比較或不同時期同一指標的對照才反映出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效率的高低、消耗的大小、發展速度的快慢等等,才能為作鑒別、下判斷提供確鑿有據的信息。
『貳』 什麼是定性什麼是定量兩者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聯系
定性是指題中所出現的物質的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例如拿到題目首先要考回慮物理性質,它有什麼答特徵,如看到濃鹽酸就要想到它有揮發性,看到硫酸銅溶液就要想到藍色,等等;然後主要考慮化學性質,弄清楚那些物質之間會發生反應、反應條件是什麼、反應中有哪些主要現象、反應後的生成物有哪些等等。
定量主要是針對定性中的化學性質而言的,主要是要考慮反應物的用量問題,反應物是恰好完全反應,還是某一種反應物有剩餘,解題時特別要注意特殊的字眼,如「適量」表示恰好完全反應,「過量」表示該物質有剩餘,等等。
『叄』 求解!統計學上,定量(quantitative data)和定性(qualitative data)的區別~
比如說抄我們要分析影響我襲國就業人數的經濟因素問題,我們選取了一些可能的宏觀經濟因素,定性分析就是要知道哪些因素是有影響的,分清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即可。而定量分析,就是通過統計建模的方法,建立宏觀經濟模型,分析各個因素對於就業人數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是一個具體的數據,而不是籠統的很大或不大或一般。
1.定性數據(Qualitative data):包括分類數據和順序數據,是一組表示事物性質、規定事物類別的文字表述型數據,不能將其量化,只能將其定性。
2.定性數據說明的是事物的品質特徵,是不能用數值表示的,通常表現為類別.
3.定量數據說明的是現象的數量特徵,是必須用數值來表現的.
4.分為離散數據(Discrete data)和連續數據 (Continuous numerical data) .
5.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應該是統一的,相互補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種盲目的、毫無價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定性分析更加科學、准確,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廣泛而深入的結論。
『肆』 如何運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用語言描述形式以及哲學思辨、邏輯分析揭示被評價對象特徵的信息分析、處理方法。其目的是把握事物質的規定性,形成對被評價對象完整的看法。它是分析和處理教育評價信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定性分析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定性分析的基本過程包含如下五個環節:
第一步,確定定性分析的目標以及分析材料的范圍;
第二步,對資料進行初步的檢驗分析;
第三步,選擇恰當的方法和確定分析的緯度;
第四步,對資料進行歸類分析;
第五步,對定性分析結果的客觀性、效度和信度進行評價。
2.在教育評價中,定性分析比較適用於下列五個情景:
第一,對發展過程的原因探討;
第二,對被評價對象優缺點的詳細描述;
第三,對典型個案的深入研究;
第四,對被評價對象內隱的觀念、意識分析;
第五,對文獻檔案信息的匯總和歸納。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用數值形式以及數學、統計方法反映被評價對象特徵的信息分析、處理方法。其目的是把握事物量的規定性,客觀簡潔地揭示被評價對象重要的可測特徵。
定量分析的特點有:
1.定量分析的基本步驟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類,描述數據分布的形態和特徵;
第二步,通過統計檢驗、解釋和鑒別評價的結果;
第三步,估計總體參數,從樣本推斷總體的情況;
第四步,進行相關分析,了解各因素之間的聯系;
第五步,進行因素分析和路徑分析,揭示本質聯系;
第六步,對定量分析客觀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進行評價。
2.定量分析的比較適用於下列四個情景:
第一,對群體的狀態進行綜述;
第二,評比和選拔;
第三,從樣本推斷總體;
第四,對可測特徵精確而客觀的描述。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這兩種方法各有所長,兩者是優勢互補的。評價者絕不能根據自己的偏好,盲目地信奉、贊賞某一種方法,而排斥、貶低另一種方法。
在分析評價數據時,評價者應當根據評價信息的特性和其他因素選擇最適當的方法。如果評價信息主要用於幫助被評價者改進工作時,定性的分析比定量的分析更有價值;而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比較、評比時,定量分析更為適合。因此,評價者應當盡可能地結合使用兩種方法,從質和量兩個側面把握被評價者的本質特性,在此基礎上做出符合實際的綜合判斷。
此外,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在實際運用中,定性和定量方法並不能截然分開。一方面,量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質的不同,同時由於量的分析結果比較簡潔、抽象,通常還要藉助於定性的描述,說明其具體的含義。另一方面,定性分析又是定量分析的基礎,因為定量分析的量必須是同質的——在數據分析前先要判斷數據的同質性,在需要時,有些定性信息也可進行二次量化,作為定量信息來處理,以提高其精確性。例如,評價者根據需要可以對等級評語「好、較好、一般、較差」等賦值「4、3、2、1」,進行量化處理。
『伍』 為什麼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要相結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具有統一性,深刻反映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種不可分割的聯系取決於它們各自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就需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要相結合。
