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院機構設置

地理學院機構設置

發布時間: 2021-02-19 19:50:33

1. 東華理工學院行知分院的機構設置

姓名 職務 學科 姓名 職務 學科
章良生 院長 中文 何華興 副院長 中文
劉明標 副院長 政治 彭遠明 副院長 數學
姜強華 紀委書記 中文 楊福毅 工會主席 政治
汪偉躍 辦公室處長 政治 徐武生教務處處長 中文
張志揚教研處處長 化學 朱彥保 總務處處長 數學
魏小文 學生處副處長 體育 許細華 招就辦處長 政治
高新庚 工會副主席 數學 李友明教務處副處長 心理學
劉小紅中文 姚萍 中文
何泉清 數學 周柳根 化學
余振民 中文 羅芳 數學
周秀斌 政治 洪連清 體育
鄧宇星 政治 許彪吉 化學 姓名 職務 學科 姓名 職務 學科
柴中華 中文系主任 中文 吳志強總務處副處長
楊美余 歷史 吳新蓉 化學
徐帥田 校醫 黃鞏江 書法
周龍霞 物理 費春如 化學
熊紅萍 圖書館 解小平美術
胥吉祥 美術 吳輝興 數學
鍾世萍 中文 謝丹計算機 姓名 職務 學科 姓名 職務 學科
張志揚 教研處處長 化學 李友明 教務處副處長 心理學
柴中華 中文系主任 中文 何泉清 數學
洪連清 體育 許彪吉 化學
陳忠平地理 鄧宇星 政治
楊志紅英語 堯新遠 計算機
鄧敏計算機 姓名 職務 學科 姓名 職務 學科
章良生 院長 中文 何華興 副院長 中文
劉明標 副院長 政治 彭遠明 副院長 數學
姜強華 紀委書記 中文 楊福毅 工會主席 政治
汪偉躍 辦公室處長 政治 徐武生 教務處處長 中文
張志揚 教研處處長 化學 朱彥保 總務處處長 數學
魏小文 學生處副處長 體育 許細華 招就辦處長 政治
高新庚 工會副主席 數學 李友明 教務處副處長 心理學
章凌 團委書記 音樂 廖燕萍學生處副處長 數學
周軍團委副書記 音樂 柴中華 中文系主任 中文
姚萍中文 劉小紅 中文
何泉清 數學 周柳根 化學
余振民 中文 羅芳 數學
周秀斌 政治 周龍霞 物理
黃鞏江 書法 吳新蓉 化學
黃曉霞 音樂 楊志紅 英語
堯新遠 計算機 湯 彬 1963年出生,1983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專業,博士
生導師 。1994年成為計算機應用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並受聘於成都理
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副導師。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
津貼和核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獲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
同時獲十餘項省部級以上其它獎勵。出版著作與國家行業標准3部,發表論
文40餘篇,主持並參與科研課題15項,其中2項國際原子能機構項目。
陸 玲 1962.10出生,湖南人。1984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物探系,現任東華理工
學院計算機與通信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
資料庫。 主講本科、研究生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資料庫及應用、
計算機圖形學、 C語言、三維動畫製作技術、 數據結構、數字
圖象處理等多門課程。在公開刊物上發表論文25篇,出版教材一部,出版
國家核行業標准一部,主持省部級項目《計算機圖形學CAI開發》
《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兩項,獲江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
進步二等獎一項。
饒運濤 團結協作、學術思想活躍、整體力量較強的碩士生導師,與周航慈主編
《單片機程序設計基礎》;與鄒繼軍鄭勇芸編著《現場匯流排CAN原理與
應用技術》等著作。 Tessie G. Pontino(中文名:苔絲) 菲律賓人,研究生畢業,於2003年受騁於我校
任英語教師。

