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師實驗教學
㈠ 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的效果評價標准有哪些
1.導向作用
在地理教學中對任何被評價對象所做的價值判斷都是根據一定的評價目標、評價標准進行的。因此,有什麼樣的評價內容,被評價對象就會注重哪個方面的工作;有什麼樣的評價標准,被評價對象就會向什麼方向努力。也就是說,評什麼、怎樣評,將有力地引導被評價者在地理教學工作中做什麼、怎麼做。這些評價內容、評價標准,對評價對象來說,起著「指揮棒」的作用,發揮著導向功能。例如,在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時,學生參與教學的活動量是其標准之一,這一標准將引導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充分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就學生而言,地理教學評價不只是簡單地測評出學習成績,它對教學的導向是把學生看成學習地理的主人和參與者,要求學生在學習時把「學知」、「學做」、「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發展」聯系起來。
2.診斷作用
診斷作用是匯集所有可提供的地理教學信息,通過採用測驗、問卷、觀察等不同的形式進行檢測和綜合分析,然後根據評價標准對被評價對象是否達標進行價值判斷,以得出科學結論的過程。通過教學上的診斷,可以及時了解教學活動或被評價對象哪些方面應進一步鞏固和發揚,哪些方面需要加以改進。
3.激勵作用
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就是指:教學評價對教師的工作成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果的鑒定和評價,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往往是一次強化和推動,促使評價對象為實現理想目標不斷改進和完善行動的作用。
4.管理作用
在學校管理中,科學的地理教學評價,既可以對師生的教與學是否達到目標起檢查監督的作用,使師生看到目前的狀況與目標的差距,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和途徑,也可以對師生的教與學達到目標的程度提供證明和鑒定,為選拔人才、任用教師、實施獎懲等方面的決策提供參考信息和依據。
㈡ 地理教師教學,備課過程中的哪些做法
地理備課組活動是校本培訓,加強地理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載體。備課組建設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地理教學質量。如何開展好地理備課組活動,下面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形式求規范
1、有計劃、有總結。
每學期開學伊始,備課組長制定本學期教研活動計劃、教學計劃、進度等。安排本學期校級及以上公開課,示範課的開課教師,提前做好准備。安排每次的期中、期末的復習題的編制及命題工作。在期中與期末做好試卷講評、質量分析,並做好本學期的教學、教研總結。
2、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
每周要有至少一次集體備課活動,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每次集體備課都有一個主講人。備課組長提前一周通知主講人進行准備。集體備課前一天,主講人寫好「集體備課中心發言稿」,交給備課組長審閱,並且每次都要做好集體備課記錄,內容為:時間、地點、主講人、參加人員每位組員發言內容。
3、有明確的主題。
針對地理教學突出的問題確定備課組活動的主題,這些問題是教師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而且是僅憑個人努力難以解決的。備課組成員針對活動主題共同研討,集思廣益,大家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力求解決問題,解開困惑。
4、有完善的制度
教案要求項目完備,條理清楚,詳略得當,統一作業類型、項目、數量,規定好備課組成員聽課的節數及公開課的節數,開展好聽課後的議課活動,備課組長對各項活動要有檢查記錄,反饋情況。
二、內容要有效
1、談教學反思
課後,開課老師先談談課堂上有哪些精彩之處,說說自己在哪一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到位,對於一些共性的問題,大家一起研究解決的策略。
2、梳理本周地理教學的重、難點
備課組的老師,在對課標、教材和學情的認識和把握上,可能存在異議,我們可以通過集體備課,共同討論,梳理出教材的重、難點,然後集體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五備」:備課標、備教材、備教法學法、備教學過程、備教學評價,落實「三統一」,即統一進度、統一方案、統一考查。
3、研討教育熱點話題
我們老師都訂有一些教育教學雜志,如《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地理教育》等,凡與我們的教學息息相關的,都可聯系自身來談談自已的學習收獲,這樣即拓寬了大家的視野,又夯實了教育理論基礎。
5、交流外出教研和反饋情況
珍惜每次外出教研的機會,要准時參加,認真學習、交流、體會。回來要在備課組會上交流討論,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項目顯特色
1、開通備課組活動網站。
同備課組的老師可以通過網站這個交流平台獲取相關的信息,也可以把要發表的文章、試卷、習題、等內容掛上去,完善備課組的教學資源網的建設,使之成為學生、老師學習的有力資源。
2、創建資源庫
收集與整理任教年級的課件、試題等教學資源,建立資源庫,存儲在學校電子備課室的電腦里,每一位老師都能隨時調用它、完善它。
3、課例研討
開展基於地理課例研究的備課組活動,採取「備課—說課—觀課一議課—總結」的方式,把集體智慧和個人的特長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最終達到多贏提高的目的。
地理備課組活動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平台,今後應不斷探索提高地理備課組活動有效性的方法與策略,充分發揮地理備課組的功能。
㈢ 實驗教學是地理教學的一種方法,嚴老師
讀圖可知,地球上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北半球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北極周圍是一片海洋;東半球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根據題意.
