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的囚徒
㈠ 外國文學的歷史及哪本書最好
文人心懷,書生意氣,艱險跋涉只為了這千年一脈的進退憂傷。我認為真正的文學大師,他們都是深刻的社會思考者和優秀的心理家。他們厚重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使得他們懷有一種記錄社會進程和啟蒙國民社會的神聖職責。
西方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學研究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不同的文學創作時期,另是不同的文學流派,當然不同的時期對應著不同文學流派。文學是社會最為生動的描述和最為深刻的反思。所以在研究西方文學的同時,自然會連同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階段相聯系起來思考。
從時期來劃分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古代文學,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文學,資本主義時期文學。
古代文學,主要指4世紀之前的文學歷史。集中在古希臘羅馬文學上,代表作品有古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代表人物是荷馬。
荷馬是《荷馬史詩》傳說中的作者,據傳是盲詩人,生於小亞細亞西海岸某地。至於是否真有荷馬其人,早在公元前3世紀就有人提出懷疑,至今仍無定論。
古代希臘時期,在希臘本土,特別是在小亞細亞沿岸,有許多行吟詩人來往於各城邦之間,為人們演唱關於古代英雄事跡的詩歌。久而久之,這些口頭吟誦的故事逐漸形成《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史詩的基本情節,公元前8世紀以後,經過文字加工,成為長篇史詩。荷馬就是完成這兩部史詩的詩人的代表性形象。
中世紀文學,主要指5~13世紀之間文學歷史。代表人物是義大利詩人但丁,義大利詩人但丁(1265—1321年),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恩倍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但丁出生於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從小喜歡讀詩,曾經拜著名學者為師,學過拉丁文和古代文學,他特別崇拜古羅馬的一位重要詩人維吉爾,把維吉爾當做自己的精神導師。維吉爾寫的史詩《埃涅阿斯紀》歌頌了羅馬祖先建國創業的豐功偉績,被認為是文人創作的史詩中的最好作品。
代表作品《神曲》。《神曲》也表達了但丁對人類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獄是現實世界的實際情況,天堂是人類的理想和希望,煉獄則是我們人類從現實到理想中須經過的苦難歷程、但丁希望人們認識罪惡,悔過自新,去認識最高真理,達到最理想的境界,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思想,顯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
《神曲》在藝術手法上也有力地襯託了作品要表達的思想。全詩分三部,每部33篇,每段三行詩。三部詩又都用群星作結束,這一切烘托出這樣的氣氛:在群星的指引下,隨著詩句的階梯,人類正從地獄通向天堂,由低賤向高尚攀登、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主要指14~16世紀之間的文學歷史,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代表作品是《堂吉柯德》和《哈姆雷特》。
1547年9月26日,西班牙最偉大的小說家塞萬提斯誕生於馬德里附近的一個小城鎮阿爾加拉·台·艾那瑞斯。
塞萬提斯的全名叫米蓋爾·台·塞萬提斯·薩阿維德拉,他的父親雖然是一個貧窮的遊方郎中,但醫術卻很精湛。這位常年走南闖北的醫生閱歷非常豐富,深深體驗到知識對一個人的重要,因此在給一些有藏書的富人看病時,都要借許多書帶回家給兒子看。在少年時代就十分聰慧的塞萬提斯讀書之快,常讓他的父親大感驚訝,為了能讓兒子讀到更多的書,他再去給那些有書人家看病時就把兒子帶上,他在屋裡給人家看病,讓兒子在門外看人家的書。
塞萬提斯十三四歲時,就以讀書最多而聞名於他們那個小城鎮。大量的讀書使塞萬提斯有了創作的沖動和靈感,他慢慢開始學習寫作詩歌。不久他寫的詩歌就在他們那個小城鎮里到處流傳,以至於他的父親獨自一人去給人家看病時,人家就會問他:「啊,我們的詩人呢?」
1566年,塞萬提斯一家來到馬德里定居。沒有多長時間,塞萬提斯就以自己橫溢的文學才華在馬德里嶄露詩名。當時在馬德里享有盛名的人文主義學者胡安·洛貝斯·台·沃約斯讀到塞萬提斯的詩以後,親自登門拜訪,並把這位年僅19歲的青年招進自己開辦的學校里學習。在這所學校里,塞萬提斯的知識得到了最大的充實,並在沃約斯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寫出了許多優美的詩篇,被傳誦一時。
突然有一天,走出家門的塞萬提斯看到一輛豪華的馬車停在門前,生性詼諧的他隨口開了一句玩笑:「是請我去參加宮廷的宴會嗎?」不料馬車夫卻恭恭敬敬地說:「不,先生,是尊貴的大主教請你到他那兒去!」原來,西班牙大主教非常欣賞塞萬提斯的詩篇。從此以後,塞萬提斯經常到大主教那裡走動,得到大主教的特別賞識。
