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微課練
㈠ 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地理微型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包括教師的態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學習的態度、興趣、方法、效果等),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潛力,如何將學生的這種潛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
㈡ 如何利用微課提高學生地理學科自主學習能力
用馬克思的哲學理論,可以從外因和內因兩方面著手:
因為內部改變是潛移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你應該首先從外部開始,由外而內的改變自己,提高自己,這里我從如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給你一些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給自己一個干凈的學習環境
你可以先從自己周圍環境開始,保持卧室、書桌、衣服的整潔,這樣你才有好心情做別的事情,才能給你一個安心讀書的環境,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必要非得擺出個苦中學習的樣子。一句話,先搞好衛生,再去學習。
2.給自己一個隨身記事本
天才畢竟是少數的,科學理論證明人的大腦記憶東西的規律就是忘記,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只能記住我們學到的很小的一部分。有許多靈感和創意都是瞬間的,你如果不記在本子上,99%你會忘得一干二凈,而且99%你永遠也不會再有這個相同的靈感了。除去靈感不說,有些東西即使當時用不到,到用到的時候,也會節省你很多查詢資料的時間,效率也是一種學習能力。
3.經常做總結,總結要有系統化
你學了這么多,腦子里肯定有貨,可是如果讓你說一說你都學了什麼,你可能支支吾吾,毫無章法的左說右說也說不清楚,其實就是因為你沒有總結,你沒有把你學到的知識系統化,你頭腦中沒有一個整體的綱要,所以你無法表達出來。記住,總結其實也在鍛煉的的思維能力,你的邏輯表達能力,這對你步入社會與人交際非常重要,甚重決定你的前途地位。
4.要有計劃性
不知道你有沒有關注過我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大會中不但要有政府工作報告,還有個預算報告,這就是對接下來一年或幾年的工作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雖然情況是不斷變化的,但是計劃卻能讓你不在變化面前手足無措,按照計劃來,可以讓你少做很多沒有必要的甚至是拖後腿的事情,如果你是個沒有計劃性的懶鬼,那麼你應該會有這種體會吧,現在趕快先去寫一個合理的短期計劃書吧,不要半途而廢!
5.自主學習,不是自己學習,你要學會厚臉皮問
聖人孔子說的好啊,不恥下問,三人必有我師。不用管下不下人的,也不用管幾個人,也不用管對方跟你有什麼深仇大恨,只要他知道,你就可以去問,而且應該去問,因為活著的一個目的就是去了解未知。
好了,就說這么多了,肚子有些餓了,利用下班這段空餘時間說了點學習心得,應該對你學習生活上有些幫助,吃飯去了,OVER!
㈢ 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教學
作為新型的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模式,"微課"目前是教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而目前,有關地理專"微課屬"方面很少。本文從新課導入、地理知識詳解、地理知識探究學習、場景模擬、知識點總結、課程練習製作方面探討了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並指出,在運用"微課"時應該注意"微課"的適用性,必須滿足微課表現鮮活性、微課目的要明確、微課"生活性"原則等問題。
㈣ 如何進行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學
一、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 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 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 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課程內容與目 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 礎。
二、大膽改革教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 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 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 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例如:在學習長江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 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 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 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學,「老師」當的有模有樣,他把長江水系 圖畫在黑板上,邊指圖邊講,還畫出長江流域一些大水電站的位置,並且 編出順口溜,形象、好記。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 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占 時間太多,不必重復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 話題。最初學生看我舉手要求發言都笑了起來,但很快就接納了我這位「老 同學」。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這節課,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 通過練習檢測,我也發現學生真正學會了本節知識。
三、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像和創造的欲 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 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 例如;上「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一課時,我不僅僅局限於教材,而 是讓學生結合身邊發生的一些現象思考,我們為什麼需要潔凈的空氣?現 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氣如何?你有什麼感受?我們能有什麼好的建議 來改變這一現狀? 經過一番熱烈地討論,「高招」出來了:大家一致認為應該使用無鉛 汽油,並大力提倡騎自行車,盡量少用汽車和摩托車來減少空氣的污染; 有的同學建議最好騎電動自行車,速度快,又沒有污染;有的同學說國外 對汽車尾氣的排放都實行歐1、歐11 標准,發達國家實行的是歐1 標准, 現在我國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實行歐 11 標准,假如超過這個標准就不準 使用汽車,我們長春也應該執行這個標准;有的同學建議應該在汽車尾氣 排放管上面安裝個過濾器,把有害物質都過濾掉……學生的建議頗有創造 性、這讓我感到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被動搖了。 我再次感悟:我們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為的同時, 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四、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 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 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為 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 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 吸引力。 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 移動圖》製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 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 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㈤ 怎樣做好地理微課
現如今,最大的熱點當屬微課程了。不論教育行政部門,還是有關高校,均將目光投到了微課程方面。近日,筆者在山東、深圳、浙江等地培訓期間,與當地教師深入探討了微課程。
什麼是微課程?