故選:C.
㈣ 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如何進行地理實驗教學,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對地理實驗項目開發和設計的看法。
所謂實驗就是著重抓實踐,也就是書本知識與學生的親生經歷或感受相結合回,讓學有所答用。這樣是為了進一步的把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相融合,這就是近年來新課標的出發點和本質的要求,其目的是在於培養出適合知識爆炸時代的合格的莘莘學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舉個例子:問為什麼白天在海濱吹海風(由海洋向陸地吹),晚上吹陸風(由陸地向海洋吹)? 原因:這是由於陸地於海洋的不同的升溫速度導致的。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必須考慮到水與沙土的比熱融誰大誰小的問題。
於是,就可以用實驗來證明了。
這就把地理知識學習與實驗相結合了。
㈤ 如何在新課改後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實驗
摘要:地理實驗在課堂教學中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利用地理教具、學具、多媒體設備等實驗手段,簡捷、生動地展示了人們發現地理規律、認知地理原理的過程,具有將知識化難為易,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優勢,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實現新課程標准理念的重要手段和著力點[1]。
關鍵字:新課改 初中地理 地理實驗
提起「實驗教學」,人們總會覺得是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事情,在地理教學中無須做實驗。地理學科與大自然聯系密切,在地理學科中也可挖掘出許多實驗教學的素材。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強調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所以地理課堂實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地理課堂實驗教學是以實驗活動為主要展開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在「做」、「觀察」、「思考」、「歸納」、「推理」、「探究」、「體驗」、「創作」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普通中學地理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在「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能力目標中,首次強調「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回應了新課程所倡導自主探究學習的訴求;並明確提出「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實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將日益重要。由此可見,地理實驗教學在教學中的作用愈來愈突出。
一、地理實驗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1.1.實驗應簡易且具有可操作性
實驗的設計應從地理教學實際出發,使用標準的器材或材料做實驗,難度不宜過大。建議地理實驗教學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實驗器材和材料,既有利於安全,又可充分發揮實驗的效果和作用。
1.2.實驗應具有啟發性
實驗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是進行直觀教學提供感性認識的一種方式,是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一種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條基本途徑。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實驗具有啟發性,並在實驗過程的分析以及實驗結論的得出中進行啟發性的提問,引導啟發學生得出實驗結論。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落到實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每個實驗從實驗材料、操作步驟、實驗活動報告,詳細地展現了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1.3.實驗應具有明顯的針對性
地理科學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很多地理事物和規律無法通過實驗的手段加以再現。因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選擇那些通過地理實驗能夠更直觀、更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內容進行實驗。一般來說,需要用實驗來展示的內容,均屬於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1.4.實驗應注重問題的探究性
實驗是人們認識世界和發現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是進行直觀教學、提供感性認識的一種方式,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條捷徑。因此,地理教師在設計實驗時既要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和材料,又要考慮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力[2]。
二、中學地理實驗活動的作用。
地理實驗是以學生實踐為主,以培養學生地理技能與能力為優先目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多種教學功能。具體體現在:
2.1.地理知識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實驗可以模擬展現地理過程,有利於地理演變知識的學習; (2)地理實驗可以展現地理景觀,有利於地理景觀知識的學習; (3)地理實驗可以使學生直接接觸地理事物,有利於地理名稱和地理分布知識的學習; (4)地理實驗可以使學生形成對地理表象的正確認識,有利於地理概念的學習。
2.2.地理技能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圖、圖表的繪制技能; (2)地球儀的使用技能; (3)天象、氣象、水文、地震、環保等方面的簡單測報儀器使用技能; (4)地球、地形等模型的製作技能。
2.3.地理能力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4)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方法。
2.4.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方面的功能
(1)地理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地理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3)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4)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5)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6)地理實驗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3]。
