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傳統的宗教地理學

傳統的宗教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20 14:40:04

❶ 用宗教地理學的角度分析巴以沖突

簡單說點吧:
在宗教上由於中東地區,巴以之間的民族信仰的不同,人們觀念上回會有所區別,答從而產生分歧。
地理上來看,中東地區人多地少,資源匱乏,領土爭端問題尤其突出。
從區域環境上講,西方強國勢力干涉中東局勢,特別是像美國等國家干涉巴以之間的問題。

❷ 旅遊地理學中宗教藝術的價值有哪些

模型研究復,遊憩用地區劃和制評價、國內旅遊。

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系密切:旅遊主體(旅遊者),旅遊的動力,全世界參加旅遊的人數已達40億人次、考察研究,旅遊資源的分類,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和國際地理大會,而娛樂包括離家不超過一晝夜的活動、觀賞風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主要闡述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的理論基礎,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佛國記》;旅遊的運行,旅遊僅指離家在外逗留至少一夜以上的活動、聚落構成的差異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旅遊地理學的研究已從傳統的定性描述轉入結合數量方法、娛樂旅遊、運動等活動、園林學,遊憩地域綜合體的布局,參與旅遊區(點)布局和開發規劃,有關旅遊記述大量地見諸詩歌。麥克默里發表的《娛樂活動與土地利用關系》、系統工程,旅遊區劃和旅遊路線設計、評價、模型研究。

❸ 地理關於宗教的小報文章 寫得越多越好

其次,佛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宗教起源於何地,地理環境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原始宗教一般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高級形態的宗教,其發源地的地理因素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上,世界主要宗教產生於西亞與南亞地區的氣候條件適於觀察天象,且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們易於產生幻想並尋求精神寄託;從文化地理因素來看,一般多為古代文明昌盛和樞紐之地,例如誕生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西亞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且具有濃郁的文化思想氛圍及發達的哲學思想體系,這樣一種文化環境為高級形態的宗教提供了誕生的溫床。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宗教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

1.宗教的傳播路徑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很大。在擴散方向上,地理環境中的天然屏障如高山、沙漠、大海等對傳播造成了阻礙,致使宗教的傳播只能向交通通途方向發展,如山口、通航的河流等。古代發達的陸路、海上商業航路,都為宗教提供了一個傳播途徑。

2.宗教擴散受地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空間上有一元性,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勢必要從文化發達地區傳向不發達地區。宗教擴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政治因素,通過戰爭征服被佔領地區後,通常會首先破壞當地的宗教信仰(如破壞宗教祭祀建築、搗毀神像等),並迫使當地居民改宗,西方16世紀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殖民統治時期的傳教活動,也是帶有一定政治目的的:二是文化因素,文化上居統治或優勢地位的國家及地區,通常會有意無意的影響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宗教信仰。

3.宗教的空間分布從地理因素上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發源地和傳播路線、播及范圍的影響。一是宗教最初的產生、發源地,對宗教早期的地理分布范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是當今世界重要宗教的地理分布,也都大致覆蓋其源起地區或在發源地周圍地區進行擴散,例如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至今那裡仍是該教的核心地區:佛教雖然在其誕生地已幾盡滅亡,但其最大的勢力區仍在印度附近的東北亞、東南亞諸國、諸地區;二是宗教的傳播時間、路徑與傳入地,影響著外來宗教在本土的分布:三是播及范圍,即宗教文化的范圍,甚至可以用宗教作為劃分不同文化區的標准。

4.一些自然風景勝地經常成為宗教聖地的所在。世界各地大的如山川、河流,小的如岩石、洞穴,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宗教的神聖場所。其中以山川聖地居多,究其原因之一,與山川的地理特色——高度有關,因為普遍認為神祗的居住地為人類不可及處,如天空,而山川曾是人類接近神祗的唯一自然途徑,所以山川被賦予神聖性。河流、河岸、海岸等在某些宗教中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印度教的至聖之地在恆河,就與印度教教義中潔凈儀式的規定有關。另外,也與原始宗教階段的萬物神性有關,各種自然地景都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傳承下來之後,因種種原因如政治斗爭、經濟發展等,某些地方神祗地位升高某些下降或消失,造成對部分地景的重點崇拜,漸而形成宗教聖地。人為因素形成的宗教聖地,一般是宗教的誕生地、重要傳播地,宗教創始人、宗教領袖和教內重要人物的出生地、埋葬地、主要活動地等,自然地景中也有因傳說及宗教典籍中的記載而成為聖地的。宗教聖地並非一成不變,也有更替的可能。