2.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機構設置

國家級重點學科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
虛擬地理環境國家重點版實驗室江權蘇省培育點
省屬重點學科與研究機構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
江蘇省地理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江蘇省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學
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與博士後流動站
地理學
二級學科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自然地理學博士點
海洋地理學博士點
環境地理學博士點
人文地理學博士點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博士點
遙感技術與應用博士點
第四紀地質學博士點
二級學科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點
自然地理學碩士點
人文地理學碩士點
第四紀地質學碩士點
遙感技術與應用碩士點
環境地理學碩士點
海洋地理學碩士點
旅遊管理碩士點
課程與教學論碩士點
院屬系所中心
地理科學系
旅遊管理系
土地資源與管理系
地理信息系統
遙感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海洋資源系
地理信息工程所
灘塗研究所
人文地理與區域規劃研究所
環境科學研究所
地政地籍研究所
海岸與第四紀研究所
地圖學與遙感研究所
城鎮規劃與景觀設計中心
旅遊管理與旅遊規劃研究中心
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環境-生態-氣候研究中心
南京師大地科院教材研究與發展中心

3. 東北師范大學地理學院的歷史沿革

圖,豎立在校門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成立了於1996年,其前身為地理系和環境科學系。地理系建立於1949年,最初為東北師范大學史地系的一部分,也是新中國在東北根據地最早建立的地理系。環境科學系成立於1986年,其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東北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是我國高校中最早創辦的培養從事環境科學研究、教學和環境保護人才基地之一。
第一部分 建院前的地理學系(1948—1995)一、創建與快速成長時期(1948—1965)
(一)地理系的創建
東北大學於1946年創立後,學校教學單位設立了三個系,十科,其中史地科隸屬社會科學系。
1948年底,經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學校將系改為學院,科改為系。由於師資隊伍匱乏,地理學科還沒有獨立建系。
1949年2月,東北局大學委員會和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部發布文件決定將原沈陽的東北大學、長春的長春大學、吉林的長白師范學院的教職員和學生並入東北大學,其中包括原來的教師和部分學生。至此,史地科的地理師資隊伍已有一定基礎,形成了地理教學組,為後期地理系的建立打下一定的基礎。
1949年7月,東北大學對現行教育制度和學校機構進行了全面整頓。8月,社會科學院所屬的史地系分開,分別設立了歷史系和地理系。由於師資短缺,社會科學院院長智建中親自到關內招聘地理教師。9月,張子楨、張恩護、魏文澤受聘到系工作。李振泉和劉培新從北平師院(今北京師大)地理系畢業,被分配到地理系。智建中院長主持召開了地理系的第一次會議,正式宣布地理系成立,任命孫亞明(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任地理系主任,張子楨任副系主任,張力果以研究生身份承擔地理系的行政秘書工作。10月,丁錫祉從上海師范專科學校受聘來系任教。1949年11月6日,學校召開「中共東北大學總支委員會公開大會」,宣布了黨的組織,公布了黨員名單,張力果是地理系教職員中唯一的中共黨員。11月8日,任命張子楨為代理系主任。
1954年,景貴和、陳鵬、陳祥林等畢業後留系任教。陳亞子1952年隨成仿吾校長從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系經濟地理教研室調入東北師大,先在師大附中任校長,1954年調入地理系工作。楊美華分配到大連師專,工作一年,1955年調回地理系。
1958年,新建的地理樓啟用,地理系由和平西樓遷入新樓。樓內設有當時國內少見的傅科擺演示室和多個基礎條件較好的實驗室。
1959年開始招收地貌學和經濟地理專業研究生,導師分別為丁錫祉和陳亞子,首屆研究生共9人。
1960年,為發展獨具特色的科學研究方向,填補我國沼澤學研究空白,成立水文沼澤研究室。陳才自列寧格勒大學地理系經濟地理專業副博士畢業回國,充實了經濟地理教學與科研力量。
1961年,周占鰲、蘇懋德等畢業留系。徐效坡、郭以良從中山大學地理系畢業分配到系任教。
1964年招收第二期地貌學研究生2人。
二、沖擊與動盪徘徊時期(1966—1977)三、恢復與蓬勃發展時期(1978—1995)
從1977年起,陸續成立了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和環境地學三個研究室,抽出部分專業教師,參加研究室工作。借著吉林省召開環境保護會議的東風,在金嵐、郭勇聞等的提議和努力下,1978年3月10日我校通過吉林省教育局向中央教育部遞呈了《關於成立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報告》(吉師革[78]13號),擬在三個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環境科學研究所。
1978年9月23日國家教育部科技局下發文件(78教科便字033號),同意我校建立環境科學研究所。吉林省編委(吉編字[78]202號)下發批准文件為標志,環境科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1985年12月17日在環境科學研究所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下,獲得吉林省環境保護局發放的環境影響評價證書,這是國內最早獲得的環境影響評價資格及認證單位。據此,環境科學研究所可以在國內開展各類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從祖國北疆的黑龍江到遼東半島的大連、直至祖國南疆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各大電廠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編制都出自環境科學研究所創業的老教師。這為環境科學研究所榮獲國家第一批甲級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創造前提條件。
1982年,由於國外已有溫排水的標准,而我國火電廠溫排水標准方面尚是空白。受水電部委託,環科所與上海水產研究所、海河大學、華北電力設計院、陡河水庫等單位開展了聯合攻關。為提出溫排水熱影響排放標准提供了系統的科學依據,填補了我國此領域的空白。火電廠溫排水對水域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在國內處於先進水平,該方面的研究獲得國家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獎勵。在環境科學研究迅速發展的當前,審視歷史,當再次肯定當時環科所研究工作的超前性、科學性和應用性。老先生們的前期研究工作為以後20年間一些有重大影響的專著的出版和成功申報國家重大課題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8年到1986年間,研究所完成了國家科委、國家環保總局、水利水電部、吉林省科委、吉林省環保局等科研項目38項,其中獲得國家級獎勵5項,省級獎勵11項,校級獎勵1項。搞好科研的同時,所內成員亦重視理論成果的積累,曾發表多篇科技論文。1982年完成的《圖們江水系污染與水資源保護研究》成果匯編,標志著在區域水環境質量評價及綜合性研究領域居國內先進水平。這個時期理論成果的積累為進入90年代後一些具有重大影響的專著的出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 建院前的環境科學系(1978—1995)一、奠基與起步時期(1978—1985)二、發展與壯大時期(1986—1995)
第三部分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建設與發展(1996—2006)
專業設置教學改革發展特色榮譽成就

