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高er地理教學案例範文

高er地理教學案例範文

發布時間: 2021-02-19 07:38:01

1. 關於地理學科類論文範文參考文獻,與如何進行地理教學

何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我們在地理課堂中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培養讀圖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並且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法指導,促進其有效學習,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很有趣味性的學科,地理知識豐富而精彩。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學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以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火山地震帶及其分布」為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地球」「地震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短片回顧我國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教學情景中,讓學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強大破壞力,激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調動了學生探索地震相關知識的極大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師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規的文字語言來對地理知識的描述外,還有另外一種語

言,就是我們常說的地圖語言。對初中學生而言,教會他們讀圖、用圖,不僅能幫助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畫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盡量把地理知識融入到地圖中去理解,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自然就養成了讀圖、用圖的良好習慣。例如我採用形象比喻法來教育學生記住一些圖形的輪廓形狀:黑龍江的輪廓像一隻美麗的天鵝,湖南的輪廓像美人頭,英國的輪廓像一隻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義大利的輪廓像一隻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觀察地勢起伏時我採用剖面觀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繪制各種圖表的方法,適當的統計分析知識以及地理問題的歸納方法等,然後指導學生通過資料的表達,地圖、各種圖表對地理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去引導學生分析各種地理信息的聯系、差異,力圖發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於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意識十分淡薄,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教學質量和學生聽課質量難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學就是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掌握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方法,探究性的獲得科學概念,並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例如,在「海陸變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圖片,並進行分析:喜馬拉雅山在地質年代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我們利用科學史來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外,地圖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略圖的運用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圖,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七大洲、四大洋」一節的內容時,教師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七大洲、四大洋」簡圖的繪制;又如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行政區劃」時,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每個省級行政區輪廓的繪畫中來,在這過程中學生會不知不覺

地掌握了它們的相對地理位置。地理略圖不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還能顯示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地理略圖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進行學習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提高課堂有效性
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評價方式,其中包括學生個人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覺思考的習慣,同伴的評價和教師評價有助於學生進行反思,有助於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倡導賞識教育,無論學生的成就大小,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鼓舞和信任,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自然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學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只有做到「三維目標」的統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