三、地理實驗教學的基本模式及應用舉例。
3.1.課內動手實驗
指學生利用學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實驗器材,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合作、探究和動手操作獲得實驗結果或數據等直接經驗的教學方法。如學習第一冊(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運動」中:①探討實驗——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1)內容:設計一個實驗證明熱力環流的存在。(2)准備材料: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cm左右,寬30cm左右,高40cm左右)、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熱水一盆、冰塊一盆、香、火柴等。(3)實驗步驟:1、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側;2、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3、在裝冰塊的盆上方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開一個小洞;4、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5、學生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能發現什麼規律?由實驗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四)得出結論:1、大氣從高氣壓地帶向低氣壓地帶運動。這就是大氣的運動;2、大氣溫度度分布不均制約大氣的運動狀態;3、由於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空氣環流——即熱力環流。學習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節「地球運動」:探討「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這一意義時,學生自己動手用手電筒表示太陽,照射地球儀觀察晝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討論該分界線與手電筒光線的關系,演示地球儀自轉,啟發學生思考晨昏線的移動方向,進一步解釋晝夜交替的原因等。通過實驗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生動的實驗中獲得了直接經驗,體驗到合作、探究學習的喜悅。
3.2.計算機模擬實驗
指用計算機技術模擬演示地理現象、地理過程、地理規律等,使學生直觀獲得地理知識的一種方法,中學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現象、過程、規律,超出了學生的感知范圍,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難點,如第一冊(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節「地球的運動」:地球繞太陽公轉過程及由此產生的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的周年變化規律,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設計製作成三維立體模擬動畫,實現虛實、遠近、快慢的變換,從而使學生較輕松地掌握這一知識難點。實際上,對於那些時間、空間尺度較大的難以觀察的地理環境、現象、過程、規律等,如大氣運動、洋流、水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都可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立體、直觀地模擬出來。
3.3.課內演示實驗
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採用演示手段,配合導講導問,使學生間接獲得地理事物感性知識的一種方法。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的理論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經驗,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獲得較牢固的知識。如學習第一冊(人教版)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用「大氣環流演示模型」演示大氣環流運動原理和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用鋒面演示模型、氣旋(反氣旋)演示模型生動地演示冷暖鋒、氣旋(反氣旋)的天氣現象變化過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節「海水的運動」:用洋流演示儀生動地演示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的運動過程和分布規律等。利用地理活動掛圖演示「晝夜長短的變化」、「時區和日界線劃分」、「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等知識,能簡捷、直觀地揭示某些抽象和復雜的地理運動規律,便於學生理解與靈活運用。
3.4.課外實踐性實驗
課外實踐性實驗:指利用現實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過程,在地理教師的指導下,應用一定的儀器或工具設備,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實地操作,獲得對地理事物親身感受來掌握地理知識的過程。課外地理實驗與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調查等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這樣既可以提高地理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還能幫助學生形成主動運用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和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某些「發現」真理、驗證規律的訓練。如確定「當地地理位置」,設計課外活動實驗:如何利用「日影觀測法」使用竹竿、捲尺、手錶等工具粗略計算學校所在地經緯度?指導學生課外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確定實驗設計方案,參與實驗操作,計算實驗結果;
我國某學校的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在春分日前後用觀測日影的方法來測定
南
該校所在地的經緯度。
活動過程:①在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豎立標桿,並測量日標桿在地上部分的長度②以標桿所插點(圖1中o點)為圓心,於上午9時在地面上畫一個半徑略短於當時桿影長的半圓。③當上午標桿的影端落在圓周上時,標記為a點,下午標桿的影端又落在圓周上時,再標記為b點,將a、b兩點連成直線,取其中點c,將中點與圓心連成直線oc。④第二天,當日標桿的影子與直線oc重合的時刻,記下此時刻的北京時間為12時44分,並測量此時標竿影長等於 竿長。
根據上述活動中測得的數據,完成下列各題。
(1)請寫出完成這一測定任務的主要工具: 。(2)根據測量,春分日這一天學校的正午太陽高度是 。