4.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系所設置

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設有城市與區域規劃系、國土資源與環專境學系、水資源與環境系屬、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工程系和旅遊與休閑學系5個系以及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河口海岸研究所、土地研究中心、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應用中心、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規劃設計研究院等7個研究開發機構。目前,學院具有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擁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海岸海洋地理學等4個博士點;擁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水文學及水資源、海岸海洋地理學等5個碩士點,設有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及旅遊管理等6個本科專業。人文地理學是國家重點學科,是全國2個人文地理學重點學科之一。截止2004年9月底,學院擁有全日制在讀學生共116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7人、碩士研究生197人、本科生853人。

5.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組織機構

【黨政領導】
龔常智,黨委書記,副院長
王建力,院長
何凱,黨委副書記
謝世友,副院長
楊慶媛,副院長
【院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科研秘書:陳曉紅
行政、研究生秘書:張小蘭
教學秘書:李元慶
【下設各系】
地理科學系
城鄉規劃系
GIS與工程系
教師教育系
【實驗室】
自然地理實驗室
機構功能:本室主要為土壤、地質、天文、植物、氣象等自然地理學相關課程教學和科研工作服務。
設備情況:本室的地質、植物、土壤等標本較為齊全,並配備自然地理學科的常規教學儀器、科研所需的NIKON偏光顯微鏡、原子吸收分光廣度計、紫外分光廣度計、天文望遠鏡、總有機碳測定儀器、自動元素分析儀等大型設備,還有本科教學和科普兼顧的天文館、地質標本展覽館等實驗場所。
實驗室主任: 謝世友教授(正) 鄒小紅高級實驗師(副)
GIS實驗室
機構功能:本室具有採集、處理地理信息的研究手段和儀器設備,供學生學習地圖、測量、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與計算機有關課程,能夠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旅遊規劃等工作。
設備情況: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有經緯儀、水準儀、全站儀、靜態GPS、激光測距儀、觀摩航片的立體鏡、地物光譜測定儀等地測遙感儀器,有計算機200餘台,以及A3、B0彩色掃描儀、 B0幅面彩色噴繪、A3彩色激光列印機等一系列先進的輸入輸出設備,此外,還配有最為先進的多媒體教學網,大大改善了教學手段。
實驗室主任: 謝世友教授(正) 鄒小紅高級實驗師(副)
岩溶環境實驗室
實驗室主任: 謝世友教授(正) 鄒小紅高級實驗師(副)
【其他機構】
資料室
資料室分為教師閱覽室、期刊閱覽室和內部資料室三大部。有工作人員二人。共藏圖書8324冊、期刊200多種、5500多冊、外文期刊20多種,100多冊。大比例尺地圖和其它地圖共5580多幅。
教師閱覽室以圖書為主,對象是教師和研究生。2003年底已完成圖書的進網工作、已發送到校圖書館網頁上。室內藏有一定數量的、種類比較齊全的地圖集和具有一些地理專業各方向的工具書,還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專業書,內容豐富,常常吸引外單位高層人員前來查閱。期刊室的主要期刊全部精裝成冊,其餘簡裝成冊、部分期刊從50年代至今。資料完整,並具有連續性。內部資料室收藏各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地質圖,用於野外考察。我院資料室已具有重點高校資料室的規模,管理規范,對教學和科研工作起到了輔助作用。
工作人員:熊至康、龍 建
繼續教育辦公室
繼續教育辦公室主要負責成人教育、網路教育、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同等學學力學位申請、短訓班培訓等招生宣傳;計劃申報、教學計劃制定、調整;大綱制定和修改;教材選定和組織;課程安排和協調;教學檢查和評估;教師的聘請;學生的學籍管理等以及校際間的交流。
主管院長:謝世友院長
辦公室主任:鄒國華

