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德育滲透教學計劃
『壹』 淺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教育肩負著引導學生沿著正確健康的道路前進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內,在初中教學中,地理容學科有著許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學科難以實現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教學也能夠更加體現德育教育的本質。本文首先闡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後針對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對地理教學的一些建議。(剩餘2003字)
『貳』 初中地理課怎樣進行德育教育字
在地理教學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揭示其德育作用,並將德育因素系統化形成統一的教學整體。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德育,一是教師要樹立「以德為首」的教育理念,將德育貫穿於備課和課堂教學中;二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深挖教材中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信息,對學生進行德育。那麼,如何才能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德育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將德育貫穿於備課和課堂教學中
德育是科任教師的重要職責,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施教者的教師,要樹立「以德為首」的教育理念,將德育貫穿於備課和課堂教學中。
1.備課中教師要備德育。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准備,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樹立「以德為首」的教育理念,在備課時精心准備,考慮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只有這樣,德育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因此,備課時,教師不僅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深挖教材中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信息,而且要從學生的身心特徵出發來考慮德育的內容、方法。這樣,學生才會接受德育,教育才會做到有的放矢。
2.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對學進行德育。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德為首」的教育理念,結合課堂教學的情景,根據教學計劃對學生適時的進行德育,讓德育貫穿於課堂教學之中。
二、在教材中尋找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
在地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深挖教材中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信息,對學生進行德育。
1.挖掘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本,搜集優美的景觀圖片、視頻、使學生身臨其境,深受到自然的山川美景、祖國山河的壯觀;同時,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充分發揮想像力,細細品味自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從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通過對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雄偉壯麗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識的傳授,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
2.根據地理國情對進行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不僅展示我國地理國情的優勢,來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指出我國地理國情的劣勢來增加危機感。
3.根據地理規律來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地理規律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自然規律的變化是互相聯系和對立統一的。例如:在教學地理環境時,教師要講清楚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地形、氣候、河流、土壤、植被,以及工業、農業、交通等,它們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通過這樣的教學,有意識的讓學生認識到任何地理事物的內部都存在著對立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而對立雙方的矛盾斗爭,使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統一思想。
4.根據自然環境變遷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來對學進行環保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
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自然環境變遷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來對學進行環保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例如:講授《黃河的治理》時,先引導學生讀景觀圖,然後讓學生們一一列舉黃河水患:上游――土地沙漠化、凌汛;中游――「地上河」以及目前存在的斷流現象,最然後指導學生分析存在這些嚴重水患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黃河上游濫砍濫伐濫挖,導致地面植被遭到破壞,使泥沙流入下游,沉積形成了「地上河」造成的。從而使學生明確人類不僅要保護環境、保護生態,而且要與自然要和諧發展,著眼未來,才可可持續發展。
5.通過地理學教的故事,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地理教材中有血多地理學家的故事,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繪聲繪色地介紹這些地理學家為了完成科學研究,不畏艱難的堅強意志、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嚴謹治學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6.綜合家鄉的巨大變遷,培養學生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結合教材內容對家鄉的介紹和鄉土地理的教學,讓學生親身感受新中國成立以來家鄉各行各業的巨大變化,用事實來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如通過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比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比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較,家鄉人民文化、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較,特別是通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來弘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要想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德育,既要樹立「以德為首」的德育理念,把德育貫穿於地理課堂教學之中,又要根據地理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深挖教材中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信息,對學生進行德育。
