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地理學動態模型圖形
1. 新經濟地理學的學科創新性
新經濟地理學的出現對經濟學來說是把空問概念引入經濟系統;對地理學來說則是把微觀經濟機制引入到在地理分析中。盡管新經濟地理學能否將地理學與經濟學成功的融合在一起,目前尚無定論,但是不可否認,與以往理論相比,新經濟地理學有其創新之處:
第一,新經濟地理學以規模經濟、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為假設條件來研究區域經濟問題,比新古典經濟學更接近於現實。新經濟地理學將空間因素和廠商層次的報酬遞增納入到了一般均衡的框架,成功的應用D—S模型與冰山成本相結合,解決了經濟學長期以來廠商層次報酬遞增與競爭性一般均衡不兼容的問題。
第二,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將比較優勢、外部性等問題內生化。新經濟地理學通過將比較優勢內生化來深化背景上的認識問題,為沒有先天差異的區域之間發展差異尋求解釋。在新經濟地理學中,外部經濟現在是被推導出來的,而不是被假設的,因而作為經濟變化更基本的參數,外部經濟可以被視為以一種可以預測的方式變化。
第三,盡管新經濟地理學的某些模型過於抽象,但這些模型的建立畢竟相對於傳統的區位科學模型有了很大進步和改觀。新經濟地理學是包含非均衡力的經濟學,它的核心模型是非線性模型,因而它給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理論觀點,揭示了經濟活動空問模型的復雜性,而且,克魯格曼通過對有些不確定性的復雜理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多中心城市空間自組織模型,這些都使得新經濟地理學的模型更有現實意義。
2. 新經濟地理學的動態模型
核心——周邊模型。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中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周邊」模型最先見於克魯格曼(1991)的研究。該模型展示外部條件原本相同的兩個區域是如何在報酬遞增、人口流動與運輸成本交互作用的情況下最終演變出完全不同的生產結構的。模型假設世界經濟中僅存在兩個區域和兩個部門——報酬不變的農業部門和報酬遞增的製造業部門。農業工人在這兩個區域均勻分布,農業工資處處相同;製造業工資的名義值和實際值則存在地區差異,因而製造業工人視實際工資的高低從低工資區域向高工資區域流動。它通過將報酬遞增條件下的製造業份額與流動工人的份額加以內生,得出區域生產結構隨運輸成本變化而呈現出非線性關系的規律。模型顯示,在中等水平的運輸成本下前向與後向聯系的效應最強:一個區域的製造業份額越大,價格指數越低,廠商能夠支付的工資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製造業工人。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對稱結構變得不可持續,從製造業原本均勻分布的經濟中將逐漸演化出一種核心一周邊結構。核心佔世界產業的份額大於其佔世界要素稟賦的份額,由於製造業報酬遞增的緣故,它將成為製成品的凈出口者。由於在這里區域(或國家)的大小及其演變都是內生的,由這一模型得出的結論比一開始就假定國家大小是外生給定的新貿易模型大大前進了一步,也更加具有說服力。 由於國界以及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對人口流動構成相當大的障礙,上述以要素流動性假設為基礎的人口集中意義上的集聚模型一般只適用於國內范圍的空間集聚研究。為研究國際層次的經濟活動的分布,維納布斯(1996)憑借產業間的直接「投入—產出」聯系假設建立起國際專業化模型。按照他的假設,在由國家組成的世界中,國家之間雖然不存在勞動力的流動,但是可以進行貿易。假設各個國傢具有相同的稟賦和生產技術,擁有農業和製造業兩個生產部門,勞動力可以在國內部門間流動。農業部門為完全競爭型,農業產出為單一投入—勞動的增凹函數。製造業部門為不完全競爭型,使用勞動和中間產品的組合作為投入,廠商之間存在直接的「投入—產出」聯系,每一廠商的產出既作為提供給消費者的最終產品,又作為所有其它廠商所需要的中間投入品。製造業作為中間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使得與傳統集聚有相近邏輯的國際專業化過程得以發生。
擁有較大製造業部門的區域通常能夠提供較多種類的中間產品,而中間產品種類較多的區域有較低的價格指數,使得使用中間產品的廠商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生產,這就構成一種前向聯系——既有的產業集聚構成對外部廠商的吸引,中間品投入較大的廠商將傾向於在擁有較大製造業部門的區域選址生產;反過來,廠商生產成本中的中間投入品采購部分構成廠商之間後向聯系的來源:在一個區域生產的廠商越多,對中間品的需求越大;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該區域在製成品上的總支出也越大,這就為中間產品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當地市場。由於國與國之間不存在勞動力的流動,前、後向聯系的結果不可能是人口在特定的國家的集中,但是,它們卻能夠導致製造業(或特定產業)在有限幾個國家集聚的專業化過程。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勞動力不能在國家間流動,特定國家的製造業集聚也會因勞動供給的趨緊而使得該國製造業與農業工資同時上升,在農業生產函數為嚴格凹的假設下,農業邊際產出上升,製造業對農業勞動力的吸引減弱。
