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地理學摘要
A. 文化地理學的中國文化地理學
20世紀80年代,在與西方文化地理學的交流中,中國文化地理學逐漸復興。與之相較,中國歷史文化地理此時已步入學術正規。代表性的著作有兩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鶴先生與游汝傑先生合著的《方言與中國文化》;其二是盧雲先生在1988年寫就,1991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漢晉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語言和宗教是兩個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國,由於民眾宗教觀念淡漠,政治對宗教的強勢控制,無論佛教還是道教,區域差異並不顯著,故語言研究就顯得頗為重要。
正如薩皮爾—沃爾夫假設(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論,世界是通過由語言產生的概念而得到過濾的,而且對於特殊語言慣常的、規則化的使用,產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習慣化的思維模式。所以選擇語言來研究中國文化地理,實際上是切中了中國文化研究的關鍵。《方言與中國文化》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漢語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來的文化現象。第一個問題是一個純粹的語言地理學問題,作者主要通過「移民與方言」、「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和「歷史方言地理的擬測及其文化背景」三個專題來論證。作者把移民史和歷史政區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決了許多重要語言地理問題,例如我國七大方言的淵源關系和地理格局,正是藉助了移民史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決。
進入20世紀90年代,學界開始著手以省區為范圍的區域性歷史文化地理研究。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一是,從現在還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論來看,一個行政區就是一個機能文化區,因為行政機能的作用,使得一個行政區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礎,而且有的省區已經出現基能文化與形式文化區重合的現象。二是,行政區有明確的邊界,便於將研究限制在確定的范圍內。」這樣的研究取向也與東、西方史學界自20世紀70年代重視中國區域社會研究的學術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紀的《廣東文化地理》、張偉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鶴的《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藍勇的《西南歷史文化地理》、張曉虹的《文化區域的分異與整合》、劉影的《皇權旁的山西》和朱海濱的《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浙江民間信仰研究》等。
B.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專業本科全部教材都有什麼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專業本科全部教材有:
語言學
1,美國結構語言學 (American linguistics)
參考書目:Hockett 《現代語言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Sapir 《語言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語言論》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實驗語音學 (phonetics)
參考書目: 吳宗濟 林茂燦 《實驗語音學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鄧斯 E.N.平森著 曹劍芬 任宏謨 譯
《言語鏈——聽和說的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學基礎》,語文出版社
3、漢語音韻學
參考書目: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耿振聲 《音韻通講》,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漢語音韻學常識》,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漢語音韻》,中華書局
《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江蘇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
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
李新魁,《韻鏡校正》,中華書局
楊軍,《韻鏡校箋》,浙江大學出版社
4、漢語史(上)
參考書目: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
——《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韻叢稿》(版本原文未註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時期的語音情況: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最好將李、王、何三家對比閱讀)
何九盈、陳復華,《古韻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務印書館
龔煌誠 ,《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作藩 ,《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工具書)
中古:李榮,《切韻音系》,科學出版社(最好讀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好將邵、李兩家對比閱讀)
張渭毅,《中古音論》,河南大學出版社
周祖謨,《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
近代:寧繼福,《中原音韻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近代漢語音論》,商務印書館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
5、漢語史(下)
參考書目:王力,《漢語語法史》,商務印書館
向熹,《簡明漢語史》(語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與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
——《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宋紹年,《馬氏文通研讀》,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建忠,《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
6、《切韻》導讀
參考書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
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
李榮,《切韻音系》,科學出版社(最好讀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現代漢語
參考書目:北大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商務出版社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
—— 《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8、古代漢語
參考書目:
郭錫良等,《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編寫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9、漢語和漢語研究
參考書目: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印書館。
馮勝利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商務印書館
劉丹青(主編):《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陸儉明:《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真:《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商務印書館。
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沈陽:《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沈陽(編):《20世紀現代漢語八大家?陸儉明選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沈陽(編):《20世紀現代漢語八大家?朱德熙選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沈陽(編):《20世紀現代漢語八大家?呂叔湘選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沈陽、何元建、顧陽(2001)《生成語法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黑龍江