1569年冬天,塞萬提斯作為西班牙大主教的一名侍從,隨從大主教來到義大利羅馬。在陪同大主教游歷義大利許多文化名城時,塞萬提斯寫下了很多贊美義大利的詩篇。羅馬大主教胡里奧·誇維瓦看到這些詩篇之後,對塞萬提斯大加稱贊,於是西班牙大主教就把塞萬提斯推薦給他當一名侍從。在羅馬,塞萬提斯因大主教誇維瓦的賞識,而遭到其他侍從的嫉妒和誣陷。不久,在誇維瓦的斡旋下,塞萬提斯於1570年加入了西班牙駐義大利的軍隊,當了一名普通士兵。在當時,這對塞萬提斯來說確是一件好事,因為當時西班牙人普遍認為,在義大利參加為王室效忠的軍隊,是一條通向榮華富貴的道路。
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正處於鼎盛時期。1571年,著名的雷邦多海戰爆發時,西班牙在歐洲仍是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1571年5月,威尼斯和羅馬結成同盟,開始對向歐洲大舉侵犯的伊斯蘭教國家展開了歷時三年的戰爭。當時西班牙負責提供東征的一半費用,並幫助威尼斯開辟在東部被土耳其海軍封鎖的航道。西班牙國王的弟弟堂胡安被任命為聯軍總司令,統轄著由西班牙和威尼斯組成的聯合艦隊,於1571年10月7日向駐扎在雷邦多海灣的土耳其艦隊發起進攻。
當時塞萬提斯就在「侯爵夫人」號戰艦上,他正發著高燒。等交戰的炮聲打響以後,塞萬提斯一下子沖出船艙,跑到艦長面前要求參加戰斗。艦長和同伴都讓他回船艙里休息,但他態度堅決地表示,他寧願為國王戰死也不願當怕死鬼躲進船艙。艦長只好給了他12名槍手和一條大皮艇,讓他隨時准備向正靠近他們的敵艦沖過去。終於,塞萬提斯和12名槍手沖上了敵艦,在面對面的拼殺中,塞萬提斯的胸部和左手都受了傷,但他仍然繼續戰斗,直到聯合艦隊取得勝利了,他還渾身是血地揮舞著武器在敵人的艦船奔跑。這場海戰使塞萬提斯的左手殘廢了,在聯合艦隊里,人們把他稱為「雷邦多」的獨臂英雄。
1575年,28歲的塞萬提斯請假回國探親,堂胡安分別給國王和侯爵德·塞薩寫了推薦他的親筆信。塞萬提斯帶著兩封信,於9月20日乘「太陽號」帆船返回祖國。當他們經過法國的馬賽海岸時,突然遭到柏柏爾族人的三隻海盜船的襲擊。雖然「太陽號」船員們奮力搏鬥,但最終船長被殺,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海盜擄到阿爾及爾。塞萬提斯身上的那兩封本可以使他前途無量的推薦信,使他受盡了折磨。海盜們認定了他是貴族,向他索要巨額贖金,並且為防止這個「有錢人」逃跑,而給他戴上了腳鐐和手銬。因為塞萬提斯家無法籌措到巨額贖金,塞萬提斯在阿爾及爾被囚禁了5年,直到1580年,他才被教士贖得自由。
然而,獲得自由的塞萬提斯回到馬德里之後,很快就陷入了生活艱辛的困境里。因為5年前的輝煌戰功早已被人遺忘,那兩封推薦信給他的憧憬也早已化為泡影。他的家庭也因為了贖他而債務累累,他自己也因左手殘廢而找不到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他只好又撿起扔下多年的筆開始寫起小說來。
時運乖蹇的塞萬提斯一直在貧苦中掙扎,而且還由於種種原因數度入獄,但每次都能很快證明他是清白的。在監獄里,塞萬提斯廣泛地了解到社會下層人們的生活,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們,並寫出了以此為內容的《訓誡小說集》。而他的傳世傑作《堂吉訶德》,就是在塞維利亞的監獄里構思並創作出來的。
1605年1月,《堂吉訶德》上部出版,10年之後,下部出版。這時候,塞萬提斯已經68歲。《堂吉訶德》剛一出版就在西班牙風靡一時。據說,西班牙菲利普三世在皇宮陽台上看到一個學生一面看書一面狂笑,就說:「這學生一定在看《堂吉訶德》,要不然他一定是個瘋子。」差人過去一問,果然那學生在讀《堂吉訶德》。
這部曠世傑作雖然在廣大讀者中享有盛譽,而且很快就傳遍了世界各地,但作者塞萬提斯並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生活困境。
1615年,西班牙大主教為皇室聯姻的事去拜訪法國大使,大使的幾位隨員向他詢問塞萬提斯的情況,這位大主教說:「他老了,是一位兵士,一個小鄉紳,很窮。」法國大使的隨員頓感詫異:「這樣的人才,西班牙為什麼不用國庫的銀子供養著他?」西班牙大主教說道:「假如他是迫於窮困才寫作,那麼,但願上帝一輩子也別讓他富裕,因為他自己窮困,卻豐富了所有的人。」
正如這位大主教所說,一生受窮的塞萬提斯所創作的《堂吉訶德》,成了全世界人最寶貴的財富。自這部傑作誕生以來,幾乎被翻譯成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到目前為止,在西方它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資本主義時期文學,我們知道,14世紀末期西方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真正德發展起來還是17世紀。這個時候社會結構的巨大變革產生了許多的社會矛盾。人民處於一種痛苦不堪的境地中,心懷天下的文學家們深刻的揭示這個時期社會的弊端。呼喚人們尋找出路。這個時期文學作品對歷史變革產生深淵的影響。同時處於社會變革期的動亂年間,產生了大量的優秀的文藝作品。
17世紀文學產生了古典主義文學,以法國文學最為繁榮,又以莫里哀最為出名。
莫里哀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他在歐洲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莫里哀本名叫讓—巴蒂斯特·波克蘭,1622年1月15日出生在一個殷實家庭。他曾享受貴族教育,但不久就宣布放棄世襲權力,從事戲劇事業。他創立「光耀劇團」,慘淡經營,曾因負債而被指控入獄。後來,他不顧當時蔑視演戲的社會風氣和家庭的反對,毅然離家出走,在外飄流了十多年。由於他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編寫演出了一系列很有影響的喜劇。最後,莫里哀作為劇團的領導人重返巴黎,此後,他一直在巴黎進行創作演出。