國際專業化模型所表明的一體化與集聚之間非線性的倒U形關系揭示了廠商對經濟一體化可能做出的區位響應。在較高的貿易成本下,廠商將分布於稟賦相同的區域以滿足最終需求。在居中的貿易成本下,隨著某些區域比其它區域吸引更多的產業,區域差異將開始形成——但並不會達到完全專業化的程度。在低貿易成本下,集聚隨著低工資區域的產業份額逐漸上升而潰散。相對於更為工業化的區域來說,早期進入低工資區域廠商的動機是出於對非流動要素的較低的價格的考慮;然後,隨著在某些部門建立起臨界廠商群落,更多的廠商將搬遷過來以充分利用前向和後向聯系。這一模型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需要實行高度的對外開放,不僅需要商品領域的自由貿易,而且需要各國在投資和服務(尤其是生產者服務)貿易領域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 全球性的產業擴散及其規律對於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來說一直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以上述國際專業化模型為基礎,蒲格和維納布斯(1996)在模型中進一步引入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數,用L表示由技術所決定的效率水平,假設技術進步使所有基本要素穩定地遞增,並用效率單位測度各基本要素,建立起全球化和產業擴散模型:假設存在這樣一個世界,其中某個區域因為偶然的技術進步在製造業率先建立起一種自我強化的優勢,這一優勢允許它支付比其它國家更高的工資。隨著時間的發展,世界對製成品的需求上升。這將使得製造業區域的生產水平上升,強化製造業在該區域的集聚,並使得該區域工資上升。隨著這一過程的進一步發展,區域間的工資差異將越來越大,並最終不可持續,製造業廠商將尋求遷入第二個區域,在那裡他們更為有利可圖。這樣,第二個區域又開始了建立製造業自我強化優勢、提升區域工資的新的輪回,並最終引發第三個區域的製造業成長,如此循環往復。在運輸成本很高或很低的情況下,位於核心國家的產業感受到的前向與後向聯系(向心力)都相對較低,勞動效率的小幅度上升導致工資成本的上升(離心力)都足以壓倒產業聯系(向心力)的影響,從而引發投資和生產向周邊國家的轉移以滿足最終需求。倒是在運輸成本的中間區段,位於核心國家的產業感受到的前向與後向聯系(向心力)最強,有更大的餘地平衡由勞動效率的,上升所導致的工資成本(離心力)的增加,因此,在運輸成本的中間區段,產業集聚更容易維持。
然而,這一模型給人們的啟發更多地在於揭示產業擴散相對於勞動效率(而非運輸成本)變化的敏感性上。藤田、克魯格曼與維納布斯(1999)用了一個包含三個國家和七個勞動密集度各不相同的產業的例子更好地說明這一產業擴散過程,在階段I,所有產業均位於國家1,在國家1與國家2和3之間存在工資差異。隨著勞動效率水平的增加,工資差異的幅度不斷增加——直到某個產業的廠商開始重新進行區位選擇並因此而有利可圖,階段Ⅱ即從此開始。在Ⅱ階段,產業是向所有國家均勻地擴散,還是依次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擴散呢?且考察一下階段Ⅱ的最初階段,其間國家2和國家3都在開始工業化。在階段Ⅱ起初的一個很小的區間內,兩國工資水平是一致的,但是,隨著國家2和國家3內部的產業聯系變得不斷增強,兩個國家有相同產業結構的均衡將會變得不穩定。只要有一個國家略微領先,其優勢就會被放大,另一個國家將因此而落後。因此,產業擴散並不是沿所有國家齊頭並進的,各國的工業化有先有後。
這一模型很好地表明,經濟發展不是多個國家齊頭並進地追趕富裕國家的平穩的過程,它是—個富國與窮國集團共存的過程,存在導致窮國加入富國俱樂部的可能的機制。世界范圍的工業化將以一系列波的形式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一個國家的產業體系的建立一般要遵循從低級開始向高級攀升的過程。 為了進一步考察全球化對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的影響,克魯格曼和維納布斯(1996)從分析一些廠商與某類廠商存在比與其它廠商更強的買方/供方關系這一重要的投入-產出聯系特徵人手,建立起區域專業化模型。這一模型與上述模型的演化動態原理基本相似,但在基本假設方面卻存在一個主要差別:在區域產業專業化模型中,假設存在兩個國家(「本國」與「外國」)和兩個生產部門(產業1和產業2),這兩個國家和兩個部門所面臨的需求與所採用的技術完全對稱,勞動投入為惟一的生產要素;由於所考察的經濟已完全實現工業化,規模報酬不變的農業部門已從其中退出,因此,假設各生產部門均為不完全競爭型的製造業。
假定產業1在本國的集聚(相應地,產業2在外國集聚)為一均衡,當產業間聯系強於產業內聯系時,在任何貿易成本下,這一產業集聚都不是可持續的,這是因為,對於各個廠商來說,最為重要的區位利益來自於與它國廠商的聯系,因此,各個國家將發展多樣化的產業組合。相反,如果產業內聯系強於產業間聯系,則當貿易成本值較高時,產業不可能形成地理集聚,兩個產業在兩個國家內均有分布;只有當貿易成本足夠小時,產業的地理集聚才是可能的和可持續的。產業內聯系與產業間聯系之差距越大,使產業集聚為可持續的貿易成本的取值范圍越寬。由這一模型所預測的基本傾向即使在對模型引入更多區域和產業部門的情況下也會保持不變。但在多個產業的情況下,分布並不是一半對一半的。一個區域可能比另一個區域有更多的產業,這將導致區域之間真實收入的差距。
3. 如何對新經濟地理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新經濟地理學派的宗旨是將經濟地理學,即區域經濟學帶進主流經濟學的殿堂。正是從這里出發,其分析區域問題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經濟學的,其理論的基石建立在三個命題之上: 其一是收益遞增。其二是不完全競爭模型。其三是運輸成本。
1、收益遞增。由於生產規模的誇大帶來產出的增加,從而帶來生產成本的下降,各國或區域間通過發展專業化和貿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經濟規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區,其規模優勢遠遠大於某一個部門或產業的集中優勢,從而為地區獲得競爭優勢創造了前提。
