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野外實踐對地理教學的意義論文大綱

野外實踐對地理教學的意義論文大綱

發布時間: 2021-02-21 06:49:14

Ⅰ 求一篇地球科學概論的 野外實習論文

路線一 下韋甸-三家店-大覺寺

一、目的及任務 1.加強感性認識,提高學習熱情,更好地理解課堂上所學的基本概念及內容。 2.觀察地面流水地質作用的過程及產物。 3.觀察常見的沉積岩、熔岩和深成侵入岩。 4.認識構造上升運動及岩石變形的產物。 5.參觀大覺寺古跡。
二、要求 1.學生已學完《地球科學概論》中表層地質作用、水圈、成岩作用等內容。 2.在野外注意聽講,勤於觀察、思考和記錄,把課本知識與野外實踐相結合。 3.帶野外實慣用品,包括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小刀、鉛筆和野外記錄本等。 4.自帶午飯。
No.1
點位:下韋甸西2km公路南側的間歇性河道中。
目的: 1.觀察片流、洪流的剝蝕與沉積作用。 2.觀察間歇性河流的凹岸侵蝕作用、凸岸沉積作用及沖積物特徵。
內容:
1.公路北側山坡下發育片流的沉積物--坡積物。要觀察坡積物的分布位置、構成的地形、物質成分、結構等特徵。坡積物:分布於坡麓,常構成坡積裙;成分單一,與山坡上的基岩一致;顆粒較細,通常以砂、粉砂、粉砂質粘土為主,偶夾有細小的岩屑礫石,磨圓度與分選性差;略具與坡向一致的層理。
2.在間歇性河道兩側山坡上,分布著多條沖溝;在沖溝出口處,即接近河道的部位,多發育有洪積扇。沖溝:由洪流的沖蝕作用形成,分布於山坡低窪處或山谷中,在平面上呈線狀分布。點處的沖溝呈典型的"V"字形,兩側溝壁陡峻;縱剖面很陡,約45°;在沖溝中幾乎沒有沉積物,大量的碎屑物質在沖溝出口處堆積,構成洪積扇。 洪積扇:洪流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稱為洪積物,絕大部分洪積物在沖溝出口處沉積,在地貌上呈扇狀地形,故稱為洪積扇。點處的洪積扇規模不大,從沖溝口向靠近河道的較平坦的地域散開,它是由於洪水流出沖溝口時,水動能驟然減弱,被攜帶的碎屑物質發生沉積而形成的。通常洪積扇有以下特點:①在接近扇頂的部位地形坡度大,洪積物厚度較大,主要由粗大的礫石組成,礫石的磨圓度與分選性都很差;②從洪積扇的上部到邊緣,地形變緩,洪積物厚度變小,顆粒變細,由砂過渡為粉砂和粘土,並出現層理;③洪積物的成分較簡單,與山坡及沖溝中的基岩一致。
3.觀察河流凹岸受侵蝕、凸岸發生堆積的現象及沖積物特徵,分析河曲的形成過程。 ①在河水單向環流作用下,主流線偏向並沖擊凹岸,河灣最大彎曲點往下游遷移。 ②在單向環流作用下,凹岸不斷地被侵蝕、掏空,並發生重力崩塌而後退;凸岸則不斷地發生堆積並向前推進,從而形成河曲。這里可見凹岸大多有基岩出露,坡度很陡;而凸岸有大量的沉積物,坡度很緩。 ③觀察河床沖積物的特徵,包括礫石的成分、粒徑、磨圓度、分選性、排列方式等,並與洪積物及坡積物進行對比。 ④觀察河漫灘沖積物的特徵,注意是否有下粗上細的變化,並與河床沖積物進行比較。 ⑤分析地面流水地質作用所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沉積物之間產生差異的原因