2. 高中地理小論文

淺析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
1水土流失惡化水環境減少可持續
利用的水資源
1. 1涵養水源功能變差
在水資源的循環過程中,通過蒸發作用與植物
的蒸騰作用使水分轉化為氣態水而進入大氣,風推
動大氣中的水蒸氣移動和分布,並以降水形式回落
到海洋和大陸。大陸上的水可能暫時貯存於土壤、
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過蒸發、蒸騰進入大氣,
或以液態經過河流和地下水最後返回海洋。在水資
源這樣周而復始地循環中人類得以生存,降水與蒸
發的差量便是農業生產和人類日常生活用水的
源。
水土流失以水循環過程中陸地液態水與海洋
的位能差為動力干擾水分循環的自然機制,造成
利用水資源嚴重短缺。地表水、土壤水和部分地下
水都是以土壤為載體附著在土壤上,水土是不可分
的,土地資源的良好狀況是水資源存在的保證。土
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積的水稱為土壤的田間持水量,
是土壤貯水能力的上限,田間持水量的大小取決於
土壤的質地與結構。水土流失使得土層變薄、土壤
結構發生改變、土壤持水量降低,同時又為新的加速
狀態的水土流失創造了更為適宜的條件,引發新的
水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水土流失導致水土
流失的發源地區域涵養水源的功能變差,使得降雨
作用下區域坡面徑流增加,加劇旱澇災害,容易誘發
洪澇災害。
1. 2大量泥沙進入江河湖庫
水土流失作為原動力攜帶大量土壤泥沙進入江
河水系,淤積在下遊河床和水庫庫底,對於下游造成
嚴重的危害:水系河道淤堵、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大
打折扣,「地上懸河」現象日趨普遍,已經不再為黃
河所專有,嚴重威脅河流兩岸的居民生產、生活安
全;河流泥沙含量過高,綜合利用功能降低,水土流
失引起的泥沙下泄,淤積湖庫使得水利工程設施的
調洪蓄水、灌溉、發電等功能不能有效發揮甚至失
效,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水土流失引發的面
源污染使得大量的農葯、化肥進入水系,導致水質嚴
重惡化。由於我國絕大多數水源在山區和水土流失
區,水土流失作為載體在輸送大量泥沙的同時,也輸
送了大量化肥、農葯和生活垃圾。
2水土流失蠶食土地資源
2. 1導致可利用土地資源急劇減少
水土流失最為直接的危害就是將土地資源的表
層土壤層層剝蝕和沖蝕,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遭到嚴
重破壞,土層變薄,使得土地資源的農業或非農業利
用價值降低甚至無法利用,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資源
急劇減少。由於土壤的侵蝕,導致土地沙化、荒漠
化、石漠化的面積增加,農業可利用價值降低。
2. 2耕地數量和質量雙重下滑
耕地是土地資源的精華,耕地土壤是地球表面
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長植物的疏鬆層,是在岩石的
風化作用和生物分解等綜合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演化
過程形成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生產力嚴重衰退,
溝壑密布,地形支離破碎,耕地因此大量減少。同
時,水土流失導致土壤肥力嚴重流失,耕地質量下
滑。土壤中含有大量氮、磷、鉀等各種營養物質,由
於水土流失,尤其是表土的流失,致使表層土壤變
薄、保水能力減弱、肥力下降,最終導致耕地生產力
下降。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使土壤肥力不斷下降,
而且導致我國化肥用量逐年升高,土壤肥力卻又愈
來愈低,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在水土流失的作用下,
土層變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產生變異,土壤調蓄
水分的功能變差,耕地產出率對於氣候的乾旱和降
雨強度變得敏感,對於不良氣候的抗逆能力減弱,很
容易造成減產。
2. 3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下降
根據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關於
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的定義: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
是指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和一定生活水平下土地資源
的生產力所能承載的人口限度。土地生產力越高,
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就越大,而生產條件是決定
土地生產力的關鍵因素。由於水土流失,導致土地
資源中含養分最豐富、肥力最高的表土層流失,土地
肥力降低,導致土地資源的生產力以及潛在生產力
的降低,使得土地的生物產出量降低。當土地生產
條件和消費水平不變時,土地資源能供消費的人口
數量必然降低,即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下降。在
氣候條件和社會經濟水平變動不大時,必然引起土
地超負荷,掠奪式使用土地,使土地肥力進一步下
降,再生資源活力持續減弱,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最
終陷入惡性循環狀態。
3水土流失毀壞和減少生物資源
3. 1生態環境呈現退化
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生物棲息地和生態系統多樣
性的退化。生態環境破壞甚至喪失使生物棲息地縮
小或盪然無存,這將直接引發生物種的種數和數量
的減少,致使生物多樣性大幅度下降。嚴重的水土
流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使適宜野生物種棲息地急
劇減少,野生物種分布范圍日益縮小。我國除東北
和西南少部分地區尚保存有較大面積的原始天然林
外,其他地區已基本不存在。分布在農區的野生物
種的生態空間越來越窄,由普遍性生態環境演變為
殘存「島狀」的生態環境,這就給野生物種的繁衍帶
來嚴重困難。如果水土流失繼續加劇,則會導致物
種瀕危或滅絕的趨勢加速發展。
3. 2生物群落逆序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又叫生態演替,它是指隨著時
間的變化,群落有序發展的過程,即演替也可以說是
在同一地表上的同一地段,依照一定順序分布各種
不同植物群落的時間過程。任何一類演替都要經過
遷移、定居、群聚、競爭、反應及穩定六個階段。到達
穩定階段的植被格局是與當地氣候等生態因子相適
應的,這是演替的終點,稱為演替的頂極。在自然狀
態下,群落有一系列的順行發展過程,如群落的生物
多樣性、生物生產力、群落的高度、土壤的肥力等增
加,並且群落的結構趨向於復雜化,最後形成一種穩
定的群落。但是,水土流失作為外界環境中一種重
要的干擾,可導致群落逆向演替,即生物群落的退
化。逆向演替的結果造成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減少、
群落結構簡單化、生物生產力降低、土壤有機質含量
減少等退化過程。例如,水土流失引發的草地退化、
沙化的過程。
3. 3生物多樣性銳減
生物多樣性系指某一區域內遺傳基因的品系、
物種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和。水土流失在由環境
污染引致生物多樣性劇減過程的作用是非常顯著
的。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化肥
的使用量與日俱增。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水土流
失作為載體在輸送大量泥沙的同時,也裹挾大量化
肥、農葯以及生活垃圾進入江河湖庫,使得地下水遭
受嚴重污染,江河、湖泊和海岸生態系統富營養化,
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區系因而發生變化。生物多樣
性銳減的後果是災難性的。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特
別是生物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斷裂和簡化,將導致
生物圈內食物鏈的破碎,引起人類生存基礎的坍塌,
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資料顯示,由於草場
退化、草地生物多樣性的平衡被破壞,我國蝗災呈現
暴發頻次增高、范圍擴大、持續危害時間長的特徵。
4水土流失惡化區域氣候
4. 1溫室效應增強
生態系統通過固定大氣中CO2而減緩地球的
溫室效應。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導致生物多樣性
的降低,使得生態系統固持大氣中的CO2量減少,
導致溫室效應增強。生態系統對區域性的氣候具有
直接的調節作用,植物通過發達的根系從地下吸收
水分,再通過葉片蒸騰,將水分返回大氣,大面積的
森林蒸騰可以導致成雲致雨,從而減少了該區域水
分的無效損耗,而且還可降低氣溫。隨著生態系統
的退化,區域水分循環也會發生改變,對區域氣溫的
調節作用變差。
4. 2環境自凈功能衰退,空氣質量變差
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凈化作用包括植物對大氣
污染的凈化作用和土壤植物系統對土壤污染的凈化
作用。植物凈化大氣主要是通過葉片的作用實現
的。綠色植物凈化大氣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
是吸收CO2,放出O2,維持大氣環境化學組成的平
衡;二是在植物抗生范圍內能通過吸收而減少空氣
(上接第10頁)
中的硫化物、氮化物、鹵素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同時植
物特別是樹木對煙灰及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
附作用。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湖泊較淺的部分、近海的
潮間帶和水田,濕地在養分循環、抗干擾和調節、廢
物處理上,對於水生植物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4. 3風沙災害天氣增多
水土流失導致草場退化、植被覆蓋率減少,生態
系統防風固沙能力減弱。北方草地退化面積達
90%以上,全國草地正以每年65~70萬hm2的速度
減少,使得風沙災害增加。據科學推算,在草地上刮
走18 cm厚的表土,約需2000多年的時間;在玉米
耕作地上颳走同樣數量的表土需49年;而在裸露地
上則只需18年時間。植被退化為沙塵暴的發生創
造了豐富的沙塵源。2002年3月18日~22日發生
的特大沙塵暴席捲我國北方140萬km2,新疆東部、
內蒙古大部、甘肅西北部和中部、陝西北部、寧夏、河
北北部、京津地區和東北南部都出現了強沙塵暴天
氣;長江以北幾乎所有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沙
塵天氣的影響,上海天氣能見度下降70%。