2、不完全競爭模型。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創立的不完全競爭模型,被克魯格曼引入到區域經濟的分析當中,例如,由於不完全競爭的存在,當某個地區的製造業發展起來之後形成工業地區,而另一個地區則仍處於農業地區,兩者的角色將被固定下來,各自的優勢被 「鎖定」,從而形成中心區與外圍區的關系。
3、運輸成本。假設以保羅·薩繆爾森引入的「冰山」理論的形式存在,即假設只有製成品有運輸成本,任何製成品的價值在運輸中都有一部分丟失了,而不是設計一個單獨的運輸業的存在。由這三個基石,設計出區域經濟的「中心一外圍模型」。這個模型是新經濟地理學派對區域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新增長理論」。據該理論,新古典集聚理論在區域尺度上比在國家尺度上更適用。經驗顯示:如果資本和勞動的報酬減少很慢,或者根本就沒有減少,結果將導致區域的擴散或極低速率的集聚。如同「新貿易理論」引起了對空間集聚的興趣一樣,主張勞動和資本報酬遞增的「新增長理論」也引起了「新經濟地理學」對區域集聚的興趣。根據「新經濟地理學」,資本外部性的相對規模、勞動力遷移的動力和交通成本將決定經濟活動和財富在空間配置上的區域整合程度。
4.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中文名
新經濟地理學
外文名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定義
地理學發展中的一門邊緣性分支學科
學科
地理學
快速
導航
產生背景興起原因研究傳統理論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內容模型類別理論含義學科局限學科創新學科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貿易,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松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來觀察和指導生活,藉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1]
產生背景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進入了一個相互交叉與互動的新時期,各學科在理論互動中對區域與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交織更加明顯,以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主流派經濟學家重新審視了空間因素,以全新的視角,把以空間經濟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等傳統經濟學科統一起來,構建了「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
主流經濟學以往常常對空間置之不理,除了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以外,其研究基本上是非空間的,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學家們知道無法把空間因素模型化,所以不去研究經濟的空間問題。然而,在現實中,如果忽視空間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很多經濟問題的研究就難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因此,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為經濟學家研究區位提供了一種新方
5.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和採用報酬不變與完全競爭假設的傳統經濟理論和經濟地理研究不同,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假設為基礎。按照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假設,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預測,在區域之間不存在基本差異的情況下,經濟活動最終將沿空間均勻分布。產品和市場的競爭為廠商舍近求遠的區位抉擇提供了解釋。但是,不同層次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在現實世界卻屢見不鮮,甚至連20世紀初的馬歇爾也不曾迴避這廠現象。由於規模報酬不變是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說的基本假設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經濟」一詞來籠統地解釋各種生產活動的集聚。這種外部經濟表現為公司水平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性的報酬遞增。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用外部經濟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產業集聚,但是,人們卻仍不清楚這種外部經濟來源於何方。