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旅遊地理學課程小論文

旅遊地理學課程小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18 21:00:22

Ⅰ 什麼是旅遊地理學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分別是什麼

旅遊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系指觀光旅遊而言,娛樂地理學則包娛樂在內,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二者均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

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系密切,而且與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築學、園林學、經濟學彼此滲透,因此它又是一門邊緣學科。

旅遊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旅遊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遊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動規律,旅遊資源的分類、評價、保護和開發利用論證,旅遊區(點)布局和建設規劃,旅遊區劃和旅遊路線設計,旅遊業發展對地域經濟綜合體形成的影響等。

(1)旅遊地理學課程小論文擴展閱讀:

現代旅遊地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麥克默里發表的《娛樂活動與土地利用關系》,被認為是現代旅遊地理學的第一篇論文。早在1935年,英國地理學家布朗就倡議地理學家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遊業上。

他和詹姆斯、卡爾森等先後論述了局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發展基礎、聚落構成的差異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測定了旅遊形態及其經濟價值,並闡述了旅遊形態和旅遊設施的意義。

20世紀40年代艾塞林、迪賽對遊客客流進行了分析。50年代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哈恩從遊客的性質、逗留時間、季節性變化方面劃分了德意志聯邦旅遊地類型。可是,這段時間內絕大多數旅遊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遊勝地,或限於一般論述旅遊的經濟意義,對旅遊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極少探討。

Ⅱ 關於中國旅遊地理的論文

這個相對比較專業,上專業網站看看。

Ⅲ 你對旅遊地理學課程的認識

通過對相關地理知識來幫助旅遊或導游,為人們提供便利,促進對各地的了解

Ⅳ 求一篇旅遊地理學與建築學有什麼的關系的文章

旅遊地復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制多其他學科知識如園林學、建築學、經濟學、環境學、交通運輸學、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古典文學、美學、心理學等。旅遊地理研究這要學習掌握這些學科與旅遊相關的基本知識。
旅遊地理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系指觀光旅遊而言,娛樂地理學則包括康樂在內,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二者均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系密切,而且與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築學、園林學、經濟學彼此滲透,因此它又是一門邊緣學科。

我們目標就是:人生就是一次戶外的遠行。古今中外,這句話得到廣泛認同,並被不斷提起,特別是人類步入高速現代化軌道的21世紀,人與自然的關系、距離似乎愈來愈遠。橫空出世,於大眾一道開啟一個新的使命,在失落中開始著心靈歸宿的尋找之旅,重拾逝去的夢。與每一個熱愛生命的人同行,分享燦爛的陽光,浪漫的沙灘海風,恬靜的鄉村田園,讓每一個人帶著心靈去做一次遠行,去收獲途中的欣喜

Ⅳ 人文地理小論文

965683596:
你好!
你太懶,寫論文的目的就是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如果別人給你寫,你沒有去查閱資料,那對你的知識建築是沒有作用的!
希望你自己努力!現在的學習對你將來的發展會有幫助的!

Ⅵ 旅遊地理學

旅遊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系指觀光旅遊,娛樂地理學則包括康樂在內,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二者均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

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系密切,且與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築學、園林學、經濟學等學科彼此滲透,因此又是一門邊緣學科。

一般來說,旅遊僅指離家在外逗留至少一夜以上的活動,而娛樂為離家不超過一晝夜的活動。

目前,旅遊地理學的研究已從傳統的定性描述轉入結合數量方法、系統工程、模型研究,參與旅遊區(點)布局和開發規劃。

旅遊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系指觀光旅遊而言,娛樂地理學則包括康樂在內,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二者均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系密切,而且與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築學、園林學、經濟學彼此滲透,因此它又是一門邊緣學科。

旅遊和娛樂是指人們閑暇時間內進行的旅行游覽、觀賞風物、交流文化、增長知識、鍛煉身體、度假療養、消遣娛樂、探險獵奇、宗教朝覲、考察研究、購物留念、品嘗佳餚以及探親訪友等非定居性的暫時性移居過程,也是一種以各種不同方式分配空間和利用時間的社會現象。一般來說,旅遊僅指離家在外逗留至少一夜以上的活動,而娛樂包括離家不超過一晝夜的活動。

構成旅遊的有三大要素:旅遊主體(旅遊者)、旅遊對象(風景名勝和娛樂活動等)和旅遊手段或旅遊媒介(旅遊宣傳、組織、運輸和接待設施)。旅遊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旅遊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遊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動規律,旅遊資源的分類、評價、保護和開發利用論證,旅遊區(點)布局和建設規劃,旅遊區劃和旅遊路線設計,旅遊業發展對地域經濟綜合體形成的影響等。