3. 2020上半年高中地理教研組工作計劃範文

每位老師聽課要求在15節以上。充分發揮學科指導小組的作用,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並參與出卷、審卷、評卷,提高教學質量。結對的師徒要互相聽課,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4. 高一地理關於地質災害論文範文800_1000字,急用啊

範文一:甘肅省城市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甘肅省境內泥石流、滑坡發育的基礎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條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鬆散土石和突發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條件,另外地震作用也是造成滑坡的因素。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區,境內主要以黃土為主,而黃土由於結構疏鬆,孔隙大,滲透性強,具強壓縮性和自重濕陷性,垂直節理發育,特別是極為發育的順坡向卸荷節理,使邊坡穩定性降低,易發生滑坡和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滑坡、崩塌等重力堆積物受暴雨形成的坡面流及洪水的沖刷,源源不斷地為泥石流提供固體物質。 通過計算泥石流、滑坡作用強度和危險度,將城市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四個危險等級。經過對甘肅省災害防治歷史和治理現狀的研究,提出存在問題,得到泥石流、滑坡災害的發展趨勢,強調防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根據對城市的分級,危險度高的Ⅰ級和Ⅱ級的城市應採取治理體系為主,預防體系和管理體系為輔的綜合控制對策;危險度不高或較低的Ⅲ級和Ⅳ級的城市應採取預防體系與管理體系為主,治理體系為輔的控制對策;對於威脅城市安全的巨型滑坡和規模巨大的泥石流溝則採用躲避對策。 城市泥石流、滑坡防治規劃的最基本原則是預防為主,重點治理。對於不同類型的泥石流、滑坡建立不同的治理模...