而且,問題並不僅僅在於用外部經濟解釋產業集聚本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感到,對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假設的有效性其實大有進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經濟學家們來說都是難以駕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將張伯倫的壟斷競爭概念用數學模型形式化之後,關於報酬遞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經濟學界掀起一場實質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設,消費種類和生產分工程度內生於市場規模。一方面,一個經濟中的消費者喜好多樣化消費,因而,消費品種類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費品的生產具有廠商層次上的規模經濟,而資源的有限性導致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如果人口規模或可用資源增加,則有更大酌市場空間來平衡上述沖突,廠商為滿足消費需求實行進一步分工既能實現規模經濟,消費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種選擇,效用亦隨之上升。D—S模型也為解決復雜的經濟地理問題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個引入了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世界,經濟活動的演化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由非線性動態所支配的。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所呈現出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線性的蛛網圖嗎?假定存在足夠強的規模經濟,任何廠商都會選擇一個單個的區位來為一國的市場提供服務。為使運輸成本最小,他無疑會選擇一個有大的當地需求的區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數廠商都在那兒選址經營的某個區位才會有大的當地需求。因此,一個產業帶一旦建立,在沒有外部擾動的情況下,這一循環將會長期持續下去,這就是布賴恩·亞瑟所謂的集聚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集聚很可能始於一種歷史偶然。如果專業化生產和貿易是由報酬遞增而非比較利益所驅動,則什麼樣的產業在什麼樣的區位形成集聚一般來說是不確定的,而是「歷史依賴(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屬於什麼樣的原因,某種專業化生產與貿易格局一旦建立,從貿易獲得的好處將累積循環,從而使得這一格局因進一步強化而被鎖定(locked—in)。因此,在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中採用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假設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6. 如何畫出經濟學有關模型的圖形
蛛網模型分析了商品的產量和價格波動的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 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大於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當市場由於受到干擾偏離原有的均衡狀態以後,實際價格和實際產量會圍繞均衡水平上下波動,但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小,最後會回復到原來的均衡點。 假定,在第一期由於某種外在原因的干擾,如惡劣的氣候條件,實際產量由均衡水平Qe減少為Q1。根據需求曲線,消費者願意支付P1的價格購買全部的產量Q1,於是,實際價格上升為P1。根據第一期的較高的價格水平P1,按照供給曲線,生產者將第二期的產量增加為Q2。 在第二期,生產者為了出售全部的產量Q2,接受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價格P2,於是,實際價格下降為P2。根據第二期的較低的價格水平P2,生產者將第三期的產量減少為Q3。 在第三期,消費者願意支付P3的價格購買全部的產量Q3,於是,實際價格又上升為P3。根據第三期的較高的價格水平P3,生產者又將第四期的產量增加為Q4。 如此循環下去,如前圖所示,實際產量和實際價格的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小,最後恢復到均衡點E所代表的水平。 由此可見,圖中的均衡點E所代表的均衡狀態是穩定的。也就是說,由於外在的原因,當價格和產量偏離均衡數值(Pe和Qe)後,經濟制度中存在著自發的因素,能使價格和產量自動地恢復均衡狀態。在圖中,產量和價格變化的途徑形成了一個蜘蛛網似的圖形,這就是蛛網模型名稱的由來。 從圖中可以看到,只有當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大於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時,即供給曲線比需求曲線較為陡峭時,才能得到蛛網穩定的結果,相應的蛛網被稱為「收斂型蛛網」。 在這里,我們看到,除第一期受到外在原因干擾外,其它各期都不會再受新的外在原因干擾,從而前一期的價格能夠唯一決定下一期的產量。 按照動態的邏輯順序,我們還看到,生產者錯誤地根據上一期的價格決定供給量,消費者被動地消費生產者提供的全部生產量,而價格則由盲目生產出來的數量 所決定。 