教育出版社
宋國明:《句法理論概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洪君1999《漢語非線性音系學—漢語的音系格局與單字音》,北京大學
出版社
吳福祥、洪波(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袁毓林:《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商務印書館。
詹衛東:《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代漢語短語結構規則研究》,清華大學
出版社
張伯江、方梅1996《漢語功能語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
王理嘉等(編著),《現代漢語專題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10、漢語方言學
參考書目:
《漢語方言概要》袁家驊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漢語方音字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兩版均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漢語方言詞彙》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語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漢語方言學導論》 游汝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侯精一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 王福堂著,語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訂本
《漢語方言學》 [李如龍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漢語方言地理學》 賀登崧著,石汝傑、岩田禮譯,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語言學概論
參考書目:
胡明揚、賀陽、沈陽、《語言學概論》(語音、詞彙)語文出版社
葉蜚聲、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12、理論語言學
參考書目:
陳保亞,《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文學類
中國當代文學
教材: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
參考書目: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
李 楊:《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
《抗爭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學經典再解讀》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表意的焦慮》
張頤武:《在邊緣處追索》《大轉型》(與謝冕合著)
曹文軒:《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
韓毓海:《鎖鏈上的花環》
邵燕君:《傾斜的文學場》
賀桂梅:《人文學的想像力》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
戴錦華:《隱形書寫》
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
曠新年:《寫在當代文學邊上》
張旭東:《批評的蹤跡》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大陸的《「灰闌」中的敘述》是刪節版)
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
(1900~1937)》
中國現代文學
課本:
錢理群 溫儒敏 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文學史: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
唐弢 嚴家炎:《中國現代文學史》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
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 《心靈的探尋》 《1948天地玄黃》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錢理群 黃子平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 漫說文化》
李歐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
陳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
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
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
金介甫:《沈從文傳》
《中國新文學大系》各集的導言
中國古代文學史
教材: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國文學簡史》北大、清華出版社都有。一口氣可以讀完,酣暢淋漓。
《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上下冊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編,中華書局。
作品:
《古文觀止》
《天下才子必讀書》
《文選》
《詩經》《楚辭》
沈德潛、《古詩源》 中華書局
《唐詩別裁集》
馬茂元 《唐詩選》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
錢鍾書 《宋詩選注》
張鳴《宋詩選》
汪辟疆《唐人小說》
程毅中《宋元小說話本集》
《西廂記》《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中國文學批評史
教材: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郭紹虞《歷代文論選》
參考書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書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熙載《藝概》,江蘇古籍出版社
郭紹虞、羅根澤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人民文學出版社
西方文學理論史
教材:董學文主編:《西方文學理論史》
參考書目: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8卷)
特里·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
拉曼·賽爾登:《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
胡經之:《西方文學理論名著教程》
趙一凡:《歐美新學賞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學)理論原著,從柏拉圖往下,直到福柯、德里達等
文學原理
教材:董學文、張永剛:《文學原理》
參考書目: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
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
以及西方文學理論史部分參考書目,還有小說理論著作,如:
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
納博科夫:《文學講稿》
略薩: 《給青年小說家的信》
卡爾維諾《千年文學備忘錄》
安伯托·艾柯《優游小說林》
張大春:《小說稗類》
曹文軒:《小說門》
西方文學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學概觀》
參考書目:羅德·W·霍爾頓、文森特·F·霍普爾:《歐洲文學的背景》
李賦寧:《歐洲文學史》(三卷)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學理論史部分參考書目
東方文學史:
教材:郁龍余:《東方文學史》
參考書目:季羨林:《簡明東方文學史》
欒文華:《東方現代文學史》
季羨林、劉安武:《東方文學史》
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
民間文學概論
教材:
《民間文學教程》 段寶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參考書目:
《民俗研究》 王 娟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民間文學作品選》 高等學校民間文學教材編寫組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文獻
幾本實用的工具書:
《辭源》,商務印書館
《漢語大字典》,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
《古漢語知識詞典》,中華書局
萬國鼎《中國歷史紀年表》,中華書局
吳文治《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黃山書社
全系必修:
《論語》導讀
教材: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參考書:
孫欽善《論語注譯》,巴蜀書社
李零《喪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
