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地理學地理學視角
① 談談地理課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突出特點。
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和實施課程標準的核心任務,它對應了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體現了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什麼是地理素養呢?地理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要的地理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地理素養的人應當具有以下特徵:(1)明白地理科學知識的本質;(2)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能准確運用合適的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和理論;(3)採用地理的視角和方法來解決問題,作出決策,增進其對世界的了解;(4)能夠運用地圖、略圖、腦中地圖作空間透視,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將其恰當歸類,得出相關的解釋與結論;(5)明白並接受地理學、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戰性,能感受地理學的美、地理和社會之間的相關性;(6)對自然環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有更豐富、生動和正面的看法;(7)具有許多和地理技術密切相關的實用技能。
可見,地理素養包括了一個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行為活動。在現代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呢?
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地理素養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思維活動、和支配地理活動的精神支柱,它表現在學習興趣、文化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面。高中學生對地理學棵的興趣趨於穩定,他們的興趣程度反映出對於課程價值的認識,並會受到報考高校有關專業的考試科目以及嚮往的職業的影響。沒有地理學習興趣,就沒有地理學習氛圍,也就無從談起地理學習的效果。所以,應盡可能的將一些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引入地理課程,如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地位及國際爭端的地理背景、全球的資源、人口、環境等問題,我國的國土整治、經濟區劃、對外開放、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與其相關的自然地理原理,逐步使學生形成比較穩定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精神。可以說,激發地理學習興趣是培養地理學習動機的起點,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前提,也是促使地理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動機的「催化劑」。
其次,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與體驗。人類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地理環境的性質及其時空變化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是鮮活的、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因此,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前提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創造機會,注意以與學生年齡特徵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學習的內容。如增加具有廣泛應用性的內容,建立地理課程與學生日長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現實世界的結合,有助於學生體驗地理與現實的相關性,理解地理趣味性和挑戰性,認識到地理對於未來進一步學習的作用,有效的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第三,深入實踐,感受理解地理的價值。從本源上說,地理知識的獲取是人們在生產實踐和野外調查中得到的,通過野外考察、實際觀測采樣、社會調查獲取地理信息,然後對其進行分析整理,形成地理知識。可見,學習高中地理課程不能僅僅以書本為中心,學生地理知識的獲取宜從社區、地區開始,逐漸擴展到國家、世界;同樣,各種地理原理和方法都需要實踐觀察、動腦實際操作以幫助理解,各種地理理論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得以驗證,通過實驗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勇於探索、積極進行教材、課程、教學形式的改革,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將高中地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與生產生活實踐想結合,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方法聯系生活實際,開展研究性學習,鼓勵他們自己用所學知識和原理去解決問題,從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加深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進一步認識地理的作用。
