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20142015高二期末考試地理
1. 太原市2014-2015學年高二年級第二學段測評卷歷史卷求題和答案
第四個興衰期大體為公元年至1948年;明清擴建稱重鎮,商業興起面貌新;天災人禍再蕭條。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把太原定為「九邊」重鎮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兒子朱(木岡)為晉王,駐守太原,並在太原設置了「山西中書行省」後改為「承宣布政司」,掌管全省行政事務。晉王讓他的岳父謝成對太原城進行了擴建。向東、南、北面擴展,建成了周圍14公里,高約18米的城牆,外用磚砌,開8個門:東為宜春(大東門)、迎輝(小東門)、南為迎澤(大南門)、承恩(首義門)、西為振武(水西門)、埠城(旱西門),北為鎮遠(大北門)、拱拯(小北門),城外城壕深10米,城頭四角建角樓4座,小樓92座,敵台32座,使之成為「堅逾鐵瓮『的城堡。晉王還在城內修建了宮城,富麗堂皇的王府宮殿,有三個大門:「東華門」、「西華門」、「南華門」。宮城的外城牆叫東肖牆、西肖牆、南肖牆、北肖牆。肖牆內還修建了為晉王服務的各種設施,為舉行祭祀的天地壇,管理膳食的典膳所,供游樂的花園杏花嶺、松花坡等。晉王的王室分封為王,紛紛佔地建造王府,為寧化府、臨泉府、方山府、大小濮府等,還有鍾樓、鼓樓、廟宇。到清代,太原城規劃基本與明代差不多。統治者為防備人民反抗,在晉王府的廢墟上修建了4000餘間營房,駐扎精騎營,後叫精營街,以上許多地名仍保留至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明代太原的兵器製造更為發達,城內奶生堂與半坡街的「鑌鐵坑」相傳是明初鍛銅作坊的遺跡。從宋代開始的燒陶器」官窯「,更為普遍。清朝中葉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煉鐵和硫磺生產也很發達。商業方面出現了封建性的同行會,形成了糧行、油麵行、綢緞行等十大行業。許多街道以行業命名,如東米市、西米市、東、西羊市、估衣市、棉花巷等。與商業資本緊密相關的銀錢業也曾興隆一時。太原是明清兩代的邊防重鎮,又逐漸成為北方的主要工商業都會。
《明史·地理志》和《清史稿·地理志》對太原府人口未作記載。據明《太原府志》統計:明萬曆(公元1573至1620年)年間,太原府轄25縣,有121043戶,990450人,其中:太原縣有9827戶,73438人。但是由於受了幾次天災的劫難,太原城再次凋衰。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晉王府失火,從內城燒到宮門,燃燒數月,所有宮殿和各種建築化為灰燼;公元1815年(嘉慶20年),東山洪水爆發,浪高丈余,沖沒了東關,大南關,受災十分嚴重,使太原城失去了往日的繁榮。公元1877年光緒三年,連年大旱,顆粒無收,同時瘟疫流行,人民不是餓,就是逃亡。公元1886年(光緒12年),汾河決堤,水勢兇猛,半壁西城頓成澤園,滿洲城、學台衙門、太原府文廟、陽曲縣文廟及許多民房盪然無存。經歷幾次大劫,據地方誌記載:公元1900年(光緒26年)太原一城四關,僅有人口三萬人。1911年辛亥革命後,雖然創建了一些軍火工業為主的現代工礦業,修建了簡易機場和南、北同蒲鐵路,城區內也陸續出現了商店、飯店和公用設施,但城市和經濟發展極為緩慢。尤其是遭受日本侵略軍八年踐踏,經濟凋蔽,民不聊生,古城太原再次陷入苦難。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市人口僅為21萬人。
縱觀太原歷史上的幾次興衰,不難看出,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是城市興旺發達的根本前提;軍閥割據,改朝換代,異族侵擾,戰亂不止是城市衰亡,人民遭殃的禍根;由於太原所處在位,統治階級出於維護其統治的需要,對太原的好惡成為城市興衰的直接因素;城市的命運掌握在帝王、軍閥手中,加上自然災害的劫難,古城太原幾度興衰,太原人民歷經滄桑。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懂得歷史是為了面對未來。生活在太原的人們,應該了解太原,熱愛太原,建設太原。
2. 太原市2014~2015學年高二年級第一學段測評物理
O點在CD的中垂線上,所以質點從D點到C點電場力做功為0(先做負功後做正功,相抵),所以質點從D點到C點利用動能定理(相當於僅重力做功)得選項AB中的速度
3. 太原市2013~2014年學年高二年級第二學段測評數學試(理科)卷答案
為什麼不自己做呢,不會的再問啊
4. 2014太原市成成中學高二分班
應該還是文理分班