莫里哀生活在資產階級勃興、封建統治日趨衰亡的文藝復興時期。他同情勞動人民,筆鋒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貴族,坑蒙拐騙的僧侶,無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學的「才子」,還有靠剝削起家而力圖「風雅」的資產者,利慾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貸者……他從各個側面勾畫出了剝削階級的丑惡形象。但他還沒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隊伍,因此他筆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諷者的僕人、佃戶、工匠,這些人總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對方當場現形,讓剝削者在觀眾的哭聲中受到批判。
1659年,莫里哀創作《可哭的女才子》,辛辣地諷刺了資產者的附庸風雅,抨擊了貴族社會所謂「典雅」生活的腐朽無聊,因而觸怒了貴族勢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並未被嚇倒,連續編演了《丈夫學堂》和《太太學堂》。《太太學堂》因宣揚新思想,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牢籠而被指責為「淫穢」、「詆毀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奮起還擊,寫了《〈太太學堂〉的批評》和《凡爾賽宮即興》兩出論戰性短劇。1664年,莫里哀寫成傑作《偽君子》,1668年,他又創作了另一部力作《吝嗇鬼》。
莫里哀是位喜劇大師,但是他的死卻是一場悲劇。為了維持劇團開支,他不得不帶病參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沒病找病》最後一幕以後,莫里哀咯血倒下,當晚就逝世了,終年51歲。由於教會的阻撓,他的葬禮冷冷清清。
莫里哀給後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劇,我國曾翻譯出版的作品有二十多種。莫里哀不僅是位傑出的劇作家、出色的導演,還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演員,他以整個生命推動了戲劇的前進,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歌德對他的評價是:「他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他的喜劇接近悲劇,戲寫得那樣聰明,沒有人有膽量想模仿他」。
18世紀文學產生了啟蒙主義文學,以德國文學最為繁榮,又以歌德最為出名。
歌德是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經歷了德國文學史上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三個階段,是德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無須多言,除了馬克思、恩格斯都特別喜歡他的著作外,列寧在流放時攜帶的僅有的兩部文學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學家謝林說:「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貧如洗的,盡管它虛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
1749年歌德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是皇家顧問、法律博士,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泰克斯托爾的女兒。童年的歌德已顯出驚人的理解力。8歲時,他把文科中學最高學年的拉丁文練習題譯成德文,並開始學習法語、英語、義大利語以及希伯來語。10歲時他廣讀伊索、荷馬等人的作品,11歲時又博覽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1765年8月,在父親的堅持下,歌德違背自己學習古典文學的意願,到萊比錫學習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繼續完成學業。歌德的寫作生涯是從10歲開始的。1774年秋,《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樞密顧問官、軍事長官,主持過稅務署,等等。1786年9月,他開始為期數年的義大利之游,這為他日後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1794年,歌德與席勒相遇,開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誼為特徵」的德國古典文學全盛時期。在10年時間里,他們在創作上互相幫助,各自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在席勒的促進下,歌德創作了他的畢生巨著《浮士德》。兩位文學巨人10年的相處與合作把德國古典文學推向了高峰,並使魏瑪這座小小的公園都城一躍成為當時德國與歐洲的文化中心。