5.某些宗教戒律也帶有一些受地理因素作用的痕跡。一些宗教中飲食方面的禁忌,其原因之一是歷史時期當地生活環境艱苦,迫於生存壓力而不得不作出相應的規定,以保障種族的繼續生存與延續。後被吸收到宗教戒律中,成為不同地區的所有信徒必須遵守的准則。

6.宗教群體的形成,除了血緣、民族、社會、語言因素以外,與地緣關系緊密。同質地理區的人們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區,因此也易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區。從大的空間范圍上來說,民族聚集區中同一民族的人們通常傾向於信仰同一種宗教,民族與宗教具有異常密切的聯系,但也有由於政治或其他因素而使同一民族的人分奉不同宗教的,這往往成為地區沖突的導火線:從小的空間范圍上來說,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宗教社區,會基於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及禮儀習俗而形成一個整體,且往往有一個宗教組織來進行整體的1力調與控制,這種宗教社區,可能是正式的宗教教區,也可能是自發形成的。

綜上所述,宗教與人文地理的關系比較密切。宗教促進了人文科學的發展,豐富了人文科學的內容,人文科學也便利了宗教思想的傳播。從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說,宗教的產生和傳播也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會對宗教產生阻礙或促進作用。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單給佛下個定義:我這里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復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里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還有很多:http://ke..com/view/4696.htm

❹ 傳統自然地理學和現代自然地理學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
human geography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按研究對象,可將人文地理學分為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文化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四部分.①經濟地理學.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並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②政治地理學.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政治疆界的變化以及政治區域的演變、結構和功能的分析,也是政治地理學的內容.軍事地理學研究與軍事行動有關的地理學問題,它的研究同政治地理學一樣,最終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③社會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④城市地理學.現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來越高,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地理學也隨之發展迅速.主要內容包括城市的形成和成長過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徵,城市的空間結構、社會組織及其影響范圍,城市人口構成,城市的類型和規劃等.地理學中的許多數量方法,也最先應用到城市地理的研究.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自然地理學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太陽輻射能被吸收、轉化和儲存,並出現了太陽輻射能與地球內能激發作用的相互影響.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主要有下列幾方面:①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等)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進行部門和綜合自然區劃以及各種實用區劃.④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⑤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特點,分為綜合性和部門性兩組分支學科.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包括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沙漠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❺ 論述宗教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宗教是社會因素和地理因素的綜合產物。宗教在其產生、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與人文地理環境發生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

宗教地理關系:

1、宗教的起源地、分布和傳播。探討宗教起源地與古代文明起源地的關系以及宗教傳布的地理背景。宗教的現代分布反映其過去的興衰和傳布。傳布伴隨交通貿易、移民以及軍事征服。傳布方式既有自願的,也有帶一定強迫性的。某些宗教因交通條件的改善,交往的增多而加速傳布。

例如,伊斯蘭教隨著穆斯林帝國的強盛和穆斯林商人的商業活動及移民的增加,擴展到亞洲、歐洲、非洲;基督教隨著歐洲人移民傳布到美洲。

2、宗教文化景觀。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禮儀和習俗,從而形成特殊的環境感應和文化景觀。如宗教朝覲活動、禁忌、宗教建築等造成的特殊的區域景觀。

3、宗教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一些學者認為:一些原始宗教神化和崇仰自然界,含有自然保護的信條;而有些宗教教義強調利用自然,忽視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有些宗教的教義、習俗客觀上起到保護生態平衡的作用,如佛教。中國的宗教勝地往往是植被保護較好的地區。

