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學
Ⅰ 中國近代第一部較詳細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的著作是( ) 是《四洲志》還是 海國圖志》
中國近代第一部較詳細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的著作是《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是1841年起,由思想家魏源受林則徐囑托而編著的一部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全書詳細敘述了世界輿地和各國歷史政制、風土人情。
主張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它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不足九萬字的《四洲志》為基礎。
將當時搜集到的其他文獻書刊資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論文進行擴編,初刻於道光二十二年,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補刊刻為六十卷。
隨後,又輯錄徐繼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環志略》及其他資料,補成一百卷,於咸豐二年刊行於世。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對於如何抵抗外國的侵略,有力地打擊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在如何睜眼看世界,他寫出了名著——《海國圖志》。他就是愛國主義者----魏源。
(1)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學擴展閱讀:
1841年6月,承擔鴉片戰爭失敗責任的林則徐被流放新疆,把自己編寫的《四洲志》交給魏源,希望魏源在此基礎上編寫一部合乎中國人需求的世界概覽。
在此後一年時間里,魏源以《四洲志》為基礎,成《海國圖志》五十卷,1843年初版於揚州。1856年,魏源去世,一百卷本遂成為《海國圖志》定本。
《海國圖志》根據那個時代所能獲得的資料,詳細記述了世界各國歷史、地理、制度、文化習俗,而且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是書何以作?
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看到了中國和西方的差距,提出了契合時代特點的主張,卻並沒有在中國獲得應有回響。
那時的中國人並不認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具有必然性,更不知道此次東來的西洋文明與中國文明的本質區別。
一個古老、精緻的農業文明怎樣面對工業文明、商業文明,那時中國人似乎根本沒有想過。晚清名臣左宗棠是為數不多的魏源同道。
他為《海國圖志》作序寫道:「書成,魏子歿,廿余載,事局如故」。然而,牆內開花的《海國圖志》,卻香到了牆外。
1851年的一天,一艘中國商船在日本長崎港接受入港檢查時,被查到了三部《海國圖志》,隨即被當作違禁品剋扣下來。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海國圖志》傳入了日本。
三年後,日本翻刻了《海國圖志》60卷本,日本人爭相購讀。也正是在這前後,美國「黑船」叩關江戶灣。日本通過談判達成了妥協,接受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打開了國門。
這之後的日本,既沒有像中國那樣長時期沉浸在失敗陰影中,也沒有單純地成為西方工業品的傾銷地,而是很快「師夷長技」,建立了自己的工業、商業基礎。
用不太長的時間在遠東建立起一個西方式國家。日本學者井上靖說,幕府晚期之所以能發生「開國主義」思想,其契機主要是因為那時的日本知識群體普遍閱讀過傳來不久的《海國圖志》。
Ⅱ 近代史上中國知識界對西方文化可否的發展趨勢
近代史即1840-1949年110年的歷史, 中國知識分子即地主階級首先開始對西方文化以及制度回的關注。答
發展趨勢為
1、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開始對西方文化探索 即 部分接收代表人物為林則徐 魏源 嚴復,主要方向為 地理 哲學 如《海國圖志》《天演論》等 開始接觸西方文化,
2、到1856年八國聯軍侵略時 已經基本在中國知識界普及世界地理和主要國家分布以及哲學知識,到此時重點已經轉移到對西方國家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即從中體西用到復制 從單純的技術層面到制度層面 代表人物為 康、梁等
3、到1912年民國建立 已經全盤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思想 即民主共和代表人物為 孫中山 等
4 、再到1917年十月革命 馬克思主義被吸收 對西方政體文化開始部分否定,有選擇的接收 代表人物為 李大釗 章炳麟 等以後對西方的文化接收和態度基本在此補充發展 如民主聯盟 等
總結為 部分接收即了解---深入全面接收普及----意識形態實踐即全盤接收----否定的接收----在主線基礎上補充發展
Ⅲ 西方為什麼要以地理大發現為近代歷史的開端
因為在整個世界的歷史上,地理大發現這一世界對於整個世界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由於地理大發,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中,這時候西歐的一些國家這人也開始走向海外,逐漸的也就開始了殖民擴張,這只是對於某一個地區的影響,其實對於整個世界都有巨大的影響。
在這樣的過程中,歐洲人發現了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區域和地方,而這些地方也鮮少有人涉足。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航海家出現了,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等。
不隨著地理大發現一部又一部的進行中,它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活動增進了東西方關於文明和貿易之間的來往與交流。這個事件不僅僅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西方國家將地理大發現當作近代史開端。
Ⅳ 美國地理學史的近代地理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地理學的各自然分科在加速了獨立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被相鄰地學學科吸引