在圖中,供求曲線各自只畫了一條,但是,經濟學在前面已經指出,供給的變動,不僅是指供給量沿著既定供給曲線的變動,還包括供給曲線的變動。需求的變動亦是如此。 那麼,經濟學又是如何保證供求曲線在多個時期里,不受外在原因的干擾和盲目決策的影響,始終保持不變呢?而如果供求曲線本身也會隨著時期的不同而移動,那麼,又如何保證蛛網是收斂型的呢? 再者,經濟學提到的經濟制度中的自發因素又是什麼?這里實際上只有供給曲線比需求曲線較為陡峭這一個因素,那麼這個因素又算是哪一種經濟制度中的呢? 此外,我們在現實中看到過牛奶被倒進大海的事件,可見生產者並不強調一定 要出售全部的產量。生產者追求的不是銷售量,而是利益。他們不會盲目接受經濟學強加給他們的所謂的由生產量等於需求量所決定的均衡價格。 他們的心目中應當還有一個價格,他們的行為應當是建立在市場價格與這一價格的比較結果之上的。 這個神秘的價格實際上就是經濟學諱莫如深的會引出危險結論的商品的價值。 第二種情況: 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小於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當市場由於受到外力的干擾偏離原有的均衡狀態以後,實際價格和實際產量上下波動的幅度會越來越大,偏離均衡點越來越遠。其原有的均衡狀態是不穩定的。相應的蛛網被稱為「發散型蛛網」。 這種情況意味著產量可以無限供給,價格可以無限提高。 第三種情況: 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等於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當市場由於受到外力的干擾偏離原有的均衡狀態以後, 實際產量和實際價格始終按同一幅度圍繞均衡點上下波動,既不進一步偏離均衡點,也不逐步地趨向均衡點1。相應的蛛網被稱為「封閉型蛛網」。 編輯本段類型 三種類型:收斂型蛛網、發散型蛛網、穩定型蛛網 適用分析對象:有生產周期的產品。 1、收斂型蛛網: 2、發散型蛛網: 3、穩定型蛛網: 4、三類蛛網模型的條件: (1)收斂型蛛網的條件:供給彈性<需求彈性,或,供給曲線斜率>需求曲線斜率。因為需求彈性大,表明價格變化相對較小,進而由價格引起的供給變化則更小,再進而由供給引起的價格變化則更更小…… (2)發散型蛛網的條件:供給彈性>需求彈性,或,供給曲線斜率<需求曲線斜率。 (3)穩定型蛛網的條件:供給彈性=需求彈性,或,供給曲線斜率=需求曲線斜率。 5.缺陷
7.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背景
按照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在一個規模報酬不變的世界,比較利益決定國際貿易模式,而人口增長等外部因素則決定經濟的增長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貿易和長期經濟增長的現實表現展示出一個與新古典理論所預測的相當不同的經濟圖景。以不完全競爭和報酬遞增理念為基礎的新的方法開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將張伯倫壟斷競爭形式化之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在解釋行業內貿易、專業化和無限增長方面獲得長足進展,對傳統貿易與增長理論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補充。新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專業化與貿易機制及新增長理論所闡明的「無限增長」原理與傳統經濟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現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這三方面理論之間的距離。
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所採用的報酬遞增假設及賴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現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但是,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內不能完全解釋的問題。比方說,新增長理論雖然對投資促進長期增長的時間動態機制——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時間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釋,但它卻缺少空間維度,並不涉及要素流動,不能對集聚現象——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空間版本——提供解釋,亦不能預測經濟發展的空間演化規律。新貿易理論(Krugman,1980)雖然聚焦於市場結構,但它與傳統理論有一個相似之處,即通過基本特徵方面的差異來說明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國家存在,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麼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並沒有說明為什麼一個部門的廠商趨向於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此外,它將工業發展描述成是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逐漸且同時發生的,而事實上工業化常常採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業化的波浪中產業從一個國家依次向另一個國家擴散。
