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人類在地理學上的發現

人類在地理學上的發現

發布時間: 2021-02-19 21:47:28

① 人類地理學的發展歷史

人類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知識積累、學科形成和理論演變、學科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古代階段是人類地理知識的積累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
在中國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這種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也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系絕對化的思想。不過中國古代 並沒有產生系統表述人地關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來。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類地理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類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線以及「發現」新大陸後,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類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類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在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類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類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② 地理大發現的三大發現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終於掌握了整個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這個以大航海時代為起始,以大航天時代為終結的偉大歲月,其實就是人類征服自己所成長的星球的過程,並因擺脫手工文明,走入了機械文明。

第二次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走出大氣層,進入了銀河系,開始探索整個宇宙。人類的進程永遠都是在戰爭與和平中交織進行的,經歷了殘酷的五次世界大戰和期間的和平建設,人類終於逐步走出地球,開始向太空發展,疆域空前遼闊,曾經行之有效的社會法律道德規范,已經開始搖搖欲墜,而新的法律道德規范尚沒有得到有效的建設起來,人類社會再次回歸到自然的本源,遵循著原始的但是卻經歷了時間的考驗的根本游戲規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雖然因此在歷史上填寫了不少血淚交加的悲劇,也因此使得許多人陷入了暗無天日的生活之中,但是也因此造就了無數的傳奇和輝煌,以及白手起家的神話。不少在正常社會中很不可能出人頭地的年輕人,由於處身在這個打破了眾多繁規俗矩、充滿著機遇和創造的時代,解脫了正常社會所強加於自身的枷鎖,在自由的天空盡情馳騁,終於建立了不朽的事業,供後世萬代崇拜。這種局面直到軒轅華提出了《航權理論》,社會方才逐步走向規范,並由此進入了六國爭雄階段。(詳見《大航天時代》)

伴隨著這次地理大發現,人類從機械文明步入了潛能文明,藉助能量戰甲的作用,許多隻有在神話和武俠中才可能出現的能力,在現實中已經普及到個人,以血肉之軀翱翔天空、暢游汪洋再也不是夢想。

第三次地理大發現,使得人類終於走出銀河系,融入了更為廣闊的宇宙之中。在第二次地理大發現的中期,在一代名將任飄零「建立一個起點公平,輔以公平競爭的規則保證過程公平,最終決定了結果公平的世界!」的號召下,數百萬人組成了浩浩盪盪的探險隊,走出了銀河系,邁向不可知的星空,這一批人可以說是第三次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同時也是日後神秘的軒轅帝國的創建者。(詳見《問鼎河山》)

之後的數百年,人類同樣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中前行,並且步入了元素文明時代。通過基因改造,人們可以在變身成為神戰士、魔戰士、獸戰士、龍戰士、精靈戰士、矮人戰士或者鬼戰士時,分別掌握「光、暗、風、火、水、土、無」七大元素中的一種,其威力和功能遠遠超越潛能時代的能量戰士。

③ 人類的祖先,最早在哪裡發現,並且有歷史記載

類人猿 科學家發現人類最早祖先 法國一個研究小組曾於去年在肯亞發現了一些古人類的骨頭和牙齒化石,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可能是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最早的祖先遺跡。 研究者們向世人展示了這些化石,指出這些化石比「露茜」--此前發現的一個古老的人類化石--還要老,它們的年齡可能還要比露茜老上兩倍之多。這一發現將為目前已經非常激烈的人類起源之爭增加了更多的話題。 這些化石包括12塊骨頭和牙齒,是去年在肯亞中部發現的,它們的出土證明南猿露茜並非是人類的真正祖先。這一最新發現是在巴黎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一周後科學家們將為化石起名,並正式發表這一發現。 此前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是在衣索比亞找到的,距今有450萬年,距今320萬年的露茜化石是於1974年在衣索比亞發現的,屬於人類祖先圖譜中的另外一支,但一些科學家不同意這種說法。現在這些新近發現的化石證明當時的類人猿剛能夠起立行走,後來的露茜很有可能只是一隻長得奇怪的類人猿而已。
參考資料: http://www.holine.com/feb/01020702.htm