的趨勢。氣候學、地貌學和生物地理學逐漸相應地歸入氣象學、地質學和生物學。30年代初,I.鮑曼寫了《地理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一書後,地理學在美國社會科學界取得應有的地位,成為自然和社會的兩棲學科。人文地理學分支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農業部出版了V.C.芬奇和O.E.貝克的《世界農業地理》。1925年,克拉克大學創辦《經濟地理》雜志,從20年代到40年代登載了世界各大洲的許多農業地理論著。20年代起,城市地理學開始發展,先後出現研究城市結構的同心帶學說、扇形學說和多核心學說(見城市地域結構),這些學說成為建立地理空間模式的第一步。 60年代末以來,美國地理學的另一重大變化是激進地理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出現和發展。這主要是西方世界的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突出,以及第三世界民族斗爭激烈所促成的。1969年克拉克大學創辦了激進地理學刊物《對立面》。一部分地理學者主張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地理現象,並重建地理學思想和實踐。R.皮特在其編輯的《激進地理學》一書中指出「作為一門完整的革命科學,馬克思主義為地理學的激進運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74年美國成立了社會主義地理學家聯合會(USG),並發展有廣泛的國際聯系。
由於地理學人文化傾向的加強和地理學思想的不斷變化,美國地理學的自然的和人文的地理學分支學科為數眾多,區域地理研究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思想流派雖然在美國地理學發展史上發生興衰變化,但彼此也並未完全取代。現代美國地理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現象。 普雷斯頓·詹姆斯著,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
Ⅳ 近代西方文化的物質內涵和精神內涵
個人主義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它對整個西方特別是近代以來的社會發展具有某種決定意義的影響.在西方,個人主義是一個具有多重涵義的復合概念.個人主義可以理解為一種關於人性的判斷、一套價值觀念體系、一種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一種社會秩序原則和財產制度、一種政治哲學. 西人的道德自律(即道德方面的最內在思行定勢)主要由"上帝"約束的.由於上帝無處不在,西人認為,即使周圍沒人看到,但上帝終能看到,因而盡管在獨自一人時,也不敢犯道德. 西方文化建立在人性惡假設上,形成以個體為本位的文化價值觀,其制度設計重視通過規章制度界定各自職責,優先保證個體之間的橫向平等,組織結構有效性以橫向的部門合作效率為考慮重點,橫軸為主軸.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形成了以法律保護個人權利的個人本位價值觀。在人力資源管理中,表現為與個人本位取向相一致的「工作分析」、與薪酬系統掛鉤的「崗位評價」,明確界定各個崗位的崗位職責與職位價值,這是組織分工的價值觀依據,也是科學管理在西方的本意。 個人在群體、組織中形成合作的條件,體現為外在規章制度明文要求下形成的「他律」。即使表現在道德上也是如此,盡管康德說過:「使他敬畏的是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令」,但是西方道德經過宗教改革後的含義,是指超越於個人之上的、只對上帝與法律負責的義務;激勵力量主要來自個體成就感。 如果把整個西方文明比作一座大廈,那麼它則是由兩根柱子支撐,即人們常說的「兩H」:Hellenism和Hebraism,亦即「兩希」:希臘和希伯來。抓住了西方傳統的這兩個方面,便是抓住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更直白一點,我們也可以將這兩大傳統比作兩條大河:它們有各自的源頭,流過各自上游不同的歷史的和地理的形貌;它們本來從不同地區一路流來,但後來它們相遇了。它們在相遇之後,既融合,也分離;結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它們各自的本色還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聯系現實來說,作為個體(indivial)的西方人,他們有的身上可能較多地帶有希臘精神,有的可能更多地體現了希伯來精神,也有的兩種精神兼容於一身。 如果用「兩希」傳統來概括西方文化的基本特點顯得過於粗略的話,我們還可以更精確一點,用「四R」來概括西方文化的演進過程。這四個「R」是:Renaissance(文藝復興),Reformation(宗教改革),Rationalism(理性主義),和Revolution(資產階級革命)。「四R」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了從14世紀到19世紀這幾百年間西方文化的「進化」過程;或者說,較為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希臘和希伯來這兩條大河中的河水時而呈現為默默相融、汩汩而流的和平景象,時而兩河之水濁浪排空,激盪砥礪。但「四R」歸根結蒂還是跟「兩H」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它們是西方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彰顯;所以,「兩希」傳統是西方文化的根本所在。 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了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根本變革。通過對極權主義、烏托邦主義、集體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批判和否定,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西方思想文化領域中統治地位進一步鞏固。而西方大眾文化對西方上層社會的文化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既具有不同程度的消解作用,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維護功能。從本質上講,當代資本主義文化是圍繞資本主義生產和資產階級統治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 20世紀的西方文明對人性的扭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人的文化 哲學通 過批判壓抑人性的病態社會發現人的個性存在,進而努力張揚使人成為人自己的人文精神。 當代人類文化的走向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特徵的。人的個性不是被抹殺而是更為突出, 這就決定了人的文化哲學研究不但不能抹殺人的個性差異,而且要努力使人的個性具有文化 哲學的合理性。由此決定,在未來的人的文化哲學中,不同個人之間的差異性必然 使人的文 化哲學研究走向多樣化,使全球化社會里的個人仍能保持自己獨特的存在,發揮獨特的作用 。 西方啟蒙運動興起以來,隨著宗教神學統治的潰滅,自然科學的振興,西方社會的工業化進程以空前的速度在推進。這一時期,作為科學精神外在表現形態的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物質生活的變化越來越使人類感到極大地滿足和折服。在巨量的物質財富面前,人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學知識所帶來的實惠,從而使得人們對科學知識推崇備至。