旅遊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它起始於剩餘勞動出現之時,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而發展。1986年,全世界參加旅遊的人數已達40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突破一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部門。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旅遊記述大量地見諸詩歌、散文、游記和專著中。如《水經注》、《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徐霞客游記》等。中國的方誌也含有極為豐富的古典旅遊資料。

現代旅遊地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麥克默里發表的《娛樂活動與土地利用關系》,被認為是現代旅遊地理學的第一篇論文。早在1935年,英國地理學家布朗就倡議地理學家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遊業上。他和詹姆斯、卡爾森等先後論述了局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發展基礎、聚落構成的差異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測定了旅遊形態及其經濟價值,並闡述了旅遊形態和旅遊設施的意義。

20世紀40年代艾塞林、迪賽對遊客客流進行了分析。50年代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哈恩從遊客的性質、逗留時間、季節性變化方面劃分了德意志聯邦旅遊地類型。可是,這段時間內絕大多數旅遊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遊勝地,或限於一般論述旅遊的經濟意義,對旅遊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極少探討。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地理學的學科屬性和理論問題逐漸為人們所重視。1964年,加拿大地理學家沃爾夫指出:旅遊地理學是從經濟地理學中分離出來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英國地理學家羅賓遜則把旅遊地理學當作一門應用地理學。70年代魯彼特等結合聯邦德國實例,對旅遊市場和旅遊區位做了分析研究。法國在這一時期對地中海沿岸的沼澤、沙丘地進行規劃建設,成功地建成了富有魅力的國際海濱旅遊勝地。同期,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和國際地理大會(I.G.C)開始專門討論旅遊和娛樂地理。

旅遊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存在不同的見解。如1966年義大利的布魯諾提出5個方面的研究課題:旅遊的基本動力;旅遊的環境和空間;旅遊對人們居住地的影響;旅遊的運行;旅遊區規劃。羅賓遜在《旅遊地理學》中,著重闡述了旅遊的發展,人類需求的演變,旅遊的動力,國際旅遊者的流向,旅遊的計量和范圍,旅遊的組織、運輸、經濟、社會意義以及旅遊規劃,旅遊與環境,世界區域旅遊的發展等。

蘇聯地理學家科特利亞羅夫所著《休憩與旅遊地理》,主要闡述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的理論基礎,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遊憩用地區劃和評價,遊憩地域綜合體的布局,遊憩用地的自然保護和改造。美國地理學家布里頓1979年提出了閑暇地理學的概念,他認為閑暇地理學的研究包括國際旅遊、國內旅遊、娛樂旅遊、城市娛樂、運動等活動,旅遊和娛樂只是存在著功能上的差異。

目前,旅遊地理學研究已從傳統的定性描述轉入結合數量方法、系統工程,模型研究,參與旅遊區(點)布局和開發規劃。

【研究內容】
[編輯本段]
旅遊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
旅遊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
旅遊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動規律;
旅遊資源的分類、評價、保護和開發利用論證;
旅遊區(點)布局和建設規劃;
旅遊區劃和旅遊線路設計;
旅遊業發展對地域經濟綜合體形成的影響;
旅遊業對區內環境的影響等。