4、宗教對領土和疆界變動、戰爭、人口分布、聚落形式以及地區經濟結構等方面的影響。

如一些國家和地區因宗教或教派的不同,引起的沖突和分裂;天主教儀式中飲紅葡萄酒的需要,為葡萄種植和釀酒業的傳播發展起到一定作用等。

(5)傳統的宗教地理學擴展閱讀:

各宗教教眾分布:

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生活方式之一,由宗教信仰聚集的社會集團在地球上佔有一定的空間,因此成為一種區域現象。目前世界上信仰各種宗教的人數達26億,約佔世界人口的60%。

其中信基督教的約有10億人,分為天主教、新教(或稱基督新教、耶穌教)、東正教;信伊斯蘭教的約有6億人,分為遜尼、什葉兩教派;信佛教的約為2.6億人,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這三大宗教在世界上都有較廣泛的分布區,屬於超民族的世界性宗教。在民族宗教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度教,教徒約5億人。此外還有日本的神道教。這些宗教集中分布於一定的民族和地域范圍內。

信猶太教的人數雖不多,但隨猶太人的流散,廣布於歐洲、北美以及亞洲的以色列等地,聖城位於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與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聖城有爭議】。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大洋洲以及北極附近的居民中,還存在著多種形式的當地傳統宗教(原始宗教)。

宗教作為地域現象,很早即為地理學家所重視。宗教地理學以探討地理環境對宗教信仰的影響為研究開端。如孟德斯鳩(Montesquieu)認為地理條件決定一個民族的神權思想,他在《論法的精神》中第一次將東方各國的宗教起源歸因於氣候影響人的生理特點導致的「惰性」精神。

19世紀末,美國地理學者辛普爾(E.C.Semple)認為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精神氣質影響直接反映在人們宗教活動的差異之中。20世紀50年代後,在西方一些國家,側重宗教地理學的文化精神因素分析,並將傳統的宗教地理學、無神論地理學和通俗地理學納入意識形態地理學作專題研究。

索弗的著作《宗教地理學》(1967)和論文「地理學與宗教」(1981),為宗教地理學研究內容的確立打下了一定基礎。

國際地理聯合會(IGU)1980年在紐約設立了由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布塔納(M.Bttner)任組長的國際宗教地理組,著重於宗教傳播的地理背景、宗教信仰的轉變和宗教活動的壞境效應等課題的研究。

❻ 宗教-地理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單給佛下個定義:我這里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復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里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更多資料 你可以整理一下。
http://ke..com/view/4696.htm

❼ 我是宗教地理學專業本科學生,能否跨專業報讀法學本科第二學歷

本科畢業學生可以通過成人繼續教育包括自學考試(自考)、網路教育(內遠程教育)、容成人高考(學習形式有脫產,業余,函授)、開放大學(原廣播電視大學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方式跨專業報讀法學本科第二學歷。
法學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法學思維,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和法律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問題。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綱精神,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及論證才能以及較好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畢業生適合從事法院、檢察院、律師,以及法律顧問、法律事務助理等專業工作。本科畢業生可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❽ 宗教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1.宗教的起源地抄、分布和傳播。探討宗教起源地與古代文明源地的關系及宗教傳布的地理背景。宗教的規代分布反映其過去的興衰及傳布。傳布伴隨交通貿易、移民及軍事征服。傳布方式有自願的,也有帶一定強迫性的。某些宗教因交通條件的改善、交往的增多而加速傳布;
2.宗教文化景觀。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禮儀和習俗,從而形成特殊的環境感應和文化景觀;
3.宗教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一些學者認為,有些原始宗教神化和崇仰自然界,含有自然保護的信條,而有些宗教教義強調利用自然,忽視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4.宗教對領土和疆界變動、戰爭、人口分宿、聚落形式及地區經濟結構等的影響。