『叄』 如何地理課堂中滲透德育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長著的,他們很容易滿足於父輩創造的良好的物質條件,也就容易走上安於現狀缺乏奮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強對學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從小立志成才,從而發奮圖強,不懈追求,刻苦鑽研科學文化知識,樹立遠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內容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的頂好教材。學習歐洲、北美等先進發達國家的地理知識時,充分調動學生好奇、上進的心理,鼓動他們樹立不認輸、不自卑、努力成棟梁,共建繁榮富強的大中國的遠大理想。學習南極洲地理,通過85年、89年中國分別在南極洲建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實的介紹,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精神。學習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麥哲倫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酈道元與《水經注》、徐霞客與《徐霞客游記》、哥白尼與布魯諾的「日心說」等等,都是引導學生學習榜樣,追求卓越,奮發圖強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進行教學,只有高揚德育旗幟,為造就適應時代發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棟梁之才的遠大目標而奮斗,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課堂的核心。
『肆』 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德育工作
1、鑽研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要結合教學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脫離實際,也不應是隨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如通過學習祖國歷史、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
2、加強鄉土地理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它是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摸得著的熟悉地方。地理學科中的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可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家鄉、深切地熱愛家鄉,自然會萌發建設家鄉的強烈願望,而愛國之心與愛家鄉之情是息息相通的,進而升華為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崇高理想。
3、適當運用比較法的有效途徑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學中的大量事實材料,對從中比較所得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學生易於接受,迅速改變觀念,教育效果自然明顯。但要注意,對比的事物要具有類比性。
4、適時運用地理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外教學指由地理教師組織安排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理課外教學活動。地理學是科學的、系統的、現實存在的,所以說地理課外活動能取得課堂教學所無法想像的德育滲透效果。例如,在講解土地荒漠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親身體驗談一談身邊是否有此類現象,然後讓他們自己先發表一下對於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就很好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德育教育。
5、通過作業訓練、試題測驗等來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和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編選作業題、練習題和考試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育人功能。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伍』 七年級地理下冊 有哪些課可以進行環境或者德育滲透
巴西熱帶雨林,日本的汞中毒、倫敦的光化學煙霧、非洲的缺水狀況等,其實很多內容都可以進行環境教育,可以讓學生自己畫漫畫,他們畫出來的會讓老師很震驚~
『陸』 七年級下冊思想品德教學計劃
一、教材整體框架結構
1、七年級下學期教學內容的核心概念是自尊、自強。
2、教育主題是做生活的主人,教育目標是不斷完善人格,逐步實現社會化,進一步增強調適能力。3、四個教育分主題: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強的人、做意志堅強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
人。
4、八課教學內容:《珍惜無價的自尊》、《揚起自信的風帆》、《走向自立人生》、《人生當自強》、《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為堅強喝彩》、《感受法律的尊嚴》、《法律護我成長》。
5、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自尊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要有自尊,必須要自立自強;要實現自強,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而要有自尊自信並實現自立自強,則必須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二、教學目標
教育突出「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的育人要求,根據有關德育理論重視尊重、責任的基本價值觀,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整體把握,確定以「尊重、關愛、責任」為整個初中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價值目標。
三、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做自尊自信的人本單元依據課程標准中的以下規定設立。「成長中的我」部分:「了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的優缺點,形成比較清晰的整體形象」「懂得自尊和知恥,理解自尊和尊重別人是獲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損人格的事」「養成自信的生活態度,樹立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遠大志向」。「我與他人的關系」部分:「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據此,本單元設立「重塑自尊自信新形象」主題探究活動和「珍惜無價的自尊」「揚起自信的風帆」兩課。
