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化地理學有關的外文文章
㈠ 有關中國地理的英語文章
中國旅遊英語:中國地理的英文介紹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Asian continent, on the western Pacific rim. It is a vast land, covering 9.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China is approximately seventeen times the size of France, 1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smaller than all of Europe, and 600,000 square kilometers smaller than Oceania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the islands of the south and central Pacific). Additional offshore territory, including territorial waters, special economic areas,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totals over 3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bringing China's overall territory to almost 13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Western China's Himalayan Mountain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roof of the world. Mount Qomolangma (known to the West as Mount Everest), at over 8800 meters in height, is the roof's highest peak. China stretches from its westernmost point on the Pamir Plateau to the confluence of the Heilongjiang and Wusuli Rivers, 5200 kilometers to the east.
When inhabitants of eastern China are greeting the dawn, people in western China still face four more hours of darkness. The northernmost point in China is located at the midpoint ofthe-Heilongjiang River, north of Moh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southernmost point is located at Zengmu'ansha in the Nansha Islands, approximately 5500 kilometers away. When northern China is still gripped in a world of ice and snow, flowers are already blooming in the balmy south. The Bohai Sea,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border China to the east and south, together forming a vast maritime area. The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connect directly with the Pacific Ocean, while the Bohai Sea, embraced between the two "arms" of the Liaodong and Shandong peninsulas, forms an inland sea. China's maritime territory includes 5400 islands, which have a total area of 80,0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two largest islands, Taiwan and Hainan, cover 36,0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34,000 square kilometers respectively.
From north to south, China's ocean straits consist of the Bohai, Taiwan, Bashi, and Qiongzhou Straits. China possesses 20,000 kilometers of land border, plus 18,000 kilometers of coastline. Setting out from any point on China's border and making a complete circuit back to the starting point, the distance traveled would be equivalent to circling the globe at the equator.
㈡ 一篇關於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的文章
跨文化傳播與跨文化傳播學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跨文化傳播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流活動。對於不少讀者來者來說,跨文化傳播是依然一個非常陌生的詞語,不過實際上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傳播的典範。在交通和通訊工具日新月異,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跨文化傳播對於我們來說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以及普及,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進行跨文化傳播了。在網際網路上,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與來自境內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戲。如果說傳播是一種生活方式,跨文化傳播則是「地球村」中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跨文化傳播活動的不斷增多,不少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者便開始關注這一現象。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領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便注意到「說對方的語言,根據聽眾來調整傳播技巧」的重要性 (Sitaram & Cogdell, 1976, 第六頁) 。然而,系統地研究跨文化傳播活動第一人則是愛德華•霍爾,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SI)工作時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概念。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學呢?跨文化傳播學是由美國人類學家、跨文化研究學者愛德華•霍爾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一門學科,其英文表達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國也翻譯為「跨文化交際學」或者「跨文化交流學」。跨文化傳播學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是如何進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和途徑。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傳播的主要理論見諸於有關文化差異(文化維度)的著作中,特別是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 C. 特蘭狄斯(Harry C. Triandis)、方斯•特龍皮納爾斯(Fons Trompenaars)、沙龍•施瓦茲(Shalom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等人的著作中。目前,這些學者的相關理論已經廣泛地運用到傳播理論和傳播情景中,特別是商務、管理和市場營銷之中。
二、 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時代背景及愛德華•霍爾其人
(一)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時代背景