6. 雲南師范大學旅遊與地理科學學院的系部設置

下設地理科學、旅遊學、地理信息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教師教育五專個系;旅遊規劃研究、區屬域規劃與西部發展研究、「3S」技術應用研究、環境教育研究、東南亞南亞研究、旅遊教育培訓、實驗教學等七個中心;國土開發與整治、區域經濟與人口、艾滋病與社會發展、水土資源與山地災害等四個研究所。建有「地理科學與技術」雲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地理、旅遊、教學技能、規劃設計、測量等實驗室。擁有「地理科學類專業」雲南省教學團隊。有國家旅遊局批準的旅遊規劃等資質,是雲南省旅遊導游、旅遊景區管理等的培訓單位。
與國外十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資料室藏書10萬余冊,專業期刊100餘種,外文期刊近20種 。學生在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國家級、省級、校級競賽中獲獎220餘項。

7. 全國那些高校設有地理專業的

絕大來多數綜合高校都有地理方面專源業。但不同的學校設置的具體專業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單純的叫地理系或地理專業的已經很少了。如北大人文地理專業屬於環境科學類(城市與環境學院),不招文科生,該系有16個主要方向:城市與理論地理、城市研究、經濟地理、企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發展與城市規劃、房地產研究、城市與區域規劃、城市設計、旅遊與城市遊憩空間規劃、景觀規劃與設計、戶外環境教育與旅遊解說、世界遺產研究、國家風景名勝區研究、城市社會地理學、城市空間結構與規劃。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總之,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包括若干專業。如果你是一名考生。注意,大多數專業只招理科生,不同專業有較大的差異。 南京氣象學院這幾年找的文科生較多斌且就業率還蠻高的