第二單元:做自立自強的人本單元依據課程標准中的以下規定設立。「成長中的我」部分:「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和生活態度」「養成自立的生活態度,樹立為人民、為社會服務的遠大志向,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我與他人的關系」部分:「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據此,本單元設立「自立需自強,自強者自立」主題探究活動和「走向自立人生」「人生當自強」兩課。「自立需自強,自強者自立」主題探究活動是一個體驗自信、展示個人和集體自立自強的實踐活動。設計此活動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培養獨立生活能力,樹立自立自強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本單元兩課內容的同時,在自己的實際學習和生活中嘗試自立自強,兩者相互補充,能夠使學生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第三單元:做意志堅強的人本單元依據課程標准中的以下規定設立。「成長中的我」部分:「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主動鍛煉個性心理品質,磨礪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學習、勞動習慣」「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社會關系」部分:「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據此,本單元設立「磨煉意志,選擇堅強」主題探究活動和《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為堅強喝彩》兩課。
第四單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本單元依據課程標准中的以下規定設立。「成長中的我」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懂得法律通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知道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了解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基本內容」「了解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區別,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違法犯罪」「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樹立自我保護意識,能夠運用法律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我與他人的關系」部分:「了解法律對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護,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部分:「自覺遵守社會規則」「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意義,能夠自覺守法,維護社會秩序。」據此,本單元設立「踐行道德,依法維權」主題探究活動和《感受法律的尊嚴》《法律護我成長》兩課。
教學進度表 。。。。
一、指導思想:
1、堅持認真學習、貫徹「全教會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2、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在班級中提倡民主平等、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精神,進一步加強班級的學習風氣建設,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3、堅持德育科研,以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
二、班級基本情況和目標:
本班共有學生20人,本學期我的基本目標是:使全體同學都能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逐步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風氣。
三、教材分析:
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的內容,每個單元三節內容,每一單元《在公共生活中》讓學生懂得如何讓學生融入公共生活,揚起自信的風帆。第二單元《提升自我、適應社會》,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第三單元《過有選擇的生活》,讓學生對生活有選擇,不盲目。第四單元《誠信為本》,讓學生懂得誠信的重要性。第五單元《守法護法,健康成長》,使學生知法守法,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四、教學目標:
1、力爭學期檢測全部達合格以上標准。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綜合性學習。創設情景,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從中激發學生進行討論,多角度的去思考問題。
4、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法制觀念,從一定的理論高度去審視自然,人類和社會的發展。
五、具體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向45分鍾要質量。
2、課堂上盡量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如多媒體教學,以及直觀教具,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3、做好作業、單元測試及講評工作。
4、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5、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
6、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樂於並善於終身學習,讓學生懂得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7、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8、課後多加強學生的重點知識的練習,以常見題型為主延伸訓練。
一、指導思想;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以黨的教育方針和科教興國戰略為指導,以實施全面素;二、教材分析;七年級下冊教材由5個單元主題和13個二級主題(課;教材大致從整體上涉及到了中學生心理、道德、法律、;心理方面:只涉及到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如何設計成長;道德方面:教材從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出發,探討;法律方面
2014年春教科版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教學計劃
寇 含 平
一、指導思想
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這是所有教學的宗旨,對思想品德課而言,意義尤其重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包括幾層含義:1.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2.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3.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4.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這四個方面相互關聯,是一個整體。
以黨的教育方針和科教興國戰略為指導, 以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為方向, 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 圍繞「走進中學」、感受中學生活、促進學生對中學生活的理解與適應作為基本生活主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自我,認真完成學校工作任務,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
二、教材分析
七年級下冊教材由5個單元主題和13個二級主題(課)構成:共同的責任;情感世界;無序與有序;我們的權益;走進社區。五個單元主題不是按照一種知識性的邏輯線索來設計的,而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邏輯進行展開的。以學生走進中學為切入點,首先感受中學生活給他們帶來的新變化和新挑戰,調整好心態,自我設計成長發展藍圖,體驗在成長過程中的挫折並尋找應對的措施和方法;其次是從中學生的社會生活出發,探討與父母、老師、同學相處交往過程中所容易產生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同時,也讓學生自己明白,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既會有競爭也會有合作,但是競爭不能忘記合作,合作又不是要完全排斥競爭。對於中學生來說,主要從班級生活著眼,體會到團結的價值和自己在創建良好班集體中的作用;再次,使學生對生活中法律的本質、作用和地位有所認識,幫助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逐步形成知法、守法和用法的能力和意識。