範文二: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及其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進展

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進展

目前,國內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探究國土和城市規劃、地籍測量、農作物估產、森林動態監測、水土流失、地下水資源管理〔4〕和礦產資源勘查〔10〕、潛力評價及開發〔11〕等眾多領域。GIS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1) 地質災難評價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各種功能,建立地質災難空間信息管理系統[12,13,14,管理地質災難調查資料,顯示並查詢地質災難的空間分布特徵信息,評價地質災難的危害程度,分析地質災難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提出減輕和防治地質災難的辦法,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地質災難進行猜測〔15,16〕。戴福初等利用GIS對香港地區的滑坡災難進行歷史滑坡編錄,分析滑坡的時空分布特徵和動態和靜態環境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對滑坡災難風險進行評價和危險區域劃分〔17〕。

(2) 地質災難的危險度區劃評價

由於各種地質因素本身的不確定性,以及地質因素之間相互功能的復雜性,在收集大量的基礎地質環境資料前提下,利用GIS對這些基礎資料進行有效地處理來提高數據的可靠性,通過選取合適的評價猜測指標〔18〕,運用恰當的數學分析模型〔19,20,21〕,對探究區進行地質災難危險性等級的劃分,從而為地質災難的管理及防治和預警決策提供依據。

(3) 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

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中,GIS所起的功能主要是管理時空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專家系統所起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專家知識和空間目標的事實推理判定災難的危險度〔22〕。二者的結合將使專家經驗得到推廣,減少野外和室內手工作業工作量,使區域地質災難的動態管理成為可能。

4 結語

(1)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了多種學科領域,從比較簡單的、單一功能的、分散的系統發展到多功能的、共享的綜合性信息系統,並向多媒體GIS、智能化、三維、虛擬現實及網路方向發展,新興的地理信息系統將運用專家系統知識,進行分析、預告和輔助決策。

(2)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具,從專業開發工具的組成結構上,可以歸納為集成式GIS、模塊化GIS、組件式GIS和網路GIS等幾個主要類別。其中組件式GIS在系統的無縫集成和靈活方面具有優勢,代表了GIS系統的發展方向。

(3)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災難探究中的應用方興未艾,尤其在地質災難評價和管理、地質災難的危險度區劃評價和GIS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應用方面進展很快。

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5. 高中生地理小論文怎樣寫

-[高中生地理論文範文] : 隨著高考制度的不斷改革,高中地理學科重回高考之列,目前是「3+綜合」考試模式中「綜合」科的一門,這無疑使高中地理教學極大地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而且隨著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高中地理新教材更適應了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地理學科具有的鮮明特點必將為我國培養具有新世紀創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下面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學為例,談談地理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
一、 以樹立學生科學正確的人地觀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科學正確的人地觀是21世紀各行各業人員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素質,是學校教育必須培養的一種觀念,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優勢。地理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懂得人類是地球環境的產物,是地球大家庭的產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動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環境及自然資源的權利。如果人類按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辦事,自然界的一切就會和人類和諧發展,自然資源也會按照人類的需求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如果人類對環境為所欲為,違背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自然界就會用各式各樣的自然災害來懲罰人類。從而教育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紹了許多當前人類面臨著的全球性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溫室效應加劇,酸雨增多,臭氧層出現空洞等。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剖析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後果及解決辦法,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認識到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存權利,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地球。

6. 高中地理小論文範文

漫談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環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在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它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
二、 地球的特點
1、 自身構成特點
(1) 內部構造: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層,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2) 運動周期:地球就像一隻陀螺,沿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著。她的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約等於24小時。 同時,地球還圍繞太陽公轉,她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軌道的半長徑達到149,597,870公里。 公轉一周要365.25天,為一年。
2、 普通性與特殊性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
(1) 普通性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陽系中並不居顯著的地位,但由於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地球是第3個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億千米,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與其它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按八大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來說,地球處於第三位;按質量和體積比較,地球都處於第五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與其它類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從這些方面看,地球確是一顆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條件: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由於地球在太陽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氣圈也是獨特的。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份,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等,在地球上產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級智慧生命——人類。從這種意義上說,地球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外部環境: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有利條件:(1)太陽在過去50億年中沒有明顯的變化,並還將保持這種狀態達50億年之久,這就使地球有穩定的光照條件,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被中斷。(2)太陽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數小行星都以近似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運動,不僅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幹擾,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家園
它是美麗的。我們要愛護她,保護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