跨文化傳播學始創於美國並不是偶然的。我們知道,在發現新大陸之前,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後來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繼湧入美國,於是美國便逐漸成為一個移民大國,一個文化多元社會。在這個宗教、文化多元的社會中,白人占統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以及東歐的移民便自然處於被支配地位。於是,種族矛盾和文化沖突開始蔓延。
二戰使得不少歐洲的美國同盟變成了廢墟,為了冷戰的需要,為了跟蘇聯抗衡,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大力扶植歐洲經濟發展,於是大量的專家、學者、企業員工被派往歐洲;同時,美國經濟並未受到二戰的太大影響,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繁榮,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移民。美國政府發現,許多由美國政府和企業外派的工作人員都因文化差異,無法適應派往國生活,最終無功而返。美國的外來移民及留學生中經歷著這種「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說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外來移民、留學生、旅遊者劇增,外派工作人員不斷,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客觀上需要一門嶄新的學科——跨文化傳播學來研究相關的跨文化沖突問題。
(二)愛德華•霍爾的生平
愛德華•霍爾正好處於這個時代,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使他成為了承擔這一使命的人。愛德華•霍爾1914年5月16日出生於美國的密蘇里州,先後獲得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從事過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1933-1937年曾經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並研究,寫成自傳《三十年代的西部》。二戰期間,愛德華•霍爾曾經在歐洲和菲律賓服役,並在這些地方從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間概念研究。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美國政府部門的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任教,對外派出國人員進行跨文化技能培訓。期間,他提出了「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並撰寫了幾部非常暢銷的有關跨文化傳播的著作。
愛德華•霍爾生平和事業主要事件
時間 事件
1914年 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Webster Groves
1918-1932年 在新墨西哥長大
1933-1937年 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
1936年 獲丹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
1938年 獲亞利桑那州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
1942年 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1942-1945年 二戰其間,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
1946年 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並在美國軍隊機關府特魯克島管理處從事研究
1946-1948年 任丹佛大學人類學系主席並從事丹佛的種族關系研究
1948-1950年 與Eric 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學院教書
1950-1955年 華盛頓特區外派人員培訓學院第四課程體系主任
1952-1956年 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55年 在《美洲科學》雜志中發表了發表《禮節人類學》一文
1959年 《無聲的語言》一書發表
1960-1963年 又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63-1967年 成為伊利諾斯州理工學院(芝加哥)人類學教授;由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資助進行空間關系學和不同種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 《隱藏的維度》一書發表
1967-1977年 成為西北大學人類學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 出席在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主辦的跨文化傳播會議
1976年 《超越文化》一書發表
1977年 在柏林國際傳播協議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論文
1977至今 退休後居住在新墨西哥的聖達菲;偶爾在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的會議中及暑期跨文化傳播學院講學;在新墨西哥大學任教
1983年 《生活的舞蹈——時間的另一個維度》一書發表
1983年 《隱性差異:國際傳播研究》一書發表
1987年 《隱性差異:與日本人做生意》一書發表
1990年 《理解文化差異:德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一書發表
(三)愛德華•霍爾的跨文化經歷和專業背景
前面我們提到,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愛德華•霍爾能夠開創跨文化傳播這一嶄新的學術領域與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是分不開的。
愛德華•霍爾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自己所屬「文化身份」是來自北歐的美國白人文化。從在他的生活經歷中可以發現,他前後跟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菲律賓文化有過較深的接觸。這些經歷使得他對各種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也為他從事跨文化研究積累的第一手資料。
愛德華•霍爾四歲時,舉家搬遷到El Paso(在美國和墨西哥交界處,屬於德克薩斯州),家裡僱傭了一位來自Juarez(德克薩斯州的一個鎮)的保姆,後來他們又搬遷回了聖路易絲。到了這里,保姆和她的兩個女兒便不能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五歲時,霍爾和一群西班牙小孩同在一個幼兒園,後來在法國也住過一段時間。可以說霍爾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里。「我小時候經常碰到這類事情。我對此非常感興趣。」
1933-1937年,霍爾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錢來激勵當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壩,以便改善那裡的生存環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與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時間後,霍爾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我在保留地的時候,常常考慮如何才能跟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這里我發現他們完全不同。要把我的思維方式強加給他們根本就不管用。」 這段期間的接觸讓霍爾知曉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跨文化關系的第一手資料及其復雜性。」 (Hall, 1992, 第76頁)
1942-1945年,二戰期間,霍爾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期間領導了一個非裔美籍士兵組成的軍團。他認為自己的領導工作非常具有創造性,「我非常自己的工作具有創造性,因為我和黑人士兵一道工作。我非常尊敬他們,並且常設身處地的考慮他們的利益。」
霍爾的跨文化生活經歷使得他對跨文化傳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注意到了跨文化傳播中的問題,獲得了跨文化傳播第一手的資料,從此對跨文化傳播獲得了感性認識;而真正引領他進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應該是受到的學術影響。霍爾先後獲得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過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也曾在外派人員培訓學院中工作過。這些學習和研究使得他能接觸到相關方面的學者,最後形成了跨文化傳播這個概念。後來,霍爾把他受到的專業影響分成四個部分:(1) 文化人類學;(2) 語言學;(3) 動物行為學;(4) 弗羅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Hall, 1992; Sorrells, 1998)