教材大致從整體上涉及到了中學生心理、道德、法律、國情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基本上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的一種感性接觸。隨著學生生活的擴展,這些內容在後面的教材中也都會得到擴展。
心理方面:只涉及到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如何設計成長計劃,如何關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風采和調節情緒,如何對待成長過程中的順境、逆境和挫折。
道德方面:教材從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出發,探討中學生在與父母、老師和同學相處過程中應當養成什麼樣的品德和操守。
法律方面:教材只是結合現實生活從總體上對法律的本質和作用做了介紹。
國情方面:教材中沒有用專門的章節來談這一問題,只是在各單元中有所滲透,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三、教學措施
(一)、做好教學常規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教綱。熟悉教材及其指導思想,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做到授課
胸有「書」。認真細致批改學生作業,全收全改,及時收發。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及時檢測。
2、虛心學習,本期聽課不少於30節,多聽與政治歷史科相關教師的課。
3、認真及時寫好計劃和總結,按計劃實施教學工作。
(二)、積極參加教研,提高業務水平
1、 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承擔學校安排的本期政治的一節公開課,提高教研能力積極撰寫教學論文或教學設計。
2、 努力學習,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平時注重再學習,瀏覽網路,攝取與政治學歷史科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當代社會新科技發展信息,滲透到教學中去,使教學更有說服力。
(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1、優化課堂教學。教學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學習,採用討論、演講、閱讀、自學、練習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2、靈活輔助差生。做好差生個別思想工作,利用課余時間輔導,提高了差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自信心。
3、 開展幫帶活動。鼓勵優生帶差生,把每個班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落實責任和要求,組長監督學習,檢查復習、預習及練習,及時反饋,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4、嚴抓思想工作。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思想狀況,做好工作, 嚴格要求學生,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四)、強化德育功能,開展課堂活動
(1)、配合德育, 挖掘功能。配合學校德育活動,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採用演講、座談、辯論等形式活動, 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2)、嚴於律己,教書育人。立足本職,熱心向學生傳授真理,言傳身教,平等待生、愛護學生。工作認真細致負責,教育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努力讓學生喜歡學習思想品德課,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四、教學進度
時 間 教 學 內 容
第一周 第一單元 共同的責任
。。。。
『柒』 淺談如何在初中地理課教學進行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
『捌』 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個途徑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
『玖』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地理知識滲透,嚴密的邏輯推理,師生情感的互動、和諧的課內堂氛圍,把地理學科中容的德育內容充分展示出來。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教學過程,達到德育的內化。一、利用課堂教學,實施德育教育地理科學是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分布規律的科學,既有大量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時空分布,即經常說的「地」,又有這些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即「理」,作為地理教學來講,不僅要明確地理事物的分布,還有必要弄清知識間的必然聯系,並通過歸納、分析、對比等教學方法,藉助多種教育手段揭示知識間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水平,自覺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行為習慣,從而提高其德育水平。
『拾』 七年級地方家鄉學科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長著的,他們很容易滿足於父輩創造的良好的物質條件,也就容易走上安於現狀缺乏奮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強對學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從小立志成才,從而發奮圖強,不懈追求,刻苦鑽研科學文化知識,樹立遠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內容是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的頂好教材。學習歐洲、北美等先進發達國家的地理知識時,充分調動學生好奇、上進的心理,鼓動他們樹立不認輸、不自卑、努力成棟梁,共建繁榮富強的大中國的遠大理想。學習南極洲地理,通過85年、89年中國分別在南極洲建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實的介紹,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精神。學習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麥哲倫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酈道元與《水經注》、徐霞客與《徐霞客游記》、哥白尼與布魯諾的「日心說」等等,都是引導學生學習榜樣,追求卓越,奮發圖強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為傳授單純簡單的地理知識而進行教學,只有高揚德育旗幟,為造就適應時代發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棟梁之才的遠大目標而奮斗,使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具有廣博的天文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具有開闊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遠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課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