(3)研究小組測定學校所在地的經緯度是 。(4)請在圖上標出該地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學習「大氣的保溫作用」這部分內容時,利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瓶和溫度計進行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試驗;組織學生利用觀察月相變化,記錄並總結月相變化規律等。
總之,無論從學生發展方面、課標與教改方面還是命題與考試方面都說明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廣大地理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精心設計實驗,讓實驗在地理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中學地理實驗教學不但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而且是地理教學的重要方法。開展地理實驗教學不但是被實踐證明有其必要性,而且理論上也是有據可依的。我們要更新地理教學觀念,高度重視並積極開展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活動,充分發揮中學地理實驗教學具有的多種教學功能,大力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4]。
[1] 朱學堯. 地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學儀器與實驗, 2007,(04) .
[2] 孫俊梅. 我國中學地理實驗學習評價方法研究綜述[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2007,(04) .
[3] 潘方平. 中學地理實驗功能的研究與開發[j]. 文教資料, 2007,(11) .
[4] 陳德旺.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如何進行地理實驗 永安第十二中學
㈥ 地理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教學基本技能
中學地理教師不僅要具有"教師意識",同時還要有"地理教師"意識,因為在培養人才的教育過程中,地理知識的豐富性和外延性,使得地理教師更能體現《中國21世紀議程》的思想,在當今科技、社會、思想飛速發展的今天,地理教師應努力學習新理論,樹立新觀念,努力具備良好的素質,使其自我不斷完善,這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作為一個中學地理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地理教師應努力學習,勤奮進取,爭取使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中學政治課是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主課堂,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上好這門課,是政治教師應經常思考的問題。要增強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從課程本身特點入手,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素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不斷豐富專業知識是提高業務水平的關鍵
1、地理學科的專業知識
一個合格的地理教師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熟練掌握初中地理的全部教材。這樣,才能居高臨下,從多角度分析與處理教材。同時要把握住地理學科的歷史與現狀,從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等角度了解時代的要求與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具有正確的「人地協調」發展意識。中學地理教材內容是以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資源、人口問題為主線。它以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地關系協調」理論觀點向學生進行科學的全球觀、資源觀、環境觀和人口觀教育。《中國21世紀議程》中所強調的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求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正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主題和中心目標。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自己要懂得,更應讓學生懂得協調人地關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懂得協調好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關系:不能以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去取得短期的經濟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人與自然必須相互支撐。也要使學生明確,我國是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目前正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形勢,我們只能走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優化經濟與科技的組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者統一。這是我國未來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
擇。
2、教育科學知識
地理教師應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並與教育理論對照,使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
3、思想教育工作與教育藝術
地理教師要對學生全面負責,寓思想教育於知識教育之中。應該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向學生進行生動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地理教育的責任。地理學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內涵,在國情國策教育方面也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地理教師應首先具有這方面的品德修養因此應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專業知識和教育藝術。並將知識、思想、行為三者有機結合。
4、其他知識