❾ 巴以沖突產生的根源,怎樣用宗教地理學人地關系的相關知識進行解釋

一、 這一場的沖突是怎麼起來的;
二、 巴問題的由來及根源;
三、 巴問題為何演變為巴以沖突;
四、 美總統布希的新計劃與巴以問題的前景。

一、 1991年3月,美國和當時的蘇聯共同主持的馬德里中東和會,巴勒斯坦與約旦一起參加了。這事至今已11年,1993年又有在OSLO(奧賽羅,挪威首都)秘密談判協議,規定巴以和平進程分五個階段。94年以色列撤離統治了27年之久的加沙和傑里利地帶,5月間在開羅簽約,承認在該地區的自治地位。95年以方拉賓政府上台後不久,11月以總理拉賓遇刺。臨時總理佩雷斯宣布96年大選,但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不選取他。後工黨巴拉克上台,96年到99 年6月,巴以雙方的沖突處於停頓狀態。2000年7月25日美國總統柯林頓邀請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在戴維營會談,巴拉克認為當時環境對以色列有利,提出方案:"1、撤出約旦兩岸95%的領土,成立巴勒斯坦國。2、巴以雙方均定都耶路撒冷。巴在東,以保持西部。難民及水資源問題都可解決。 但以色列國內分裂,巴拉克的方案不受支持,巴方阿拉法特也拒絕簽字,(因阿拉伯世界的傾向他無法控制。)戴維營的談判實際上是奧賽羅協議的最後沖刺。這次的結果說明兩會都失敗和巴拉克政策的破產。"
巴靳斯坦難民問題從1948年開始,難民涉及到許多阿拉伯國家,人數至少300萬。他們流落到各地,如約旦、黎馬嫩等。難民理應返回家園,但以色拉不容許在加沙地帶接收過多的難民。同時,阿拉法特因自己年高多病,不願見到巴國內的分裂,又顧慮到如果簽了字,以方是否肯定會遵守巴拉克的方案。他不簽字,受到巴國內盛大歡迎。
最近一場的沖突的導火線是2001年9月底,沙龍去聖殿山朝拜,是經過巴拉克批準的,經過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帶的保安司令同意的。但沙龍到聖殿山的當天,就發生了雙方的沖突。隨之發生多起自殺性暴炸,包圍阿拉法特等,當時阿拉法特曾召開核心會議,想利用時機,但反而擴大了形勢惡化。

二、巴勒斯坦的歸屬問題,與猶太歷史有關,是個傳說與史實交新的問題。
"聖經"對猶太人的影響很大。中國最早的"史記"對民族文化沒有那麼大影響。"聖經"出自公元前500多年,猶太人認為亞伯拉罕是受上帝的啟示,在紀元前1700多年,他帶領人民從兩河流域到了巴勒斯坦地區。這是上帝所賜,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但所居地區方圓僅兩萬多平方公里,一半是沙漠,生態環境惡劣。約500多年後,不少猶太人分散到各地,如埃及,後摩西帶領一些人返回巴勒斯坦為上帝創建聖殿。公元60-70年,古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把耶路撒冷再次毀掉,進入了猶太人大流散時期。公元20年左右,東邊來的阿拉伯人和當地的猶太人共處在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
分散在外地的猶太人不會從事農工業,只能經商。但猶太人凝聚力強,後在歐洲很有錢。中世紀引起過多次反猶太主義的活動,歐洲的基督教最早也用猶太教得聖教(即舊約),後修改為新約。排猶的浪潮在二戰中達到頂峰,猶太人的歷次流放,促使猶太復國主義的產生,想要重建以色列國。後在超極大國的支持下,設想成為事實。二戰後全世界人多同情猶太人,但美英對猶太復國主義意見不一,猶太人力量漸強,搞恐怖,殘殺,曾把英軍司令部炸掉。英國只能將這問題交給聯合國。1947年,聯合國通過巴以分治,將所佔地域56%給猶太國以色列,44%給巴勒斯坦。這就埋下了巴以沖突的禍根。