三、愛德華•霍爾對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貢獻
施拉姆曾經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傳播學的建立。他說拉斯韋爾、勒溫、拉扎絲菲爾德、霍夫德都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來到傳播學這片沙漠中的綠洲,當他們為傳播學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便像游牧民族一樣離開了這片綠洲,繼續其他領域的研究。施拉姆是傳播學的創始人,因為他來到這片沙漠中的綠洲後,跟其他游牧學者相反,他留下來了並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Rogers, 1994) 。
海默借用了施拉姆的比喻來描繪跨文化傳播學的建立。二戰後,來自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和國際關系研究的學者,如馬格麗特•••米德,盧絲•••貝尼迪克特,格里果力•貝特森離開各自的研究領域,短暫地涉足這塊人類當時很陌生的領域:有關文化與人類互動關系的交叉領域。這些人後來都離開了,霍爾卻留下來了,在這塊文化與人類互動的交叉領域安家,並把這塊領域叫做 「跨文化傳播學」。
霍爾首先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相關概念。到20世紀50年代,霍爾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經歷已經讓他產生了「跨文化」 這一概念,在外派人員培訓學院進行跨文化技能培訓教學工作期間,他就提出了「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概念,他把這些思想進行了梳理後於1959年出版的《無聲的語言》一書。該書已經包含了我們理解文化和傳播的基本問題,如「什麼是文化」 ,「文化就是傳播」,「時間會說話」 ,「空間會說話」 。霍爾非常重視非言語傳播問題,該書花了將近20%的篇章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61-1969年間便發行了505000冊,還被眾多著作、雜志和其他出版物轉摘,前後被翻譯成6種文字。 ( Masao Kunihiro )可以說該書的出版標志著跨文化傳播學這一學科的誕生。在霍爾的努力耕耘下,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跨文化傳播學誕生了,霍爾成為了跨文化傳播學的創立者。
自跨文化傳播學創建以後,這門學科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美國不少大學的傳播學院(系)相繼開設了跨文化傳播學課程,我國外語教學、國際關系等涉外專業中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1970年,國際傳播協會中還下設了跨文化傳播分會;1972年,第一屆跨文化傳播學國際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 1974年,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在美國馬里蘭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國際跨文化傳播學會成立。跨文化方面的著作、雜志也相繼出版,如《跨文化傳播讀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1972年)、《跨文化傳播學》(L.S. Harms ,1973年)、《跨文化傳播學入門》(John C. 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的不少大學都開設了傳播學課程。從大量的跨文化傳播著作和文章來看,霍爾依然在該學科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他的著作的引用率依然最高。
我國學者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注意到跨文化傳播學這一領域,研究重點為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大學也相繼開設了傳播學課程,在我國有關跨文化傳播(交際)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譯文本也相繼出版,如關世傑著的《跨文化交流學》,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和《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郭鎮之主編的《全球化與文化間傳播》;Larry A. 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合著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A Reading的影印版本已經在我國發行,並被麻爭奇等譯翻譯並命名為《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 1995年,我國還召開了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會議成立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2005年5月舉辦了第六次會議。可以說,霍爾在文化和傳播之間拓展的這一領域已經跨越了太平洋,在我國不斷的影響日益擴大。
㈢ 有關中美文化差異的外文文獻翻譯,中英文都要,好的再加分!!
比喻的民族性對詞語翻譯的影響比喻的基礎是詞語在聯想上的相似或相關,它好比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民族的社會心態,因而比喻多採用形象描述、借用等方式使人產生大量聯想的詞彙。由於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特定比喻的人或者事物的詞語來體現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色彩,這就給比喻打上鮮明的民族烙印。例如:英語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是源於19世紀拿破崙在比利時小城滑鐵盧慘敗的歷史事件,現常用它來比喻慘遭失敗,而漢語中有一成語「敗走麥城」是指古時三國的蜀國名將關羽被打敗後退兵麥城的歷史事件,現在也常用來比喻慘遭失敗。這兩個詞語分別來源於不同的歷史事件,在表達「慘遭失敗」這層意思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雖喻義相同但各自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十分明顯。又如漢語成語「破釜沉舟」語出《史記》,用來比喻不留後路,下定決心干到底。英語中的burn one』S boats,原指古羅馬愷撒大軍乘船渡過Rubicon河後把渡船全部燒毀,以此向士兵表明退路已斷,只有拚死一戰,這與漢語中的「破釜沉舟」可以說是如出一轍。再如,在漢民族文化里,兔子是跑得快的象徵,因此在古代漢語里有「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說法,但是在英語中兔子卻是「膽小」的象徵,於是就有了as timid as a hare(膽小如兔),而漢語中則用「膽小如鼠」來比喻膽小鬼。漢語中形容某人瘦,說「瘦得像猴子」,英文中卻說asthin as a shadow(瘦得像影子);漢語中形容某人窮,說「窮得像叫化子」,英文中卻說as poor as a churchmouse(窮得像教堂里的耗子);漢語中「揮金如土」、「水底撈月」,相應的英語卻是to spend money likewater(花錢如水)和fishing in the air(空中釣魚)。以上例子說明 ,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的鮮明特色性,是其它語言文化不能替代的。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尊重各民族的文化詞語的特點和個性,保留其語言存在和表現的形式。6 地域文化的差異對詞語翻譯的影響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海洋的作用在國家的發展史上舉足輕重。因此,英語中see,boat,water等和海洋和航海有關的詞語往往被賦予特殊的感情和寓意。下面這些詞很能體現這一地域文化特點:to feel under the water感覺不適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發圖強 to trim your sails見風使舵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松、竹、梅等植物被賦予特殊的感情和寓意,用以抒情托志、喻事述理,如「松鶴延年」、「胸有成竹」等。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兩種語言在一些表達方式上受到了影響。比如漢語「揮金如土」表示鋪張浪費,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漢語中常用「雨後春筍」形容新生事物大量涌現,相應的英語卻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地域文化的差異除了使英漢兩個民族對同一現象或事物採用了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也表現在對方位及其相應物的感知取向不同上。如在漢民族的方位觀念中,東為尊(東方El出),西為卑(西方El落),南為尊,北為卑,人們常說:「南來北往」「從南到北」,而英語文化卻恰除相反,英美人是從英語地域文化上來理解的,所以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之類的方位詞分別是:southeast,northeast,southwest,northwest。