什麼叫微課程?網路上對微課程這一概念有很多個定義。但是總體來看,微課程就是要把老師的課程用數字化手段處理,數字化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替代老師上課,同學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反復來看。微課程要做的事情,不是把文字教材有聲化,如果只是有聲化就根本不需要人來讀,因為電腦可以直接讀出來。因為人具有情感、態度、價值觀,隱性知識是計算機語音翻譯不能做到的事,那微課程就是把老師的講解、對課程的理解記錄下來。
微課程應該記錄什麼呢?第一點是記錄教師個體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第二點記錄的是教師幫助學生認知的教育策略、教學方法和他與學生的情感活動。
我認為,微課程應該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李玉平老師的微課程,第二大類是佛山的微課程,第三大類是可汗的微課程。為什麼這樣分類呢?
按照三者內容來分,李玉平的微課程是課程教學的「三小」研究(關注小現象、開發小策略、積累小故事),他做成了一種PPT數字故事用於教學活動,所有的教學情景就是教學的反思、總結,其理念就是教師專業發展,這種發展確實是很受老師歡迎,在全國很多的省市,都在學習這種方式。
佛山微課程最近舉行了一個比賽,獲獎的一等獎作品,其最開始的時候大部分都是課程的實錄,然後課程實錄截取三五分鍾的一個片段,現在隨著可汗學院觀念的普及,佛山微課程也出現一部分像可汗這樣的學校,但是它的主體還是以課程實錄為主的。
國外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學生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注意力高,10分鍾以後降下來了,如果老師不改變方法和內容,那麼大家注意力一直會很低,然後到了下課的時候就興奮,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什麼不是微課程?
1.輔助教師講課的多媒體課件
有很多老師把自己的微課程做成了一個輔助教學的多媒體課件,這個叫CAI課件,它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性的助手,幫助老師把講課的內容呈現在屏幕上。為什麼很多老師把微課程做成了過去講課的課件呢?學校培訓老師做課件,時間長了大家「中毒」太深,所以一做就做出課件,他們沒想到微課程和課件是兩碼事情,微課程是學生自助學習看的,課件是幫助老師講課的,它是以教師為中心或以學生為中心,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要意識到微課程的學習是一次教育觀念根本性、顛覆性的變化,很多老師還需要有觀念更新的過程。
2.課堂教學實錄的視頻切片
這個原因也跟過去一樣,過去搞了太多的視頻錄像,所以大家養成思維定式,一說做一個課堂錄像,就剪一段,這個不是微課程。還有就是國家精品課程,我們把它稱為優秀課程現場的數字化搬家,搬到網上,它不是微課程。因為微課程不等於課堂過程中的一小段切片,微課程不等於完整課程的局部課程,它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
微課程設計與編教材有何區別?
1.微課程更有故事感
首先對比下,紙質教材和微課程的區別,紙質教材是一個嚴謹的知識體系,它客觀介紹學科知識,故事感不強,那時候我在出版社講微課堂的時候,出版社的編輯告訴我:「編教材的時候,要記得三審,而且要嚴格編審制度,你編輯的課程里帶有情感的話全部刪掉,不能夠留的。」
2.微課程需要靈活的教學策略
紙質教材是通過國家統一課標,使用學術性語言來描述課間知識的,而微課程可以用更加靈活的教學策略,更加豐富多樣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另外,紙質教材是全體學生用同一個版本,同樣的教學,而微課程可以針對班上的學生,可以採用更加靈活的、個性化的施教方法。因為有些老師,他知道學生喜歡什麼,他知道學生哪些地方不足,他知道怎樣講別人才容易明白。
3.微課程可以互動,是集體的智慧
紙質教材是單一的紙質載體。而微課程可以用多媒體技術,用移動技術,可以有聲音動畫和視頻,形成互動,這一點是紙質教材永遠做不到的。因為它受到載體的限制。再看作者群,現在的紙質教材來源是作者或出版社的編輯,是少數群體的智慧。但是微課程不一樣,全中國每一個老師都可以發揮自己的魅力。
怎麼設計微課程?