No.2
點位:丁家灘東小山丘。
目的:觀察河流階地,分析構造上升運動過程。
內容:
1.點處比現代河床高40餘米,顯然不會被洪水所淹沒。在小路邊近山頂和山頂處,可見一層厚度約2~3m的礫石層,礫石成分為從異地搬運來的、抗風化能力強的岩石碎屑,磨圓度和分選性均較好,粒徑多為2~5cm,含較多的紅色粘土,故礫石表面呈磚紅色。根據礫石特徵推斷,該礫石層為沖積物,也就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時代可能為中更新世。由此可知,該礫石層構成了永定河較高處的階地,屬於Ⅲ級階地。按照階地面與現代河床之間的高差,可以判斷Ⅲ級階地形成之後,永定河至少下切了40多米。
2.古河谷:點處以西有一個大致東西向延伸的、橫斷面近似於"V"字形的谷地(有電線桿的地方)。該谷地底部的高度與點處的基本相同,或前者略高一點。實際上,這個谷地與點處相連的部位是中更新世時期的一條古河谷。
3.多級階地(圖22):永定河邊發育著河漫灘(T0);丁家灘村建在Ⅰ級階地(T1)上;丁家灘村以西和上述谷地之間有一塊略向河床傾斜的、較平坦的地面,屬於Ⅱ級階地(T2);點處屬於Ⅲ級階地(T3)。這表明自中更新世以來,該地區發生過三次相對短暫的、快速的上升運動,從而形成了這三級階地。
4.深切河曲:在點處及路線沿途可以看到,永定河已是極度彎曲,但是河床一側或兩側的谷坡卻很陡,即類似於深切河曲。這說明從中更新世開始,該地區快速上升時期是短暫的;而長期則處於較穩定的時期,側蝕作用廣泛進行,形成河曲,並曾發生河流改道,後來地殼上升,侵蝕基準面下降,下蝕作用加強,從而形成了深切河曲。 另外,由公路至點處,沿途可以看到層理很清楚的沉積岩。

No.3
點位:三家店北水泥廠附近公路東側。
目的:觀察沉積岩及剪節理。
內容: 點處岩性為中侏羅統龍門組礫岩夾砂岩。礫岩中的礫石成分復雜,主要為岩石碎屑,多呈圓狀至次圓狀,分選好,粒徑大部分為5~8cm,具有定向排列,礫石之間的填隙物主要是粗砂。砂岩主要由粗、中砂構成,含少量細礫;砂粒成分大多為石英,其次是長石,磨圓度及分選性較好;砂岩層呈透鏡體狀,發育交錯層理。 岩層中發育兩個方向為主的剪節理,它們都切過了多層礫岩和砂岩,節理面與岩層面大角度相交。節理面非常平整地切割了礫岩中的礫石、粗砂和膠結物,如刀切一般。

No.4
點位:軍庄南約1km鐵路邊。
目的:觀察沉積岩、玄武岩及斷裂構造。
內容:
1.下二疊統厚層粗砂岩夾細砂岩、粉砂岩,岩性分層及層理都很明顯。受構造運動影響,地層已發生傾斜,產狀為135°∠30°。在厚層粗砂岩中發育規模較大的斜層理,它與上、下岩層面相交的角度大小不同,並且能看到有些岩層中由下往上砂的粒度有明顯的變化,由此可以判斷沉積時水的流動方向及岩層的頂底面。
2.上述地層中發育一系列的構造節理,把岩石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塊體。點處發育一條小斷層,岩層被錯斷,兩盤發生了相對位移,斷層面較平緩,上盤相對下降,為正斷層。
3.沿鐵路向南至隧道口處,觀察下侏羅統九龍山組玄武岩。岩石呈淺紫紅色,隱晶質結構,杏仁構造或氣孔構造,杏仁體成分主要為方解石或石英。岩石中裂隙較發育,且多被方解石所充填。這套玄武岩層平行不整合覆蓋在下二疊統砂岩之上,兩者之間缺失了上二疊統和三疊系

No.5
點位:大覺寺後山。
目的:觀察深成侵入岩、球形風化、根劈作用。
內容:
1.侏羅紀深成岩,呈岩株狀產出。岩石總體呈灰白色,中、粗粒等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次要礦物有黑雲母、角閃石。根據這些特徵,可判斷岩性為花崗岩。
2.球形風化:花崗岩中發育三組節理,產狀分別為75°∠72°、340°∠80°、230°∠17°,它們相互之間近於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把岩石切割成長方體、菱面體或不規則狀塊體。這些岩塊的角、棱最容易遭受風化破壞,並且在節理面上也產生由表及裡的風化作用(可見層狀剝落現象),最終岩塊被改造成大小不等的球體或橢球體。
3.根劈作用:生長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隨著植物長大,根系也變粗,從而使裂隙加寬、加深,導致岩石崩解。這里多處可見根劈現象。