第四,運用地理信息技術開闊視野,注重學科間的結合。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人們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如何選擇對自己有用、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是一個未來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隨著地理科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地理教學過程必然要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平台實施教學。通過讓學生分析處理地理信息資料,有助於正確審視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學會地理思維,提高地理學系的效率,擴展知識視野,增強終生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學是異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科學,地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與相鄰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學生正在構建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為學生深入學習地理和其他學科奠定了基礎,也關繫到日後從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地理學一方面具有很強的整合能力,它可以將物理、化學、生物、經濟、人口、歷史等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綜合有關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如對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破壞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地理學有具有極強的學科滲透性,許多問題,如人口、經濟、政治、疾病、競技體育等,都可以納入地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從資源的開發利用到國內外市場的分析預測,從區域經濟貿易到文化往來的交流,從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到網路經濟的開拓,無論是管理者,還是生產者、消費者,都離不開對基本的地理知識、技能的掌握。因此,高中地理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重視地理與其他課程的聯系,盡可能發揮地理課程的知識整合能力和學科滲透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地理課程的價值。這樣,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開展復雜問題的研究、拓展地理應用的范圍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五,多從地理學的視角來思考和分析問題。學習一門科學,最重要的是學會這門科學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地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技術體系。美國科學院新出版的《重新發現地理學》一書這樣認為,地理學的視角有三:一是從相互聯繫上認識事物;二是從時間變化上認識事物;三是從空間分布和空間差異上認識事物,這三者的綜合構成了地理學的世界觀。它總結地理學的技術體系有三:一是通過觀測調查獲取地理信息;二是運用多種方法分析處理地理信息;三是運用地圖等工具展示地理信息,這三者的綜合構成了地理學的方法論體系。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地理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視角和地理思維去審視自然現象和社會實際問題;要有意識地了解反映地理學課廣泛應用和社會價值的知識;要有意識地把所學得的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問題,提高運用地理視角,去觀察和分析生活、生產和社會現實中各類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第六,改革傳統的地理測評機制,促進知、能、情的協調和人的全面發展。考核與評價是教學的指揮棒,對教學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傳統的地理評價過多地側重於知識的掌握,即學習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的評價。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顯然是不完整、不科學的,必然導致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僵化,學生的死記硬背和機械模仿,枯燥乏味的記憶。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盪然無從,地理學科的地位也與日俱降。改變傳統以知識傳授與知識測評為中心的教育測評機制,建立起知識與理解、技能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核心的三維課程目標,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共同發展,以培養和諧、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因此,中學地理的考試方式和測評體制應當進行徹底地改革,要將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環節包括進去,要把探究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內容包括進去,考試方式應該多樣化,即使閉卷考試也應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從而加強其對學生能力的引導作用。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即使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目標,也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功能。地理課程的教與學必須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要促進學生發展,就必須注意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注重發展學生獲取與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處理好存量知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系,從地理學課的特點出發,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② 王緝慈的學術著作和譯著
⒈ 王緝慈等,2010:《超越集群:中國產業集群的理論探索》,科學出版社
⒉ 童昕,內王緝慈等譯,2009:《創新經濟地容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⒊ 王緝慈等,2001:《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
⒋ 黃潤華譯,王緝慈譯審,2005,《重新發現地理學》,學苑出版社