微課程和紙質教材之間,不是排斥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各有各的用處。它們結合在一起,我認為才是一個全方位的,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個性化的教材。我們來分析一下設計微課程程序的三大要素。
首先是選題。選重點、難點和易錯點。如果剛開始做微課程的時候,我建議從易錯點開始。因為它立竿見影來得快,可以提高學生的中考、高考(微博)成績,一用就行。
其次是設計。設計是什麼?就是報告內容結構。但是我特別要強調創意,回顧了三五分鍾講一個點,創意視頻,如果照本宣科念,學生不喜歡。
再其次是製作。製作主要是在技術上學生能看清楚。目前在我們組織的教學裡面,首先是用手機和平板的攝像,老師在備課稿紙上寫,然後錄下來就可以了。
如何把握微課程的發展趨勢
1.內容為王,輔以好的形式
微課程下一步怎麼發展?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就是微課程的內容的發展和形式的發展,要注意內容是核心,內容是主體。千萬不要去追求那種漂亮的或者說是有創意的形式,而忽略了內容。但是,妥當的形式可以提高內容的表達的效果。再下一個是創意和簡易。微課程最好是簡明的,越簡單越好。這個基礎上有新的創意則會使課程顯得更妙。創意和簡明是一對,內容和形式是一對,要把這幾對矛盾處理好。
2.系列化發展
無論是出版社、公司還是學校,那麼你會這樣考慮:微課程將會向著系列化,與教材配套方面發展。
現在很多老師剛開始學習微課程的時候,只是一個零散的、單獨的,或者說只是為參加他們的評比做的。倘若要深入到教學活動當中,「微課程」就應該是系統化的、配套的。
3.增強浮動性
打個比方來說,可以在微課程中加入學生自成參數,讓學生可以按照設計,去調控微課程的發展,在其中增加一些必要的互動式練習。
4.增加微課程的知識管理系統
打個比方來說,讓學生可以在上面旁批、做筆記和共享。添加一個學習分析系統,老師可以通過它了解學生狀況。
5.創新和選題的引領發展
整個微課程的發展,應該是創新和選題的引領發展,關鍵是創意。既可以是出版社做「微課程」,又可以是教師自己做,兩者皆有利亦有弊端。由於教師自身的閱歷、時間的限制,並不能大規模地完成「微課程」。
㈥ 請問一下高中地理10分鍾的片段課講課比賽選題那些較好
推薦看看——高中地理片段教學微課教學大賽案例集錦
比如《城市化》講授合作類、《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導入類、《城市化對地理的影響》探究類。。。。。。等等
㈦ 哪些地理知識比較適合用來做微課
有一定難度,學生了解不多,過程較為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適合做微課。
如厄爾尼諾現象;坎兒井;熱力環流;三圈環流,大湖效應等。
㈧ 微課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的途徑有哪些
思考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在實踐中反復求證時,我們有過茫然和無助,2013年徐州市推出了新的課改模式――「學進去,講出來」(簡稱「學講計劃」),與此同時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中也隆重推出了「微課」這一新型的數字化教學形式,很快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和喜愛。我校地理學科首當其沖,率先垂範,兩學期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那麼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微課,增強地理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地理微課的特點
地理微課有著一般微課的特點,如時間短、內容少、資源容量較小、交互性強、使用方便等,除了這些「微」特性之外,地理微課還有它特有的一些性質,這些特性無一不顯示著它獨特的魅力。
1.生活化。充分領悟新的課程理念,將學科知識與生活情境相結合,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地理現象與實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現狀以便解決實際問題。如在設計與製作《交通與信息發展帶來的變化》這一章節的微課時,我分別搜集了本市10年前和現在交通運輸的圖片與文字資料,並用PPT展示出來,通過對比,學生感受到生活的變化。
2.趣味化。地理微課是一種多媒體運用方式,大量的地理信息通過文字描述、圖片展示,還有動畫及音(視)頻播放等方式,多角度刺激學生的神經,既增強學科知識的趣味性,又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3.綜合化。在地理微課製作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科特性(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做到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明確主題內容,把握切合點,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知識信息,有效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二、地理微課的應用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微課,不僅增強地理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地理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1.引導預習,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地理學科中有很多散亂的知識點,教學中不可忽視對這些基礎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講方式下的微課教學倡導的是先學後教,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觀看微視頻,結合下發的導學案,前後銜接,梳理知識點。