The nationalit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of words is the basis of metaphor in the similar or related associations, it is like a mirror which reflects the social mentality and metaphor used more image description, borrow etc, make the person proces large lenovo's vocabulary. Becaus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each with particular parables people or things to reflect the words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which gave parables color on distinctive national brand. Example: the English one 'S useful "Waterloo (from) in Waterloo, napoleon in Belgium town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events - Waterloo is commonly used to describe it, while Chinese failure in a idiom" fail "refers to the Madison three days after the defeat cha guan yu shu Madison historical events, they are commonly used to describe now failure. These two words we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expression "failure" mean in this layer is the same, although each has the same but overstepping languages of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obvious. As Chinese idioms "with" the shiji, to not LiuHouLu, determined to slog. "One of the English burn boats, original refers to the Roman army crossed the Rubicon by Julius after all the ferry to burn that already cut back, soldiers, this world only desperate to burn the" Chinese "is similar. Be like again, in the han nationality culture, the rabbit is the symbol of fast, so in ancient Chinese "quiet, the DongReTuoTu", but in English is "chicken" rabbit, hence the symbol of a timid as timid as a hare (r), and with "in Chinese is to describe the coward. Describe someone in Chinese, "thin thin like monkeys," in English asthin said a shadow (thin like shadow), Describe someone in Chinese, "said the beggar," English as good as said in a churchmous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Chinese "and" underwater miserly bottle ", the corresponding English is that money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likewater (air) and fishing fishing (air). Above example, ethnic language expressio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re other language culture cannot replac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e should respect the ethnic culture wor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ity, retain their language and expression of form. 6 reg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words,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is an island is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the ocean history. Therefore, English, water price boat, etc and Marine and nautical concerned words often endowed with special feelings and implication. These words are can reflect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water feel unwell feeling all at sea loss to one 's very big head above water to trim your sails unyielding and han nationality in Asia self-healing effcet life reproction, mainland people cannot live without land, pine and bamboo, mei plant endowed with special feelings and meaning, which means "lyric, Daniel, such as" what is the matter of crane prolong "and" assurance ", etc. Different cultures that two kind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in some of the affected. Such as Chinese ", "said miserly extravagance, English is like water that money, Chinese have used to describe something new, "", the corresponding English are like mushroom is rising. Reg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make the same phenomenon or things on the language form, but also in other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correspondence. As in the han nationality orientation, east east for (a), west of El humbled (fall), south west El for honour, north humbled, people often say: "alway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English culture "in Anglo-American instead, just come from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English, so the understanding of southeast, northeast, northwest, southwest, southeast of shang is respectively: northeast, northwest, and.