④ 人類在地球上的任務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在這里

從基本生物學、地理學、氣候和氣候條件的演變來看,人類的存在和演化不僅是偶然的,而且是系統無序的地方秩序的必然。宇宙的本意是什麼?你實際上認為宇宙有自己的智慧和思想,但沒有證據證明它。相反,所有證據都證明宇宙是宇宙,宙斯只是根據自己的生存法則而運動,人類只是這一運動的副產品,所以就人類的整體利益而言,最大的任務僅僅是種族的安全性和連續性,而人類的進化和高度發達的社會組織的出現正是為了這個不言而喻的目標

但宇宙卻用了幾十億年時間來不斷檢索,創造出人這種生物。也許我們也是這物質長河的一部分,我們人類也許是自詡是這地球的主宰;也許更有可能我們現在的進化,宇宙本省也沒預料到,也許我們的意義就是宇宙本省自己來認識自己,只不過要用一種我們認為的智能方式。

⑤ 世界上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是哪兒

我國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是在雲南。

雲南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5)人類在地理學上的發現擴展閱讀

約在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

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土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⑥ 近代以來人類地理環境的發現有哪些

近代以來,人類地理環境的發現主要是發現了南極大陸。

⑦ 世界上最早的人類出現在哪個地方

關於人類最早的起源地,學術界一直充滿爭議。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是,所有現代人的祖先都是來自東非的,他們在大約10萬年前離開了故鄉,沖出了非洲,走向了世界。從那時起,他們開始取代當地的原始人,佔領全世界。這一理論的最有力證據,就是非洲人相對其他大陸上的人類在基因上極為多樣化,這就意味著他們具有更久遠的歷史。 另一種相對冷門的理論認為,現代人是在各個大陸上古人類各自發展起來的,他們對人類的基因庫都有所貢獻。2001年1月12日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智人的基因就兼有古人和現代人的特徵。而這種理論最大的根據,就是世界各地人類在外形特徵,比如膚色、發色、身材和顱骨形狀上的差異。 巴羅克斯的新發現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新的有力支撐。這位科學家發現,衣索比亞在地理位置上和全球51個地方的距離與該地區人類的遺傳多樣性有關,離衣索比亞越遠,遺傳多樣性越少。他由此推論,人類在離開衣索比亞後,一些基因在遷徙的路上漸漸丟失掉了。 巴羅克斯說,「開始這項研究的靈感,來自於我們對於人類免疫基因多樣性的研究,我們想知道,是否被更多疾病困擾的地區的人類,在這些免疫基因上擁有更多的遺傳多樣性。」 巴羅克斯進一步發現,隨著距非洲距離越來越長,遺傳多樣性的衰退程度,正好沿著人類早期遷徙的路線慢慢增大,如果人類起源於不同地區的話,就不可能有這樣嚴格的規律。 「人類的外形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發展出這么大的變化,確實令人驚訝,但是大多數生物學家還是接受這種變化的。」巴羅克斯說。 我們的祖先在到達世界各地後,開始散居在當地的原始人類中間,並逐漸取代他們的優勢地位,最終迫使他們退出了歷史舞台。而我們祖先最大的武器,就是他們的工具製造技術。 現代人在到達歐洲地區後,和當地的古人類產生的直接的接觸和競爭,靠著更為先進的工具製造技術,他們戰勝了尼安德特人,成為歐洲的主人。「有趣的是,尼安德特人在滅絕以前,還從現代人那裡學到了不少工具製造工藝。」巴羅克斯說。參考資料: http://news.sina.com.cn/c/2005-03-22/10546158066.shtml