如製作《水循環》微課時,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水循環?有哪些類型?哪些環節?學生光看書本也許會有一個大概的、模糊的認識,終究無法形成系統記憶。考慮到水循環的諸多環節(如蒸發、降水、地表徑流等),微課中以PPT的形式首先呈現一幅有山有水的圖片,以唐代詩人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為切入點,提出問題:作為地表徑流的黃河水到底能不能回來?從而引入水循環。在一幅圖片上先後動態展示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地內循環的不同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從而掌握水循環的概念。
2.釋疑解難,形象描述復雜的地理現象。許多章節中的重難點講起來很枯燥,一節課下來,學生也是模稜兩可,不知其所以然,如何生動形象地描述復雜的地理現象,讓學生真正理解並接受,是地理專業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結合動畫製作的微課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鋒面系統》教學中冷、暖鋒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是重難點,為了能夠形象描述這一自然現象,在微課製作過程中我選用了動畫,冷鋒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從動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冷氣團插入到暖氣團的下面,使暖氣團被迫抬升,同樣暖鋒的形成也是如此。看著徐徐移動的冷、暖氣團,學生很容易在腦中形成深刻的記憶,幫助他們在圖例中快速判斷和識別。
3.拓展延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高二地理選科後,學生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微課的應用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同基礎、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既做到查缺補漏,又強化基礎知識,增強學習效果。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總有部分學生很快完成學習任務,為了照顧其他同學,保持一致學習進度,老師通常不做另外安排,以致剩餘時間不能被有效利用。這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章節知識的特點,製作一些微課以備「不時之需」,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可通過觀看微視頻預習下一章節內容,也可以通過觀看微視頻了解章節知識中拓展延伸的部分。
4.總結提煉,再現章節知識解決地理問題。傳統教學中,總結提煉通常都是老師完成的,而在我們推行的「學講計劃」中,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藉助微課隨時再現的功能,發現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尤其在復習課中,效果更明顯。
如在學期末復習區時計算題時,學生顯然對學過的知識有所遺忘,光記得計算公式,對於解題思路和步驟卻不甚清晰。我讓學生重復觀看微課,通過知識點的再現,結合實際問題提煉解題步驟:求時區差、求區時、計算結果。同時幫助學生進一步弄明白求時區差時,兩地分別在0時區的同側或兩側,時區數是相加還是相減?求區時的時候,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或西邊,分別用加號還是用減號?學生在復習海量知識的同時,藉助於微課寓教於樂,不知不覺中梳理和掌握地理知識結構。
三、地理微課帶來的影響
微課雖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巨大影響。從教師角度看,微課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字化資源,有效地運用不僅可以改變傳統教學和教研方式,還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專業發展。從學生角度看,微課給他們提供了更多選擇,無論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後,只要有條件,學生都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個性化學習,主動掌握學習節奏,構建知識體系。
微課目前雖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但根本還在於課堂教學的綜合把握,我相信,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微課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
㈨ 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教學
作為新型的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模式,"微課"目前是教學回研究的重點和熱點。而目前,有關地理答"微課"方面很少。本文從新課導入、地理知識詳解、地理知識探究學習、場景模擬、知識點總結、課程練習製作方面探討了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並指出,在運用"微課"時應該注意"微課"的適用性,必須滿足微課表現鮮活性、微課目的要明確、微課"生活性"原則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