中美文化差異
中國跟美國在有些文化及社會差異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觀察到的一些例子。筆者在這里要強調這些觀點是一般性的,當然仍有個別之特例。
一、個人主義
美國人相當崇尚個人主義,東方社會 (當然包括中國人) 則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及有影響力的分別。美國人崇尚個人特質的例子很多,父母較少伸手干預子女的發展。
二、隱私權
美國人通常很尊重別人的隱私。就是知己之間也很少問到別人太"切身"的問題,例如年齡、薪水及婚姻狀況等。也應當少談論第三者的事情。不請自來的訪客(包括父母親)是絕對不受歡迎的。
三、不拘禮
美國人在衣著娛樂方面,都比較隨便。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比較不拘禮,即使雙方在年紀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別也不例外。這方面的例子多不勝數,例如很多學生對教授,及晚輩對老人家都直接稱呼first name可見一斑。這種"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禮表現,在很多東方人眼中則認為是失禮的行為。
四、開放與直接
美國人是相當開放和直接的,尤其在專業的討論,往往秉持著不同意見而爭論(注意:是爭論,不是拍桌子,摔麥克風的吵架)。相反地,東方人往往不會直接沖突,而是婉轉地通過地位比較高的第三者來疏通。
五、獨立性
美國人通常較不喜歡依靠別人,甚至父母的幫忙也不一定樂於接受,而父母亦鼓勵子女早早離家,獨立地生活與發展。我國青少年在這方面就發展得較慢。對留學生來說,要注意到指導教授非常重視研究生能夠獨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對英文不靈光的留學生來說,當你向美國人借筆記時如被拒絕,不一定表示他們討厭你,極有可能是他們將心比心,認為你應該獨立而已。
六、競爭性
美國社會的發展依靠競爭來作為推動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風。他們在言語爭辯時都喜歡壓倒對手,這種"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風當然是競爭性的一種表現。他們的競爭挑戰精神也顯露在體育比賽方面,即使是他們所謂的"playing for fun"時也是蠻認真的。一般美國人對於一個球隊都十分狂熱,往往藉此發泄情緒。例如校隊比賽時校警常常要檢查進場的觀眾,不讓他們帶酒進場。球賽比賽時,觀眾都喧嘩沖天,往往亂拋東西。有些助興表演也有點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將一個女啦啦隊員,從觀眾席的底層拋起,一級級的人將她接著又再拋上去,直到最高層又再拋下來;偶然也有失手受傷的事情發生。筆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電視,免得在現場活受罪。而且要算準時間,當球賽完時避免走在路上,因為球迷在贏球時歡天喜地(如果你看到開車的人在亂按喇叭,你不用聽報告就知道贏球),輸球時則沮喪憤怒,兩種結果都是瘋狂畢露。有些血氣方剛的小夥子更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如果不是在發泄情況下,絕大部分的美國人都是很守規矩、不騷擾別人的。
七、公眾場合應有的禮數
美國人通常都能尊重別人的安寧。在歌劇院不用說,就是在戲院也都能噤聲欣賞。在餐廳吃飯時的交談聲音也相當低,跟中國有劃拳斗酒的吵鬧大不相同。排隊時都很守秩序,插隊是不被接受的,蜂擁上車的事情絕對很少發生。開車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規則,例如在夜深無人時也不闖紅燈,尊重行人,讓路人先過馬路等。來自較不遵守交通規則國家的留美學生尤其要特別小心。
八、朋友模式
美國人囗中的朋友定義比較廣泛,而且有區隔性;譬如說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學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另外美國地域廣大,人口流動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間絕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較"溫水"性。中國人的友情通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言不合就盡量避免跟對方碰面,"起落"性比較大。中國人朋友之間借錢是相當普遍的,而美國人朋友之間借錢是鳳毛麟角的。
九、金錢的運用模式
中國人通常做的預算都比較保守,而美國的預算則比較接近"極限",而且往往有消費超過預算的傾向(跟美國社會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關系)。美國人很捨得買東西,尤其是在購房及汽車上,對於吃喝方面,尤其是請客,則比較"猶太";而中國人則比較捨得花錢在請客方面。
十、世界觀
可能因為美國多年來的興盛及教育重點在某方面仍有偏頗,美國人多數 "以本國為中心",對於別國的認識十分膚淺。美國人對世界地理的無知是令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美國流傳一個笑話:東北部的某一個州的某居民,寫信去州政府詢問關於New Mexico的情形,答復居然是:關於別國的情況我們不大熟悉,無可奉告。
中國文化的淵源來自中庸儒學,這決定了中國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嚴,任何有損於面子及集體尊嚴的事是不可饒恕的。或者說,中國人的行動准則多少有謙牧自守的傳統大國觀,滲透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內斂意味。中美文化本質上的相悖、兩者間的內在矛盾是產生摩擦的主要原因,而中美在經濟利益上的相互補充又將兩國吸引在一起,導致雙方為文化上的歧異做出妥協。解決中美之間的問題,文化差異同樣不是對決的理由,恰恰相反,中國文化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洗禮,具有極強的韌性和包容性,因此中美關系在未來一系列問題上有可能產生摩擦與不和,但這種摩擦與不和不會影響中美關系的長期發展。從歷史回顧來看,中美之間走向對抗的理由即使不能說全然不存在,但也至少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的。導致中美關系如此欲進而趑趄的原因,恐怕在於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進,雙方對彼此的理解卻越來越顯得滯後。