⑧ 地球上出現人類是什麼時候`

人們對人類來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為化石提供了事實根據,化石是古代生物遺留下來的部分遺體或活動的痕跡。找到人類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類的體質、智力和用具的發展水平。由化石發現的地點,可以知道古人類的地理分布及其所處的地質時代和生活環境。在各種化石中,頭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動物的面顱比腦顱大得多;人類則相反,腦顱要比面顱大得多。原始人和現代人比較,差別可以說主要就集中在頭骨上。如原始人的頭蓋骨比現代人厚得多。正因為研究人類的頭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類的形態特點和體質發展水平,因而人類學工作者,對於尋找完整的人頭骨化石特別重視。完整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被認為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項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學家已經注意到用人類化石為證據,來探討人類進化的歷史。
第四紀時代出現了人類的祖先。最初亞非大陸溫暖濕潤,古猿在這種環境中演變成能製造工具和進行勞動的人類。勞動使肢骨發達,雙手更能創造萬物,口腔發展了語言,也就推動了腦的發達。人類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現,與別的哺乳動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無語言迥然不同,而變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類的體質和其文化發展的順序,可分為「猿人」、「古人」和「新人」階段。近數十年來,世界上屢屢發現人類化石,使人類科學家從而了解人類體質特徵和文化發展。可是仍有不少疑問,如猿人變古人的過程如何?古人變成新人的過程又如何?目前的發現尚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作完滿的解說,這需要更多發現的事實繼續補充。
世界上常發現的人類化石,幾乎都是「古人」或是「新人」(也稱「真人」),其中最著名並為科學界所公認的是1865年在德國發現的尼安得特爾人屬於「古人」,1868年在法國發現的克羅馬尼翁人屬於「新人」。因此一般人就認為人類的祖先只有十幾萬年的歷史,直到1929年,中國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猿人的第一個頭蓋骨,從而使人們相信人類的祖先40萬年以前就有了。
地球的地殼,無時不在變動。從山地侵蝕下來的泥土和砂礫,最後沉積到大洋湖海里,形成深厚廣大的岩層。大海上升為陸地,高山侵蝕成平原,大地上有生命的動植物,隨時可被埋沒在沉積層中,經過若干萬年,變成化石。地質學家,根據這些動植物的遺骸,可以辨認地球各區域各時代生物演變的情形。
地質時代,可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太古代所知的地質史實最少,不象有生命存在。到古生代開始,才發現有生物遺跡,不過完全是下等動物和初級植物。下等動物最多的是三葉蟲,珊瑚、海綿、水母也不少。中生代是爬蟲最主要的時期,體形高大,且有鎧甲作為保護。新生代是近代地質史上生物進化的重要時期;大爬蟲已一去不返,留下來的只有鱷魚、龜、蛇和蜥蜴等,此時是哺乳類大為活躍的時代。
第四紀大約在二三百萬年內的地球史上,出現了直立猿人。因此有人稱第四紀為「靈生代」,因為這是人類的時代。同時第四紀也大大改變了自然環境,尤其明顯地改變了動植物界。其次,第四紀有強大的冰川作用,並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很多痕跡。冰川的進退也影響了動植物的分布。 地面上突然冰期來臨,靠採取果實生活的猿人,在冰天雪地中無處覓食,常為飢餓所迫,不得不剝獸皮,以作衣服;尋覓洞穴,找棲息之地;鑽木取火,可煮食也可驅逐野獸。人類經過數度冰期的淘汰,智力益見進步。 遠古人類的文化遺物,主要是一些自製的工具,這些工具基本上是石制的。古老時期的原始人類沒有生產經驗,所以石制工具簡單而粗陋。但在實踐過程中他們製作工具的技能不斷改進,所以說勞動是創造文化的原動力。石器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大都是獵人和採集者。他們使用的工具多是河床圓礫,初用打製法,後用磨製法。到了冰期終結時,就開始了新石器時代。這時期完全用磨製的方法來製造石器,多鑿有孔眼及環形的石器,種類繁多,有大斧、石刀、石鑿等。這時期的陶器已很發達,農業工具也已開始,並有了原始的畜牧業。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大約公元前4000~1000年,人類進入金屬文化。先是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進入鐵器時代,已開始用鐵作犁了。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是交替而不是截然分開的。