No.6
點位:大覺寺。
目的:參觀大覺寺古跡。
內容:
1.觀察大覺寺內兩處下侏羅統九龍山組礫岩的露頭,包括岩石的顏色、結構,礫石的物質成分、大小、磨圓度、分選性及膠結物等特徵。
2.自由參觀大覺寺,了解大覺寺所處位置的地質概況(總體建在花崗岩岩株的邊部),建寺歷史(始建於遼代咸雍四年,即1068年),寺內有樹上樹(寄生樹)、獨木成林、千年銀杏、玉蘭、松柏抱塔及人文建築等獨特景觀。

Top

路線二 坨里-李各庄-周口店

一、目的及任務 1.加強感性認識,理解構造運動、變質作用的基本原理、過程及其產物。 2.觀察節理、斷層、褶皺的基本特徵,並判斷其性質;了解較大規模斷層的地形、地質表現。 3.觀察變質岩及其所構成的褶皺類型。 4.了解周口店猿人洞的地形、地質背景、挖掘歷史等,參觀北京猿人陳列館。

二、要求 1.學生已學完《地球科學概論》中變質作用、構造運動及岩石變形等內容。 2.在野外注意聽講,勤於觀察、思考和記錄,把課本知識與野外實踐相結合。 3.帶野外實慣用品,包括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小刀、鉛筆和野外記錄本等 4.自帶午飯。

No.7
點位:坨里北600m小山丘下的鐵路邊。
目的:觀察節理和斷層構造。
內容:
點處岩性為紫紅色砂礫岩夾泥頁岩,時代為早白堊世(坨里組),俗稱"坨里礫岩",屬山區河流湖泊相沉積物。
1.觀察剪節理:點處可見多組剪節理,其基本特徵是:①節理面平直、光滑,產狀較穩定,延伸較遠,不同組節理互相切割,構成共軛剪節理;②節理平直地切過礫石,將礫石一分為二,這是剪節理的顯著特徵(張節理通常繞過礫石);③節理內一般無充填物,兩壁緊閉,節理縫很小。
根據共軛剪節理造成的剪切位移關系,可以判斷形成節理的主應力方向。此外,可以把上述剪節理的特徵與張節理的進行對比。
2.觀察正斷層:坨里組互層狀砂礫岩層被錯斷(圖23),並發育斷層牽引構造,斷層面產狀大約為140°∠35°。根據岩層的相對位移及牽引構造特徵,可以判斷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從而確定斷層的性質。 沿鐵路繼續觀察,能夠發現類似的斷層,它們的性質和產狀均與上述正斷層相近,都屬於北京西山的山前斷裂--辛開口斷裂帶。該斷裂帶是一條向東傾的高角度正斷層,是控制華北平原中新生代沉降區的一條邊界斷裂。

No.8
點位:辛開口公路北側鐵路邊坡上。
目的:觀察斷層、褶皺與波痕。
內容:
1.在鐵路隧道口,中元古界長城系變質砂岩中發育一條斷層(圖24),兩盤地層明顯相對位移,根據標志層判斷為正斷層,斷層面產狀大約為110°∠53°,斷層帶寬幾至十幾厘米。該斷層是辛開口斷裂帶的主斷層之一。 辛開口斷裂向北與西側另一條斷裂--南大寨斷裂匯合,然後向北東延伸至八寶山,構成南大寨-八寶山斷裂帶。該斷裂帶是北京西山與東部平原的分界線,具有非常醒目的地貌景觀;再向北東隱伏地下,斜穿北京城,是市政工程建設中應該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
2.沿鐵路向西約30m,可見北側邊坡上長城系變質長石石英砂岩中發育褶皺構造,從西向東由一個背斜、一個向斜和半個肩膀式背斜構成(圖24)。褶皺兩翼岩層傾向相反,傾角不等,軸面向西傾斜,為斜歪褶皺。 觀察描述褶皺應包括構成褶皺的岩層、兩翼產狀、軸面形態和產狀、樞紐、轉折端等特徵,進而確定褶皺類型。 上述正斷層切斷了半個肩膀式背斜,這表明褶皺形成時代早,斷層形成(或活動)時代晚。再者,褶皺主要形成於近東西向擠壓條件下,而正斷層主要形成於近東西向拉張條件下,兩者形成的力學機制完全不同,這也說明它們形成於不同的時代。
3.沿鐵路再向西約200m,觀察長城系變質海相砂岩中的波痕。點處可見到對稱波痕、不對稱波痕和平頂波痕。要觀察波痕的形態、波峰和波谷的延伸方向及連續性,測量波長、波高等。
研究波痕特徵,有助於分析古海岸線方位,確定沉積環境等;根據不對稱波痕,可以判斷水流方向;依據平頂波痕,能夠確定岩層的頂底面。