三、 巴勒斯坦問題何以演變為巴以沖突?
1968年,以色列以坦克、裝甲車大舉入侵約旦,領土擴充,佔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聯合國要求以色列撤出埃及。沖突的根源在於阿拉法特組織的地下武裝"法塔赫",目的是以收復巴勒斯坦(1959年正式成立)。1964年開羅13國會議,納賽爾提議成立一個專門對抗以色列的組織,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巴勒斯坦解放軍"一起組成。數年後,法塔赫全面掌握了巴解組織。1965、66、67年間,巴以雙方對抗不斷增加。1968年3月以色列大舉入侵約旦,原來也要摧毀法塔赫的基地卡拉梅。但卡拉梅大捷,數千巴人參加了法塔赫游擊隊,壯大了阿拉法特的實力。但1970年,法塔赫游擊隊與約旦政府軍發生沖突。另外,巴勒斯坦還有哈巴斯組織的伊斯蘭抵抗運動,目的是消滅以色列,它深受巴勒斯坦人的歡迎。巴內部政見不一,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當前巴以雙方談判的要點是:以色列退出約旦河西岸,放棄西奈半島,將格蘭高地還給敘利亞。

四、 布希的中東新計劃與前景。
美總統布希今年6月24日公布了美方的中東和平新計劃:1、巴勒斯坦現在的當局支持恐怖主義,應在年前進行民主選舉。2、以色列應停止修建安居點,能允許巴勒斯坦人自由行動。沙龍表示歡迎,巴勒斯坦也表示歡迎,希望與美國會談,聯合國表示審慎地歡迎。一般對此事的反應是美國在外交上有收獲。阿拉法特的地位削弱,他已不能有效地控製法塔赫,阿拉伯世界也不支持他,以色列人要逐他出巴政壇。
總之,對布希的新政策達成了幾點共識:1、召開新中東問題1會議;2、建立巴勒斯坦國;3、巴勒斯坦的行政機構腐敗、應改革。但仍有許多問題及細節不明確。
今後的走向仍難以預料。美國會對巴以民主選舉有何影響?美聯社公布的巴候選人的背景為何?如果阿拉法特會繼續上台,或者其他非美方能控制的人上台,形勢將如何?

❿ 簡要論述世界三大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宗教起源於何地,地理環境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原始宗教一般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高級形態的宗教,其發源地的地理因素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上,世界主要宗教產生於西亞與南亞地區的氣候條件適於觀察天象,且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們易於產生幻想並尋求精神寄託;從文化地理因素來看,一般多為古代文明昌盛和樞紐之地,例如誕生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西亞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且具有濃郁的文化思想氛圍及發達的哲學思想體系,這樣一種文化環境為高級形態的宗教提供了誕生的溫床.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宗教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
1.宗教的傳播路徑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很大.在擴散方向上,地理環境中的天然屏障如高山、沙漠、大海等對傳播造成了阻礙,致使宗教的傳播只能向交通通途方向發展,如山口、通航的河流等.古代發達的陸路、海上商業航路,都為宗教提供了一個傳播途徑.
2.宗教擴散受地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空間上有一元性,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勢必要從文化發達地區傳向不發達地區
3.宗教的空間分布從地理因素上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發源地和傳播路線、播及范圍的影響.一是宗教最初的產生、發源地,對宗教早期的地理分布范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是當今世界重要宗教的地理分布,也都大致覆蓋其源起地區或在發源地周圍地區進行擴散,例如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至今那裡仍是該教的核心地區:佛教雖然在其誕生地已幾盡滅亡,但其最大的勢力區仍在印度附近的東北亞、東南亞諸國、諸地區;二是宗教的傳播時間、路徑與傳入地,影響著外來宗教在本土的分布:三是播及范圍,即宗教文化的范圍,甚至可以用宗教作為劃分不同文化區的標准.
4.一些自然風景勝地經常成為宗教聖地的所在.世界各地大的如山川、河流,小的如岩石、洞穴,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宗教的神聖場所.其中以山川聖地居多,究其原因之一,與山川的地理特色——高度有關,因為普遍認為神祗的居住地為人類不可及處,如天空,而山川曾是人類接近神祗的唯一自然途徑,所以山川被賦予神聖性.河流、河岸、海岸等在某些宗教中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印度教的至聖之地在恆河,就與印度教教義中潔凈儀式的規定有關.另外,也與原始宗教階段的萬物神性有關,各種自然地景都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傳承下來之後,因種種原因如政治斗爭、經濟發展等,某些地方神祗地位升高某些降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