供參考
㈣ 有關世界地理文化的書籍有哪些
有關世界地理文化的書籍有:
一、《八十天環游地球》
《八十天環游地球》(Le Tour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之一。
全書共37章,插圖由Alphonse de Neuville 、Léon Benett繪制。全書於1872年11月6日到同年12月22日發表在《時代》(Le Temps),首次出版於1873年。
二、《中國文化地理》
《中國文化地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中國文化地理》是王會昌編著的一本圖書,該書體系新穎、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文筆流暢,不僅適合高等院校地理、旅遊專業師生選用,而且對文、理各類專業師生和廣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三、《世界文化地理》
本書是為高等院校本科生編寫的通選課教材,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地理學本科教學的專業教材。本教材的編寫,旨在培養學生用地理學的眼光去觀察和分析世界上文化現象的發生、發展與空間分布的特點。
本書具體內容包括:世界文化地理的基本研究方法,世界文化區的劃分,世界人口分布與人口遷移,農業的起源、傳播與區域差異,城市的起源與擴散,城市形態的區域差異與特點,世界主要語言、宗教、人種的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關系,地理大發現與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四、《你不可不讀的西方地理故事》
《你不可不讀的西方地理故事》是2009年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文聘元。本書講述了必讀的西方地理故事。
從宇宙到歐美——希臘、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俄羅斯、美國,西方文明的源頭、政治大國、經濟巨人、文化先鋒、軍事領袖,這些頭銜仍不足以概括他們的世界影響力。好奇的眼睛想望一望,西方文明一路走來從歷史到現在的空間大背景是何等壯闊遼遠,又是何等旖旎綺麗。瞧。
五、《國家地理》
《國家地理》是1888年10月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出版的圖書,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雜志每年發行12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
《國家地理》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雜志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該刊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八十天環游地球》
網路—《中國文化地理》
網路—《世界文化地理》
網路—《你不可不讀的西方地理故事》
網路—《國家地理》
㈤ 求關於人文地理、文化地理、經濟地理的文章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出現的時間比較晚,而作為一門課程出現在大學講台,更是近期的事,並多設置在北美洲各大學的地理系,在歐洲則比較少見。
文化地理在地理系開設課程所處的地位各校不同,有的是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有的是把人文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等同起來。後者是把文化地理學當成不包括經濟地理學在內的人文地理學,也就是狹義的人文地理學。上述情況,可從有關著作與教科書的名稱上反映出來。例如,斯賓塞(J. E. Spencer)和托馬斯(W. L. Thomas)兩人所著的《文化地理學導論》(Introcing Cultural Geography),此書從文化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他明確指出,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在齊穆爾察克(C. E. Zimolzak)等著的《人文景觀》(The Human Landscape)一書,其副題——地理學與文化(Geography and Culture);而魯賓斯蒂因(J. M. Rubenstein)等所著的《文化景觀》(The Cultural Landscape)一書的副題則是人文地理學導論(An Introction to Human Geography)。可見,人文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在這里有一定的同義性。另外,如迪伯利(Harm J. De Blij)和斯托達德(R. H. Stoddard)等分別著的人文地理學,其副題分別為:文化、社會與空間(Culture、Society and Space)和人、地與文化(People、Place and Culture)。這充分說明人文地理學在研究社會與空間,人與地之間關繫上的文化的重要性,即把文化當作人與地之間關系的媒介。
在本世紀初,人文地理學被介紹到中國來時就作為一門重要課程出現在大學地理系。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受到某些錯誤思想的干擾,人文地理學被排除在地理學之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使人文地理學課程在我國中斷了三十多年。