於是,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的分離傾向便開始滋長。19世紀末,德國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嚴格對立起來的強大思潮。時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邏輯實證主義更是把這種對立推向了極端。其結果是自然科學逐漸占據了人類思維的中心,而人文科學的陣地則逐步陷落。這種思潮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直到今天,許多國家仍在艱難地進行著人文學科的重建和弘揚工作。科學與人文的分離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公開對立,進而造成了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單向度發展。確切地說,這種對立直接引發了兩種極端思潮的產生:一是科學主義或唯科學主義;一是人本主義。就科學主義或唯科學主義而言,它大致包含著以下內容:第一,認為自然科學知識是最精確、最可靠的知識,是其他科學的典範。第二,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唯一正確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認識方法的楷模,應該應用到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切研究領域。第三,認為自然科學知識可以推廣至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包括人生問題。(註:楊壽堪,李建會:《現代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及其走向》,《學術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頁。)而就人本主義而言,它主要表現為以非理性主義觀察問題:在人性問題上,以情感慾望、本能沖動、無意識等規定人的本質,認為「人是神秘的」;在認識上,以直覺、體驗、信仰作為把握世界的途徑,認為直接體驗到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在本體論上,以意志、非理性的生命作為世界的本原,認為世界是神秘的「實在」,等等。 西方文化傳統中理性思維的發展以及重視經驗和自然的哲學傳統是近代科學精神得以形成的溫床也是西方文化發展的趨勢.
Ⅵ 1.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主要流派 2.什麼是生物適應和文化適應 3.試列舉人口分...
3.人口分布主要受自來然和社會自經濟條件影響。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海拔高度,水體,土壤條件和礦產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包括:社會生產方式,生產發展和布局,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條件。其他因素如科學技術進步,其可改變或削弱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遷移和居住的選擇性將有所增大。如開發歷史,開發歷史悠久的地區,人口比較稠密。 國家間的政治關系,各國人口經濟政策、疆域變動、戰爭等政治因素,都會影響人口分布。
Ⅶ 中西方文化
http://www..com/s?tn=monline_dg&ie=gb2312&bs=%D6%D0%CE%F7%B7%BD%CE%C4%BB%AF%D3%D0%C4%C4%D0%A9&sr=&z=&cl=3&f=8&wd=%D6%D0%CE%F7%B7%BD%CE%C4%BB%AF&ct=0
中西方文化
向下滾動能看到更多相關專資料屬
Ⅷ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過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趨向
1、人文地理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描述構成了古代專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屬內容。2、西方人文地理學的近代時期的研究是不斷探索的時期,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文地理學的學派。3、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Ⅸ 1.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主要流派 2.什麼是生物適應和文化適應 3.試列舉人口分...
2.生物適應是指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而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體專質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屬而這種變化具有遺傳特性。文化適應是指人類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除了體質發生變化外,還出現的另一種變化,這就是對工具的利用和製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術,群體組織與分工等社會文化方面的變化,同樣也可以增強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因此,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以來技術、工具、組織等對環境的適應過程,就成為文化適應。
Ⅹ 近代最早介紹西方地理、歷史、政治等狀況的著作是()
D 海國圖志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對於如何抵抗外國的專侵略,有力地屬打擊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在如何睜眼看世界,他寫出了名著——《海國圖志》。他就是愛國主義者魏源。
《海國圖志》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其「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命題的提出,打破了傳統的夷夏之辨的文化價值觀,摒棄了九洲八荒、天圓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觀念,樹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識,傳播了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別種文化樣式、社會制度、風土人情,拓寬了國人的視野,開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時代新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