No.9
點位:李各庄大石河北岸。
目的:觀察變質岩、褶皺構造。
內容:
1.點處岩性為青白口系景兒峪組條帶狀大理岩,是一種常見的、典型的變質岩。其原岩為灰岩或白雲岩等碳酸鹽岩,原岩形成後經歷了長期復雜的變質與變形作用的改造。岩石普遍發生絹雲母化和綠泥石化,劈理很發育,可開采出薄板狀的石材。岩石中還能夠見到較多的晶形完好的黃鐵礦晶體,粒徑為幾至十幾毫米。
2.在陡壁東側觀察小型平卧褶皺。褶皺兩翼總體近水平且近於平行,樞紐、軸面近水平,轉折端地層明顯增厚,向兩翼迅速變薄,轉折端與兩翼地層厚度之比可達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3.觀察陡壁中部一個大型的平卧褶皺。由於劈理很發育,幾乎替代了層理,因此,在小范圍內看不清層面及褶皺現象。必須站在稍遠處,遠觀剖面,根據宏觀上岩層顏色的變化,確定層面位置及岩層延伸情況,才能看清大型平卧褶皺。此外,在大型平卧褶皺內部,還發育了一系列的次級或更次一級的小褶皺。
4.在陡壁西側可見兩翼很寬緩、轉折端呈圓弧狀、軸面近水平的小褶皺。另外,還能看到幾個小溶洞以及鍾乳石現象。

No.10
點位:周口店猿人洞。
目的:觀察岩溶地貌及洞穴堆積物,參觀北京猿人陳列館。
內容:
1.觀察猿人洞(第一地點):①猿人洞的發掘歷史;②猿人洞分布的位置(含海拔標高、相對高度、地貌形態等);③岩溶洞穴的形態特徵及其與地質構造的關系;④猿人洞堆積物分層及其岩性特徵(在陳列館內有詳細分層資料);⑤古生物化石、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跡;⑥研究猿人洞堆積物在生物、古人類發展演化、地層學及古地理環境等方面的重大科學意義。
2.觀察山頂洞:①山頂洞的位置;②洞穴形態特徵;③洞穴堆積物的岩性特徵與地質年代;④"山頂洞人"及其文化遺跡、古生物化石。
3.參觀北京猿人陳列館,包括從猿人洞和山頂洞中發掘出來的實物標本、模型、各類分析鑒定資料等。要求學生抄錄一些資料,如第一地點岩性剖面、北京猿人遺址年代測定表等。

我是CUGB的!好的話樓主把分給我吧

Ⅱ 地理實習的目的及意義

1. 繼續學會利用地形圖進行野外定點;學會野外讀地質圖、地形圖;進一步掌握野外內利用羅盤測量方位、產狀容、地形坡度以及野外定點的技能。

2. 學會掌握野外地質和地貌剖面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方法;能夠識別基本的岩石類型,對地層進行分層劃代;觀測褶皺、斷層等基本地質構造,並學會進行定量半定量的量計工作;能識別基本的地貌類型,並根據地形圖和野外測量對地貌體進行定量量計。在此過程中應將野外實習內容和課堂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達到加深和鞏固的目的,又達到延伸和擴大的效果。

3. 在野外觀測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地層層序、接觸關系、構造特徵等分析區域地質演化歷史;根據地貌形態、沉積物特徵、侵蝕與切割的關系等分析地貌的成因及其演化歷史。

4. 掌握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根據野外觀測資料和收集的前人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養嚴謹認真的科學研究精神。

Ⅲ 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踐包括哪些方面 求全面!!!

1、自然地理知復識,如果去山上野外製實習的話,要了解山地的起伏走勢,具體是背斜還是向斜,岩石的產狀、種類及形成時期(特別是第四紀冰川時期所形成的地形),還有山地氣候類型和水文生物植被等。
2、人文地理知識,如果去人文氣息非常重的地方實習(如泰山、岱廟等),要了解當地文化傳統及其文化擴散和變化,人文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3、城市地理學,像去青島這個城市,首先要學習青島這個城市形成和發展條件、空間結構與布局、城市化過程、城市體系、城市間相互作用、城市形態、城市內部土地利用和城市問題等。同時還要了解自然地理方面知識,如海洋地貌及形成原因。
其它的像旅遊地理學、天文地理學等也要好好學習,用處很大!