上述問題的研究往往涉及報酬遞增、運輸費用、要素流動性以及這三者之間通過市場而傳導的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這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研究范圍有許多相重合的地方。這類復雜而棘手的問題對新增長與新貿易理論構成相當的挑戰。
由於新增長與新貿易理論不能將運輸成本內生,主流派經濟學家不得不將研究的觸角進一步擴展到經濟地理學領域,以期從新的視角得出一些新的啟示。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及由此引發的一些投資、貿易、要素流動和區域政策問題也對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經濟地理學藉助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壟斷競爭模型(簡稱D—S模型)和新貿易、新增長理論研究的三次波濤的強大推動,作為經濟學領域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第四波迅速成長。如果說,赫爾普曼(Helpman)與克魯格曼(1985)關於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的著作《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和格羅斯曼(Grossman)與赫爾普曼(1991)關於內生增長的著作《世界經濟中的創新和增長》促成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的形成並為其發展指明了方向,那麼,克魯格曼(1991)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的《報酬遞增和經濟地理》和藤田(Fujita,1988)在《區域科學和城市經濟學》上發表的《空間集聚的壟斷競爭模型:細分產品方法》,則完成了對D—S模型空間意義的解釋,可被視為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
8. 建立動態模型時主要使用哪些圖形符號
系統動力學模型流圖簡稱SD流圖,是指由專用符號組成用以表示因果關系版環中各個變數之間權相互關系的圖示。它能表示出更多系統結構和系統行為的信息,是建立SD模型必不可少的環節,對建立SD模型起著重要作用。其專用符號主要有八個:
1)水平變數
水平變數符號是表示水平變數的積累狀態的符號,它是SD模型中最主要的變數。它由五部分組成,即:輸入速率,輸出速率,流線,變數名稱及方程代碼(L),如圖 所示。
2)速率變數
速率變數符號是表示水平變數變化速率的變數。它能控制水平變數的變化速度礎緝擺狙肢繳扮斜堡鉚,是可控變數。它由三部分組成,即:輸入信息變數,變數名稱及方程代碼(R)。如圖 所示。
3)輔助變數
輔助變數符號是輔助水平變數等的變數。如圖 所示。
9. 以下人文地理學的名詞要如何解釋1、全球城市2、新經濟地理學3、環境映像4、錨點理論模型5、地域經濟結構
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稱世界級城市,指在社會、經濟、文化或政治層面直接影響全球內事容務的城市。全球城市一詞由沙森(Saskia Sassen)於1991年的作品中首創,與巨型城市(又稱超級城市,megacity)相對。新經濟地理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地理學界出現的新研究視角與研究方向;其主要標志是「文化及制度轉向」,即從原來單純注重經濟要素轉向研究社會文化要素與經濟要素的綜合作用。
10. 新經濟地理學派的學術觀點是什麼
新經濟地理學派的宗旨是將經濟地理學,即區域經濟學帶進主流經濟學的殿堂。正是從這里出發,其分析區域問題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經濟學的,其理論的基石建立在三個命題之上: 其一是收益遞增。其二是不完全競爭模型。其三是運輸成本。
1、收益遞增。由於生產規模的誇大帶來產出的增加,從而帶來生產成本的下降,各國或區域間通過發展專業化和貿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經濟規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區,其規模優勢遠遠大於某一個部門或產業的集中優勢,從而為地區獲得競爭優勢創造了前提。
2、不完全競爭模型。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創立的不完全競爭模型,被克魯格曼引入到區域經濟的分析當中,例如,由於不完全競爭的存在,當某個地區的製造業發展起來之後形成工業地區,而另一個地區則仍處於農業地區,兩者的角色將被固定下來,各自的優勢被 「鎖定」,從而形成中心區與外圍區的關系。
3、運輸成本。假設以保羅·薩繆爾森引入的「冰山」理論的形式存在,即假設只有製成品有運輸成本,任何製成品的價值在運輸中都有一部分丟失了,而不是設計一個單獨的運輸業的存在。由這三個基石,設計出區域經濟的「中心一外圍模型」。這個模型是新經濟地理學派對區域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新增長理論」。據該理論,新古典集聚理論在區域尺度上比在國家尺度上更適用。經驗顯示:如果資本和勞動的報酬減少很慢,或者根本就沒有減少,結果將導致區域的擴散或極低速率的集聚。如同「新貿易理論」引起了對空間集聚的興趣一樣,主張勞動和資本報酬遞增的「新增長理論」也引起了「新經濟地理學」對區域集聚的興趣。根據「新經濟地理學」,資本外部性的相對規模、勞動力遷移的動力和交通成本將決定經濟活動和財富在空間配置上的區域整合程度。
以上為相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