在企業財務分析中的任何經濟指標,都同時存在著質和量的規定性,既不存在只有質沒有量的經濟指標,也不存在只有量沒有質的經濟指標。例如:資金利潤率是個質量指標,以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的好壞高低,但又是通過具體的數量表示的。產品產量是個數量指標,以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水平,
但是,不同的產品產量又包含著不同的質,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或用途。所以,質和量的相互聯系,互為條件,是經濟指標的基本屬性。
客觀上要求在財務分析中,對同一經濟指標或同一經濟問題,運用相應的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經濟指標的質的方面,要求運用定性分析來界定和反映;經濟指標的量的方面,只有通過定量分析來計算和比較。
否則,就不能對經濟指標做出全面而准確的分析和評價,財務分析的實用性就會降低。
(5)計量地理學定量和定性結合擴展閱讀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互補性。主要反映這兩種方法的不同和區別,來源於它們各自具有的優點和缺陷,從而使兩者在統一性的基礎上,能夠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出最佳的分析作用。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性質不同。定性分析是對經濟指標或因素的屬性進行界定的方法,是認識財務指標的性質、特徵、影響因素和變化方向的主要方法。定量分析是對那些具有穩定數量關系的財務指標進行分析的方法,對認識財務指標之間或財務指標的各個因素之間的數量變化和影響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2)特徵不同。定性分析具有三大特點,推理性、抽象性和主觀性。推理性是指定性分析主要運用思維邏輯和特定的方法去推斷財務指標性質、特徵、影響因素、變化趨勢、作用性質等。
主觀性,是指財務分析由於受分析人員的觀念、情感、知識結構等諸多主觀因素的影響,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3)適應的范圍不同。定性分析主要適應於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確定財務指標的性質,使不同的財務指標具有不同的經濟含義。
二是分析財務指標之間、財務指標內各個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尋求財務指標變化的規律。
三是探索影響財務指標變化的定性因素。
四是對定量分析結果進行說明或評價,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定量分析主要適應於財務指標的各種計算。
『陸』 如何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
「定性」與「定量」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在日常管理中經常遇到,當管理者評價員工的時候,都是用「很好」「可以」「一般」等定性的語言。定量與定性考核是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只有定性評價沒有定量的考察結論,是不完整的;定性考核要以定量考核結果為基礎。 對於現代企業管理的考核方式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最為適宜,如同對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師長對孩子的評價對於孩子會產生很大影響,好的評價會讓孩子產生滿足感,不好的評價會給他帶來消極的情緒,這也是人們常有的心理反映。比方說,孩子有學習有了進步,主要體現在學習成績上,學習成績是量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果過分強調了成績,會讓孩子對分數產生恐懼感和逆反心理,這就是因為過分定量帶來的後果。當孩子成績有進步時,我們就多用定量評價,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反之就要用定性評價,找出他的學習成績好的因素,加以分析和比較,讓他知道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企業中各層次人員行為指標權重在整體考核指標中所佔比例分為:高層管理人員,行為指標權重10%,業績指標90%;中層管理人員,行為指標權重20%,業績指標權重80%;基層員工,行為指標權重30%,業績指標權重70%.當然,根據行業的不同,指標權重也會有較大的差異性。 在做績效考核的時候管理者也時常糾結於過程考核還是結果考核,道理很淺顯,結果不是考核出來的,而是過程積累出來的。一般定性考核的依據較難把握,會因為不同考核主體在職業態度、文化認知及心理狀態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考核結果,因此,需要在考核體系設計中加入大量的調研與溝通,考核不是單方面的,也不僅僅是上級對下級的,只有在考核雙方或各方都對考核內容與指標認同理解的前提下實施考核,才能夠達到理想的管理目標。
『柒』 定量考核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定性考評是指採用經驗判斷和觀察的方法,側重於從行為方面對人員進行考評;定量考評是指采內用量化的方法,容側重於行為的數量特點對員工進行考評。
在績效考評的過程中,定性考評是一種總括的考評,是一種模糊的印象判斷,如果僅定性考評,則只能反映企業員工的性質特點;定量考評往往存在一些指標難以量化的問題,如果僅進行定量考評,則可能會忽視員工的質量特徵,使得考評不完全。這就需要將定性與定量結合起來,實現有效的互補,對員工的績效作出全面、有效的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