8.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的機構設置

經濟管理學部 會計系會計學經濟系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管理系工商管理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旅遊系旅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文藝法學部 文學與新聞系漢語言文學藝術設計系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法學系法學音樂舞蹈系音樂學舞蹈學外語系日語英語理工農學部規劃系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土木工程園林系園林計算機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醫學部護理系護理學通識教育部 經濟管理學部是在原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經濟系的基礎上,按照學院確立的「通識素養寬厚、專業基礎扎實、專業技能熟練」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實現專業打通的辦學思想組建而成的,涵蓋經濟學、管理學兩大學科門類的學部,下設經濟系、管理學、會計學及旅遊系共4個學系,開設有經濟學、會計學、工商管理、旅遊管理等9個專業。其中,旅遊管理專業與會計學專業為學院重點建設專業。
學部擁有一支業務能力過硬、教學水平較高、治學嚴謹、情緒飽滿的師資隊伍。近年來,通過大力引進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形成了專職教師近50人,兼職教師20餘人的學歷、職稱及年喴結構日趨完善的教學、科研團隊,擁有省級、院級教學能手多名,並常年聘用資深專家擔任客座教授。
學部堅持「教學、科研兩手抓」的指導方針,目前建有ERP實驗室、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室等多個專業實驗室及上海昌碩科技股份公司、聖美達國際度假酒店等多個實踐教學基地,服務於教學;同時積極鼓勵教師申報省級教改、科研課題,累計立項的課題20餘項;
學部共有在校本科生1800餘人,為全院之首。在學部分團總支的直接領導下,成立了經濟協會、旅遊協會等學生團體組織,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平台。
辦學以來,在學部所有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學部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經濟、管理類本科專門人才,數十名畢業生考入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南大學、吉首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多名畢業生考取國家公務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文藝法學部(文法學部))涵蓋文學、法學兩大一級學科門類,下設法學系、外語系、文學與新聞系、藝術設計系、音樂舞蹈系五大系八大專業(法學、英語、日語、漢語言文學、新聞學、藝術設計、音樂學、舞蹈學),是依託學院綜合辦學優勢,充分整合教學資源、實施教育品牌戰略,走特色教學之路的教學部。現有專職教師82名,在籍學生1586名,常年聘請資深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及碩士以上學歷52人、碩士生導師5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2人,湖南省教學能手3人,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結構合理、梯隊明顯,能持續發展的教學科研團隊。學部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注重科研教改,近三年來爭取國家、省級科研課題20餘項,榮獲省級以上獎勵10餘項,發表高質量論文120餘篇。
學部現有藝術設計、英語兩個重點建設專業,教學設施喀備。擁有儀器設備185台件,總價值385萬元,實驗室總面積580平方米。其中先進設備語音室3間、電腦圖形設計室2間、動漫專業實驗室1間、攝影、陶藝、雕塑、漆畫、書畫、設計工作室6間及多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平台。
辦學八年來,學部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數十名學生考取了英國阿斯頓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研究生,多次榮獲湖南省大學生英語比賽個人、團體獎,在歷屆文藝匯演、演講辯論比賽中奪冠。為社會培養了大批3通識素養深厚、專業知識扎實、職業技能熟練′的優秀人才。 理工農學部下屬三個系部,共9個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園林、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土木工程四個專業在學院本部培養,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在吉首校區委託培養。 學部現有教職員工67人,其中專業教師58人。
學部公共計算機教研室於2009年被評為院級優秀教研室,近年來,學部在學院本部的教師主持、參與省及院級教改、科研項目13項,參編教材3部,公共發表教改、科研論文34篇,並有多篇論文獲獎。 學院為了適應社會新的發展形勢,結合學院目前實際情況,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總體要求下,於2010年7月成立通識教育部,這是我院教育教學改革中又一大亮點。通識教育是儈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適應社會發展多元化的需要,是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所有當代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主要使學生拓寬視野、避免褊狹,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為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通識素養寬厚、專業基礎扎實、職業技能熟練」的應用性儈級專門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識教育部現有專職教師40餘人,下設六個教研室:公體教研室、公外教研室、才藝教研室、兩課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綜合教研室(國防安全教育、寫作、公計、公數)。主要負責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身體健康教育、文學、藝術特長教育、國防安全教育、語言、計算機和實用寫作教育以及課外文體活動指導等等。通識教育部認真貫徹「以生為本、學風為重、厚德載物、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倡導和踐行「弘揚文化、藝術,追求卓越」的學部工作理念,以學風建設為中心,堅持「教育、管理、服務、發展」四位一體,通過「組織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服務育人」的途徑,強化學院建設的「特色意識」、「創新意識」,全面服務學院學生的成長成才。
學院設立了黨總支、團總支和工會組織。設立了辦公室、人力資源部、教學科研部、學生工作部、圖書館、後勤基建部、財務部等行政管理部門。設立了理工農學部、經濟管理學部、文藝法學部、醫學部,通識教育部等教學機構。機構健全,隊伍穩定。人員業務熟悉、分工明確、結構合理。

9.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分別設立有那些機構

具體抄的我也不清楚,請你自己去未來北大人的論壇詢問吧。
www.gotopku.cn/forum
:)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