作為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喚自由,歌頌反抗。《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後,立即轟動了全德和全歐,它表現了覺醒的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在當時封建社會環境里的精神苦悶。小說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對個性解放、發展「天才」的強烈要求,喊出了當時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的內心呼聲,因此進步人士對之歡呼喝彩。這部書信體小說使多少人愛不釋手,就連一生戎馬倥傯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先後讀過七遍。恩格斯說它絕不是「一部平凡感傷的愛情小說」,而是「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批判的功績」。
歌德花了58年時間完成的詩劇《浮土德》則是其一生豐富思想的總結與藝術探索的結晶,是堪與荷馬的史詩、莎土比亞的戲劇媲美的偉大詩篇。當歌德於1831年最終完成此書時,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我以後的生命我可以當做是純粹的賜予了。我是否做什麼或將做什麼現在已經完全無所謂了。」《浮士德》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不斷進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屆百歲、雙目失明時,仍然認為,人生應當「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優秀傳統的反映。
歌德一生的戀愛生活豐富而曲折,充滿浪漫主義色彩。1775年,他在法蘭克福與16歲的莉莉·斯溫曼訂婚,使他度過一段「一生中最激動、最幸福的時光」,但終因家長反對,兩人未能結成連理。1806年10月,經過多次戀愛挫折之後,歌德與克里斯蒂涅結婚,10年後妻子先他去世。歌德在晚年又經歷了一次傳奇式的愛情—74歲時愛上了19歲的萊維佐夫。社會輿論的反對,使他的最後一次愛情遭到失敗。歌德生活的最後20年是相對平靜的,他竭盡全力從事創作和自然科學研究。這位文學偉人在完成他的巨著《浮土德》的第二部後,於1832年3月22日與世長辭。
歌德為人類文明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除了不朽的文學作品外,他在美學、哲學、歷史以及地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發現。他發現了人的顎間骨,對解剖學做出過貢獻;他的《顏色學》向牛頓的機械觀提出了挑戰;他提出的生物進化學說比達爾文早了近百年。
19世紀文學產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流派。浪漫主義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拜論,
法國的雨果,俄國的普希金。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巴爾扎克,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果戈理,屠格涅夫。法國的福摟拜,英國的哈代,北歐的易卜生,美國的馬克。吐溫。俄國的托爾斯泰。契坷夫。
拜倫(1788~1824)英國詩人。出生於倫敦破落的貴族家庭,10歲繼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羅中學和劍橋大學讀書,深受啟蒙主義的熏陶。成年以後,正逢歐洲各國民、民族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反對專制壓迫、支持人民革命的進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國的工人運動,並成為19世紀初歐洲革命運動中爭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戰士。 拜倫從學生時代開始寫詩,第2部詩集《閑暇的時刻》(1807)出版後受到愛丁堡評論》的攻擊,詩人乃答之以《英國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1809)一詩,次顯露了他卓越的才華和諷刺的鋒芒。1812年發表的《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倫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斥,憤而移居義大利。在義大利,他寫了《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的第3、4兩章(1816、1818年)。這部抒情敘事長詩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倫還寫了一系列長篇敘事詩,如《異教徒》(1813)、《海盜》(1814)和7部詩劇,如《曼弗雷德》(1817)、《該隱》(1821),以及許多抒情詩和諷刺詩,如《審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臘抗土斗爭高漲,拜倫放下正在寫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臘,參加希臘志士爭取自由、獨立的武裝斗爭,1824年4月19日死於希臘軍中。他的詩歌在歐洲和中國都有很大的影響。
雨果,(l802~1885)《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序言》(1827),「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
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
普希金 (1799~1837)
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國民族意識高漲以及貴族革命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