Ⅳ 專業實踐的意義

1.可以正確認識自己。即便是大一的同學,也可以在寒暑假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社會實踐能促進大學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彌補不足,從而正確認識自己,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樹立起人生奮斗方向和目標。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當中,能夠彌補急需知識,擴大自身知識面,培養與提升自身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應變能力。

2.可以理論聯系實際。從大二暑假開始就可以進行專業實習,按照教學計劃,從大二開始學習專業課程了,通過專業實習,初步接觸行業,能對崗位和基本工作程序有更深入了解。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使課堂所學的書本知識得到深化與轉化,初步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獲得行業內發展的最新信息,激發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為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可以增長社會知識。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通過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與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性格的人接觸與交流,有助於口頭表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在相互幫助與學習的過程當中,積累與他人交流與相處的生活經驗,增長社會知識。在實習和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能磨練自己的意志,有助於提升自己承受挫折與實現自我調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社會活動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

積極參加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無論是畢業求職還是以後的職業發展,都能使自己更具有競爭力。

Ⅳ 野外實習目的與意義有哪些

通過野外實習,使學生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了解野外工作的基本步驟,練習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初步掌握野外研究工作的方法;掌握各類動物標本的採集、測量、製作和保存的方法,學會使用檢索表鑒定動物種類,認識常見的代表動物;了解動物資源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同時鍛煉獨立工作的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野外實習目的意義
動物學野外實習的意義
動物學野外實習使學生從課堂走向自然,在千姿百態的自然界中去了解形形色色的動物種類及生態習性,這是比課堂教學更為復雜、生動的學習方式,它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鞏固,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
動物學野外實習中的標本採集、製作、動物生態習性的觀察研究等大部分內容是課堂教學無法涉及或側重的,這些重要的知識只有通過野外實習來學習,因此動物學野外實習又是課本知識的深化和補充,
人類對自然界了解還很有限,有許多自然現象引人入勝,啟人深思, 在與自然界接觸中,學生的好奇心被開啟,結合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能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鍛煉科學研究的能力。
許多生物系的學生畢業後,將從事教學工作,他們把在野外實習中獲得的知識結合到教學中,無疑會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顯著提高教學效果,一些學生即使將來從事其它領域的工作,野外實習時獲得的一些實踐知識與基本原則方法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示。
自然保護最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方法就是走進自然、了解自然。學生在野外實習中深入大自然,能充分感受到自然界中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水流,豐富的物種,自然的和諧與美妙會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增強他們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是十分有意義的。
野外環境地形復雜,氣候多變,野外作業工作量大,時常還要忍飢挨餓,跋山涉水,頂酷暑冒風雨,這種艱苦的環境對磨練學生的意志,增強其戰勝困難的信心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不同的生境,不同的物種具有千差萬別的形態結構,動物學教學若離開了標本,就會變得抽象而空洞,動物學野外實習為積累標本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同時積累的標本還可向學生及社會開放,普及環保知識。
動物學講授的是關於動物形態結構及其功能與環境相統一的學問,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同樣需要深入自然,進行觀察研究,動物學野外實習每年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機會。甚至有不少學術論文即是長年野外實習積累的結果。

Ⅵ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踐行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之一,在地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地理實踐力是藉助地圖、數據和其他工具在地理模擬實驗和演示、地理觀察和測量、地理野外考察

Ⅶ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怎麼寫

地理的野外實習報告,既然是野外實習,就把野外的經度,緯度,具體都幹了什麼要求?你到野外實習都有哪些個項目?你把這些個完成的怎麼樣?這不就實習報告嗎?