古代的人類,究竟發源於何處?這是爭議多年的問題。有的說是起源於亞洲中部,象著名的考古學家安德魯斯(R.C.Andrews)和地理學家泰勒(Griffit Taglei),就認為人類起源於亞洲中部,然後移向各洲。其理由是,中亞是人類牧養的家畜,如駱駝、犬、牛、羊、馬等的起源地。既然適於高等動物的生存,依動植物為生的人類,也必發源於此。同時,中亞位置為各大洲之中,地勢也最高。世界其他各洲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00米以下,獨亞洲大陸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居高臨下,可與各洲相連。故謂人類起源於中亞,分散在各洲,其勢最順,其理至當。可是也有人認為人類的起源應在副熱帶潮濕之區,對農業起源研究卓著的索爾教授(Carl Sauer)就認為東南亞沿海地區,可能是人類最先發跡的地方。象泰國的考古發現及最近中國杭州灣河姆渡遺跡的發現可以佐證。這類討論,尚需更多的地下發現,才能有完滿的解釋。
我們所了解的原始祖先,人數不多,疏落分散在一片土地上,以後人口增加,就向四周遷移發展。就地理學和考古學的知識,地球表面有許多海峽,阻斷大陸間的交通。可是假如海平面降低90米,許多海峽就可變成陸橋,便利人類的交往。最著名的陸橋,包括溝通北美和亞洲的白令海峽,溝通英國和歐洲的多佛海峽,溝通亞洲和歐洲的達達尼爾海峽和溝通馬來西亞與蘇門答臘的馬六甲海峽。其他的還有溝通歐洲和非洲的西西裏海峽,溝通朝鮮和日本的對馬海峽,溝通蘇門答臘和爪哇的巽他海峽,溝通新幾內亞和澳洲的托雷斯海峽以及溝通南部澳洲和塔斯馬尼亞的巴斯海峽。假如在第四紀,此類海峽在冰期後退,海平面降低而成為陸橋,使陸地相連,則有利於人類祖先的四方遷移。這是無可置疑的。 人類祖先經過陸橋向各方移動而擴大了分布范圍。由於地面上各處自然環境不同,在溫度、雨量、陽光等的差異,又隨著人類社會和人類本身體型的發展,就分化出來了現在世界上各色各樣的人種。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保護皮下的血管、神經和肌肉免受紫外線的直接侵襲。長期居住在非洲赤道的人種變成黑種人,他們頭發鬈曲、覆蓋頭部,是有隔熱作用。而長期居住在高緯寒冷地區的人群,鼻子高而狹窄,使冷空氣較慢進入氣管和肺部。他們的體型比熱帶居民要粗壯,膚色也較熱帶的人為淺白。古代人類,交通不易,受到自然環境的束縛,各個人群長期生活在各個隔離的地理區域內,在體質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適應性的特徵。這些特徵,代代遺傳,以致人類在地面上分衍成各種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

⑨ 人們常說的地理大發現是指

人們常說的地理大發現是指:義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屬於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聖薩爾瓦多便是救世主的意思,這個救世主拯救了剛剛興起的歐洲,但是也許在改變歷史的同時,也給其他大洲帶去了災難。
之後,哥倫布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阿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多數歐洲人知道的大陸。但是,在命名上這塊大陸卻用了證實它是歐洲人所未知大陸這種情況的人的名字命了名:阿美利加洲。哥倫布並不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新大陸」狹義上對哥倫布和西方人是「新大陸」,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並不是新大陸,他們早在4萬年前就已經到達美洲大陸,大約是在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不管是那個哥倫布還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陸,都不是「首先發現」,在他們來之前這里不僅有幾千萬的居民。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有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重要意義。哥倫布的發現對世界卻產生了當時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響,也成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