普希金抒情詩內容之廣泛在俄國詩歌史上前無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詩《致恰達耶夫》(1818)、《自由頌》(1817)、《致西伯利亞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愛情詩和田園詩,如《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訪》(1835)等。普希金一生創作了12部敘事長詩,其中最主要的是《魯斯蘭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虜》(1822)、《青銅騎士》(1833)等。普希金劇作不多,最重要的是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此外,他還創作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31)、散文體小說《別爾金小說集》(1831)
及關於普加喬夫白山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時代的重大問題:專制制度與民眾的關系問題,貴族的生活道路問題、農民問題;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義的典型形象:「多餘的人」、「金錢騎士」、「小人物」、農民運動領袖。這些問
題的提出和文學形象的產生,大大促進了俄國社會思想的前進,有利於喚醒人民,有利於俄國解放運動的發展。
普希金的優秀作品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他的抒情詩內容豐富、感情深摯、形式靈活、結構精巧、韻律優美。他的散文及小說情節集中、結構嚴整、描寫生動簡練。
普希金的創作對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及世界文學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高爾基稱之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㈡ 社會現象論文
不要抄襲, 人一定要靠自己額。!
㈢ 歷史作業:武漢歷史人物(30分)
1、鍾子期,復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制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2、熊廷弼(1569~1625)明代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楚黨。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為明末「遼東三傑」之一。
3、李先念(1910~1992)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任國家主席。湖北紅安人。青年時代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參加黃麻起義。長征中,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迎接黨中央,打開北上通道,為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作出了貢獻。
4、李四光(1889~1971)地質學家。字福生。湖北黃岡人。1902年入武昌西路高等小學堂。1904年留學日本,在日加入同盟會。一生從事科學事業,20年代因提出地殼運動和第四紀冰川理論,蜚聲國際地質學界。後創地質力學,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5、董必武(1885~1975)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名賢琮,一名用威,字潔畲,號璧伍。湖北紅安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
㈣ 起義的只是一群囚犯:大秦的百萬精兵到底哪兒去了
1、駐扎在北方,守長城去了,當時由王離統領,王離是王翦的孫子,他統帥秦軍回備邊。秦答始皇沒死的時候,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大破匈奴。後來趙高他們害死了公子扶蘇、蒙恬,兵權落在王離手上。
2、征戰百越之地去了;秦統一六國後,集七國力量發兵五十五萬,開始第一次南征百越。秦軍由於氣候、地理原因,大敗而歸。根據學術界討論,秦軍的陣亡在30萬人上下,剩下的10餘萬人全部退到兩廣的北部邊界一帶。第二次再次集結大軍進攻,秦軍大勝,佔領嶺南後,秦始皇很快在該地區設立了桂林、象郡、南海等三郡,並留兵駐守。
3、剩下的估計都留守全國各地去了。
在秦末起義爆發之後,陳勝派遣的周文等將領到達戲水,有幾十萬軍隊,打到函谷關來了,秦二世赦免驪山上的幾十萬刑徒,發給他們武器,叫章邯為主帥,去平叛。起義軍被章邯擊敗。
同時秦朝還召回南邊的南海郡尉任囂、以及趙佗,北邊的王離,叫他們和章邯一起去平定叛亂。
王離倒是率軍回去了,但是南邊的南海郡尉任囂看到中原亂了,起了心思。當時他快死了,他死之前說: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死之後,就由趙佗接手,建立南越國,稱帝了。
㈤ 古代死囚犯為什麼要秋後問斬,還必須是午時三刻
我們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橋段,那就是現在也在決定死刑的時候,總是會宣布死囚犯秋後問斬。等到死囚犯經歷死刑的當天,也總是要到午時三刻進行。這樣的時間安排都有一些什麼特殊的意義呢?