Ⅷ 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一、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基礎點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基於學生主體性需求及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通過地理教學中一系列實踐活動所獲得,課程標准對地理課程教學有指導性作用。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以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
1.以課程標准為基礎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其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闡述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高中地理教材、指導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及高考命題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必須以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為基礎。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將地理實踐力素養作為地理課程理念之一,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多個方面滲透了地理實踐力培養要求,即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搜集和處理各種地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備科學精神;能夠獨立或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的方案和計劃;能夠設計不同的地理實踐活動目標,並選擇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2]。課程標准中學業質量標准進一步對地理實踐力學科素養水平劃分為五個等級,便於地理實踐力培養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層次性。
2.以學生需求為基礎
學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現自我的需求等深層次需求,也有希望輕松學習的淺層次需求。從需求本身看,有學生的內在實際發展需求,即在一個特定階段的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情感態度基礎上的最近發展區。還有課程總體目標、課程標准對學生提出能力發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實踐力培養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遵循學生的需求。
地理實踐力培養應從學生興趣出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體會到實踐活動的樂趣,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更好地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所以,地理實踐力培養宜從學生興趣出發。同時,地理實踐力培養還應注意學生年齡特徵,高中階段學生相比初中階段已達到更高發展水平。其一,感知覺目的性和系統性增強,觀察力大有提升,並且趨向精確;其二,注意力更加穩定,思維表現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實踐活動設計和實施應遵循學生年齡特徵,體現出彈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感受體驗,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觀察、行動、思考,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二、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結合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還需更為真實的情景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操作、觀察、探究實驗等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其中充分結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實踐平台,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重要結合點。
1.充分結合校內資源
依據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將其劃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地理校內資源指學校范圍內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校內教材、設施、地理師生等。豐富多樣的地理校內資源,為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提供充足的條件。應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如模擬實驗、教具製作、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天文觀測等。
室內課程實施過程中,可通過儀器演示、音像圖片等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提升,如在講授「晝夜交替和時差」時,視頻演示或地球儀演示,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地理知識,還有助於提升地理觀察能力。通過學校地理實驗室、地理活動室,充分利用相關設備也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如「模擬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在借鑒各版本教材優勢基礎上整合教材,為學生構建基礎性模擬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地理園等地理場館或校內自然環境也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如結合氣象站觀測氣溫和降水,在地理園觀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地理觀測能力,還有利於提升問題探究能力。
2.積極結合校外資源
校外資源即學校范圍外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研究機構、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天文台、有關政府部門、工廠、農村等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等[3]。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外資源為學生的地理觀測、調查、考察等實踐活動提供廣闊平台,是培養學生實踐力的有效途徑。
利用課余時間到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研究機構參觀,如重慶市自然博物館參觀,可通過「山水都市」、「地球奧秘」、「生態家園」等場館線路,豐富學生地理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利用國家地質公園、地方自然或人文資源環境供學生參觀學習,如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等考察,可彌補學校實踐場地不足,促使學生體驗學習、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利用到工業園區、農業園、科技園等參觀學習機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獨立行動、主動思考、自主認知。如學習「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可到學校附近工廠實地考察,增強學生社會實踐體驗。學生將實踐中所獲得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進而轉化為個人發展所需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地理實踐力培養的落腳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應充分結合校內外課程資源,具體還要落實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會調查和地理模擬實驗等各項能力的提升中。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學生對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直接觀察,一般包括地質地貌、氣象物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專項觀察與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綜合觀察;還包括農業、工業、環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綜合觀察[1]。通過地理野外考察,可促進學生地理觀察觀測能力提升,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意識及能力。如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學生能夠運用遙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術和其它地理工具,對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和相關現象,進行觀察、識別、描述、解釋;能夠觀察比較不同區域的特點,掌握歸納區域特點的方法;能夠在野外觀察、測量和分析地質地貌基本形態,推斷其形成過程。
2.提升社會調查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會即學校」,突出體現地理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社會調查就是通過參觀、訪問、查閱資料、展開調查等多種方式,對學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進行直接的、有計劃的、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動。社會調查能力是地理實踐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三峽庫區移民」問題調查中,學生自主合作性設計方案,搜尋該區域統計信息及發展規劃,進而參與調查,並對相關問題及成因作出簡要解釋,有理有據提出可行性策略。調查結束後,撰寫調查報告並展開交流評價。
3.提升地理模擬實驗能力
地理模擬實驗即使用一定實驗器材及設備,人為地把所要學習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及其變化過程表現出來,以獲得和驗證地理知識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探究性和實踐性。學生地理實驗能力的提升具體體現為能夠設計和實施地理模擬實驗並作出解釋;能夠解決高考地理試題中相關問題。如模擬實驗「模擬山前洪(沖)積扇的形成」,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實驗,利用白紙和細沙等實驗材料進行模擬,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理解其中科學道理,獲得地理知識,還能夠分析和解決問題,促進認知和情感等素養提升,發展地理實踐力。

Ⅸ 野外實習在地球科學研究中有何意義

野外實習是抄地理教學的有機組襲成部分.在實習過程中,學生能驗證和鞏固地理科學知識,學習地理科學方法,端正地理科學態度,更好地領會地理科學精神.在專業訓練方面,學生能掌握野外實習的工作程序、實習路線和實習點的選擇、實習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野外判別方向;在綜合素質訓練中,能很好地鍛煉創新能力、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學會與人共處、磨煉意志、培養遵守紀律、雷厲風行的習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