其餘參見李零《喪家狗》P28-P50
《孟子導讀》
教材: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參考書:
焦循《孟子正義》,中華書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蘇古籍
中文工具書
教材:
朱天俊、李國新《中文工具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參考書:
朱天俊、陳宏天《文史工具書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國古代文化
教材:
無
參考書:
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小如《中國文化史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
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江蘇教育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
公司有插圖本)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無
參考書:
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中華書局(原名《歷代詩文要籍詳解》,
北京出版社)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舉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十三經說略》、《二十五史說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呂思勉《經子解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柴德賡《史籍舉要》,北京出版社
王樹民《史部要籍解題》,中華書局
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鷺江出版社
陳高華等《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福建人民
C. 周振鶴的主要作品
《方言與中國文化》(周振鶴、游汝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體國經野之道》(百家文庫),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9月。
《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11月;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
《中華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方言與中國文化》(周振鶴、游汝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 先秦卷》(周振鶴、李曉傑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體國經野之道》,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3月。
《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中國讀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年1月。 《周振鶴自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學臘一十九》,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長水聲聞》(三十年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隨無涯之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11月。
《逸言殊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8年6月。
《中人白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知者不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7月。
《逸言殊語》(增訂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餘事若覺》,中華書局,2012年3月。 《王士性地理書三種》,周振鶴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周振鶴撰集、顧美華點校,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3月。
《漢書地理志匯釋》,周振鶴編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明)王士性撰:《五嶽游草·廣志繹》,中華書局,2006年7月。 《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此外還主編有《上海歷史地圖集》、《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傳記叢書》。 1.漢武帝朝鮮四郡考,歷史地理第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象郡考,中華文史論叢,1984年第3期
3.方言地理與歷史行政地理的關系,復旦學報,1984年第3期(合作)
4.湖南省方言區劃及其歷史地理背景,方言,1985年第4期(合作)
5.秦漢宗教地理略說,中國文化第3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6.西漢縣城特殊職能探討,歷史地理研究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1981
7.唐代安史之亂與北方人民的南遷,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2-3期
8.從北到南與自東徂西——中國文化地理差異的考察,復旦學報,1988年第6期
9.中國歷代移民大勢與漢語方言地理關系,國外人文地理,1988第1期
10.秦一代為四十八郡說,歷史地理第8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現代漢語方言地理的歷史背景,歷史地理第9輯,1990
12.行政區劃改革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國民政,1990年第4期
13.方誌所見16-19世紀上海方言,顧頡剛紀念論文集,巴蜀書社,1990
14.新聞史上未被發現與利用的一份重要資料——評介范約翰的《中文報刊目錄》,復旦學報,1992年1期
15.王士性地理學思想及其影響, 地理學報,1992年第1期
16.明代衛所屯田的典型實例,中華文史論從,第51輯,1993
17.一九一三年俄人波列伏依的中文報刊目錄,出版史料,1993年第3期
18.漢郡再考,文史集林,第1輯,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19.地戲起源臆測,道儒佛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日本外務省對中國近現代報刊的調查資料,復旦學報,1994年第6期
21.假如齊國統一天下,二十一世紀,1995年第2期
22.新舊漢簡所見縣名和里名,歷史地理,第1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3.歷史上行政區劃的等第變遷,中國方域,1995年第2期
24.中央地方關系史的一個側面——中國歷史代地方政府層級變遷的分析,復旦學報,1995年3-4期
25.別琴竹枝詞百首箋釋——洋涇浜英語研究之一,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
26.從漢代「部」的概今來理解縣鄉亭里制度,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
27.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紀念徐繼畲誕辰二百周年,中國研究,1996年第1期
28.客家源流異說,學術月刊,1996年第3期
29.秦漢風俗區劃淺議,歷史地理,第1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0.「存史」應是評判方誌質量的主要標准,上海修志向導,1996年第4期
31. 中國古代劃分行政區劃邊界的兩大原則,中國方域,1996年5-6期
32.十九二十世紀之際中日歐語言接觸研究——以歷史、經濟、封建三譯語為說,傳統與現代化1996年6期
33.中國歷代行政區劃幅員的伸縮變化,中國方域,1997年1-2期
34.日本文化的幸與不幸,復旦學報,1997年第3期
35.從「九州異俗」到「六合同風」——兩漢風俗地理區劃的變遷,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36. 縣制起源三階段說 ,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3期上,後收入1999年出版的《周振鶴自選集》
37.官紳新一輪契約——論清末的廢科舉興學堂的社會文化背景,復旦學報,1998年第4期
38.同時代的人對容閎的看法,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
39.晚清上海書院西學與儒學教育的進退,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40.《遐爾貫珍》中的一些過渡性的地理學術語,詞庫建設通訊(香港)第19輯,1999年3月
41.澳門與MACAO得名緣由,辭海新知,第2輯,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6月
42.建構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學的設想,歷史地理,15輯,1999年10月