地理教學內容中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師必須具備這方面的品德素質。例如,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之間,塑造地表形態與外力,板塊的張裂與碰撞,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資源的開發與限制,人口的增長與控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等等,都體現了對立統一關系。再如,流星的墜落、四季的更替、潮汐的形成、地震的產生、日食月食、雷鳴閃電、山崩海嘯、海市蜃樓、血雨腥風、慧木相撞、宇宙黑洞等自然現象,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社會上流行的「閏月之年有大災」、「彗星出現預示國家有難」、「十字連星警示世界末日來臨」等謠言,都是不符合科學的主觀臆造。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這方面的內容,以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引導學生科學正確地認識事物,認識世界,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地理教師應了解物理、化學、歷史等知識。為了教好學生,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自己,擴大知識面。如廣泛的藝術情趣和愛好、對自然和文化景觀的鑒賞、古文和古詩詞的功力等。
(二)自覺培養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是工作進步的保證
地理教師的業務水平既與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有關,也和教學能力及基本技能不可分。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師應以提高下列能力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
1、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
2、設計教法,特別是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3、觀察、研究和組織教學的能力
4、地理活動的組織能力
5、實驗、演示或製作教具、模型、圖表的技能
6、准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
7、進行環境能力、國情教育及科學地理教育的能力
8、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和思維訓練的能力
9、命題、檢查提問及了解學生情況的能力
10、分析、評議地理課堂教學的能力
11、運用所學地理評價環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具有國際意識、全球意識及參與世界競爭的意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信息的社會、充滿競爭的社會。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國際大環境。同時,諸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南極大陸和海洋資源的開發、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世界和平的實現等,都已成為世界性話題,僅靠某個國家無法解決,需要進行全球合作。中國實現現代化,也要參與世界競爭,要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引進國外先進的科技和科學管理,等等。因此,教師要利用自己這方面的意識和觀念,在教學中啟發學生打破閉關鎖國的思想,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樹立國際國內兩種政治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市場觀,為日後參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打牢思想基礎。
(四).具有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信息化社會的出現,創新人才的需求,高考制度的改革僅靠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來教學的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學多媒體的出現使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一是改變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事物的過程。使課堂從單一的「講解-接收」式向「探索研究」式發展。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能使學生獲得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二是改變了一些傳統的教學原則。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傳遞語言、文字和靜止圖像所難以傳遞的信息,而且可以促進個別化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實現,從而打破傳統的「師講生聽」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代之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設計、組織、引導、解疑下,實現信息的主動獲取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並且有充分的實踐活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健康發展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三是改變了教學內容和教材形式。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將不限於傳統的教材,特別是教科書,學生和教師都將從軟體和網路上獲取大量的可以作為學習內容的信息。因此,推進素質教育,地理教師必須要具備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益。
(五)學習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今天,從教師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看,教師與研究人員的職責趨向一致。這意味著未來的教學,需要具有科研素質的學者型教師,而不是傳統經驗型教書匠,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素質教育對地理教師的要求。
因此,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師素質的一條必要的途徑,是實施地理教學中素質教育的重要一教師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教學水平的高低及學生素質水平的高低,而教師素質水平的高低又取決於教師的學習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師的學習能力指教師在政治業務和文化素質修養中的進步與提高。作為地理教師應時常充實自己,使教學和學習並重。教育科研能力指以教學研究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既教學,又研究,動心動腦,並努力選好自己的研究課題,並創造出自己的科研成果。
㈦ 地理教師應具備什麼樣的教學素質
地理復教師是地理教育目標的組制織者和實施者,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有賴於形成一支方向明確、自度、自覺全面提高道德修養與專業修養,並不斷提高教學能力的教學隊伍。
地理教師為學生樹立祖國形象,向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國的教育,沒有地理教育,學生不可能准確系統地了解國情,認識我國地理國情、人口、資源、經濟建設、國際等方面的情況。地理教師應不斷自我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