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第一部地理學著作

第一部地理學著作

發布時間: 2021-02-19 03:41:46

『壹』 我國古代第一部地理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
<山海經>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最古的博物書、最古的神話小說版故事。
<水經注> 北魏權·酈道元 我國六世紀前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洛陽伽藍記> 北魏·楊炫之 古代地理名著,寺塔記的典範之作。
<徐霞客游記> 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
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是
《文心雕龍》,古代文學理論著作。劉勰撰。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全書分五十篇,內容豐富,見解卓越,皆「言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尤為難得的是對應用寫作也多有論評。粗略統計,全書論及的文體計有59種,而其中屬於應用文范疇的文體竟達44種,占文體總數的四分之三.

『貳』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水經注》

『叄』 中國第一部歷史地理著作是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
《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1100餘字,把我國主要的山川、土壤、物產、貢賦等描述清楚。歷代儒者奉為圭臬,即使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衡量,仍不失為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歷史地理學文獻。然而說它古老,它究竟成文於什麼時代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顧頡剛《<禹貢>評注》打破這種傳統觀念,提出《禹貢》成文於戰國時代,認為《禹貢》的作者把落後制度(五服制)與先進的理想(九州的劃分)一齊記下,就顯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設想是戰國時代才出現,這樣《禹貢》的著作時代「明晃晃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另外,《禹貢》中出現的「內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地名;揚州就是越地,越國國境達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可是《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前316年)後所得的地理知識。再說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禹貢》卻已記載梁州的貢物是鐵和鏤,鏤即鋼,不是虞夏時代所可能有的。鑒於上述理由,顧頡剛提出,《禹貢》成文於秦滅蜀(前316年)以後,至公元前280年的時期中,或者說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
《禹貢》是一篇言簡意賅的上古地理學文獻,盡管其著作時代存在疑問,仍不失其在我國地理學中經典的地位。

『肆』 中國最早的經濟地理學著作是哪一部

《史記•貨殖列傳》是我國最早的經濟地理學著作

《史記》記述中國版兩千餘年的上古歷史權,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此書有不少篇章包含著豐富的地理內容,《貨殖 列傳》為其中重要的一篇。

《貨殖列傳》主要敘述了這一時期農 業、手工業、商業的分布以及各主要區域的發展概況。是古代第一次記述了兩千年前中國經濟地理的基本情況。

例如:

1、《史記•貨殖列傳》綜述了戰國至西漢初年全 國農、林、牧、礦產和水產的主要產區。 ——「夫山西饒材、竹、 谷、旄、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

2、根據西漢初年的情況,首次把全國劃分為關中、巴 蜀、隴西、三河、燕趙、齊魯、梁宋、二楚、江南和嶺南共10個經濟區。並記述了每一個經濟區的自然條件、開發情況、人 口,城市、交通、土特產等經濟地理狀況和特點,以及在全國的地位,並做區域對比,而且指出了 區域間的聯系,既概括,又明確。

《史記•貨殖列傳》之所以能記錄下這樣豐富而翔實的西漢 時代各地區的經濟地理知識,是與秦漢以來統一國家的建立以及司馬遷多年從事旅行考察記錄密不可分的。

『伍』 中國第一部地理書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地理書 是《禹貢》
《禹貢》是我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獻,它僅用1100餘字,把我國主要的山川、土壤、物產、貢賦等描述清楚。歷代儒者奉為圭臬,即使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衡量,仍不失為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歷史地理學文獻。然而說它古老,它究竟成文於什麼時代呢?
傳統的記載,《禹貢》是大禹治水時所積累地理知識的總結,因此它成書於夏代。《尚書·禹貢》說大禹分九州,根據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貢物和賦稅,稱之為「禹貢」。《史記·夏本紀》更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時,—「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因當時食物短缺,禹為了「有餘相給,以均諸侯」,於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貢」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並說大禹治水劃九州,是從冀州開始的。因此,《尚書》的編定者把《禹貢》列入夏書,認為它成文於夏代。
顧頡剛《<禹貢>評注》打破這種傳統觀念,提出《禹貢》成文於戰國時代,認為《禹貢》的作者把落後制度(五服制)與先進的理想(九州的劃分)一齊記下,就顯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設想是戰國時代才出現,這樣《禹貢》的著作時代「明晃晃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另外,《禹貢》中出現的「內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地名;揚州就是越地,越國國境達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後,可是《禹貢》說「淮、海惟揚州」;梁州正是蜀境,顯然是秦滅蜀(前316年)後所得的地理知識。再說鐵器時代始於春秋而盛於戰國.《禹貢》卻已記載梁州的貢物是鐵和鏤,鏤即鋼,不是虞夏時代所可能有的。鑒於上述理由,顧頡剛提出,《禹貢》成文於秦滅蜀(前316年)以後,至公元前280年的時期中,或者說是公元前第三世紀前期的作品。
《禹貢》是一篇言簡意賅的上古地理學文獻,盡管其著作時代存在疑問,仍不失其在我國地理學中經典的地位。

『陸』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6)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擴展閱讀: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性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首先,《山海經》有自然地理記述。這包括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

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的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

但是若乾乾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從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了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山海經》記載了伏流河和季節河。「潛行於下」的河即伏流河。

『柒』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水經注》復

『捌』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內史、地理、文容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8)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擴展閱讀

《山海經》版本復雜,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

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玖』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我國歷史上最來早的地理學著作是自《山海經》,其作為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上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此外,這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這部書的作者沒有詳細記錄。

(9)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擴展閱讀: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拾』 最早的地理學巨著是什麼書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這部古老的奇書記載了大量的神話故事,被人們廣為傳誦。傳說在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解除人間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於是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山海經》里還記載了女媧補天的故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撐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補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天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

《山海經》全書共18篇,約31000字。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作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該書按照地區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人一直把《山海經》當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