1984年以後,我閱讀了喬丹(T. G. Jordan)等著的The Human Mosaic(《人文馬賽克》),副題——文化地理導論(A Thematic Intro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對該學科發生濃厚的興趣。後來,就以此書為基礎開設此課程。四年來,分別在北京大學地理系與北京大學分校的城市與區域科學系多次講授此課程,同學們大都對此發生興趣。在北大還作為一門面向全校的選修課來開設,選課的學生遍及20多個系,200多個座位的大課堂,曾座無虛席,聽課的學生都有較好的反映,這對我是個很大的鼓舞。
當然,在這過程中,我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主要是過去對文化地理學領域所涉及的內容接觸較少,所以,只能邊學邊教,並在實踐中不斷充實,逐步深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感到過去在我們的課程設置中比較地注意了「地」,而忽視了「人」。可是「人地關系」則一直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離開了人來研究地理學,有很多問題是難以深入的。正如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A. Krceber)和克拉克洪(C. Kluckhohn)在其文化的定義中提到:文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它又是進一步行動的制約要素。這就可以理解迪伯利和斯托達德所寫的兩本人文地理學的副題中「社會和空間」、「人和地」都加上「文化」一詞的意義。由此可見,了解文化對深入研究「人地關系」是十分重要的。除文化地理學外,近期出現的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和感應地理學等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學科也反映了地理科學對「人」的重視。
本書的框架基本上取材於喬丹的著作。對各種文化現象都是從分布區、擴散、文化生態、文化綜合與文化景觀五個方面進行分析,貫穿始終,這種結構,雖然有的地方尚待商榷,但仍不失其重要的優點。此外並盡量從其他教科書及有關文獻中吸取內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對本書的出版給予很大支持。在我開始教這門課時,就向我約稿,希望編寫成書。但自感教這門課不易,寫成教材當然更加困難。盡管如此,這本教材在經過幾年試教後,在該社地理編輯室大力支持下,終於與讀者見面。因成書倉促,錯誤與不妥之處難以避免,望讀者不吝指正。
㈥ 求:「有關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的英文文章
日本文化與中日文化交流 [編輯本段]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於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歷史過程。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正是在「中國文明的巨大影響下,到公元4至5世紀就渡過了野蠻階段,進入了文明階段」(井上清:<日本歷史>上冊,第1頁)。漢朝在朝鮮半島設置四郡,大批漢人從朝鮮移民(包括島津家的第一代祖弓月君)日本,雄略天皇(457-479年)時期,在日本的大陸移民達18000人之多。他們是大陸文化的傳播者。3世紀末,百濟博士王仁把中國儒家典籍《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傳至日本。5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較好的運用漢字了。繼體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經(易、詩、書、禮、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濟定期向日本派遣諳熟儒家典籍的漢學家,以後又增加醫博士、歷博士、天文、地理和陰陽五行等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到聖德太子時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全面攝取中國文明制度,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化改新以後,日本進一步大力汲取中國文化。自630年到894年間,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十幾次遣唐使船,隨行的有許多留學生和求法其中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是日本留學生最傑出的代表。吉備真備在唐留學17年,回國後在太學教授中國律令、典章制度,官至右大臣。阿倍仲麻呂19歲入唐留學,改名晁衡,畢生致力於研究中國文化,73歲歿於中國。他精通漢學,尤其擅長詩文,與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羲等交往甚密。753年,阿倍仲麻呂回國,訛傳他在途中遇難。李白聞之,悲痛不已,作詩哭悼: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詩中李白將阿倍仲麻呂比作明月,明月沉大海,人間頓失光明,天地無輝,人哭天愁,風慟雲哀。可見阿倍仲麻呂在李白心目中的地位了。
與日本大批留學生來中國的同時,也有不少中國學者、高僧到日本去傳播中國文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了貢獻。8世紀中葉,年逾花甲、雙目失明的中國高僧鑒真和他的弟子,經過許多周折,歷盡艱辛,東渡日本。他不僅帶去了佛教各宗經典和漢學文化知識,還創立律宗佛教,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日本人民對鑒真的貢獻給與極高的評價:「禪光耀百倍,戒月照千鄉」。