古代的人們迷信在這個時候陽間的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所以處死犯人會沖淡陰氣驅趕邪癖,另外這樣強盛的陽氣也可以讓這些罪大惡極的死囚犯做鬼也做不得。
㈥ 2000字左右的地理論文,急求。。!
可持續發展與外部性問題 近代以來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市場制度為依託的發展。市場制度的有效性無疑已被近代的經濟奇跡所證明了。然而,經過數百年的現代化過程,人們逐漸發現,經濟賴以發展的資源在逐漸耗竭,人類與其它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不斷惡化,這些都不能不和以市場制度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聯系在一起。那麼,在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市場出了什麼錯呢? 在市場中,存在著許多經濟主體,他們可能是個體農民,也可能是鄉鎮企業,也可能是國有企業或者政府部門。他們之間在進行交易,通過多次的交易,逐漸形成了多個市場的均衡價格。在任何一對交易者看來,他們達成的價格,恰恰落在自己的需求函數(或供給函數)曲線上。由於賣者的產品是用多種要素生產出來的,其中一些要素需要向別人購買,所以該產品的成本也是由交易決定的。經濟學證明,在沒有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所謂外部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或兩個人的交易所帶來的成本或收益,對第二個或第三個人的成本或收益產生直接影響。或者說,一個人並沒有承擔或獲得他自己行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在社會層次上看,所謂外部性,是指這樣一種情境,即因為成本和收益不能在個人或組織間恰當地分配,以至人們寧肯放棄他們本來應該獲得的利益(盛洪, 1996)。 導致外部性有很多原因。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產權制度。比如,在一條河邊上的造紙廠的產權有明確的歸屬,但這條河沒有明確的歸屬;或者有名義上的歸屬,如歸集體或國家,但產權的行使效率較低。當造紙廠將污水排入這條後,河裡的魚就無法生存。由於沒有人擁有這條河(或不關心這條河),所以沒有人因為魚的損失而向造紙廠索賠。因此,造紙廠將不承擔污染河導致的經濟成本(這里暫時不考慮環境成本)。但河裡沒有了魚,實實在在地就是社會的損失。因此,造紙廠的「個人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它的成本曲線比真實成本向右下角移動了(如圖1所示)。這導致造紙廠的均衡價格低於「真實價格」,而產量卻高於「真實產量」。在極端情況下,從社會角度看,建立這個造紙廠也許是得不嘗失。因為它給社會帶來的「福利增量」(即比按真實成本生產多獲得的「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大約是BEE』C所包括的面積),幾乎就是它給社會帶來的損失(也大約等於BEE』C所包括的面積,即因污染而無法生存的魚的市場價值);況且由於成本低估導致資源過多地進入造紙業,使得社會失去了將這些資源配置到其它更有效的用途時所獲得的利益。 一條河沒有明確的歸屬,可能是由於制度的或觀念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在我國,前一種原因還是大量存在。因為我們剛剛從計劃經濟中走出來,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還剛剛開始,人們還不習慣將一條河想像為私人所有。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河不是在鄉村中的小河,可以在技術上由某些個人所有,而是很大的河,如長江,有上游、中游、下游,擁有一整條河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分段擁有又不能互相不受影響。