⒌ 王緝慈譯審, 1998:《世界高技術園區》(Castells and Peter Hall: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國家科委火炬辦公室組織翻譯出版
⒍ 王緝慈參著,1998,北京科技咨詢業協會,中國智密區研究所.《中關村十年之路》,改革出版社,1998年5月
⒎ 魏心鎮、王緝慈,1993:《新的產業空間-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與布局》,北京大學出版社
⒏ 王緝慈編著,1994:《現代工業地理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⒐ 王緝慈、班武奇,1990:《山河風情(東北卷)》,台灣錦綉出版公司
③ 求地理著作
《地理學思想史》、《地理學的性質》、《重新發現地理學:與科學和社會的新關聯》等等,都很不錯。
④ 我對地理比較感興趣有沒有這方面的書
地理基礎知識手冊
這本很好的,簡單易懂.希望能幫到你..
⑤ 如何理解環境也是一種管理資源
建議你閱讀書名: 資源與環境管理 本書揭示了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實踐中的緊迫問題,闡述了一系列處理這些問題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並介紹了應用這些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相關案例。作者認為,資源和環境管理實質上更是對利用資源和環境的各色人等的管理,因此,這一領域充滿著變化、復雜性、不確定性和沖突。在對資源和環境的這些基本性質及其重要意義作了專題論述後,作者系統地考察了對付它們的一系列戰略、途徑和方法,包括對未來的憧憬,生態系統方法,環境影響評價,適應性環境管理,夥伴關系和當事者途徑,地方知識體系,性別與發展的關聯,爭執的化解,方案的執行、監測和評價,環境公正,等等。每一論題的論述中都利用了一些實際案例來加強理解。書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論都是當今國際上相關領域的前沿論題,國內知之尚少,對我國今後的資源和環境管理有大可借鑒之處。 本書可供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地理科學、政策科學、區域發展、公共管理等領域的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規劃師、研究生或高年級大學生閱讀,對一切關心自然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的非專業人士也是一本有趣的重要讀物。 「當代地理科學譯叢」 序言 對國外學術名著的移譯無疑是中國現代學術的源泉之一,說此事是為學的一種基本途徑似乎並不為過。地理學界也不例外,中國現代地理學直接就是通過譯介西方地理學著作而發軔的,其發展也離不開國外地理學不斷涌現的思想財富和學術營養。感謝商務印書館,她有全國惟一的地理學專門編輯室,義不容辭地擔當著這一崇高使命,翻譯出版的國外地理學名著已蔚為大觀,並將繼續弘揚這一光榮傳統。但鑒於以往譯本多以單行本印行,或納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之類,難以自成體系,地理學界同仁呼籲建立一套相對獨立的叢書,以便相得益彰,集其大成,利於全面、完整地研讀查考;而商務印書館也早就希望搭建一個這樣的平台,雙方一拍即合,這就成為這套叢書的緣起。 為什麼定位在「當代」呢?可以說出很多理由,例如,當代著作與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關聯最緊,國外當代地理學思想和實踐日新月異,中國地理學者最需要了解國外最新學術動態,如此等等。至於如何界定「當代」,我們則無意陷入史學斷代的嚴格考試中,只是想盡量介紹「新穎」、「重要」者而已。編委會很鄭重地討論過這套叢書的宗旨和側重點,當然不可避免見仁見智,主要有以下基本想法:兼顧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優先介紹最重要的學科和流派,理論和應用,學術專著和大學教材兼而有之,藉此叢書為搭建和完善中國地理學的理論體系助一臂之力。比較認同的宗旨是:選取有代表性的、高層次的、理論性強的學術著作,兼顧各分支學科的最新學術進展和實踐應用,組成「學術專著系列」;同時,推出若干在國外大學地理學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影響較大、經久不衰的教材,組成「大學教材系列」,以為國內廣大地理學界師生提供參考。 由於諸多限制,本譯叢當然不可能把符合上述宗旨的國外地理學名著與教材包攬無遺,也不可能把已翻譯出版者再版納入。所以,真要做到「集其大成」、「自成體系」,還必須觸類旁通,與已有中文版本和將有的其他譯本聯系起來。對此,這里很難有一個完整的清單,姑且擇其大端聊作「引得」(index)。商務印書館已出版了哈特向著《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哈維著《地理學中的解釋》、詹姆斯著《地理學思想史》、哈特向著《地理學的性質》、阿努欽著《地理學的理論問題》、邦奇著《理論地理學》、約翰斯頓著《地理學與地理學家》和《哲學與人文地理學》、威爾遜著《地理學與環境》、伊薩欽柯著《今日地理學》、索恰瓦著《地理系統學說導論》、阿爾曼德著《景觀科學》、麗絲著《自然資源:分配、經濟學與政策》、薩烏什金著《經濟地理學》等,商務印書館已啟動出版但不列入本譯叢的有蘇珊·漢森主編的《改變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約翰斯頓主編的《人文地理學辭典》等,都可算「當代地理學」名著;國內其他出版社在這方面也頗有貢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苑出版社出版的《重新發現地理學:與科學和社會的新關聯》。 當然,此類譯著也會良莠不齊,還需讀者獨立判斷。更重要的是國情不同,區域性最強的地理學最忌食洋不化,把龍種搞成跳蚤,學界同仁當知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說到這里,作為一套叢書的序言可以打住了,但還有些相關的話無處可說又不得不說,不妨借機一吐。 時下吾國浮躁之風盛行,學界亦概不能免。其表現之一是夜郎自大,「國際領先」、「世界一流」、「首先發現」、「獨特創造」、「重大突破」之類的溢美之詞多到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地步;如有一個參照系,此類評價當可以客觀一些,適度一些,本譯叢或許就提供了醫治這種自閉症和自戀狂的一個參照。表現之二是狐假虎威,撿得一星半點洋貨,自詡國際大師真傳,於是「言必稱希臘」,以至經常搞出一些不中不洋、不倫不類的概念來,正所謂「創新不夠,新詞來湊」;大家識別這種把戲的最好辦法之一,也是此種食洋不化症患者自治的最好葯方之一,就是多讀國外名著,尤其是新著,本譯叢無疑為此提供了方便。 時下搞翻譯是一件苦差事,需要語言和專業的學養自不待言,那實在是要面寒窗坐冷板凳才行的。而且,既然上述浮躁之風盛行,凡稍微有點地位的學術機構,都不看重譯事,既不看作科研成果,也不視為教學成果。譯者的收獲,看得見的大概只有一點稿費了,但以實惠的觀點看,掙這種錢實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然而,依然有仁人志士願付出這種普羅米修斯似的犧牲,一個很簡單的想法是:戒除浮躁之風,從我做起。為此,我們向參與本叢書的所有譯者致敬。
⑥ 誰有《重新發現地理學》中文版急用!