43.家譜與文化地理研究,中國牒譜研究,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9月
44.《六合叢談》綜述,中華文史論叢,第6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45.行政區劃史研究的基本概念與學術用語芻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46.早稻田大學所藏《西域水道記》修訂本,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第1期
47.行政區劃史研究的重要意義,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48.歷史學:在人文與科學之間?,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49.《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學術月刊,2003年第1期
50.中國洋涇浜英語最早的語詞集,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51.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52.秦代洞庭、蒼梧兩郡懸想,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53.持渡書在中日書籍史上的意義——以《戌番外船持渡書大意書》為說,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54.東西徘徊與南北往復——中國歷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周振鶴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55.「脫亞入歐」的虛與實——對日本前近代社會的斷想,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56.中國印刷出版史上的近代文獻述略,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2期
57.和刻本漢籍與准漢籍的文化史意義,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期
D. 幫忙翻譯一段文字,多謝
Research papers done with previous similar studi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1) corpus fully informative. The author spent several years on the time has been made all the Hakka dialect of phonological material carding and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and author of the survey years I have accumulated rich only field survey has more than 20 dialects, the investigation has reached more than 300 working days. Similar studies are usually easier to use the phonological use control set, the only Homonyms table and vocabulary of dialect mostly ignored. Although convenient control phonological-use, but are often limited, and without a homophone testing, more errors, compared to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While this pape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first-hand materials (author of the survey dialect as many as 25)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peer Homonyms main table, only the dialect vocabulary materials were not spared, phonological extracted directly from the vocabulary, phonological right to control the use of decentralized set a secondary position, but also on differential . Corpus papers used up 136 dialects, if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use of Gan dialect, Cantonese dialect and other dialects, more. Focus on field research, collecting first-hand information to more reliable Homonyms table and rich vocabulary of the local dialect,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his paper.
(3) the large-scale paper dialect strictly abide by comparis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 phonological phenomenon not only do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detailed, in-depth and scientific and credible. This is unprecedented.
(4) the first papers in Chinese dialect phonolog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large-scale use of language distribution maps, and maps in the intro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measurement, the dialect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means more successfully together. This practice is actually author and long-term attention to the humanities disciplines natural combination, to follow up the results of modern technology. Because if the papers left database technolog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graphics technology are unimaginable. From that point,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a combination of Winnie-bang.
(5) Previous Chinese dialects original structure to several dialects often arguments, but also more than 20 or 30, while the large cloth points will form the original structure to be brought great challenge because of the need to deal with the very complex variation, this paper in this regard has also made a positive and successful attempt .
(6) a large-scale phonology, like how to use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can b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ffective and readable, is not a long-term solution good question. This paper used dialect focus on dialects and surface testing the method combining to 10 Corpus fullness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Hakka dialect as a focus, each of the sound analysis, while using all the 136 Hakka tests for distribution, and "Music changed course Tree" summed up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iation evolution not only presentation clear, and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t is readable. This exposi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similar studies with positive role models.