很大的湖,如太湖,滇池,等等,更進一步,海洋,以至說到極端,整個大氣層,整個地球,就更不可能由私人擁有了。因此環境的不可分性,是外部性、從而是市場價格體系失靈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是人們知道破壞環境的現時成本,也還是無法擺脫外部性問題。因為對環境的損害,從時間上看,往往不是均衡的。在相當長時間內,環境被損害的程度的增長是緩慢的,但當超過一定的閥值後,損害程度就會迅速增長,但這時再補救已為時晚矣。所謂為時晚矣,是指對環境和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有時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對稱性。不可逆,即是指不可恢復;如某種物種一旦滅絕,就不復存在;或一旦臭氧層的漏洞大過一程度,就永遠無法修復。不對稱,即是指很難恢復;如一旦將森林砍伐殆盡,雖然可以重新種植,卻要經歷很長時間、付出很大代價;又如由於過度捕撈,我國沿海的黃魚曾一度絕跡,經過很多年以後才重新恢復過來。但是由於在達到臨界點之前,人們不會將即將到來的供給的突然減少計算到與他人的討價還價中,因而在市場中,沒有一種價格信息會提醒人們節約使用該種資源。這是信息在時間上的不均勻導致的外部性問題。而這種時間上不均勻的信息,又會因為人們在空間上的分散,更不容易在災難發生前知道。人們一般不會把以後的成本算在目前的賬上,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進行交易,就必然會將對環境或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推過閥值。 再退一步,即使所有的人都真切地知道他們的行為將給環境帶來的損害程度,也仍然無法阻止外部性問題的發生。這主要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並不一致。這里講的人既可以是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又可以是不同時期的人。在同一時期的人中,任何個人或集團若要考慮環境或資源問題而自覺地約束自己,將環境成本或資源成本加到自己的生產成本中去,他或它將會在與同行的競爭中敗北。因為那些沒有考慮環境和資源的企業將會由於成本較低而具有競爭優勢。人們不得不破壞環境,不得不加快耗竭不可再生資源,不得不毀滅自然物種。即使在一些國家內部制定了保護環境與資源的法律,由於不存在一個世界政府,國與國之間的行為很類似於上述的行為。美國人不會因為石油將要耗竭而減少對石油的消費,因為他們知道,即使他們節約了石油,也許只是給中國人多使石油創造了條件。在另一方面,國與國之間還可以通過貿易和投資將一些局部性的污染和環境破壞「出口」到它國。由於有些窮國有較低的環境標准,一些富國通過進口或投資,使窮國生產更多的污染嚴重和消耗資源較多的產品,同時享受較便宜的(沒有計算環境和資源成本的)產品。在不同代的人之間,由於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耗竭一般需要較長的、跨越世代的時間,又由於後代人既不能與當代人談判,也不能抗議他們的所為,當代人就有可能將環境和資源的成本轉嫁給後代人。而市場價格,以及代表對時間看法的市場利率,恰恰是由當代人對未來的看法形成的。就生物資源(如樹木)而言,當代的價格低於保證樹木生長的長期均衡價格,而市場利率則高於樹木的自然生長率。這必然導致即使是私人所有者也會砍伐樹木的結果。 因此,可持續發展問題,即保護環境、生物多樣性、和合理使用生物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的問題,就可以歸結為外部性問題。而一旦存在著外部性問題,市場價格體系就會失靈。在這種囚徒困境中,政府管制和政策也許是眾多可能的選擇之一。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原則 既然可持續發展問題涉及到外部性問題,而外部性就意味著市場制度的失靈,政府作為一種天生克服外部性問題的制度安排,就可以作為一種解決方案。 忘樓主採納~~
㈦ 寫1500字的地理環境小論文
試論地理美
當我們徜佯在地理大觀園的時候,無不為其美麗所折服!