Ⅶ 地理學在旅遊研究當中的作用是什麼

旅遊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游覽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又稱娛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系指觀光旅遊而言,娛樂地理學則包括康樂在內,是廣義的旅遊地理學,二者均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旅遊地理學不僅同地理學的許多分支關系密切,而且與社會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建築學、園林學、經濟學彼此滲透,因此它又是一門邊緣學科。 旅遊和娛樂是指人們閑暇時間內進行的旅行游覽、觀賞風物、交流文化、增長知識、鍛煉身體、度假療養、消遣娛樂、探險獵奇、宗教朝覲、考察研究、購物留念、品嘗佳餚以及探親訪友等非定居性的暫時性移居過程,也是一種以各種不同方式分配空間和利用時間的社會現象。一般來說,旅遊僅指離家在外逗留至少一夜以上的活動,而娛樂包括離家不超過一晝夜的活動。 構成旅遊的有三大要素:旅遊主體(旅遊者)、旅遊對象(風景名勝和娛樂活動等)和旅遊手段或旅遊媒介(旅遊宣傳、組織、運輸和接待設施)。旅遊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旅遊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遊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動規律,旅遊資源的分類、評價、保護和開發利用論證,旅遊區(點)布局和建設規劃,旅遊區劃和旅遊路線設計,旅遊業發展對地域經濟綜合體形成的影響等。 旅遊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它起始於剩餘勞動出現之時,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而發展。1986年,全世界參加旅遊的人數已達40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突破一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部門。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旅遊記述大量地見諸詩歌、散文、游記和專著中。如《水經注》、《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徐霞客游記》等。中國的方誌也含有極為豐富的古典旅遊資料。 現代旅遊地理學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麥克默里發表的《娛樂活動與土地利用關系》,被認為是現代旅遊地理學的第一篇論文。早在1935年,英國地理學家布朗就倡議地理學家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旅遊業上。他和詹姆斯、卡爾森等先後論述了局部地區的自然資源、發展基礎、聚落構成的差異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測定了旅遊形態及其經濟價值,並闡述了旅遊形態和旅遊設施的意義。 20世紀40年代艾塞林、迪賽對遊客客流進行了分析。50年代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哈恩從遊客的性質、逗留時間、季節性變化方面劃分了德意志聯邦旅遊地類型。可是,這段時間內絕大多數旅遊地理著作主要是描述某些旅遊勝地,或限於一般論述旅遊的經濟意義,對旅遊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極少探討。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地理學的學科屬性和理論問題逐漸為人們所重視。1964年,加拿大地理學家沃爾夫指出:旅遊地理學是從經濟地理學中分離出來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英國地理學家羅賓遜則把旅遊地理學當作一門應用地理學。70年代魯彼特等結合聯邦德國實例,對旅遊市場和旅遊區位做了分析研究。法國在這一時期對地中海沿岸的沼澤、沙丘地進行規劃建設,成功地建成了富有魅力的國際海濱旅遊勝地。同期,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和國際地理大會(I.G.C)開始專門討論旅遊和娛樂地理。 旅遊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存在不同的見解。如1966年義大利的布魯諾提出5個方面的研究課題:旅遊的基本動力;旅遊的環境和空間;旅遊對人們居住地的影響;旅遊的運行;旅遊區規劃。羅賓遜在《旅遊地理學》中,著重闡述了旅遊的發展,人類需求的演變,旅遊的動力,國際旅遊者的流向,旅遊的計量和范圍,旅遊的組織、運輸、經濟、社會意義以及旅遊規劃,旅遊與環境,世界區域旅遊的發展等。 蘇聯地理學家科特利亞羅夫所著《休憩與旅遊地理》,主要闡述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的理論基礎,遊憩地域綜合體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遊憩用地區劃和評價,遊憩地域綜合體的布局,遊憩用地的自然保護和改造。美國地理學家布里頓1979年提出了閑暇地理學的概念,他認為閑暇地理學的研究包括國際旅遊、國內旅遊、娛樂旅遊、城市娛樂、運動等活動,旅遊和娛樂只是存在著功能上的差異。 目前,旅遊地理學研究已從傳統的定性描述轉入結合數量方法、系統工程,模型研究,參與旅遊區(點)布局和開發規劃。

Ⅷ 《如何運用中國旅遊地理知識撰寫導游詞》論文

中國旅遊地理 主題:中國豐富多樣的旅遊景觀與文化特色。摘要:中國國土廣袤,山川錦綉,自然絢麗,景觀多姿,位置適中,形勝優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眾多...

Ⅸ 從對旅遊地理學學術論文的文獻分析中,能解讀出哪些內容

選取1979~2012年發表在國內11種地理類和3種旅遊 類期刊上的6785篇旅遊地理類文內獻的題錄信息,採用文容獻計量法對文獻的外部形式特徵進行統計,在對文獻產出時間分布分析時對學科發展階段進行劃分.文章 採用共詞分析法並結合社會網路分析軟體繪制了我國旅遊地理學知識網路圖,結合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得出學科知識網路的六大研究主題結構;運用反距離權重 插值分析總結了我國旅遊地理學研究案例地選擇規律,並對研究方法進行概括性總結.通過研究各階段知識網路、高頻關鍵詞揭示了中國旅遊地理學階段性演進特徵 即在傳承與深化中不斷地創新.研究既彌補了2004年以來我國旅遊地理學文獻分析的空白,又揭示了我國旅遊地理學自系統研究以來知識網路結構及演變特徵.