E. 講英語,一方講漢語),那麼他們的外語水平會不會有所提高呢
只要有主觀交流就會有提高的
-----------------------------
無論什麼語言學習都是會有瓶頸期的,但是內身邊有個容該語言的使用者,肯定是會對你的學習有幫助的。
關於方言語言學,我國起步較早,但是發展不是很快,常見的學術著作比如:
1.《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 袁家驊等著 語文出版社 2001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侯精一主編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漢語方言學》 李如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漢語方言學教程》 游汝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 錢曾怡 商務印書館 2002
《漢語方言地理學》 項夢冰 曹暉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5
3、湖北方言的研究我不了解,我知道的有: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 趙元任等編著 商務印書館 1948(現在這本書恐怕不太好找了)
《鍾祥方言記》 趙元任 科學出版社 1956
F. 求關於方言研究的書
1.《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 袁家驊等著 語文出版社 2001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侯精一主編 上海回世紀出版集團答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漢語方言學》 李如龍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漢語方言學教程》 游汝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 錢曾怡 商務印書館 2002
《漢語方言地理學》 項夢冰 曹暉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5
3、湖北方言的研究我不了解,我知道的有: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 趙元任等編著 商務印書館 1948(現在這本書恐怕不太好找了)
《鍾祥方言記》 趙元任 科學出版社 1956
在知網應該能搜出相關的文章來。
G. 有關方言地理學的問題
方言地理學(dialect geography)是方言學的一支,研究一種語言在不同地區的差異。過去,「方言學」一詞專指方言地理學,現在,方言學還另有一支即社會方言學,與方言地理學並立。方言地理學是傳統名稱,現在也稱語言地理學、地理語言學或區域語言學。
H. 漢語方言地理是怎麼形成的
漢語方言有一個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遠古時候的漢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圍不大,語言也比較單純專屬,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有些人更遷徙到較遠的地方,和其他民族發生接觸,古代漢語因此而慢慢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選自周振鶴老師的論文
I. 漢語的方言島現象從地理學上怎麼解釋
方言島的成因
歷史上的移民運動,是形成方言島的直接原因。
(一)軍事移民與方言島的形成
凡是與軍隊或戰爭有關的移民,都是軍事移民。例如,
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二月,閩中沙縣鄧茂七舉兵起義,
起義軍數月之間攻克了20多座州府和縣城。次年正月明王朝
急派寧陽侯陳懋為征南將軍,率領京營及江西、浙江等地軍
隊計五萬人,入閩把起義軍鎮壓下去。明王朝為防止起義軍
「死灰復燃」,令陳懋所部留駐延平(今南平市),那些京
師官兵就此定居下來,成為自北而南的軍事移民。500多年
過去了,其後代至今尚有相當部分還在說「土官話」,這就
是南平城區的北方方言島。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關隘
、城池或河流,歷代統治者都要調遣重兵駐扎把守。民國十
一年(1922)修的《琴江志》載:「雍正六年,福州將軍蔡
,奏請設立福州三江口水師旗營……著在省老四旗之漢軍分
派官丁及眷屬來營。」另據記載,這支水師旗營由13名官員
,30名領催和470名兵丁組成,加上他們的眷屬, 當年到琴
江來的北方人共有140多個姓氏,總人口當在1000人以上。
如今,其後代仍在使用北方方言,形成長樂琴江村北方方言
島。
每逢兵荒馬亂,平民百姓無家可歸,無田可耕,只好背
井離鄉,舉足他遷,這也形成軍事移民。====戰爭時期,福
州淪陷,大批福州人溯閩江而上,內遷南平、順昌等地,很
多人就此定居下來。至今順昌縣的洋口鎮還有「小福州」之
稱,是一個福州方言島。同是抗戰時期,廣東省====內遷韶
關,大批「廣府人」也湧入韶關城區,使韶關城區白話基本
取代「老韶關話」而成為主要的交際用語,但周邊農村仍主
要說「老韶關話」或客家話,城區成了白話方言島。
(二)政治移民與方言島的形成
政治迫害,是引發政治移民的一個重要原因。清康熙元
年(1662),鄭成功收復台灣,以為抗清之基地,但他當年
就病逝。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軍統一了台灣,鄭成功
的親屬開始受到清廷的政治迫害,其中的一支潛回大陸,隱
居於閩南漳浦縣沿海。旋被發現,復逃遷到閩侯縣西台村。
至今,這帶鄭氏居民都還在說他們自稱為「下南話」的方言
。又如,四川的官話方言,是元末明初湖廣的大規模移民帶
來的,其中部分原因也與明====的政治迫害有關。
J. 語言地理學入門的必讀書籍有哪些值得推薦
語言地理來學入門的必讀書源籍有:
1、Eugenio Coseriu原著、柴田武、賀登崧共譯 1984,《言語地理學入門》,東京:三修社。
2、2003,《漢語方言地理學》,石汝傑、岩田禮中譯,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 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書局。
4、柴田武 1969,《言語地理學の方法》,築摩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