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與地理學的關系
⑴ 關於地形地勢與氣候的問題 地理學的好的進來看下
海陸位置(天津距海近,烏魯木齊距海遠),地勢因素(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地形因素(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緯度因素(緯度越高,氣溫越低)
⑵ 地理,居民與當地氣候有什麼關系
天氣、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主要是氣象災害的影響
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天氣、氣候災害和氣象次生、衍生災害。
⑶ 地理環境和氣候有關系嗎
因為氣候是自然科學,文化是社會科學,經濟建設、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氣候影專響
地理氣候環境屬所提供的生存條件和發展基礎中孕育、產生和發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業,
這也就是在一個較大的國家裡也會有較大差異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氣候對文化影響的部分則是相對恆定的。只要這種條件繼續存在,其影響就不會消失(當然可以發展)。
⑷ 氣候與環境的關系
當人們對環境造成破壞時,就導致了污染。工廠,農場,汽車以及房屋建築所產生的化學物質和廢物會造成污染,給我們生活的自然壞境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氣候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隨著人類生存活動規模的擴大,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
大氣污染:工廠,發電站和機動車輛產生的廢氣,炭黑和灰塵等,排放到空氣中,就會造成大氣污染。被污染的空氣不僅對人體有害,空氣中的廢氣還會形成酸雨,對樹木,河湖中的生物及建築物造成損害。另外,許多廢氣會嚴重破壞臭氧層,致使大氣中增加許多有害物質。
水污染: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如果水所含物質的數量和種類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和環境造成危害,那麼水就被污染了。酸雨會造成湖泊和河流的污染。此外,有些地方把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大海中,甚至還排放有毒的化學物質和廢物,都會造成水污染,進而形成雲雨,造成大氣污染。
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是全球氣候的持續升高。全球變暖主要是因為工業化的發展,使大氣中一些溫室氣體的濃度度不斷增長,增強了自然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變暖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居住環境。
⑸ 古詩中的天氣氣候和地理的關系
在我國浩瀚的文學海洋里,詩詞可以說是一種美麗動人的文學,因為其擁有最擅長抒情又最讓人沉醉嚮往的文字。若能將古詩詞進一步深化理解,便會發現古詩詞中包含豐富的諸如天氣、氣候、物候、氣候差異、氣溫隨高度的變化、冷空氣活動等氣象知識。
古詩詞中有大量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的詩句。小學時學習「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老師特意講解了一下物候方面的知識。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形象地刻畫了春末夏初梅子黃時的節令特點。唐朝詩人杜牧在《清明》這首古詩中,寫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佳句,反映了每年清明前後,正值大陸上冷、暖兩股空氣的勢力相當,相持滯留在江南或者華南一帶,造成當地連綿不斷的霏霏細雨的天氣現象。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則涉及到了我國西部地區秋季多雨的地方性的特殊氣候現象。
古詩詞中有不少名句對氣候的差異也進行了形象的刻畫。
如「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農歷五月正值仲夏,江城(武漢)梅花花期已過,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由此可以看出內地與塞外氣候差異之大。正因為「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所以有「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用平淡無奇的語言描述了氣溫垂直分布的特點。正是因為氣溫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這一特點,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遲不一的現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所呈現的畫面,由近及遠,從低到高,描寫的時間也從春季轉入了冬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反映了鋒面過境時天氣突然發生變化的特徵。「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則說明進入秋季後冷空氣逐漸增強、風力也逐漸增大的天氣現象。所以杜甫草堂不會在陽春三月而是在農歷八月被卷「三重 茅」了。而春季應該是「湘江二月春水平,滿月和風宜夜行」、「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愛情詩。詩人劉禹錫抓住對流雨范圍小、歷時短等特點,採用竹枝詞這種巴渝民歌的形式,運用諧聲雙關語來表達戀人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的微妙復雜心理。
這就是藏在古詩詞中的氣象知識的秘密。理解了這些氣象方面的知識,對於深刻了解詞的意境和詩歌的含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⑹ 氣象學氣象屬於自然地理嗎
1、氣象學定義:研究大氣及其物理現象的科學.隨著研究領域的擴大,20世紀60年代氣象學已發展為大氣科學.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大氣(二級學科);
2、自然地理學定義:研究自然地理環境各種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闡明自然地理環境的結構、功能、物質遷移、能量轉換、動態演變以及地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自然地理學(二級學科).
3、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4、氣象學研究的是整層大氣,即研究大氣本身,相對較為單一;而地理學(自然地理部分)研究的是大氣對流層,非整層大氣,更注重各個要素(並非只有大氣單一要素),並作為統一的整體來研究.
5、氣候學應是地理學與氣象學的交叉學科,各有所長——氣象學更注重氣象要素多年變化的成因以及年際周期規律,相對單一細致;地理學更注重氣候的空間分布,氣候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或響應關系,及其與人類的相互關系,相對更為綜合.如果非要說氣候屬於哪一門學科,個人才疏學淺,個人認為單就「氣候」而言,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內容要比大氣科學(氣象學)稍多一些.
⑺ 氣象學 地理科學
氣象屬於自然地理的一個主要要素。氣象學是地理科學的基礎科目。
⑻ 全球氣候變暖和地理現象有什麼關系
全球變化是由系列地理因素引起的,地理因素包括地理現象和地理規律,而地理現象又是全球變化的表現,全球變化部分可見我的地理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