Ⅹ 中國旅遊地理的論文

中國旅遊地理
主題:中國豐富多樣的旅遊景觀與文化特色。
摘要:中國國土廣袤,山川錦綉,自然絢麗,景觀多姿,位置適中,形勝優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眾多,習俗迥異,土產豐饒,工藝絕倫,風味佳餚,名揚海外。由於中國旅遊資源的無比豐厚及其巨大魅力,中國旅遊業起步雖較晚,但在興旺發達的世界旅遊業中,卻有雄厚的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中國旅遊,豐富多樣,美麗奇特,歷史文化。
正文:我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多種功能。以地貌景觀而論,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整體呈三級階梯狀分布,且我國擁有類型多樣、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風景地貌景觀,這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再以旅遊氣候資源為例,中國不僅有緯向性的多樣氣候帶變化,還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國南北既有四時如春的繁花似錦的美景,又有類型多樣的海濱、山地、高原和高緯地區的避暑勝地,還有銀裝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趨暖的海南島。多樣的風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氣候資源,為生物界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棲息環境,使自然景觀更加絢麗多姿。
著名的五嶽(恆山、泰山、華山、嵩山、衡山)是中國山景的代表。許多奇異的山石以鳥獸物象喻景,加上繪聲繪色的神話傳說,使許多山石更富神秘色彩。如 承德的磬錘峰、武夷山的玉女峰、桂林象鼻山、雁盪合掌峰、黃山蓮花峰等屬中尺度的造型山景。 小尺度乃至微尺度的山景,如廈門萬石園笑石,普陀雙龜聽法石,東山島風動石,黃山夢筆生花,路南石林中的象踞食台、鳳凰靈儀、孔雀梳翅等。
中國江河如織,從涓涓細流的山澗到坦盪寬闊的大江皆有。在眾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陽朔間神奇的灕江和雄偉磅礴的長江三峽為佼佼者。飽含詩情畫意的富春江,恰賽人間仙鄉的九寨溝,咆哮奔騰的黃河峽谷,潺潺流水雋永幽雅的北京西山櫻桃溝,均系別具情趣以水景為主體的不同尺度的旅遊資源。中國擁有大小湖泊2萬多個,尤以「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馳名於世。許多湖泊因其風光明媚而具有療養與旅遊價值。從水天一色的鄱陽湖與洞庭湖,煙波浩渺的太湖與五百里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賽里木湖和阿爾泰山的喀納斯湖,到京都側畔的昆明湖,都是著名旅遊勝地。中國現有的海濱旅遊勝地有大連、北戴河、煙台、青島、普陀、廈門、深圳、澎湖、崖縣,目前正在開發與待開發的尚有遼寧金縣、興城,河北昌黎、撫寧,山東海陽,江蘇連雲港,福建湄州島、崇武,廣東大鵬灣、珠江口,廣西北海等。其中有避暑勝地,也有難得的避寒勝地。
中國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異木,珍禽貴獸。珍稀特有動物資源,如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褐馬雞、黑頸鶴、黃腹角雉以及揚子鱷等,均為中國特有種。銀杏、銀杉、金錢松、台灣杉、白豆杉皆珍稀孑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中,中國佔世界總科數的53%,其中不乏古老類群和特有種,如珙桐、香果樹、昆欄樹、連香樹、鵝掌楸、水青樹等。
一些動植物的棲息繁衍區, 如黑龍江扎龍鶴鄉, 江蘇與青海鳥島,福建鴛鴦溪,雲南大理蝴蝶泉,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有動植物生命搖籃之稱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景色奇秀而新辟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列入聯合國組織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的長白山、卧龍山和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等等,都是發展旅遊的得天獨厚的地方。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歷史古跡遍及各地。中國歷史上作為中央王朝的京都或封建割據政權首府的,從禹都陽城到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不下百餘處,其中安陽市、北京市、西安市、洛陽市、開封市、南京市、杭州市居於顯赫地位,被稱為中國七大古都,遺留古跡最多,西安與北京幾乎平分了封建社會前期和後期的帝都歷史。舉凡宮殿、園囿、稷壇、陵寢、王府、第宅、寺廟、道觀等,大多集中在京城及其郊區,成為人文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名城。
歷史與文化之間有淵源不可分割的關系。在中國的文化遺存中,宗教文化影響深遠,五台、普陀、峨眉、 九華是中國著名的四大佛教聖地, 廈門南普陀、賓川雞足山、泉州開元寺、杭州靈隱寺等,亦終年香火不絕。寺廟、道觀、經堂不僅是建築藝術的精華,而造像、壁畫、碑碣、題楹等也極富文化價值。敦煌莫高窟、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大同雲岡、洛陽龍門、永靖炳靈寺、固原須彌山、慶陽北石窟、鞏縣石窟、大足北山與寶頂、劍川石寶山、杭州飛來峰石窟等是吸取印度阿旃陀石窟藝術精華,結合華夏民族特色再創造的藝術結晶。石窟內珍藏著大量雕塑石刻和壁畫,是一座座歷史文庫和藝術文化瑰寶。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服飾裝束,民風習俗,節日喜慶。每個民族都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因此我國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許多兄弟民族能歌善舞,習俗奇異,居室別致,服飾精美,尤以內蒙古、新疆、雲南、貴州、西藏、四川等地開展民族風情旅遊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