⑦ 重新認識地理學
應該是《重新發現地理學》,是美國前幾年出版的關於對新時期地理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的有關討論和認識,有中文翻譯版,黃潤華教授翻譯。
該書我手中有一本,是國內一位地理學院士送給我的。該書寫作的大概的背景如下:
20世紀的最後30年間,地理學在美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可以說發生了一場悄悄的革命。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許多領域得到重視和應用。在紛繁的學科研究前沿,如城鄉規劃、區域經濟學、流行病學、人類學、生態學、環境科學、保育生態學和國際關系等領域,都廣泛應用地理學的視角,應用空間與尺度等地理學概念。地理學的影響正在遠遠擴展到它的專業從業者范圍以外。為了向地理學界以外的讀者介紹近年來美國地理學的成就,美國國家研究院地學、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地球科學與資源局,約請了16位地理學家和3位工作人員,組成了重新發現地理學委員會,負責編寫《重新發現地理學--與科學和社會的新關聯》一書,於1997年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該書的出版在美國和世界各國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國內的科苑出版社取得了該書的版權,於2002年12月出版了該書的中譯本。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的吳傳鈞院士寫了中譯本序,扼要地介紹了該書的主要內容,向我國地理學界同仁和地理學界以外的公眾推薦這本著作。該書是首次對近30年來美國地理學的綜合評估。盡管該書提供了對該學科的概括性回顧,但是,它並未花費篇幅討論地理學的定義、內容和范圍,而是通過大量實例,向地理學界以外的讀者表明,地理學的視角、方法和工具如何被教育家、商業界、研究人員和決策者所利用,來處理廣泛的科學問題和社會需求。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示,本書討論的是地理學與社會和科學的關聯。
書的目錄:
目錄
執行摘要
1 引言
報告的結構
報告涉及范圍
報告的內容
2 地理學與關鍵問題
經濟健康
環境退化
民族矛盾
醫療衛生
全球氣候變化
教育
結論
3 地理學的視角
地理學看世界的方法
綜合的領域
空間表述
地理學的認識論
4 地理學方法
觀測
展示與分析
結論
5 地理學對科學認知的貢獻
空間綜合
空間之間的相互依賴性
尺度間的相互依賴性
地理學對科學貢獻的反映
6 地理學對決策的貢獻
決策競技場
區域決策與地方決策
國家決策
摘要與結論
7 強化地理學基礎
選定區域強化地理學研究
提高地理學的競爭力
改進高等學校地理學家的訓練
8 重新發現地理學:結論與建議
改進地理學的認知
改進地理學的讀寫能力
加強地理學組織機構
個人集體各司其職加強地理學科
建議
摘要
參考文獻
附錄
A 地理學入學與就業趨勢
B 美國地理學專業組織
C 委員會成員簡歷
索引(略)
⑧ 《我對地理是新認識》讀後感
《重新發現地理學》,是美國前幾年出版的關於對新時期地理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的有關討論和認識,有中文翻譯版,黃潤華教授翻譯。
該書我手中有一本,是國內一位地理學院士送給我的。該書寫作的大概的背景如下:
20世紀的最後30年間,地理學在美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可以說發生了一場悄悄的革命。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許多領域得到重視和應用。在紛繁的學科研究前沿,如城鄉規劃、區域經濟學、流行病學、人類學、生態學、環境科學、保育生態學和國際關系等領域,都廣泛應用地理學的視角,應用空間與尺度等地理學概念。地理學的影響正在遠遠擴展到它的專業從業者范圍以外。為了向地理學界以外的讀者介紹近年來美國地理學的成就,美國國家研究院地學、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地球科學與資源局,約請了16位地理學家和3位工作人員,組成了重新發現地理學委員會,負責編寫《重新發現地理學--與科學和社會的新關聯》一書,於1997年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該書的出版在美國和世界各國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國內的科苑出版社取得了該書的版權,於2002年12月出版了該書的中譯本。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的吳傳鈞院士寫了中譯本序,扼要地介紹了該書的主要內容,向我國地理學界同仁和地理學界以外的公眾推薦這本著作。該書是首次對近30年來美國地理學的綜合評估。盡管該書提供了對該學科的概括性回顧,但是,它並未花費篇幅討論地理學的定義、內容和范圍,而是通過大量實例,向地理學界以外的讀者表明,地理學的視角、方法和工具如何被教育家、商業界、研究人員和決策者所利用,來處理廣泛的科學問題和社會需求。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示,本書討論的是地理學與社會和科學的關聯。
⑨ 高中生學地理最適合看什麼書
高中生學地理最適合看的書有:
《人類的家園》《人類的故事》《地理內的故事》《世界地理未解之謎》 《環容球旅行》 《中國國家地理》 《圖說天下》 《地理故事》《地理學與生活》 《生活地理新視野》《趣味地理》 《一本書讀懂地理知識》 《地理知識全知道》 《地理知識經典圖說》 《典藏中國名勝》《典藏世界名勝》等。
但是高中地理的學習,特別是高三地理的復習,有幫助的書籍最基本的書籍就是課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本上最基礎的知識一定要掌握。
《地圖冊》,一定要有一本自己的地圖冊,有圖才有真相。
⑩ 高中地理幫忙看下
《希利爾講世界地理》、《房龍地理》、《萬物簡史》
《重新發現地理學》學苑出版社
《國家地理》這本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