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地理學著作什麼記錄
Ⅰ 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地理學著作是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這是撰著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回稱雄的局面統一答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這是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全書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並對每區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敘述上古時期洪水橫流,不辨區域,禹治水以後則劃分為九州,並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況;第二部分是分九州山脈為四列,敘述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
第三部分是敘述 9條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稱、源流、分布特徵,以及疏導的情形;第四部分是總括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後,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臃yōng)塞潰決之患;第五部分是敘述在國力所及范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侯、綏、要、荒五服。
Ⅱ 秦漢地理學有很大的發展,地理著作開創了新的體制,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其作為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版古籍,大體上是權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此外,這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這部書的作者沒有詳細記錄。
(2)最早的地理學著作什麼記錄擴展閱讀: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Ⅲ 最早的地理學巨著是什麼書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這部古老的奇書記載了大量的神話故事,被人們廣為傳誦。傳說在堯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解除人間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斗。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於是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擊。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山海經》里還記載了女媧補天的故事。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撐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補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天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辰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
《山海經》全書共18篇,約31000字。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作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該書按照地區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古人一直把《山海經》當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
Ⅳ 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4)最早的地理學著作什麼記錄擴展閱讀: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性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首先,《山海經》有自然地理記述。這包括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
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的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河流的經由雖不見記載。
但是若乾乾流如黃河、渭水可以從許多支流流入其幹道的情況了解到它們的大致流經區域。《山海經》記載了伏流河和季節河。「潛行於下」的河即伏流河。
Ⅳ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什麼
《山海經》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版代國神話、地理、植物、權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
《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性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徵,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自然地理:包括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山,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些山也體現了山系的走勢;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河流大都記明了源頭和注入之處,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記述者對於水文的記載時也注意到河流幹流的全貌。
人文地理:《山海經》部分大量記述了當時的一些區域的社會人文風俗、經濟發展、科技成果等。有許多關於先民對於疆域的開發等等,因此有學者認為:《山海經》是中國的第一部地理志。
Ⅵ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什麼
《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
《山海經》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歷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賬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全書18篇,約31000字。五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全書內容,以五藏山經5篇和海外經4篇做為一組;海內經4篇作為一組;而大荒經5篇以及書末海內經1篇又作為一組。每組的組織結構,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五藏山經的一組,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該書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是中國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由於該書成書年代久遠,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Ⅶ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
山海經第一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招搖山是《山海經》記載的第一座山。1983年12月,我國第一次全國性山海經學術研討會「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研討會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試論招搖山的地理位置》,論證山海經第一山招搖山是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的貓兒山。
(7)最早的地理學著作什麼記錄擴展閱讀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
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葯、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
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兩大部分中,《山經》5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Ⅷ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內史、地理、文容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旅遊、地理知識方面的網路全書。
(8)最早的地理學著作什麼記錄擴展閱讀
《山海經》版本復雜,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
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Ⅸ 世界上最早的地理著作是什麼
《山海經》
被譽為古代地理網路全書追問內容
回答《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未確定。過去認為為大禹、伯益所作。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其中許多可能來自口頭傳說,司馬遷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初紀曉嵐編《四庫全書》,乾脆將《山海經》歸於志怪小說一類。陳盤從《周禮》疏中找到:「古山海經鄒(鄒衍)書」之說
《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並表示「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趙樺從其說[4]。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明朝王崇慶的《山海經釋義》、楊慎的《山海經補注》、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清朝吳承志的《山海經地理今釋》、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民國以後以袁珂的《山海經校注》最流行,研究《山海經》者必讀袁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個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
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看待[6],《隋書·經籍志》里《山海經》列史部地理類,
《山海經》共有18卷,分為山經五卷及海經十三卷。
《山海經》共有18卷,分為山經五卷及海經十三卷。
[編輯] 山經第一卷 南山經
南山經
鵲山
招搖山
堂庭山
猿翼山
杻陽山
柢山
亶爰山
基山
青丘山
箕尾山
南次二經
(木巨)山
長右山
堯光山
羽山
瞿父山
句余山
浮玉山
成山
會稽山
夷山
仆勾山
咸陰山
洵山
呼勺山
區吳山
鹿吳山
漆吳山
南次三經
天虞山
禱過山
丹穴山
發爽山
旄山
非山
陽夾山
灌湘山
雞山
令丘山
侖者山
禺稿山
南禺山
第二卷 西山經
第三卷 北山經
第四卷 東山經
第五卷 中山經
[編輯] 海經第一卷 海外南經
第二卷 海外西經
第三卷 海外北經
第四卷 海外東經
第五卷 海內南經
第六卷 海內西經
第七卷 海內北經
第八卷 海內東經
第九卷 大荒東經
第十卷 大荒南經
第十一卷 大荒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