一、人地關系的和諧美
地理把人地相關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為我們揭示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強調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通過對地理人地相關性的學習,使我們能夠理解到人與自然間的正確關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諧共處的理念,從而體味出一種和諧美。
二、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多樣美
地理以區域環境為研究對象,具有廣闊的空間性,上及天,下達地,藍天、白雲、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鳥魚蟲、沙漠、冰川、城市、鄉村……山水之間,陰陽相配, 冥冥之中剛柔相濟。宇宙的神秘與詭譎,萬物的多樣與和諧。面對一幅幅絢麗的世界圖景,無不為大自然的和諧美麗而震憾!「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靈性出萬象,風骨自高潔」,窮極於山水間,盡享世界的和諧與美麗。
三、地理倫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就含有啟蒙的人地關系的合理內涵,而儒家主張「禮樂合一」、「美善相樂」又把「仁」當作審美理想的核心,強調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間的和諧,含有更多的人倫成分和濃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對環境、對生命的廣泛關注。道家主張「游於自然之道」、「返樸歸真」、「清靜無為」,試圖在人與自然間建立起混沌的和諧。因其處世消極最終被排斥到主流社會之外。
地理學則要求我們在處理好社會關系的同時,還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一系列關系,對自然講倫理道德,特別是要處理好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因而,在一定的層面上也包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和生命理性。強調在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倫理道德美。有人預言:生態文化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一場群眾性的環保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興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人類自身生存的智慧。學習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給人們裝上一個「地理頭腦」,教會人們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來看待世界,更科學地選擇、安排生活和生產,指導人類理性地生產和消費。在對物質資源的消費方面,呼籲人類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廢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復合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良好狀態。在人的自身生產方面,主張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相協調。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為特徵的,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資源對立起來。地理對人地復合系統開放性和戰略性的研究,為我們建立了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等,從而樹立一種觀察、處理當代事物的整體觀和系統觀,教給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為人的世界來研究」(J.O.M.克羅克《地理學的范疇》),主張給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關照。人文素質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點在情感和價值觀。地理能賦予我們更高的人文精神。在價值觀方面地理能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人口觀、種族觀、環境觀和資源觀。在情感方面,通過地理國情教育能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利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去解釋空間效應,展現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結構和特徵,展現與之相關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此差異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觀。在欣賞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時,幫助我們形成對他人他物和異質性、多樣性的寬容心。地理能強化我們的全球意識,教會我們用全球視野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現實,並將本國、本地區、本鄉、本土置於國際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從而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關心和交往。理解並增進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間的交往交流,用以培養和平共處並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文明為一體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點是實現「從能力到責任感的轉變」。強調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人類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不僅重視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也重視對世界、對人類的責任感。地理使我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六、地理規律美
地理的規律可分為地理事物分布規律、地理事物的演變規律等。地理的規律美表現為秩序美、節奏美、數學美等。想像是分析,也是綜合(波德萊爾:《想像力》)。分析和綜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維方法。聯想是知覺和想像的基礎(朱光潛:《美感與聯想》)。地理規律的認識,離不開高度的想像,在想像中體味到地理的規律美。面對精美的地圖,在欣賞一件藝術品的同時,張開自由想像力的翅膀,與之展開極富情趣的對話。跨越時空,縱橫馳騁,於是一個富有色彩、聲音、輪廓、香氣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躍於眼前。
在認識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時,使人聯想到一張巨大的光碟,它們同向、共面、近圓,彷彿在演奏著一曲壯美的宇宙樂章。在認識非洲氣候分布規律時,我們聯想到了對稱。在認識城市中心學說時,不禁使人聯想到蜂房構造。在學習農業區位論中的杜能環時,會使人想到水中的漣漪。在認識海水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時,使我們聯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像,總是與熱情同在。「一個冷淡、淺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堅強雄厚的想像力的」(郁達夫:《想像的功用》)。
學習地理需要熱情,在熱情中產生豐富的想像,在不斷地創造、聯想、解釋中,在對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較、歸納、演繹中,必將感受到地理規律美的無窮魅力。通過對地理規律美的認識,能賦予我們更多理性,使我們從中不斷向自然界學習、模仿和借鑒,以此創造美的環境、美的生活。從一個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設一個寬敞、富裕、干凈、安全的地球,都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學習和模仿。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小康社會,在庭院經濟的發展、小流域的治理、農業生態模式的建立、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科學決策,而地理在各種決策中會提供廣泛的人文咨詢、人文設計和人文論證。並用美的地理規律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
七、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褚大健先生對復雜的科學知識體系進行梳理,獨具慧眼,發現了科學知識體系具有的球狀結構。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從外向內,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與此相似,科學知識從內到外,由知識內核、知識幔層和知識外殼組成。知識外殼由事實性知識組成,重點說明「是什麼」。知識幔層由定律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怎麼樣」,知識內核由原理性知識組成,側重說明「為什麼」。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也是如此,對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探討,我們會感到地理科學知識體系的球狀結構美。
席勒說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徑是先使人成為審美的人」。地理的審美能賦予我們對地理更多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地理審美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並用地理美去創造和諧而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