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成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8世紀,留學生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來,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奈良時代(710-789年),日本仿造唐朝教育體制創立了一套教育制度,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各置博士、教授、助教,教授中國律令、經學、音韻、文學、書法和算術等科目。由於有了文字和學校,為文化的普及和繁榮奠定了基礎。因而出現了天平(729-748年)文化的高潮。
8世紀初,日本先後編成兩部歷史巨著,一為《古事記》,一為《日本書紀》。前者共三卷,上起神代,下至推古朝,以日本文體為主,雜有漢文,其中歌謠和專有名詞是用萬葉假名寫成的;後者三十卷,上自神代,下至持統天皇,採用中國正史體裁,用漢文寫成,這是日本最古的兩部史書。到平安時代(794-1185年),又先後編成《續日本書籍》、《日本後記》、《文德實錄》和《三代實錄》等史書,合稱《六國史》。此外,還有一些地方誌,如《出雲風土記》、《播磨風土記》等。
文學作品著名的有《懷風藻》和《萬葉集》,前者為漢詩集,是貴族的文學作品,受六朝風格影響較強;後者是日本詩歌(和歌)全書20卷。8世紀中葉,由著名大詩人大伴家持(718?-785年)編修。知道11世紀才形成現在的體裁。
《萬葉集》的作者包括各階層的人,有貴族、僧侶、農民、士兵和婦女。反映了各階層人民的思想和生活。
平安時代(794-1185年),日本文化逐漸擺脫對中國文化的簡單模仿,由所謂「唐風文化」轉化為具有日本特點的所謂「國風文化」。這個時代的文化作品體裁豐富多樣,有和歌、物語、日記、隨筆等等。《古今和歌集》全書20卷,共收集和歌1100首,文筆細膩、技巧純熟、文字優美。
鐮倉以後,武士成為社會棟梁,日本文化以反映新興武土階級的思想和生活為主,提倡武士美德,忠君守義,重名輕死。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有《新古今和歌集》、《保元物語》和《平家物語》等。歷史著作有鐮倉幕府的行政記錄《吾妻鏡》。
16世紀以後,由於城市發展和大名領國獨立性的加強,文化的世俗性和民眾性日益濃厚。這個時期的文藝除了反映大名威武豪華的排場外,主要特點是反映新興市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氣息。出現了生動活潑的歌舞劇、詩歌以及風俗畫等,如連歌、茶道、水墨畫等的興起。佛教傳入日本最晚不遲於6世紀初,佛教的因果報應,主張忍耐、順從、寡慾、善行,是一種文化體,具有豐富而高度的文化內涵,因而佛教傳到日本後就受統治階級的青睞和扶持,迅速發展起來。聖德太子攝政時期(593—621年)積極扶持佛教,在其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號召「篤敬三寶」(三寶:佛、法、僧)並在全國興建寺院,佛教日益發展。但這個時期的佛教主要在王室和貴族等上層社會流傳,屬私人信仰。大化改新以後,律令制國家全力吸收中國文化,在歷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學問僧隨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隨行學問僧多達20餘人,創建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師(空海)和創建天台宗(法華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隨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為了更好地扶持和獎勵佛教,天皇政府將佛教納入國家事務之中,設立專門的佛教統制機構,任命僧侶首領,規定寺院制度,佛教成為官方宗教。此後,佛教在政府扶持下,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起來。在平城京(奈良建有東大寺,地方各國建有國分寺,此外還有法華寺、西大寺、唐招提寺等許多著名的寺院。律令制集權國家解體以後,政治次序失控,封建混戰頻仍,社會動亂,民眾渴望在佛教中尋求精神寄託,於是一些理論通俗、方法簡捷、更容易被民眾接受的宗派,如真言宗、法華宗、禪宗和凈土宗等廣泛流傳起來。中國禪宗佛教由於融合了儒和道的某些思想因素更富有政治宗教色彩,禪宗宣揚「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主張只有一心向佛,人人皆可「頓悟」成佛。因此,禪宗傳入後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日本佛教的主流派別。
中國佛教傳入日本以後,經過長期發展,到鐮倉時期脫離了大陸佛教的特色,佛教日本化,成為日本人精神生活的基調,對日本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佛教傳人日本以前,日本人的信仰是從原始宗教發展而來的神道教,最初以自然精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儒學和佛教傳入日本後,吸收了儒學的論理道德觀念和佛教的某些教義,逐漸形成一種多神信仰的宗教體系,號稱有八百萬神和一千五百萬神。特別崇拜作為皇祖神的天照大神,宣傳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並據「神敕」實行世襲統治;日本人的祖先是天照大神屬下的諸神,即為「天生民族」,故稱日本為「神國」。祭祀場所稱「神社」或「神宮」,地位最高的神社如伊勢神宮。神社和寺院一樣佔有大量土地享有免稅特權的大封建主。
神道教保留許多原始宗教殘余,且沒有系統的經典和完備的宗教組織,素質低下,因此無力與佛教競爭,長期出於依附的地位。根據「佛主神從」理論,神道教所奉之神被解釋為佛或菩薩的化身,作為佛教的保護神,真言宗把伊勢神宮所奉的天照大神和豐受大神說成是大日如來的化身。
江戶幕府時期,佛教衰落,神道教擺脫附屬地位而獨立發展起來。神道教吸收中國理學某些學說,強調忠皇忠君,鼓吹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思想的國家次序。明治維新後,為鞏固皇權,以神社和神道作為國家神道,提倡「神皇一體」、「祭政一致」,神道教空前發展,成為天皇統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㈦ 急求一篇關於旅遊資源開發的外文文獻!!!比如說某個風景區,等等,有翻譯最好了!
我也需要這個,你找到沒啊
㈧ 翻譯一篇外文文章
應該是西班牙語和部分英語,但是很多單詞都串在一起了,不好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